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描寫大橋的散文

散文3.34W

橋是一種用來跨越障礙的大型構造物。確切的說是用來將交通路線跨越天然障礙或人工障礙 的構造物。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篇描寫大橋的散文。

描寫大橋的散文

描寫大橋的散文

散文一《大橋》

這次到騰衝,看到了熱海煙雲繚繞、國殤八千將士忠骨,但留給我印象最爲深刻的,是騰衝龍江特大橋!

曾經,呆在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下,我爲這座世界著名的單跨雙塔鋼箱梁懸索橋連聲讚歎,爲它的雄偉,爲它的美麗。而如今,我站在雲南最美的公路橋——龍江大橋下,卻已經沒有了讚歎,只是靜靜地發呆。

雲南騰衝龍江特大橋纜索主纜長1950米,兩側由總計長約65.9萬米的338根索股組成,它和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一樣,都是單跨雙塔鋼箱梁懸索橋,只不過金門大橋是橫跨海峽,下面是海水,而龍江大橋是橫跨江水相隔的兩座山,高度更高,長度更長,寬度更寬,更加雄偉,更加壯麗,放眼望去,大橋猶如一條騰雲駕霧的巨龍,穿行在白雲飄飄的懸崖峭壁中,就好像是一幅氣派非凡、濃淡相宜的水墨畫。

真美!龍江大橋,不愧是亞洲第一橋!

進騰衝時,驅車從高速路橋面穿過,去年4月20日才通車的橋面,寬闊度舒適度引起我的讚美,副駕駛座上的老妻說,旁邊有觀光景臺,你只顧開車,錯過啦。我說:不要緊,還有回來呢。

回來,如願停車,而後就是久久地流連。

毫無疑問,大橋的美是絕無僅有的,美的令人窒息!

我們知道,美的內涵是社會文化的產物,是社會參與對一件作品或事件審美的重塑。對我們來說,審美,無疑需要一顆溫柔的內心,要有見識,要多讀書。有句話不是說,人醜就要多讀書嗎?而我看,人笨多讀書、多跑路纔是硬道理。如果不是看過那麼多的大橋,我怎麼能對龍江大橋的美那麼傾心?當年在雲南紅河大橋下,我不就呆呆地坐了幾個小時麼?

想想,曾經經過了那麼多的不平事,我還是清心靜水,不隨波不逐流,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爲什麼?這個底蘊是怎麼來的?我想,還是知識、見識帶給我的。

見識和讀書一樣,是最美的。三毛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爲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裏、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同樣,我跑過的路從來不會欺騙我,這些路會沉澱在我的精氣神中,讓我安靜,讓我渾厚,讓我不虛此生。

和朋友笑談,自己稱自己是低智商、典型的透明者。其實透明有什麼不好?你透明,別人一眼看透你,都會懶得和你費心思,怕丟了他們面,白費了他們的心機。所以,低智商的透明者,這個狀態,我喜歡。

雞湯說:生活中別逢人就低頭,旁人終歸是旁人,沒幾個人真把你的傷當自己的痛處。我說:有人以爲你無堅不摧,就像龍江大橋那樣,那就隨他們,你就是龍江大橋。有人以爲你就是下面奔流的龍江水,柔軟好欺,那你就做龍江水,也沒必要解釋。自己選的就向前走,堅持鍛鍊,堅持讀書,堅持出行,心安理得地過生活。

無所事事的日子,挺好。就像靜靜矗立在哪兒的龍江大橋,本分而威嚴!

散文二《八一大橋》

南昌八一大橋位於東起陽明路,跨越贛江,原叫中正橋,後來改叫爲八一大橋。它是1927年8月1日由省委指揮建造的。

新八一大橋既是一項宏偉的現代化交通設施,又是南昌一大景觀。全長約6公里,其中主橋長1040米,南引橋長2017米,北橋長1314米,主孔跨度160米,塔高103米,橋面最大寬度75米,中間行車,兩旁走人,大橋外型不但雄偉而且壯觀,巍巍高塔與兩岸高樓對應。縱橫設計採用豎曲線,像長虹臥波,具有曲線美。南引橋三層,全互通立交,喇叭型,四個圓圈像蝴蝶飛舞,圈內矗立着體現江西曆史文化的當陽樓、鬱孤臺、牡丹亭、龍珠閣四個樓臺亭閣。大橋南岸橋頭石雕黑白雙貓,寓意深刻。北岸鑄銅雙獅,威武雄壯。整座大橋宛如巨龍橫臥在贛江之上,形成南昌一道新的旅遊風景線。

晚上的八一大橋更是“嫵媚動人”。兩旁的人行道上排着整整齊齊的路燈,把八一大橋照耀得金碧輝煌,塔跟橋面之間斜拉的線會發出閃亮的光芒,遠看就像一根根金線十分美觀耀眼!

