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不滿足,不駐足散文

散文2.57W

窮山瘦草、缺水少電,淳樸但與“現代”絕緣,淨美但卻不宜安居,處處飄揚着的無非李娜所唱“遠古的呼喚”和“千年的哀怨”,大概是人們對青藏高原的固有印象。事實證明了想象的不可靠——文藝有時讓人昇華,有時也不免給人誤導。如今,在青藏,牧民的氈房裏燈光燦爛,洗衣機在轉動,電視機在播放,早不是舊時模樣。這一切自然少不了“光伏發電系統”的支援。它的核心設備能把太陽能電池板發出的直流電轉爲交流電,多餘電能還能儲存在蓄電池裏,讓牧民“零存整取”,在陰雨天或晚上享受便利,可謂“神奇”。

不滿足,不駐足散文

向我們描繪這番情景的是金海新源電氣江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朱冬宏。他創辦企業不到四年,資產已逾3億,員工數百,高端人才源源引進,公司氣象日漸崢嶸。以周金龍博士爲核心的研發中心,組建了30多人的專業研發隊伍,其中博士2人、碩士5人,本科13人,涉及多個相關專業,引來八方矚目。

2010年下半年金海新源的業務輻射到了青藏、新疆等地,2011年納稅已過千萬,2012年被評爲江蘇省創新能力示範企業。當地稅務部門感慨:“發展這麼快的公司,這麼多年還真不多見!”

朱冬宏走到今天,離不開他骨子裏的那股拼勁和韌勁。1988年他中專畢業,躍出“農門”獲得國家幹部身份,分配到當時紅紅火火的國營企業。他開心,卻不滿足。1992年離開國營企業到當時的鄉鎮企業華威集團發展,隨後從事市場營銷,成績斐然,他卻不停步。1999年至2005年上半年,他第一次自立門戶,手創“深圳通用電氣有限公司”,年利潤達兩百多萬。對此他欣慰,卻仍不肯駐足。他總覺得他施展的空間可以更大,觸及的範圍可以更廣。

05年6月,朱冬宏帶着豐富的營銷經驗與客戶資源加入了“現代重工”。他放棄他白手起家、已成規模的公司,轉換角色爲別人打工,是經過反覆權衡的。他想拓寬視野,再次充電,去實現更大的抱負。或者反過來說,他不甘於小富即安,不甘於過不能進一步實現自身價值的日子。錢,這輩子夠花了。到了這個階段,追求的是金錢以外的人身價值與精神財富。

他的選擇被證明是雙贏。“現代重工”這家韓國企業位列全球500強,在中國的業績卻不盡如人意。朱冬宏加盟之前,它一年在中國市場訂單才幾百萬。他上任的`第一年,訂單破億;四年半後數字跳到10億。難怪他深得韓方老總的信任,並在後來升任首席副總了。他個人呢?幾年副總生涯,能力、魄力、創造力非復吳下阿蒙。他學到了先進的管理方法,心境也趨向於醇厚和澄徹,將之前的浮躁過濾乾淨。

公司給他的待遇很優厚,他的業績又相當驕人,照理說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了。他內心的那團火卻又燃了起來。2010年他辭職並開始了生命中的第二次創業。

“人不能沒有理想和抱負,不能一輩子給人打工。”他說。

相比1999年在深圳開公司的那次,這回內力、外功俱已齊備,起點上有着質的不同。四年多風雨歷練,一個漂亮的螺旋式上升,比起前次創業,全然是另一種風景、另一番手筆了。

說到這裏,似乎給人一個錯覺:朱冬宏順風順水,煊赫的成就來自於好運氣。事實恰恰相反。從前隻身跑單幫時,他和揚中的衆多同行一樣陪過笑臉,吃過閉門羹,試過連等幾天見不到客戶一面的委屈,甚至剛出車站就被人搶了皮包。有一年,他父親病重住在省人民醫院,母親又在老家腦溢血。他和弟弟來回奔波照料,加上生意場上千頭萬緒,他憔悴疲累,眼睛因此終身散光。中韓文化有別,爲說服韓方學會中國人“先交朋友,再做拍檔”的理念,他的酸甜苦辣也唯有自己知道。他能一一挺過來,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外界的扶持。比如他的第一個伯樂孫總,比如“現代重工”的外籍老總,比如爲他解決了企業發展用地、落實優惠政策的相關領導。當然,還有那些與他友情深厚的客戶、同事。二是內心的堅持。他不懼從逆境中捲土重來,更不曾在順境中沾沾自喜。這不,在蒸蒸日上的形勢中,他又謀劃着日後在能源化工領域裏,讓公司從換熱設備拓展到化機設備上去了。

我問他:自己做老闆和進階打工有什麼不同?朱冬宏說:以前有來自“上面”的掣肘,現在能放手貫徹自己的思路了。都有些什麼新思路呢?新產品的開發,新銷售團隊的培養,新合作對象的結交……一個個“新”字鋪陳開去,像條條藍色電流“唰唰”地輻射四方,帶着光明,帶着溫暖,翻過山川大澤,穿過千房百舍,直抵黃金般幸福的彼岸,一個無污染新能源打造的人間天堂——這正是“金海新源”名字的由來

最後問了問企業員工的狀況。福利好,待遇全,企業文化很活潑,在公司能承受的範圍儘可能的爲員工着想,對生活有困難的員工經常伸出援助之手。員工的回報體現在一件事上:一次因創業初期資金週轉困難,兩個月未發工資,無人抗議,無人埋怨,上下一心,共渡難關。“凝聚力”三個字在這裏得到最有力的詮釋。朱冬宏說這是以心換心,“管理不是自然科學,但一定要科學地管理”。他的書櫥裏有國內外許多企管類的書籍。他又說:“回報社會、回報政府、回報員工,履行社會責任是企業家最基本的素質。”來年他打算盡所能再多提供些工作崗位——就連這一點他也要挑戰自己。正好奇這般境界從何而來,臨行一瞥,看到幾個極大的書架上累累地放着各式各樣的書,當中固然有企管類,卻也不乏文史哲。學習前者也許收效更加直接,浸潤後者則是潛移默化,修身立德,成就了某種健全果毅的人格。我當時就不無主觀地臆測:新時代凡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商海弄潮兒,多少總與“文化”沾過邊吧?

標籤:駐足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