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端午節散文詩

散文1.65W

端午這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是一個來歷特別的日子,是一個歷史上來歷特別讓人們難已忘卻的日子。

端午節散文詩

【端午情思】

晨光從夢中溢出

青青叢林

浸潤在薄靄夢境

麥花香落田埂

踏着鳥鳴的清脆

在幽靜的田野覓一支青艾

遠遠傳來叫賣糉子的聲音

忽然吹過遙遠童年

媽媽用青瓷的碗

端來竹葉清香的端午

寥落北國

看不到龍舟競渡的汨羅

匆匆忙忙的奔波聲

踏碎屈大夫一聲嘆息

馬蹄悠悠

艾葉的清香愈淡愈遠

在這濛濛清晨

我回憶青瓷碗裏糉子的淡然

鳥鳴淹沒糉子的叫賣聲

我獨自走在清晨的田頭

尋一支有着清香的野艾

和一個久已失落的故事

【端午情思】

是陽光走進了視窗

喚醒了我,牽念故鄉的晨夢

望那輪夏日

癡癡地遺忘了夢的情節

夢的主題,夢裏故人

想念的門緊閉

可情節已然曝光

無法拼接完整

苦艾草結成兩束

在糉子成熟的日子

粘集了又一個365日

絲絲相連

一束是我漂泊的扁舟

一束是我恆久的思戀

滑落心田,糉子飄香

讓我肚掛腸牽

可牽夢的手

還是打不開想念的房門

目光,在書桌上定格

凝固了那幀,微笑的畫面

背景是窗外,故鄉

那片淺藍,淺藍的五月天

是否,經歷了漫長的流放

沖淡了華年蹉跎的眷念

是否,染白了雙鬢的風霜

模糊了遊子異鄉的情感

但是,但是

我的似箭的歸心

這一生,從未改變

寫於2016年6月

【五月端午】

從青翠的山間採擷的艾蒿

淡淡的香味

憂鬱的葉子

告訴我五月裏有一個歷經滄桑的節日

需要詩歌撫慰

需要用詩歌的潮水

敬悼融進汨羅江的靈魂

和靈魂深處滴血泣淚的求索

朝飲木蘭墜露

夕餐秋菊落英

這些純粹的`情懷

在哀民生之多艱的悲愴裏

零落成泥

營養着千年詩歌芬芳的花

在古老民間沸燃的香火中

浮漾着江水東去人不歸的翠綠思念

江水靜流

月夜吟唱的身影漸漸憔悴

糉葉的香

爭渡的舟

爲一縷吟斷江山的魂

呼喚世道的明

坐談風俗的清

端午節抒情散文——品味端午節

歲月的老人在時光的追趕下,無所顧忌地匆匆地來,匆匆地去,把一羣羣歡樂的同學少年,分別送到了立業有室的天命之年。美好的回憶猶如一部不停轉動地錄影機,時常把我帶回到那兒時的幻影之中。

那時的我,總期望着天天過大年,日日迎小節。吃好的、穿新的、玩奇的,只有那屈指可數的幾天,成了我希冀的天堂,放飛的天空。

對中國老百姓來說,端午節算不上什麼大的節日。但中國人守時令、重節氣、講傳統的規矩,在民間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傳承了下來。於是,端午節在我童年的記憶裏也是一個十分甜蜜的夢幻。然而,幾十年過去了。這夢也隨着歲月的亙迭和時光的輪迴,漸漸地讓我對端午節的由來和永久不衰的習俗,有了更深地感悟和理解。

從教科書上,我知道了屈原是我國最早的大詩人。曾極力主張彰明發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暴,在同反動的貴族子蘭、靳尚等人鬥爭中,遭讒割職,被長期流浪沅湘流域。處於對人民生活的一腔赤情,對黑暗現實愈益不滿,加之楚國的政治腐敗,迫感無力拯救楚國的危亡和政治理想的無法實現,便投汨羅江而盡。

後來,人們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將一種用糯米做成的食物——糉子投入到汨羅江裏,以示慰籍這位讓人崇敬的大詩人。

其實,真正地讓我知曉端午節,還是透過家父家母過節之前那番忙碌。包糉子煮糉子那一定是少不了的大事,另一件從記憶裏揮之不去,抹之不掉的事是在自家門口的上角掛一束用紅布條捆好的艾蒿,這一習俗潛移默化地印在了我的心中,這些年來我也一直效仿這一傳統的習俗,每逢端午節到來,也在家門的上端掛一小捆艾蒿。當時我並不知道它的用意所在,成年後我慢慢地懂得這一習俗曾讓多少代人把美好的企盼寄予在這捆小小的艾蒿上。