八一大橋就像是藝術家精心創造的一件完美的藝術品,成爲了南昌市最耀眼的亮點。

散文三《走過涪江大橋》

對於在合川長大的每個人來說,涪江大橋的身影是心中永遠不會泯滅的記憶。——題記

前幾天,看到合川新聞,在2010年的最後一天,200輛汽車和500米的隊伍,將會浩浩蕩蕩地透過涪江新橋,這標誌涪江大橋的新生。我雖不能親臨這隆重的時刻,但在2011年的第一天清晨走過新橋,也是一種用自己的方式來對新橋的祝賀和老橋的緬懷。

漫步走在新橋,晨曦濛濛,細風霏霏,河風習習,寒意闌珊。記得兩年前的一聲炮響,曾經雄壯一世的涪江大橋頃刻間便煙消雲散。當時我正在合川,卻不願去親眼目睹它的最後時刻。不知是巧合還是命中註定,當年它剛好三十八載,而新生時我也正好三十八歲。

新橋是在老橋原址上重建的,原來的涪江大橋於一九七O年建成通行。當年,它的建成把一江之隔的南津街和合陽城連成一片,徹底改變了合川,對於合川人來說意義非凡。由此,合川八景之一的涪江晚渡消失了,江邊人來人往的打藤街消失了,而大橋兩邊的靛市街和趙家街卻成了合川最熱鬧的街道之一。

晨光、寒風、細雨裏,是面目一新的大橋,彩旗插在欄杆上隨風飄揚。站在橋上往下望去,涪江水因草街電站建成,已沒有往日那麼流淌,但更加寬闊,城市之夜最後的燈光還在江的兩岸閃爍。微光中,我彷彿看見了橋下那片淺黃的大沙灘,看見了橋下那片青青的河邊草,看見了橋下那片灰色的老瓦房,也看見了有個男孩活潑的身影在橋下奔跑。

我是一個在涪江大橋下長大的孩子。

記憶中第一次和涪江大橋親密接觸,是四歲時。由於父母都要上班不能帶我,只好把我交給父親工作的重棉四廠的託兒所。週一清晨,父親帶我在北橋頭的過江電網架下等候接送工人的廠車,哄着我坐在汽車引擎蓋上看窗外的大橋,直到週六下午才原路返回。幼小的我便離開親人去過一種全託的生活,心中的孤獨是誰也不能體會的。但每週能坐上兩趟大汽車過橋,在同齡人中就是一種莫大的風光。

上學後,進了北橋頭下的學昌門小學,雖然離家住的交通街不近,只是因爲幺婆婆家在附近,中午我可以去搭夥。四年級時,由於家搬到絲廠,我就全部吃住在幺婆婆那裏。

幺婆婆家在大橋下別凡溪的張家嘴。走出小學校門,街對面是一家賣爆玉花的小鋪子,兩分錢一大杯,一分錢一小杯,是那時學生最大的奢恥享受。走到上引橋的石梯處,左邊是一家醬油鋪子和一個巷子的起頭。穿過引橋腳下的這個小巷,左拐右拐就到了幺婆婆家。走出幺婆婆家門,下十幾級石梯,便是橋下廣闊的河邊。

那時橋下有很大一個河灘,鋪滿淺黃的沙子。河灘與岸邊交界的斜坡長滿野草,再往上便是一片老瓦房。橋下兩棵黃桷樹枝葉茂盛,直到現在還立在那裏。橋下的世界,便是我童年最好的樂土。

