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詩

《古詩二首》說課稿

古詩2.84W

老師們:

《古詩二首》說課稿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語文、思想品德課本第四冊第六課《古詩二首》。

一、教材分析

《古詩二首》這一課安排了《春曉》和《草》這兩首古詩。兩者相比,《草》難度較之《春曉》稍大些。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按照課文編排順序,先教《春曉》再教《草》。而我卻認爲,把難度稍大的《草》提前教學更合適。因爲,在學《草》這首古詩時,引導學生突破了有些字的古今義有所區別這個難點,那麼讓學生再學《春曉》就可以迎刃而解。然後,再以一首帶多首,放手讓學生學習補充的兩首詩歌《詠鵝》、《夜宿山寺》。當然,這兩首古詩是經過精心挑選,難易適中,既培養了孩子的自學能力,又是對古詩的積累。由此可見,學好古詩《草》是這課教學的關鍵。下面,我重點來分析一下《草》這首古詩。(出示圖片並板書:草)

《草》是學生在小學課本中學到的第三首古詩。在這之前所學的《畫》和《鋤禾》兩首古詩,意思淺顯易懂,字詞的古今義基本一致。而《草》這首古詩中,一些字詞的古今義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離離”這個詞,在古詩中是指野草茂盛的樣子,而現在“離”則是分離或距離等意思,字義完全不同。像這樣古今義發生變化的詞語在學生今後所要學習的古詩中還有很多。那麼,瞭解字詞的古今義有所區別也就是本課教學難點之一。從內容上看,《草》是由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所作,告訴人們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現象,從而讚美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全詩共四行,前兩行詩句描寫了春草茂盛的樣子,揭示了一歲一枯榮的規律;後兩行詩句歌頌了野草不可摧毀的頑強生命力。《草》這首詩含義較深,耐人尋味,其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已成爲千古名句,流傳於世。詩句含義的理解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這也是本節課的.另一個教學難點。那麼,教學重點是什麼呢?我認爲應該是能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讚美野草的情感。

透過對教材的分析,結合課後的練習題,我制定了以下5個教學目標:

1.掌握4個生字:離、榮、燒、盡,着重理解“離離、枯、榮、盡”這些字詞的意思。這個目標也是針對課後練習1的要求制定的。根據課後練習2、3的要求,我又制定了接下去兩個目標:

2.能說出這首古詩的意思。

3.能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4.瞭解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現象,體會詩人讚美野草的情感。

5.初步瞭解學習古詩可以按“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入詩境、誦詩句”

這五個步驟學習。當然,這僅僅是學習古詩的一種模式。

根據教材的難易和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我分兩教時進行教學。第一教時:把《草》作爲範例進行教學,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學習過程;二是:引導學生學《春曉》,補充學習《詠鵝》、《夜宿山寺》。這樣安排簡潔、緊湊而又有所側重。

二、基本教學過程

大家都知道,落實重點、突破難點是實際教學中能成功達到預期目標的關鍵所在。低年級孩子,對於學古詩感到枯燥、深奧。因此,我把教學過程分爲這樣五個步驟(貼卡片),下面我有側重地作個解說。

1.解詩題

學生對於《草》這個詩題都能理解,可以讓他們說說草是怎樣的。在這裏教師可以滲透一點,如果碰到題目意思不懂的古詩,一般先理解詩題。舉例說,學《春曉》這首古詩時,一般先弄懂“春曉”意思。

2.知詩人

接着,向學生介紹這首詩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所作。(板書:白居易)他一生中寫了很多詩歌,大多數詩歌都是反映現實生活和勞動人民的痛苦。白居易特別重感情,有一次,他的朋友要與他離別,他就寫下了《草》這首詩。那白居易想借《草》告訴友人什麼呢?透過提問,使學生疑竇頓生,激發求知慾。

3.明詩意

我先請學生回憶一下已經學了哪些古詩,再回憶學習古詩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透過這一個環節,激活了學生記憶倉庫中的資訊,爲今天的學習所用。接下來,我就請學生自由讀詩句,嘗試理解字義。在自學基礎上,請他們討論學懂了哪些,還有哪些字詞不懂?估計學生對“離離、枯、榮、盡”這些字詞的理解有一定困難,需要教師點撥。(板書:離離枯榮盡)“點”在什麼上呢?“點”在學法上,“撥”在讓學生主動探求知識上。比如,我可以請他們說說學習中遇到疑難怎麼辦?學生可能會說“查字典、請教爸爸媽媽、老師同學”等。學生查閱字典,聯繫詩句,知道“盡”的定義項是“完”。對於“枯、榮”的字義,我出示表示野草春夏秋冬生長情況的四幅圖對學生進行輔助性幫助。(幻燈出示:)要求他們想想,“枯、榮”分別應填在哪幅圖下?學生如把“枯”填在乾枯的野草下,把“榮”填在茂盛的野草下,那麼就理解字義了。至於“離離”在古詩中的意思在現代漢語字典裏查不出,我就引導學生主動求教老師。比如說:“老師,這個詞語我弄不懂,請你幫助解決吧!”這樣設計看似多餘的,與教學無關,實際上我卻頗有用意。力在培養孩子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始終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突破了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如何讓學生理解“離離”呢?我利用多媒體,在大屏幕上出現一幅生機勃勃的春草圖,讓學生說說草原上的草長得怎麼樣?學生可能回答“很茂盛、綠油油、密密麻麻”等,那麼“離離”的意思就解決了。我再請學生說說“離”現在的意思是什麼?從而揭示有些詞的古今義發生了很大變化。除了“離離”,還有“走”。在古代“走”是跑的意思,而現在則是行走的意思。像這樣例子還有很多

