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茶香飄過龍泉山散文

散文3.05W

我在龍泉工作整整十一個年頭,那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曾經是那麼的熟悉。每當故地重遊,總感覺是那樣的親切,這裏是我眷戀的故鄉。

茶香飄過龍泉山散文

離開龍泉已有二十多年了,很多的事物也已漸漸淡忘。但每當閒暇之餘,沏一壺綠茶,看着杯中的茶葉翻滾、舒展、下沉,濃郁的茶香彌散開來,品上幾口醇香頰齒的茶湯時,不由得使我腦海中,又浮現出了龍泉山裏的,那一季新茶飄香。

龍泉鄉境內的山叫龍王山,我們也習慣叫它龍泉山,是十里長山的一支餘脈。山不高,也就二百米左右,山區溝壑縱橫,氣候宜人,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山上茂林修竹,山下溪流潺潺,茶樹漫山遍野。

由於工作關係,我經常要在龍泉翻山越嶺,從這個村到那個村,從這家林場到那家林場。龍泉山區共有八個林場,每個林場都有一個茶園。這些茶園根據地形和位置,分裏山茶和外山茶。元山百峯金家三個茶園屬裏山茶,其餘屬外山茶。山裏面產的茶,當屬金家茶最好,外山茶非龍山茶莫屬。由於氣候土壤地勢等自然條件因素影響,裏山茶要遲於外山茶五六天,這才釆摘上巿。

每當清明穀雨季節,正是一年中釆茶和做茶的旺季。清明前太早,立夏後太遲,穀雨前後正當時。釆茶時節,半山坡上的茶園裏全是釆茶工,幾乎是清一色的年輕婦女。她們在一壠壠茶畦上來回穿梭,有的身背竹簍,有的手捥竹籃,一邊說笑或歌唱,一邊用靈巧的手指,在矮矮圓圓的茶樹上,飛快地釆擷着嫩芽。翠綠的茶園中,映襯着她們嫋娜的身影。

每當這時,站在龍泉的山上,在湛藍的天空下,呼吸着清新的空氣,瀏覽全鄉的勝景,放眼望去:山下麥苗滴青,油菜金黃;河塘密佈,阡陌縱橫;半山坡上,一片片翠綠的茶園,一陣陣茶樹飄香。這時不禁使我想起一首釆茶歌來:

高山清,流水長;溪水兩岸好風光。姐呀你釆茶好比鳳點頭;妹呀,你釆茶好比魚躍網。摘下青葉往裏裝,簍簍新茶放清香,青青新茶送城鄉……

當你每到一個山村,一個林場,或走進龍泉山中的百姓家中,熱情好客的山裏人,都會先給你泡上一杯熱騰騰的、清香撲鼻的龍泉山茶來。

記得有一年冬天,年關將至,我們爲農業稅和鄉統籌費結算的事,去山裏面金家莊去找李文書。老李不在家,後來,我們在他家後面的山坡上找到了他,他正在給茶樹下料施肥,知道我們來意後,他放下了手中活回家。還沒等我們坐定,他給每人先端上了一杯熱茶,口渴了的我們,不禁先呷上一口,真帶勁,真香!猛然間,我們也大惑不解:這個季節了,還有像新上巿的茶喝?老李笑着沒言語。不一會兒,他從裏屋搬出了一隻白鐵皮的茶葉桶,拿出桶裏的用紗布包裹的一砣木炭說:一分茶葉,三分保管,保管不善,在於醬板。也就是說,茶葉它很嬌氣,要好好善待它,保管好。保管不善,就喝不到有新茶的感覺了,弄不好,泡出來的茶水就沒香味,成醬黃色了,這鐵皮裝茶葉好,密封不透氣,這木炭是用來乾燥的。老李解釋道。“這做工也很有講究,做的時候,要把好晾曬、揉搓、烘焙關,然後進入殺青、烤炕等關鍵工序,最後才能成爲我們的杯中之物。還有,更重要的是保管好,俗話說的好,三分做功,七分保管。這個東西容不得對它一點馬虎慢怠,它要求高得很,要放在陰涼、常溫、乾燥、密封的'狀態下,這樣它才能不串味、不變色、不變質,才能保持新新抖抖的,就跟新上巿的茶葉一樣了。”老李如數家珍,侃侃而談。哦!原來,看起來普通的茶葉,還有這麼講究和奧妙!我們深爲老李的滿腹“茶經”而歎服。

從老李在冬季寒風冷雨裏,在茶園裏彎腰忙碌的身影中,不難想象:茶農們冬季要給茶樹施肥,春來會給茶園滅蟲除草,釆茶姑娘有時要頭頂嬌陽,腳踩泥濘,簿汗浸衣透,雙手腫脹釆茶忙,到茶工們力揉初茶,汗流浹背在炕房……

其實很多事,我們有時侯只看到其美麗光鮮的一面,卻未思考他背後的經歷和付出。從茶樹上長成的新的嫩芽,再到我們杯中喝上清爽香醇的茶湯,又有多少人知道,一杯新茶,是多麼的來之不易,要付出多少辛苦多少忙?

今年春上,有幸再次來到龍泉山下的龍山林場,眼前的一幕,讓我不忍直視,頓生悲涼。往日的青山,被挖去大半,褐黃色的岩石裸露在外,變得奇醜猙獰;蒼松翠竹已蕩然無存;潺潺溪流,已變成渾濁不堪。只有那終日的隆隆炮聲,震得地動山搖,漫飛的黃塵遮天蔽日,殘存的茶樹上,落滿了泥灰。聽說其它山外林場,生態環境也不同程度地遭到這樣破壞。外山茶,正在經歷一場空前浩劫。但願金家等裏山茶能夠辛免於難。

人生一路走來,我亦曾品嚐過很多的茶。如今的西湖龍井、黃山毛峯、安吉白茶等滿街皆是,但不論走到哪兒,總感覺還是家鄉的山茶,釅味勁道、沖泡持久、爽口甘醇。心中總忘不了故鄉龍泉的山茶,和那漫山遍野的一季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