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愛的是不是比爾經典散文

散文2.96W

儘管王安憶一再強調《我愛比爾》“是一個象徵性的故事,這和愛情,和性完全沒有關係,我想寫的就是我們的第三世界的處境”,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讀者首先是被《我愛比爾》的情節所吸引,沒有愛情和性,阿三將是什麼樣子的?《我愛比爾》又會是什麼樣子?作爲一個被故事情節所深深吸引的普通讀者,我首先從作品中讀出的,是一個上世紀九十年代裏發生在上海的關於青春與成長的愛情故事。

愛的是不是比爾經典散文

出生在上海弄堂裏的藝術學生阿三愛上了外交官美國人比爾。阿三認爲自己愛上了比爾,真正地愛上了比爾,像銅像一般的神祕的精緻的比爾。比爾也深深地被阿三吸引,但比爾並不愛阿三,比爾懷着好奇的心理,被阿三的神祕和她身上的異國情調所吸引,阿三知道,“美國人最經不起歷史的誘惑,半世紀前的那點情調就足夠迷到他們了。”所以,阿三會會費盡心機地佈置他們的愛巢,但阿三未必知道,無論她怎麼努力,比爾也不會愛上自己,比爾只是喜歡自己,有時候,愛和喜歡的界限很模糊,但更多的時候,愛就是愛,喜歡就是喜歡,愛情不一定是相互的。

阿三是一個處於青春期的叛逆女孩,她的情愛悲劇甚至命運悲劇也許不僅僅是因爲她在畫展上邂逅了“不允許和社會主義國家女孩談戀愛的”外交官比爾,還因爲學藝術的阿三骨子裏根深蒂固的反叛意識——在年輕的時候,我們都會自以爲是,都覺得自己有足夠的能力撐起一片天來。我們張揚得肆無忌憚,我們以爲,自己已經長大,已經強大到頂天立地,然而,許多年後,我們纔會了悟,青春或許就是我們心底的一道疤,美麗但無法觸摸,在心底深深地揣着它時,它不過是作業本上的一張白紙,撕去一頁,還有很多頁。當青春遠去,我們回過頭去看,才發現,那張白紙,原來是珍貴素雅的薛濤箋——所有愛過我們的人、所有傷害我們的人,都是那信箋上或濃或淡的桃花紋,也正是因爲這些紋路與陰影,我們的青春纔不會蒼白如許。爲了和比爾談戀愛,阿三租了房子,爲絲巾廠手繪絲巾掙房租,她還毫不猶豫地退了學,然而,時光並沒有因爲阿三而停留,比爾還是走了,但阿三從此中了“我愛比爾”的魔咒,可是,阿三真的`愛比爾嗎?

邂逅馬丁,並與馬丁迅速地墜入愛河,阿三希望,馬丁能夠實現自己的期望,她的期望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家,一個像比利時人那樣的家:“廚房潔白的瓷磚牆上排列整齊的平底鍋,洗衣房裏的柳條籃盛着等着熨燙的衣服……”在阿三心目中,家其實意味着精緻、優雅、高尚和文明的生活方式——阿三是個女人,女人大都始終如一地渴望愛情,渴望家庭,而無論多麼強悍精明的女性,骨子裏是脆弱的,是需要男人的保護的,家庭則是可以容納所有愛情與夢想的地方,是最好的避風港。只是,阿三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馬丁抱着阿三,抱着的不過是他的一瞬間,而阿三抱着馬丁,抱的卻是她的一生。最終,出生在法國浪漫小鎮的馬丁也理智地拒絕了阿三以及阿三的愛情。

與馬丁的戀愛結束後,阿三認識了陌生的美國老頭、美國專家、比利時人和更多的外國人,與這些人的交往,對阿三而言,無異於一種靈魂的慢性自殺,從一個酒店大堂到另一個酒店大堂,從一個咖啡座到另一個咖啡座,阿三終於變成了大堂女孩,最終被送進收容所。在收容所裏,這個大堂女孩最不被人理解的,就是她不收錢,所以,阿三有一個外號,叫做“白做”。收容所裏的女人永遠也無法瞭解阿三,瞭解這個外表瘦弱,內心火熱的女孩。實質上,阿三的迷戀是阿三對自己慾望的宣泄和對自我的放縱,阿三自始至終也沒有弄明白,她是不是真的愛比爾,或許,阿三想要的,除了愛情,還有蛻變,一個可以脫離自己生活,實現夢想的蛻變,阿三像飛蛾撲火一般地去追逐她的愛情,她的夢想。直到最後,阿三看見的,是愛情落幕之後涼薄的月光,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所以,面對農場裏那“有小母雞的柔軟的純潔的羞澀的體溫的處女蛋”的時候,阿三哭了。阿三的眼淚讓我想起叔本華的話:“人從來就是痛苦的,由於他的本質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裏的。”

標籤:比爾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