很多,要求學生課後去找一找。

解決了字義後,我請學生嘗試串講詩句的意思,這是教學的重點。我引導學生回憶:串講詩句時可以變換詞序,也可以適當添字,使句子完整連貫。這在《鋤禾》這首詩中已有所滲透。然後讓學生逐句串講,講後先讓他們自己評議,最後教師再糾正。這樣透過生與生、生與師之間的交流,比較正確地理解整首詩的意思,從而落實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4.入詩境

指導學生學習古詩,入詩境是關鍵。學生已能說出詩句的意思,但詩句所描繪的形象在頭腦中還不夠具體、豐滿。我就讓學生一邊聽教師配樂朗誦,一邊展開想象,想象眼前有哪幾幅畫面。(板書:想象畫面)當然,這段音樂的選擇是有要求的。先是一段優美跳躍的鋼琴曲,伴隨着一串琶音,顯示野草蓬勃地生長。緊接着,音樂變得緩慢、沉重,似有秋風掃落葉的感覺。然後,音樂力度突然加強,變得急促、狂亂,最後又回到第一段優美歡快的音樂中。學生的想象力跟着音樂一起飛翔,眼前會出現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這時,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談眼前所出現的畫面,根據他們的描繪隨機出現相應的多媒體畫面。這樣,化詩爲畫,畫中領悟,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古詩內容,更有利於入情入境,突破難點。比如,在出示了“大火燒野草”和“野草又重新生長”這兩幅畫面後,我啓發學生思考:看了這兩幅畫後,你有什麼疑問嗎?你在思考什麼?透過這樣有思維價值的問題,真正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學生就會由“野火燒不盡”想到野草還有根,從而明白,野草的生命力非常旺盛,並透過讚美性朗讀來加深對詩句含義的理解。

5.誦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朗讀起來琅琅上口。爲了使學生讀出味來,讀出感覺來,我分四步進行教學:

(1)確定基調,讓學生帶着讚美之情去讀。(板書:讚美之情)

(2)採用嘗試法,讓學生自己標上停頓、重音記號,有感情地朗讀。

(3)教師進行適當技巧指導。比如說:“離離原上草”這一句我要求學生“原”念拖長音,整句話速度放慢,讀出草原遼闊的樣子。(師範讀)指導學生讀“春風吹又生”這句時,我用語言來激發孩子的情感:“春天到了,小草又從泥土裏鑽出來了,你感到高興嗎?”要求學生讀出驚喜之情。

(4)反覆練讀,採用個別讀、小組讀、男女讀、配樂讀多種形式,最後熟讀成誦,達到詩中情、作者情、學生情三者和諧的共振。在這之後,我又首尾呼應,要求學生思考:白居易借《草》這首詩想告訴友人什麼呢?我設計了一個動筆練習,以“朋友啊!”開頭,讓學生接下去自己寫一寫。

“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入詩境—→誦詩句”這五步曲既是學生學習古詩的一種路子,又是教師教學古詩的一種路子。這一教學程序的設計層層

深入,有利於教與學的和諧統一,再加上教師生動的語言和不斷的啓發誘導,能紮實地落實重點,突破重點,完成教學目標,這也是我教學《草》的主要特色。

最後,教師向學生進行歸納式提問:透過學習《草》,你懂得了什麼?學生可能會說“懂得了是由白居易所作”、“懂得了字、詞、句的意思”等等,但我們不應該僅僅滿足於內容上的概括,應該引導學生更深一步,從學習古詩的規律上說一說。像有的字詞古今義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個規律性的知識、學習古詩可按這五個步驟等。當然,學生只要大概能說出就差不多了,不必要求太高,因爲現在剛是學習古詩的起步階段,在今後漫長的求學道路上,他們會慢慢感悟的。

三、作業設計

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和設計作業時“基礎性、靈活性、延伸性”這幾個特點,我適量地設計了這些作業:

1.要求學生完成練習冊中的題目,鞏固基礎知識。

2.出示《草》的後四行(幻燈出示: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告訴學生原詩共有八行詩句,課文節選了前四行,接下去四行詩句請他們課後查資料、查字典、請教師長,自己想辦法去弄懂,這是對《草》的後繼學習,也是對學生持續學習和能力的培養。

現在我簡單來講講第二教時的教學安排。

我先半扶半放地引導學生學《春曉》,讓學生根據五步曲自學,找找哪些字的古今義發生了變化,質疑問難,對他們不懂的地方稍加點撥,要求學生能理解字義,理解詩句,熟讀成誦,並能體會詩人讚美春光的情感。然後,我放手讓學生學習《詠鵝》、《夜宿山寺》這兩首古詩,可以同桌討論。當然,對於補充的教材,要求可以適當放寬,只要基本理解古詩意思就差不多了。

語文教學是一門永恆的藝術,需要不斷探索。我這樣設計肯定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請老師們多指教。

附板書:

解詩題:

知詩人:

明詩意:

入詩境:

誦詩句: 草 草 白居易 離離枯 想象畫面 讚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