不必說河灘上打水漂、放筏子、挖陷坑、流硬幣的遊戲,也不必說草叢中捉蚱猛,黃桷樹下彈珠子、籬笆尖粘丁丁貓的故事。曾經,我站在河邊,把自己精心養出四隻腳的蚵蚪放入江水,把心愛的海螺扔進江心,期待它年還能在草叢中相遇,在沙灘上拾回。曾經,有同學對我說,沙灘上能找到明亮的玻璃珠,於是我頂着烈日,老老實實地在河邊尋覓了大半天,終無收穫。曾經,我站在黃桷樹下,看着爬上樹的左幺叔和幺爸用柴刀砍出漿汁,等着帶我去捉木兒龜龜(qiu)。曾經,獨自與一羣素不相識的小孩在河灘上打架,憑着練了兩年武術這點三腳貓功夫,把搗我做放筏子游戲亂的人打得落花流水。曾經,父親帶着直到現在還是旱鴨子的我和幾個老表,來回浮水到落不透的江中橋墩。曾經,幺婆婆、幺爺爺帶着我從大橋腳下出發,沿着涪江步行十幾里路走到趙家渡口,捉滿笆蔞的螃蟹而歸。曾經,我在橋下把風箏放飛得很高很高,卻被橋上的過路人一把摘了去,自己傷心了好幾天。曾經,我在橋下土地裏種了一株向日葵,卻因爲害怕別家小孩來偷,沒等到瓜子成熟就摘了下來。曾經,我爲求一根練武術的棍子,把河邊的一棵小樹砍倒,卻被那個帶紅袖籠籠的居委會主任看到,拿回去當了柴燒。曾經,我坐在河邊草地上,享受夏日的涼風,仰望夜空裏的大橋,數着閃爍的星星,編織着心中的夢想。

每天中午十二點半到一點,我和幺爺爺一起邊吃飯邊聽中央廣播電臺的評書節目,從評書故事裏學到許多知識。每當夜幕降臨,晚飯煮熟時,幺婆婆便會站在門口向着橋下的河邊喊:回來吃飯羅。多少童年的往事和記憶,都留在了橋下那片樂土上。

上中學後,我住讀進了對岸的合一中,但隔天就會走過橋來,在幺婆婆家補充一下營養,吃完晚飯後又回學校上自習。走時,幺婆婆總會掏出兩個煮熟的雞蛋放進我的書包做第二天的早餐。正是這兩個雞蛋,才讓我得到了用功讀書的必需營養。幺爺爺去世後,我便每晚都到幺婆婆家裏吃飯,好讓在合川只有我們這家親人的她不覺得寂寞,也讓年青的我力所能及地幫年齡已高的她做點提水之類的家務活。

那時,下午放學後,總是和幾個要好的.走讀同學邊說邊笑走過大橋。走到北橋頭,直接翻過橋欄杆,從窄窄的引橋邊爬下去,或順着一根電杆的拉線溜下去,這樣不必再繞道走引橋下那個巷子。

後來,進了北碚的大學,不能天天走過大橋了。但每月回家,都要去看望幺婆婆。在幺婆婆那裏,我常常獨自走到河邊,仰望一下大橋,回憶兒時在橋下的遊戲。

後來,畢業回到合川工作,每天上下班都要騎單車過大橋,日出而發日落而歸。轉眼四年過去,一九九八年,合川開始大規模的老城改造,首先便是拆遷別凡溪一帶老房,幺婆婆家搬離了大橋腳下,我也因爲工作單位的調動,不再騎車過大橋了,而是更多地乘車經過新建成的涪江二橋。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我更是很少親近大橋了,只是開始到處傳聞要拆大橋的消息後,遇到去區政府開會時,便步行走過大橋,邊走邊尋找兒時關於大橋的回憶。

改革開放後,隨着合川發展的加速和城市建設的加快,塔耳門、鐘鼓樓、七一水庫、城隍廟這些老合川人心中的標誌性建築一件件、不知不覺消失了。突然間發現,隨着我的長大,這涪江大橋已得蒼老。聽老人說,涪江大橋還沒建成時就發生過一次垮塌,而八一年的洪水也差點就把它炸掉。當初的設計者根本沒想到這三十多年的發展如此神速,只能載重十噸的它,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不堪重任。好在涪江二橋及時建成,讓它喘上一口氣,但在合川人心中的地位開始變得越來越輕。先是單向通車,再是隻準人行,最後危橋上人行也不行了。本是病魔纏身的涪江大橋,終於在見到最後一個兩江匯合處的日出後,壽終正寢。這是合川發展的必然,也是每座橋都要走過的一生。當年爲它建成而歡呼的合川人,如今安在,會想到它的生命就這樣短暫嗎?

