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介之推不言祿》原文及翻譯

古籍5.34K

【題解】 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文公重耳在流亡十九年後回國即位,並賞賜流亡時一直追隨着他、爲他出謀劃策的人。其間,別人都居功邀賞,唯介之推“不言祿”,晉文公也就沒有想到他。因此,介之推曾一度產生了情緒上的波動,後透過與其母的交談,堅定了自己的思想,最終隱居山林,直至生命終結。晉文公爲彌補自己的過錯,並撫慰心地善良的人,特封綿上爲介之推的祭田。

原文】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爲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爲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爲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譯文】 晉文公賞賜曾跟從他逃亡的人,介之推沒提爵祿的事,爵祿也就沒有給他。

介之推說:“獻公的兒子有九個,只有國君在世了。惠公、懷公沒有親人,國內外都厭棄他們。上天沒有斷絕晉國的後嗣,一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國君是誰?這實在是上天安排哪,而那幾個隨從他逃亡的人以爲是自己的功勞,不是騙人嗎?盜竊別人的財物,還叫他做小偷,何況竊取上天的功勞當作自己的功勞呢?下面的人讚美他們的'罪過,上面的人獎勵他們的欺詐,上下相互欺騙,就難以和他們相處了。”

他的母親說:“何不也去請求爵祿?就這樣死了,怨誰?”介之推回答說:“明知是錯誤而效法它,罪過更要加重了。而且我發出過怨言,決不吃國君的俸祿。”他的母親說:“也要讓國君知道這件事,怎麼樣?”介之推回答說:“言語,是身上的裝飾品。身子將要隱藏,哪裏還要用言語去裝飾它?這樣做,就是爲了顯自己了。”他的母親說:“能夠像你說的這樣去做嗎?我和你一塊隱居。”於是母子倆隱居到死爲止。

晉文公尋找介之推沒有找到,就把綿上作爲他的封地,說:“以此銘記我的過失,並且表彰心地善良的人。”

【賞讀】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文公返晉,衆臣爭相請賞,正是反映了這種追求名利的世俗思想;而介之推“不言祿”,超脫了紛爭之外,可見其境界是高人一籌的。然而,當衆人論功封賞、文公考慮欠周,把介之推漏賞時,實際上也發表了一番議論,即反映了其對爭功邀賞者的鄙視,也表達了他自己的憤慨不平。其母見微知著,針對兒子心理三番設問,意在考驗兒子是否堅決。人物的思想心理便在其三問中逐步展現出來。先是語氣激烈,有埋怨情緒;接着語氣緩和,有爲難情緒;最後態度明朗,不言祿求顯,決意歸隱。文章不足二百字,卻把人物心理刻畫得細緻入微,人物形象描繪得惟妙惟肖。筆法新奇,值得稱道。需要指出的是:介之推的歸隱是儒家型的歸隱(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其形象具有一定代表性,體現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正直和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