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詩

牧童古詩的賞析及翻譯

古詩9.41K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牧童古詩的賞析及翻譯,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牧童古詩的賞析及翻譯

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註釋:

①橫野:寬闊的原野

②弄:逗弄。

③蓑衣:棕或草編的外衣,用來遮風擋雨。

譯文:

綠草如茵,廣闊的原野,一望無垠。笛聲在晚風中斷斷續續地傳來,悠揚悅耳。

牧童放牧歸來,在黃昏飽飯後。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賞析:

《牧童》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我們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靜與閒適。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了作者內心世界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着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斷時續,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裏休息了。表現了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裏的。

“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

“弄”字,更寫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

在這裏,六七裏和三四聲不是指確定的數字而是爲了突出原野的寬闊的鄉村傍晚的寂靜。

中心:

表達了作者內心世界對遠離喧囂、安然自在的生活狀態的嚮往。

作者介紹:

呂岩,也叫做呂洞賓。唐末、五代著名道士。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世稱呂祖或純陽祖師,爲民間神話故事八仙之一。較早的宋代記載,稱他爲“關中逸人”或“關右人”,元代以後比較一致的說法,則爲河中府蒲阪縣永樂鎮(今屬山西芮城)人,或稱世傳爲東平(治在今山東東平)人。

牧童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歌曲《牧童》是一首山歌風格的江蘇民歌,4/4拍。歌曲的節奏舒展,旋律優美抒情。歌詞以童心描繪出藍天、白雲、綠水、青草,勾勒出一幅美麗的田野風光,抒發了小牧童悠閒放牧的愉快心情。歌曲的第三段至結束全以小牧童的吆喝聲襯詞爲歌詞,巧妙地補充了短小而意猶未盡的情境,使得歌曲的情感得以充分地抒發,給人一種完滿的審美感受。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激發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開發音樂的感知力,體驗音樂的美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樂於參與其他音樂表現和即興創造活動。”結合本校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爲:

1.學唱歌曲《牧童》,能自然熟練地演唱。

2.透過創編動作與師生互動的交流,學習以動作來表現體驗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參加音樂實踐活動。

教學重點:能正確、熟練地演唱歌曲《牧童》。

教學難點:編創動作表現歌曲。

養成教育訓練點:集中注意力,喜歡音樂,樂於表現。

教學準備:電腦、音響、媒體音樂素材等。

三、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確定

《標準》中還指出:“應充分注意這一學段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善於利用兒童自然的嗓音和靈巧的身體,採用歌、舞、圖片、遊戲相結合的綜合手段,進行直觀教學。”因此,本節課主要採用圖片展示、錄音範唱、教師示範歌舞、先扶後放等教學手段和看圖說話、聽範唱、模唱、編創動作表演等學習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複習已學歌曲。

老師播放歌曲《小雨沙沙》《放牛歌》,學生同步邊唱邊表演,老師與學生共舞。

(二)新課學習:

揭示課題,幫助學生理解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