細雨已把頭髮潤溼,河風已把臉頰吹涼,但心中的熱血和腦海中的記憶卻在沸騰。計了一下時間,從橋的此岸走到彼岸,我用了6分鐘,然後細細一算,我的前半生中,大約走過大橋5000次,有500個小時走在橋上,有五分之一的日子走過了這大橋。

憶當年,每當我走在高高的大橋上,便會聽到腳步落在橋上的聲音,那韻律是在與我的生命同行。我仰望橋下的江水時,彷彿看到了流逝的時光,正是在這時光裏,我一步步地成長。這樣的腳步走過了三十多年,走過了我的孩堤和青春,走進了我的中年。在人的前半生裏,有誰能帶給我如此多彩的樂趣和美好的記憶?惟有這涪江大橋和橋下那片廣闊的天地。有時我仰望那佇立的大橋,四下裏靜寂得沒有了空氣,沉默無語的大橋雄壯得如血氣方剛的漢子,讓我紅色的血液沸騰起來,沒有理由讓人不愛他。皓月溫潤大橋灰白的軀體時,他的神祕就是我童年難忘的夢和人生的幻想。沒有幻想就沒有希望,就沒有現在的仕途。

突然一聲車鳴,把我從沉思中喚醒。橋下沒有了大沙灘,沒有了河邊草,沒有了老瓦房,沒有了小男孩,也沒有了喊小男孩回去吃飯的聲音。唯有江水,緩緩地向東流去,還有那兩棵黃桷樹依舊,年年暮暮朝朝。

誰會明白我心中對涪江大橋的感情?它見證了我前半生成長的歷程。而今涪江大橋變成了涪江新橋,斯人已去,我卻還要在人生的路上走好另一半。

想着這些,我快步走下大橋。

大橋啊大橋,這座成長的城市一定不會讓你的新生失望。

散文四 《白河大橋》

今天,爸爸帶我去看白河大橋,遠遠望去,白河大橋向一條美麗的彩虹一樣,橫跨在碧波盪漾的白河上,顯得那麼的雄偉壯觀!白河大橋全長689米,橋面寬33米。白河大橋有三大部分組成:橋面、橋樑和橋墩。橋面擁有雙向六個快車道,兩個慢車道,兩邊爲人行道,來來往往的車流、人流穿梭而過,非常繁忙,非常熱鬧。橋樑由水泥、鋼筋形成18孔跨徑40米的連續組合橋樑、橋墩每組有五個大柱子組成,像一個個巨人似的將整個白河大橋穩穩的舉着,腳跟牢牢的站在深深的白河牀內。

橋面每隔三十米就樹立着一對美麗別緻的橋燈,它像一羣威武的士兵,嚴肅而整齊的排列着。入夜,橋燈亮起來,形成一條弧光光帶,懸掛在半空,照亮了白河水面上的一條條小船,還與兩岸高樓的霓虹燈光交相輝映,就好像把我們帶進了五彩繽紛燈的世界、燈的海洋。真是美不勝收。忙碌了一天的人們晚飯後漫步在橋面上,夏日的晚風輕輕的吹着,觀賞着橋面上的美景,俯視着波光粼粼的水面,真是讓人心曠神怡。

白河大橋橫跨在白河上,把白河兩岸緊緊的連在一起,極大的方便了白河兩岸市民的出入,它是南陽母親河上的一顆粗參、耀眼的明珠!我愛你——白河大橋!我更愛你——我美麗的家鄉——南陽!

