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經

詩經兩首ppt

詩經1.14W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

詩經兩首ppt

《氓》

【原文釋義】

氓之蚩蚩(氓,(méng):古義指男子;蚩蚩:老實的樣子;之: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抱布(貨幣,一說布匹)貿(買)絲。匪(通“非”,不是)來貿絲,來即我謀(來找我商量婚事。即:靠近;我謀:賓語前置)。送子(對男子的敬稱)涉淇(渡過淇水。淇:淇水,衛國的河流),至(到)於頓丘(地名)。匪我愆期(推延日期。愆(qiān):過,誤),子無良媒。將(音(qiāng),請,希望)子無怒,秋以爲期(把秋天當作婚期)。

乘彼垝垣(登上那破舊的牆。乘:登上;垝垣:垝(guǐ),垝垣:破頹的牆),以(目的連詞,來)望復關(詩中男子的住地。一說返回關來)。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淚流貌)。既見覆關,載(相當於連詞“則”)笑載言。爾卜爾筮(你用龜甲和蓍草占卦。卜:用龜甲卜吉兇;筮(音詩):用蓍草佔吉凶),體無咎言(卦象沒有不好的話。體:卦體,卦象;咎言:兇,不吉之言)。以爾車來,以(介詞,把)我賄(財物,嫁妝)遷。

桑之(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未落,其葉沃若(潤澤貌)。于嗟(相當於“吁嗟”,嘆詞)鳩(斑鳩。傳說斑鳩吃桑葚過多會醉)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指男子)耽(沉湎於愛情)!士之耽兮,猶可說(通“脫”)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墜落)。自我徂爾(到你家,嫁與你),三歲食貧(多年過着貧苦的生活。三歲:指多年)。淇水湯湯(水盛流貌),漸(沾溼)車帷裳(女子車上的布幔)。女也(語氣詞,表示停頓,下面同此)不爽(差錯),士貳(差錯)其行(德行)。士也罔極(沒有準則,行爲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三歲爲婦,靡室勞矣(不以操持家務爲勞苦。靡:無,不;室勞:指家務活);夙興夜寐(早起晚睡。夙:早),靡有朝矣(不止一日)。言既遂矣(我在你家既已久了。言:句首語氣詞,不譯;遂:久),至於暴矣(你就對我粗暴,虐待我了)。兄弟不知(通“智”),咥(音(xī),大笑貌)其(語氣詞,不譯)笑矣。靜言(語氣詞,不譯)思之,躬自悼矣(自己獨自悲傷。躬:自己,自身)。

及(與)爾偕老,老使我怨。淇(淇水)則(總是)有岸,隰(當作溼,水名,即漯河)則有泮(通“畔”)。總角(古時兒童兩邊梳辮)之宴(安樂,歡樂),言笑晏晏(和柔貌)。信誓旦旦(誠懇貌),不思其反(沒有想到卻反悔)。反是不思(違反了就不想了。是:則),亦已(止,指婚姻生活結束)焉哉(語氣詞)!

【作者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詩經》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詩經》是我國文學光輝的起點,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誌,它所表現的"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詩經》在我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極高的地位。

【譯文詳覽】

農家小夥笑嘻嘻,抱着布匹來換絲。原來不是來換絲,找我商量婚姻事。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頓丘才告辭。並非我要拖日子,你無良媒來聯繫。請你不要生我氣,重訂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牆上,遙望復關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見人,心中焦急淚汪汪。既見郎從復關來,有笑有說心歡暢。你快回去佔個卦,卦無凶兆望神幫。拉着你的車子來,快用車子搬嫁妝。

桑葉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潤真好看。唉呀班鳩小鳥兒,見了桑堪彆嘴饞。唉呀年青姑娘們,見了男人別胡纏。男人要把女人纏,說甩就甩他不管。女人若是戀男人,撒手擺脫難上難。

桑樹萎謝葉落淨,枯黃憔悴任飄零。自從我到你家來,多年吃苦受寒貧。淇水滔滔送我回,濺溼車簾冷冰冰。我做妻子沒過錯,是你男人太無情。真真假假沒定準,前後不一壞德行。

結婚多年守婦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家業有成已安定,面目漸改施殘暴。兄弟不知我處境,見我回家哈哈笑。淨思默想苦難言,只有獨自暗傷悼。

與你偕老當年話,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雖寬有堤岸,沼澤雖闊有邊涯。回顧少年未婚時,想你言笑多溫雅。海誓山盟還在耳,誰料翻臉變冤家。違背誓言你不顧,那就從此算了吧!

