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孟子荀子名句譯文

古籍6.43K

篇一:孟子荀子名句譯文

孟子荀子名句譯文

《孟子》經典名句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梁惠王上》)

2、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3、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孟子·梁惠王下》)

4、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5、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8、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孟子·盡心下》)

9、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下》)

10、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

11、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孟子·告子下》)

12、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孟子·梁惠王上》)

13、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以武力征服人,人不是真正心服,而是力量不足,抵抗不住;以恩德服人,人的心中高興,是真心實意的服從。

14、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15、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譯文】以百姓的快樂爲自己的快樂者, 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爲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爲自己的憂愁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爲自己的憂愁。與天下人同樂,與天下人同憂,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的,從來還沒有過的。

16、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孟子·離婁上》)

17、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爲也。(《孟子·離婁上》)

【譯文】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 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18、有爲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爲棄井也。(《孟子·盡心上》)

19、人有不爲也,而後可以有爲。(《孟子·離婁下》)

1

20、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 21、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22、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

23、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24、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孟子·告子上》)

【譯文】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藝必定依照一定的規矩,學的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規矩。

25、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26、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盡心上》)【譯文】人不學而有的能力,是人的本能,不用考慮而知道的事情,是自身的意識(天賦的道德觀念)。

27、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爲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爲言。(《孟子·盡心上》)

28、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盡心下》)

【譯文】賢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 今天的人自己還在糊塗卻硬要叫人明白。

29、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譯文] (孟子說:)“一個人有了自取侮辱的行爲,別人纔會侮辱他;一個家有了自己毀壞的因素,別人才能毀壞它;一個國家自己有了被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

30、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荀子名句及譯文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荀子·勸學》)

2、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

〔譯文〕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指眼睛因爲不能同時盯着兩個東西(或兩種事物),所以能看清一切事物(是因爲專注所致);耳朵因爲不能同時聽取兩種人的.意見,所以能明辨是非。

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

4、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修身》)

2

〔譯文〕看到善良的行爲,一定一絲不苟地拿它來對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爲,一定心懷恐懼地拿它來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堅定不移地愛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被害似地痛恨自己。

所以指責我而指責得恰當的人,就是我的老師;贊同我而贊同得恰當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諛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賊人。 5、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修身》)

【譯文】做人不講禮,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講禮,就沒有成就;國家不講禮,就不得安寧。

6、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爲,不成。(《荀子·修身》)

7、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韓矛戟。(《荀子·榮辱》)

8、天道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荀子·天論》)

【譯文】天道(自然規律)是持久不變的,它並不因爲堯(那樣仁德的君主)而存在,也不因爲桀(那樣殘暴的君主)而消失。符合治理它的規律來適應它,就獲得吉祥;用紊亂來適應它,就遭到兇災。

9、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 (《荀子·儒效》)

【譯文】沒有聽到的不如聽到的,聽到的不如見到的,見到的不如瞭解到的,瞭解到的不如去實行,學問到了實行就達到了極點。

10、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大略》)

【譯文】嘴巴能說,身體能做,(這是)國家的珍寶;嘴不能說,身體能做,(這是)國家的器物;嘴巴能說,身體不能做,(這是)國家的用具;嘴巴說好話,身體幹壞事,這是國家的妖孽。治理國家的人,(應該)敬重他的珍寶,愛惜他的器物,使用他的用具,清除他的妖孽。

11、我欲賤而貴,愚而智,貧而富,可乎?曰:其唯學乎。(《荀子·儒效》)

〔譯文〕我想要出身貧賤卻能夠富貴,生性愚蠢卻能夠變得聰明,窮困而變得富有,可以嗎? 孟子說:大概只有學習吧。

12、君子無爵而貴,無祿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窮處而榮,獨居而樂。(《荀子·儒效》)

〔譯文〕君子沒有官位卻很高貴,沒有俸祿卻很富有,不說話卻使人信服,不發怒卻讓人感到他的威嚴,處境困厄卻(榮耀),獨自居住而感到快樂

13、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荀子·君道》

14、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荀子·榮辱》

15、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智者。(《荀子·大略》)

〔譯文〕滾動的球體掉進凹陷處會停止,謠言傳到明白人那裏就平息。沒有根據的話,傳到有頭腦的人那裏就不能再流傳了。形容謠言經不起分析。

16、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

17、知而好問,然後能才。

18、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荀子·大略》

〔譯文〕善於學習的人能透闢地認識事物的道理;善於實踐的人能把事物中的疑難探究清楚。

19、多知而無親,博學而無方,好多而無定,君子不與。《荀子·大略》 〔譯文〕知識多而不能親自踐行,學問廣博而沒有常道,愛好衆多而不能專精,這些都是君子不贊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