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當產品賣不出去時散文

散文2.35W

當年,在我學了“心理諮詢與治療”之後,原本看不見的問題漸漸就能看明白了。於是,就開始運用“提問引導”。其實,提問的目的,應是要讓對方在放鬆的情況下去“悟”出自己問題出在哪裏。但由於對方還”在路上“,還有許多的不安和顧慮。我們只能用提問讓對方自己明白問題所在,而不能直指對方的”問題“所在。可是,當時我不懂,一心只想讓對方更快看清真相,所以,我的提問總是讓對方感覺我在指出他的“問題”,引發的不是他人的”悟“,而是抗拒。

當產品賣不出去時散文

記得有一次,我寫了一文,談的是人的嫉妒心問題,發表在一個內部報刊上。緊接着我就接到兩個電話,第一個人是一個男士,他警告我,說這篇文章是說他壞話。第二個找我的是個女士,她憤怒地譴責我說我寫的就是她。我當時在開車,就平靜地告訴她,我寫的是人的普遍心理現象,三言兩語結束了與她的談話。我們同車好幾個人,都說我文章分析非常”透徹“,很有“說服力”。我觀察車上的幾個人,都是心態很好的精英。我突然明白一個道理:我的資訊是想喚醒有嫉妒心的人,如果激怒有嫉妒心的人,那就是無效的資訊。

有一次,我的心理啓蒙老師也指出,說我的道理雖然很正確,但讓人感到“咄咄逼人”,這讓人容易產生抗拒情緒。從那時起,我纔開始審視自己。我也因此悟出一個道理:我心目中想要的是一種”好效果“,可是,我說出來的話能達成什麼樣的效果呢?心裏期待的”好效果“,那叫“夢想”。我們要做的事情,是用言語和行爲去讓自己夢想得以實現。我的“夢想”可以由我來決定,可是能夠收到什麼樣的效果由誰來決定?那肯定是對面的那個”關係人“來決定了。 問題是,我們費盡心思,我們的關係人對我們的”資訊產品“,往往是不滿意的,要不然,親密關係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問題”產生了。

如果我認定自己心目中“夢想”是正確的,而不重視自己的“產品“效果,那就變成了“一廂情願”。我們是發出信號的一方,對方是“接收器”,我們的信號是不是適合所有型號的“接收器”呢?如果客戶不”買“我的產品,我怒斥客戶”不識貨,能解決問題麼?當我不被認同時,應思考如何改進自己的“產品”,而不是責怪“客戶”;當我們發出信號,要了解什麼樣的接收器有能變成什麼樣的效果。當然,也許我們真的會遇到成天怨天恨地的“客戶”或遇到頻道相反的接收器,不過,失去那樣的客戶未必就是壞事情。可是,我們大多數時候面對的是“重要客戶”,所以,我們認真改進自己產品是不是適合客戶;瞭解對面的接收器是什麼樣的型號很很有必要的。

從此我好奇於各大教派,他們用的是什麼樣的方式,來說服別人的?當然,我也因此選擇了遠離一些人,因爲我明白某些“負能量牌“的接收器,很難收到“正能量”信號。不過,別人不認同我的產品時,我首先思考的是改進自己的“產品”,很注意發出的信號,能幫助對方能接收到。說話也不再咄咄逼人了,因爲產品賣不出去只有自我改進。並且很重視自己發出的資訊,適合更多型號的“接收器”。

------

美國讀者yvonne chang看了上文後,寫了一段話給我。平時不用中文的人打出下面這些字挺不容易的(我已轉爲簡體字)。

(yvonne chang : 我昨天看到一篇短文想傳給你。其實它和你文章談到的挺有關連,這下面是我的翻譯

一個17世紀法國哲學家Blaise Pascal說:當我們能看得很清楚,且想糾正他人的錯誤時, 我們必須注意到他人看到的是事情(他人角度)的“那一面”。因爲“那一面”的本身,通常是他人角度真實的一面。但我們卻常常指出他看到的那一面是錯誤的。我們應表達我們接受他(角度)那一面的真實,那人通常就更容易接受我們的想法和意見。我們要了解不是他人錯了,而只是他沒有看到事情其它所有的面。

沒有人會覚得自己應被攻擊(或被否定),因爲他沒有看到一件事情的所有面,所以,人都不喜歡承認自己本身是錯誤的。也許正是因爲人類在一般情況下,是無法看到每件事的每一面,所以一般人自然從他看到的那一面來堅持說他是對的。

我們要知道;一個人對任何事情的想法,對其本人來說,總是真實而正確的。

(作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