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住房與家隨筆散文

散文1.84W

兩室兩廳裝修舒適的房子,每天只有兩位退休老人裏外穿梭,做做家務、上上網、繡繡花。

住房與家隨筆散文

裏外屋的沒有了孩子喧鬧,沒有了那些三代人的忙碌,也沒有見縫插針爭看電視頻道、搶着用電腦的糾紛,沒有了觀念上的風暴衝突,只剩下了老兩口的嘮叨與絮煩。老兩口的飲食也簡單了,一菜一湯就滿足了。

我們的生活過的安逸、滿足、平淡,典型的老百姓過的日子。

在莽荒的遠古,一座茅棚,一座背風的山洞,一棵參天的古樹下也許就是人類的理想住宅。少數民族穴居的民俗也許就是從那時沿襲下來的淳樸民風。人們世代居住在那裏繁養生息,哺育後代,躲避風雨,創造了只有彼此之間才明白的語言,用簡單的語言交流感情、呼喝歡呼、同慶豐收、祭祀祖先分享着彼此的.悲歡。

近千年來宮殿告訴人們的是皇權的尊貴,宗教的聖殿、飛檐硫瓦、高山殿宇告訴人們的是心靈的凝重、佛性的逸升、善惡的明辯。只有依靠至高無上的皇權,才能在生產力低下的農耕社會,動員天下的財力在“龍脈”上建造高大宏偉的宮殿皇陵,鎮服天下臣民頂禮膜拜,安分守己的耕作自己門前的二畝地,並甘心情願的供奉稅負,供國家去抵禦外敵、管理朝政、發展工商文化。香菸飄渺、聖歌輕盈的宗教聖地、教堂、聖母院則抓住人們的靈魂,把人災、天禍、發達、升遷都歸結爲前世修行、上天安排,贖罪的結果,財富、幸福、婚姻都歸結爲仙、聖、佛、道、上帝的施與。

宮殿、寺廟、教堂只是象徵性的建築物,不是家。近代人將住宅演繹成“四合院”“圍屋”“碉樓”,以家族聚居的方式,去抵禦散兵土匪的騷擾,這類住宅高牆綠瓦、功能齊全、進退自如、飲食不愁,金銀窖藏、弱子繞膝、嬌娘回眸,安全、互助、親和是建築主題。這些建築是戰亂時代避災躲禍的桃園。然而高大宏偉的“紅樓”早已不在,賈府的三老四少也做了鳥獸散,昔日的嬌娘公子難免暴屍郊野。四合院,圍屋也難免戰亂的侵襲

現代人又將豪宅冠以“海邊別墅”“歐式風格”“數字化”等名目繁多的概念,高牆明脊,亮窗雕壁,人工智能,燈光制景,純金潔具,紅木傢俱...... 用人類出類拔萃的智慧把家裝扮成可媲美於天堂的盛景。這樣的住宅也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徵,被人們作爲幸福的標的物。

然而即使是豪宅別墅也難免世事變遷,豪宅易主,父子相饞,兄弟反目,家破人亡,家復不在。有一位家境寬裕曾經權傾一隅的大家遺孀,一輩子無兒無女。晚年後自己獨自一人住着一座越層樓房,沒有危難之慮、不愁吃穿、不缺用項、沒有需要關心的直系親屬。但是年老的最大敵人---疾病和孤獨卻在時刻侵襲着老人那寂寞的心靈。遠房親戚、街道幹部、老鄰居、老同事、早年的學生、照顧老人生活的家政人員成了老人最親近的人,但他們都各有自己的家。老人住着高樓豪宅,即使每日食用瓊漿玉液、山珍海味,沒有親情的滋養也豪無滋味。沒有親情,她可有家麼?她只是擁有一處另人羨慕的、價值連城的、裝修豪華的寬敞住宅。

“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曾是農耕社會人們一生的追求。熱炕頭是房子住所,兩畝地是資產,牛和犁是耕作助手勞動工具,老婆孩子纔是人生活的希望和感情寄託。在原始自然生存環境中,固定安全的住所、肥沃的土地、輕便耐用經濟順手的勞動工具是生存的必要手段,生存動力則是親情,是人的繁養生息。房子只是擋風遮雨的住宅,是家的物質基礎。

“家”是親情的承載平臺。房屋內沒有裝載親情,只是一座建築物,那不是“家”。家是心靈的寄託,是醫療心靈創傷的一座堡壘。父母、夫妻、兄弟、姐妹在這裏和睦相處,互相之間的安慰、支援、互勉是人生的最大財富。沒有親情的家,沒有人氣的家,只是一處淒涼的、無靠的、沒有生氣的“住宅”。是隨時可以易主的“財物”。

滿載親情的住所,溫馨安靜的環境,這纔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