爲此,從我懂事的那天起,端午節就是一個極富神祕色彩的節日。我清楚的記得,糉子是個奇怪的三角型食物。用一種特殊的葉子,包上一種特殊的米,做成一種特殊的食品。那時,我不知道這糉子是如何加工出來的,更不知道吃糉子還有這樣神話般的傳說。糉子、艾蒿、五彩線、雞蛋等很長一段時間讓我難以梳理出A、B、C┄┄。

當我用心地回憶第一次看見母親包糉子的全過程時,更激起我對母親的敬仰和思念。當我聞着那撲鼻而來的清香味時,看着那墨綠色的糉子,吃着那口感極好的糯米糉子,母親那忙前忙後的情景至今在我腦海裏時影時現,難以抹去……。

在平日的生活中,家父可以說是典型的男子漢大丈夫,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習性,讓我更加敬重母親日日月月、年年歲歲所付出的一切。但是,有一點我清楚地記得,凡是逢年過節的時候,家父總是想盡各種辦法滿足我們的物質需求。這不端午節一到先由父親將糯米、糉葉等物品購入家中。然後,是母親全權操持,淘米、浸泡,接着是一片一片地洗淨那翠綠色的糉葉,再一摞一摞地碼好,放入水中,待一切備好後,便一個人坐在米盆前,不厭其煩地一個一個地包着那盛滿情感的糯米糉子,也不知什麼時辰,我實在無法抵禦磕睡蟲的襲擊,在挲挲地細語中漸漸地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清晨,我驚奇地發現,手脖上、腳腕上便繫上了一條條多彩的線,桌子上也擺好了已經剝好地糉子和一碟白沙糖,還有按人頭分得二個粉紅色的雞蛋。我十分貪婪地吃着糉子,小心翼翼地揣好雞蛋,心滿意足地背上書包,興高采烈地走進了校園。

真是一場遊戲一場夢,頂雞蛋的遊戲戰在男女同學間展開了,大家爭先恐後地展示着個人所能,頂破了大頭再頂小頭,頂破了小頭再到嘴裏頭。最終,我的那枚粉紅色雞蛋成了勝利的王者。

於是,在我童年的追憶裏,最期盼過的節日一是盼着春節,能過足放鞭炮的癮,穿上喜歡的新衣裳,吃上幾天白米麪的年飯;二是盼着過端午節,既能展示強者風範,又能吃到雞蛋和品味母親親手包的糉子。

如今,母親離我們而去十年了。每當端午節到來時,我總有一種酸楚之情難以言表。和大家一樣沒有兒時吃糉子的那份熱切感受,象徵性的吃個糉子或吃個雞蛋也算是把節過了。總感覺那糉子含得情不濃,意不深。

當我靜下心來,反覆追尋着母親所做的一切,真的是一生的勤勞、一生的無悔、一生的奉獻。那滿頭的銀絲,那滿臉的皺紋,那佝僂的身軀,不就是母親一生的寫照嗎?

如今,一切都變了,沒有呼啦的火焰吹起,沒有彌騰的熱氣升起,沒有清香的糉味飄起,再無法見到母親那熟悉的忙忙碌碌地身影;更無法吃到母親親手包的糉子。然而,母親那無私的關愛和慈祥的面孔每每想起,總讓我念情涌動,酸楚不禁。

如今,每每見到商店裏那各種各樣的糉子,兩角的、三角的、四角的、扁的、長的;夾肉的、包蛋的、裹什錦的;南來的、北往的,真是應有盡有,滿目精品。但它只能勾起我對母親的思念和寄託,卻永遠找不回盛滿母親情懷的糉子,也永遠吃不到母親爲我剝好的糉子,更感受不到端午節那種親和感,那份溫存感。

多年來,凡是有傳統節日來臨時,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有母親相依時那種幸福感覺,有母親關心時那種溫馨體味,有母親呵護時那種安逸快慰。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到了,也恰好是母親離我而去整整十幾個年頭了。僅藉此文,在緬懷自己的母親同時,也追憶那些爲所有兒女操勞一生的——偉大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