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仲山記行散文

散文1.16W

國慶黃金週沒有遠足的機緣,再加上前幾天下雨,只好到附近一混。大圪塔太矮,梁武帝路斷,爺台山太遠,桃源太熟,想來想去,這附近只有一個仲山森林公園。幸好天兒已大放晴,於是帶着兒子胯下一輛豪爵125,直奔目的地。

仲山記行散文

那地方,自縣城往西,上了車塢塬三五里路,然後往西南方向,沿着柏油路直進山去。路兩邊倒有指示的招牌,什麼“關中第一大峽谷”、什麼“仲山森林公園”、什麼“……農家樂”,大概二十多裏就到了目的地。

山口平臺,水泥罩面,樹立斗大的巨石以即類似於牌坊的門樓。巨石上刻豎行硃筆行書“關中第一大峽谷”,兩邊站立長安花,矗立在南邊山根下。門樓在西,橫額景點之名,豎寫對聯;靠着左邊是收費站,兩間平房外懸掛規則,門口一兩人收費,就這一張半新不舊的辦公桌。

平臺中央的北邊剛好是十二屬相石刻,栩栩如生;背後是氣墊蹦牀,滿是塵土。緊接着斜坡一下,是一處接待館舍,似乎很是繁華。我便招呼兒子走了進去,只見客房前一噴泉石魚高聳圍成一團,水線吐向中心的蓮花,在陽光下活靈活現。兒子喜歡,湊上去戲耍,我便給他攝影。

再往後山勢騰空,蒼鷹盤旋,令人驚歎,想留張影卻被它們警覺地溜走。客房後區不太平整,衛生也糟,只是附近花園有兩朵大麗花紅豔豔的,給兒子攝影留念。

在入口處又徘徊,根本混不進去,人家是收費的。大概是旅遊旺季的緣故,成人三十五,小孩十五。遊客挺多,車輛成對,親朋成夥,傴僂提攜。看看近十二點,不去那回去會遲了,於是我便詢問了價錢,討價還價。看門人說:“本地人照顧,帶小孩騎摩托來不容易,只收成人票!”說着順手從抽屜取出半張撕過的票扔給了我:“路遠,得騎車,還有二十公里路呢。下溝牽着孩子,別讓他亂跑,沒事了。”我向他要沿途的景點介紹資料,他不給,只塞給我兩張傳單似的東西,打發我走。

進山曲曲折折,一陣柏油路,一陣砂石路,一陣土路,沿途並無可看,只是滑坡處很多,危險暗藏,轎車催逼,得小心駕乘。果然過了二十多公里便到了一處山半腰的平臺,近似於停車場,還是半成品,可是還有人在收費。

山溝機器轟鳴,似乎正在開山鑿路。大路已封,小路又險,我和兒子便跨過鐵絲網向大路奔去。腳下滑,路途險,腳下不是碎石就是泥巴。幾處小跑,幾處碎步,溜坡、下渠、上石頭,折騰了三五里路終於到達了所謂的“大峽谷”。

谷很窄,水很渾,流很急,聲很響。兩邊山層如削,裸露筋骨,一直往南通向口外,由於正在沿河岸山岩鑿路,不知所終。左手河心一塊巨石,近似烏龜,大概是所謂的“中流砥柱”;右手河灘巨石林立,大大小小的散落,正有遊人戲耍。於是我和兒子也不冒險,隨了大流。

濁浪翻滾,衝擊着幾塊巋然不動的巨石。——這大概是眼前這“關中第一大峽谷”景色之最,或者說是唯一的一處景緻吧。人們爭相在這裏留影,或許不光是記住這濁浪滔天的景象,也許還有……那滿山的的.秋色——火紅的草樹(低矮的樣子,決不是楓葉吧),或者今天是……“重陽節”。

我也取出相機,捕捉着浪濤涌動的瞬間,爲兒子配進鏡頭裏。然後,我和兒子在河灘上撿了各色的石子,作爲遊覽“第一大峽谷”的見證。

時間過得好快,轉眼已到了下午三點多,於是我們決定往回轉。人家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可這回我們的體驗是:“下溝容易上溝難”。這不,一路氣喘如牛,加上紅日高照,沒有歇腳庇廕處,讓人覺着又渴又累又餓。

在喘氣的當兒,我問兒子的印象收穫。他說沒有,有上當的感覺。我也贊成,比起鄰縣的“石門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建設差遠了,前年去那裏,覺着路寬景美,雲山霧罩的,設施到位,而且石門關也是歷史遺蹟,與扶蘇有關,還有省會議中心等。更主要的是人家不收費,哪像這裏,像樣的景緻沒有,三十五元錢門票就把你哄上一條羊腸道,扔到四十里外的一條窄溝裏,見到一條渾水,簡直就是一羣混賬。“關中第一大峽谷”是誰封的?景點造的沒有眉目,門票價還蠻高,簡直是急功近利,心太“窄”了。

但是也有收穫吧,起碼一次野遊鍛鍊了身體,磨練了毅力:我們還能下這麼深的溝,爬這麼長的坡,體質還行。

於是,我們不無興奮地驅車下坡,揹着斜陽,回到暫別地車聲塵障的小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