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母親與糉子散文

散文2.16W

端午節,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在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順陽登高的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又稱爲“端陽節”。其實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或許不管那麼多節日的由來,因爲每一個節日都代表着團圓與牽掛,盛如春節,念如中秋,每一個節日都指向着“團圓”二字。

母親與糉子散文

作爲一個兩千多年的節日,或許我們從古人的詩詞裏更能體會到這種濃厚的文化底蘊。“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當我們品讀一首首詩詞,似乎可以穿越到古代,與古人在這日共醉,也可以從中感受到那濃濃的思鄉情懷。

中國似乎每一個節日都離不開吃,而每一個節日吃的都不一樣,南方與北方也各有不同。端午佳節的糉子就是一個例子,別看小小的.糉子,其做法卻有很多講究。糉子千百年來一直受歡迎,我想,除卻屈原的原因外,也是因爲它本身就特別的好吃。有棗餡兒的,蛋黃餡兒的,肉餡兒的,各種味道,滿足舌尖上的慾望。如我就特別喜歡肉糉。

我喜歡母親包的糉子。現在長大了,母親裹糉子時總會問我,包幾斤米呢,買什麼豆呢,賣多少肉呢。其實這些她心裏都有數,只是想透過此讓我陪她去買而已,我也樂意相隨,我點頭答應的時候,她的臉上總會洋溢着笑容,那眼神,如同幼年的我嚷求她帶我去趕圩一樣。

包糉子是一道繁瑣且不能少的活。母親每次包糉子,頭天要先去割糉葉,還要去摘竹葉(與普通的竹葉不同),然後把二者都拿去鍋裏熬,熬到什麼程度我不曉得,熬出來之後還要洗,這算完成第一道程序。第二天凌晨四點多母親就得起來,這時的我總會醒來,看到窗外的燈亮起,有點昏暗,能聽到母親匆忙的腳步聲以及周圍蟋蟀的聲音,一切都是那麼的寂靜,過了一會兒,淘米的水聲就代替了匆忙的腳步聲,一切都是那麼的寂靜,這淘米聲如同兒時母親唱的歌謠,漸漸地我又繼續沉睡。等我醒來的時候,母親早已把第二道淘米的程序完成,接下來就是包糉子了。可以說糉子之所以好吃,全在“包”這道程序了,記得那時候母親教我包糉子的時候對我說過“糉子得包緊,包的結實,如果不結實,在最後熬糉子的時候容易水容易進去,米也可能會跑出來,那樣就走味兒了”。她一邊說着一邊開始包,只見她先拿起一張糉葉置於另一隻手,然後再拿起兩片竹葉放在糉葉的上面,母親說竹葉的作用是防止吃的時候太黏,糉葉遺留在上面,有了竹葉之後就不會了。然後她又把事先攪拌好的糯米與粳米還有豆子放在上面,還在中間劃一條槽,把豬肉放進去。接着慢慢地把糉葉合起來,再把糉葉兩端合起來然後用手輕輕地拍幾下,緊接着就用準備好的繩子一圈一圈地綁結實。看似簡單,其實綁是最難的,說來慚愧,至今我也學不會。然後母親這時總會笑着說我只懂得吃。包好之後就是熬糉子了,一般上午十一點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後,下午兩三點纔可以“翻鍋”(把糉子翻過來,以防一邊熟一邊生),等到下午五六點,糉子就可以出鍋了。當然,每個地方的做法都是不一樣的,而我唯獨就喜歡這樣的糉子。

來北方已然三年,而我只吃過一次糉子,倒不是因爲我排斥,亦或是融不入這裏的環境,身邊的人也每在這是喚我去吃個糉子,只是他們並不知道,我不是不喜歡吃,就是怕吃了之後會更思念母親包的糉子。我是一個俗人,不曉得什麼地方的食物好吃與否,兒時家中的條件,造就了不挑食的我。人們常說,月是故鄉圓,而此刻我也想借這句話,棕是家鄉香,無所謂地域,只是不想讓自己的思念遍及自己的靈魂,可是我知道此刻我的靈魂已經聞到母親糉子的香氣了。

標籤:散文 母親 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