【賞析品鑑】

《氓》詩採用賦、比、興和倒敘、插敘的藝術手法,透過詩中女主人公追憶她與一青年男子氓的戀愛、婚姻、家庭生活展開情節,內容上敘述三個生活片段:一是婚前的美好愛情;二是訴說婚後不平等、不美滿的家庭生活;三是對背棄信誓之人並不留戀,抱着“亦己焉哉”的決絕態度,毅然大歸離開男家。它的主題有四:一是崇尚美好、自由的愛情、婚姻生活;二是申訴男女不平等、爲婦之苦,對遭虐待、被歧視的地位和處境表示不滿和反抗;三是對朝三暮四、喜新厭舊和忘恩負義之徒進行揭露和批判;四是告誡社會同友要當心,不要再上那些負心郎的當。

《氓》詩一、二章,用賦直陳女主人公與氓從美好純真的戀愛到結婚的過程。據女主人述說,她原本是一位靠採桑、養蠶、繅絲賣錢爲生的鄉間桑女。在生產品交換的集市上與一青年男子氓相遇,相互在交易中接觸相識。她追憶說:“當初那氓說用他的布來換我的絲,其實是藉故來向我謀求婚事的。他的憨厚、樸實引起我的好感,我願意與他相處。每次相會,我都送他渡過淇水,一直到頓丘才肯分手。他多次懇求我嫁給他,甚至一再抱怨我有意拖延佳期。我也一再向他解釋說:不是我故意拖延婚期,而是你還沒有選好媒人向我家正式行求婚之禮。你可千萬別生我的氣,那麼咱就把金秋作爲婚期好了。”透過相處,一個熱烈追求,一個癡心相愛。經占卜問筮、說媒請親之禮,男娶女嫁,終成婚眷。女主人公對這一段戀愛生活,是那樣癡情嚮往。

詩中第三章,爲全篇轉捩點,採用比而興和插敘手法,透過女主人公的議論和抒情,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的比喻,爲下章“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張本,來表達她的感情已由開始的愛情得意高峯,頓時跌落到失意絕望的深谷。

第六章,是這首詩的總論,是全篇的點睛之章。女主人公唱道:“開始你對我發誓,夫妻要白頭偕老,如今老來卻使我恨怨。淇水雖寬尚有岸,沼澤再廣也有邊,惟我之痛苦無限?回顧少年未嫁時,想你言笑多溫雅,海誓還在耳,誰料翻臉變冤家。違背誓言你不顧,那就此算了吧。”女主人公認爲,既然你背叛初衷到情意已斷、恩愛已絕的地步,我何苦爲你的負情百思不解、自尋苦惱呢!對此,她並不徘徊留戀,憤而決絕大歸,表現了她性格的剛毅和強烈的反抗精神。綜觀全詩,實爲刺時之詩,是《詩經》中最有特色、最富感染力、最具批判性的上好作品。

《采薇》

【原文釋義】

采薇(《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裏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裏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薇:豆科植物,今俗名稱大巢菜,可食用)采薇,薇亦作止(作:生。止:語助詞)。曰(說,或謂語助詞,無義)歸曰歸,歲亦莫止(一年將要結束。莫:通“暮”。歲暮,一年將盡之時)。靡(無,沒有)室靡家,玁狁(音(xiǎnyǔn):北方少數民族,到春秋時代稱爲狄,戰國、秦、漢稱匈奴)之故。不遑(沒空。遑:閒暇。)啓居(啓:跪坐。居:安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火勢很大的樣子,此處形容憂心如焚),載(語助詞)飢載渴。我戍(駐守)未定(安定),靡使(傳達消息的人)歸聘(探問)!采薇采薇,薇亦剛(指薇菜由嫩而老,變得粗硬)止。曰歸曰歸,歲亦陽(陽月,指夏曆四月以後)止。王事靡盬(音(ɡǔ),休止),不遑啓用。憂心孔疚(孔疚,非常痛苦。疚:痛苦),我行不來(不來,不歸。來:回家)!彼爾("薾"的假借字,花盛開貌)維何(是什麼)?維常(常棣,棠棣)之華。彼路(通"輅",高大的馬車)斯何?君子(指將帥)之車。戎車(兵車)既駕,四牡業業(四牡:駕兵車的四匹雄馬。業業:馬高大貌)。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駕彼四牡,四牡騤騤(馬強壯貌)。君子所依(乘),小人(指士卒)所腓(音(fěi),"庇"的假借,隱蔽)。四牡翼翼(行止整齊熟練貌),象弭魚服(象弭:象牙鑲飾的弓。魚服:魚皮製成的箭袋。服,"箙"的假借)。豈不日戒(每日警備),玁狁孔棘(通“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枝隨風飄拂貌);今我來思(語助詞),雨(音(yù),作動詞,下雪)雪霏霏(雪花紛飛貌)。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賓語前置句,沒有人瞭解我的悲哀)!

