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詩

最新採桑子古詩賞析

古詩2.42W

採桑子

最新採桑子古詩賞析

(宋)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雲。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

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

玉樓春

(宋)吳文英

紅闌干獨倚天涯客,心影暗凋風葉寂。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隨雲去急。

霜花強弄春顏色,相吊年光澆大白。海煙沈處倒殘霞,一杼鮫綃和淚織。

[注]

①周必大在《二老堂詩話》中說朱敦儒“靖康離亂,避地自江西走二廣”。

② 吳文英一生未第,以布衣遊幕終身。本詞是寫給詞友吳見山的唱酬相和之作。

③大白:酒名。

(1)兩首宋詞的傳情達意都藉助了“雁”這一意象。兩詞都以大雁自比,都借 的大雁,言自身 的情感,寄喻形象得體。(2分)(請用概括性詞語回答。)

【參考答案】借離羣孤單的大雁;(1分)言自身孤獨漂泊的情感。(1分)(意思對即可。)

(2)兩首詩詞中都有一“淚”字,但抒發的情感並不相同,請簡要說明。(4分)

【參考答案】(朱詞之淚是憂時傷世之淚,)表現了詩人因中原淪陷(1分)被迫漂泊江南的離愁別恨與擔憂時局的愛國情懷;(1分)(吳詞之淚是感懷身世之淚,)表現了詩人因仕途無望(1分)而羈旅天涯、漂泊無定的孤苦惆悵和對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意思對即可。)

對比賞析

這是一首寓家國之痛於自然景物之中的山水詞。

靖康亂起,驚破清歌,以“山水郎”自居的詞人朱敦儒,名士風流的生活也告結束。他跋山涉水,輾轉流徙,避亂南國。一路上但見烽煙瀰漫,百姓流離失所。殘酷的現實,激起了他的愛國熱情,寫下了許多詞篇,描繪出祖國山水風景之美,寄託着無限的國破家亡之痛。周必大《二老堂詩話》說:“靖康離亂,避地自江西走二廣。”船沿江北上,在旅途中,他用淚水寫下了這首語言明白如畫,卻寓意極深的小詞。

起首二句敘事即景自寓身世經歷。乘一葉扁舟,到江南去避難作客,仰望那長空中失羣的旅雁和孤零飄蕩的浮雲,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復相類。兩句融敘事、寫景、抒情爲一體,亦賦亦比亦興,起得渾括自然。“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兩句寫回首北望所見所感。中原失守,國士同悲。這兩句直抒情懷,無雕飾,取景闊大,聲情悲壯。

過片“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兩句,收回眼前現境。薄暮時分,泊舟磯畔,但見江中的碧山正爲暮靄所籠置,磯邊的汀洲,蘆根殘存,楓葉飄零,滿眼蕭瑟冷落的景象。這裏寫磯邊秋暮景色,帶有濃厚的悽清黯淡色彩,這是詞人國家殘破、顛沛流離中的情緒的反映。“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兩句總收,點明自己“辭鄉去國”以來的心情。日落時分,往往是增加羈旅者鄉愁的時刻,對於作者這樣一位倉皇避難的旅人來說,他的寂寞感、淒涼感不用說是更爲強烈了。漸趨平緩的江波,這裏恰恰反托出了詞人不平靜的心情。

這首詞上片着重抒情,而情中帶景;下片側重寫景,而景中含情。全篇清婉而又沉鬱,有慷慨悲歌之新境界。

朱敦儒在靖康之難以後,輾轉道途,不僅在“月涌大江流”的長江之上,領略了秀麗的江南美景;而且在鷓鴣聲聲的榕蔭下,欣賞過濃郁的嶺南風光……眼前的佳景,往往使他聯想到鐵蹄下的中原河山,苦難中的父老百姓,不禁滴下憂時之淚,發出了與愛國志士相同的感喟。

“闌干”兩句,寫出詞人的心情。此言自己是一個四處飄泊的天涯孤客,如今獨倚在欄干旁,面對着深秋中的悽風凋葉,那麼心中的'陰影就會顯得更加濃厚,寂寞之情也會顯得更深。此即情與景合也。所謂“離人心上秋”,秋景增愁情矣。“千山”兩句,景中顯情。綿綿羣山在秋雨淅瀝之中泛出了青光,此是指雨中山上的常青樹林;而在天空中詞人(天涯客)卻見到,有一隻離羣的孤雁在暮色蒼茫中隨着迅飛的流雲在拼力地掙扎着奮飛。這既是寫實景,也是詞人(天涯客)對所處的惡劣環境與自身的悲苦命運的一種寫照。上片借景寄情。

“霜花”兩句,嘆時光迅逝。“霜花”,指秋菊,黃巢《詠菊》詩中即有“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披黃金甲。”此處是說:秋終冬近之時,百花凋零,惟有那秋菊逞強,一枝傲霜,顯示出了春天般的繽紛色彩。然韶華易逝,我們(指詞人與吳見山)也已臨近了暮年,但卻猶各自爲了生計而奔波在名利場中。因此讓我們且爲這已經消逝的美好年華而舉杯憑弔,浮一大白吧。“海煙”兩句,寫景寄情。此言暮天夕陽返照天空,顯出來半截美麗的彩虹(南人俗名爲“衝”)。詞人見之更把它聯想成是:大海中的鮫人用淚水一梭梭編織而成的七彩鮫綃化成的景象。此既是寫景,也有一種“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感嘆在。下片也是託物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