散文五 《袁州大橋》

聽爺爺奶奶說,他們生活的年代,秀江河上僅有一座小浮橋,是把幾十條小船用碗口粗的繩子串聯起來,上面鋪上木板做成的,人走在上面搖搖晃晃。如果遇上下大雨,河裏漲水或有大船經過,還要把橋斷開,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不便。聽爸爸媽媽說,他們年輕時一座水泥橋代替了小浮橋,但上面全是石臺階,一遇到下雨就打滑、摔跤,自行車只能慢慢推上去,由於橋太窄,各種機動車輛只能繞道而行。如今,我們這一代人走的卻是寬闊宏偉的鋼鐵大橋——袁州大橋。

袁州大橋寬約二十米,連引橋長約有六百米,寬闊的橋面可並排行駛三、四輛汽車,兩旁還有舒適的人行道,每天都有不計其數的行人、車輛在上面經過。袁州大橋建成後成爲連接秀江兩岸的一條主要交通要道,真不知道如果沒了這座橋連接秀江兩岸,我們的生活會成什麼樣。

袁州大橋造型別致,非常新穎:大橋由於過長,受力面積大,搞不好有塌下去的可能,可設計者卻別出心裁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橋上架兩個拱行的大鋼管,鋼管下依次排列一排鋼柱,由那些鋼柱拉着橋身,再由鋼柱把力傳給上面的拱行鋼管,拱行鋼管有把力傳給了鋼管下的泥土裏,簡直做得天衣無縫啊!

如果從遠處看袁州大橋,你就會驚異地發現它多麼想一條正遇騰飛的巨龍。那兩個拱行鋼管是龍的角,橋身是龍巨大的身軀,而那兩對粗大的橋墩就是巨龍強而有力的爪子,到了晚上,橋上那五彩繽紛的霓虹燈就像是龍身上一閃一閃的鱗片,多美啊!

袁州大橋,你是我們宜春人的驕傲!

散文六 《彩虹大橋應該是紅的還是黑的》

今日早上偶有事,經過志丹縣的靈皇地臺地段。靈皇地臺西靠綠樹環繞的清涼山,東臨過往的洛河的河牀上。靈皇地臺是志丹縣最近幾年發展建築的一個住宅小區與商業街,又是303省道經志丹的必經之路(又俗稱是志丹縣的環城公路)。故此,靈皇地臺無論從交通,環境;人文;地理都堪稱一流。

又向前走了一程,看到一座彩虹大橋的框架,還沒有建設完成,工作人員正緊張的施工中。這座橋是連同靈皇地臺於志丹縣城的最近之道。

靜立一時看到洛河裏的水是黑的,驚訝之下找了個老鄉相問,從那老鄉口中得知,洛河經常這樣。只因爲今年沒有發洪水所致,如果發一場大洪水衝出這些黑水的話,水就變清了。

能變清嗎?那往年就沒有發過洪水嗎?哦,一時明白了老鄉說話的意思了。他的意思是說如果發洪水的話就會沖走這些黑水使其流入下流,這裏就你哪個保持一段時間,水所以就變清了。這讓我想起很幾年以前志丹縣三馬路的臭水溝了。現在即使沒有了,哪去了?被人們移到洛河中去了,污水於洛河混在了一起。

既然河水變成黑色,這黑色的河水還能折射陽光形成彩虹嗎?肯定地回答不能,那麼我們現在秀的彩虹大橋到底是紅色的還是黑色的呢?也許有人說彩虹大橋當然是紅色的了。說到這裏也許會有很多人譏笑譏笑於我,說我是井底之蛙不知道天大小,提出這樣可笑的問題。當我們再把問題提升一個高度的時候,試問,那水爲什麼是黑色的,難不成這裏的洛河是《西遊記》中的流沙河嗎?

然而這條河不是《西遊記》中的流沙河,這是一條哺育志丹人民世世代代生活的洛河,是溫順;是可親的。我們爲什麼不去保護與愛護它,而要將它弄的變了樣子。

這樣長遠下去,哺育我們的洛河不就變成《西遊記》裏的流沙河與黑水河了,在黑色的河水上方修一座紅色的彩橋,那不是太顯眼了嗎?這黑水玉洛河岸邊的楊柳就不能相融。同時一因我們提出的“建設陝北最佳人居環境”就格格不入了嗎?

我們既然做了,使我們的山變綠了,爲什麼就不能讓河水也清了。這樣不但美化了環境,也同時讓彩虹永遠橫跨洛河畔上,豈不萬世高興。

迎着西部大開發的熱潮,陝北逐漸山綠,水清,天藍了真正的希望我們志丹的居民在人文壞境;地理環境思想一些美。不要因爲自己的一時利益而忘記自己生活環境。必經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行動起來,不要因爲自身利益而損壞這一方水土壞境,希望一切理由都不是絆腳石。

標籤:大橋 描寫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