【譯文詳覽】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長大。說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於沒有家,爲跟玁狁去廝殺。沒有空閒來坐下,爲跟玁狁來廝殺。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發芽。說回家呀道回家,心裏憂悶多牽掛。滿腔愁緒火辣辣,又飢又渴真苦煞。防地調動難定下,書信託誰捎回家!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發杈枒。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沒個罷,想要休息沒閒暇。滿懷憂愁太痛苦,生怕從此不回家。什麼花兒開得盛?棠棣花開密層層。什麼車兒高又大?高大戰車將軍乘。駕起兵車要出戰,四匹壯馬齊奔騰。邊地怎敢圖安居?一月要爭幾回勝!駕起四匹大公馬,馬兒雄駿高又大。將軍威武倚車立,兵士掩護也靠它。四匹馬兒多齊整,魚皮箭袋雕弓掛。哪有一天不戒備,軍情緊急不卸甲!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飢真勞累。滿心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賞析品鑑】

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飢又渴;但邊關漸遠,鄉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鬥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采薇》,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其類歸《小雅》,卻頗似《國風》。

全詩六章,可分三層。既是歸途中的追憶,故用倒敘手法寫起。前三章爲一層,追憶思歸之情,敘述難歸原因。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疊詞申意並循序漸進的方式,抒發思家盼歸之情;而隨着時間的一推再推,這種心情越發急切難忍。首句以采薇起興,但興中兼賦。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飢。所以這隨手拈來的起興之句,是口頭語眼前景,反映了戍邊士卒的生活苦況。邊關士卒的“采薇”,與家鄉女子的“采蘩”、“採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僅艱苦,而且漫長。“薇亦作止”、“柔止”、“剛止”,循序漸進,形象地刻畫了薇菜從破土發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莖葉老硬的.生長過程,它同“歲亦莫止”和“歲亦陽止”一起,喻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長。歲初而暮,物換星移,“曰歸曰歸”,卻久戍不歸;這對時時有生命之虞的戍卒來說,怎能不“憂心烈烈”。那麼,爲什麼戍役難歸呢?後四句作了層層說明:遠離家園,是因爲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爲戰事頻頻;無暇休整,是因爲王差無窮。其根本原因,則是“玁狁之故”。《漢書"匈奴傳》說:“(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云云。”這可視爲《采薇》之作的時代背景。對於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責。這樣,一方面是懷鄉情結,另一方面是戰鬥意識。前三章的前後兩層,同時交織着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爲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其實,這也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和戰鬥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有不同的表現。

四、五章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爲之一振。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爲激昂的戰鬥之情。這兩章同樣四句一意,可分四層讀。四章前四句,詩人自問自答,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圍繞戰車描寫了兩個戰鬥場面:“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這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鬥;“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這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車衝鋒陷陣的場面。最後,由戰鬥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戰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爲玁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毛序》根據這兩章對軍旅生活的描寫,認爲《采薇》是“遣戍役”、勸將士之詩。這與詩意不符。從全詩表現的矛盾情感看,這位戍卒既戀家也識大局,似乎不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因此,在漫長的歸途上追憶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戰鬥生活,是極自然的。

籠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或許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驚醒了戍卒,他從追憶中回到現實,隨之陷入更深的悲傷之中。追昔撫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傷悲”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寫景記時,更是抒情傷懷。個體生命在時間中存在,而在“今”與“昔”、“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戍卒深切體驗到了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及戰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絕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讀此四句仍不禁棖觸於懷,黯然神傷,也主要是體會到了詩境深層的生命流逝感。“行道遲遲,載渴載飢”,加之歸路漫漫,道途險阻,行囊匱乏,又飢又渴,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憂傷。“行道遲遲”,似乎還包含了戍卒對父母妻孥的擔憂。一別經年,“靡使歸聘”,生死存亡,兩不可知,當此迴歸之際,必然會生髮“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李頻《渡漢江》)的憂懼心理。然而,上述種種憂傷在這雨雪霏霏的曠野中,無人知道更無人安慰;“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全詩在這孤獨無助的悲嘆中結束。綜觀全詩,《采薇》主導情致的典型意義,不是抒發遣戍役勸將士的戰鬥之情,而是將王朝與蠻族的戰爭衝突退隱爲背景,將從屬於國家軍事行動的個人從戰場上分離出來,透過歸途的追述集中表現戍卒們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世界,從而表現周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采薇》,似可稱爲千古厭戰詩之祖。

在藝術上,“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稱爲《三百篇》中最佳詩句之一。自南朝謝玄以來,對它的評析已綿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闡釋史。王夫之《姜齋詩話》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和劉熙載《藝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爲詩家口頭禪。而“昔往”、“今來”對舉的句式,則屢爲詩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嚴霜結,今來自露晞”(《情詩》),顏延之的“昔辭秋未素,今也歲載華”(《秋胡詩》之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