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音樂鑑賞

古籍2.58W

標題說的有點大,但並非譁衆取寵,本來關注的人就少,又無名氣,另外寫的本身也並且示意別人,而僅僅是我最近一年來對中西方音樂的理解,歌曲不在此列。

音樂鑑賞

以前是經常聽歌曲的,但是多少年過來,真正經久不衰的,或者讓我入神的歌曲少之又少,對於寫的好與壞不敢置評,但和最近一年聽音樂來比,我更喜歡音樂。次說並非附庸風雅,對於音樂具有發自心底的喜歡,雖然以前也偶爾聽聽音樂名曲,但是真的有些附庸風雅了,那時不懂音樂,或許因爲年齡的緣故,或者因爲閱歷的原因。

對於音樂的喜歡並沒有一個明顯的事件刺激,似一陣春風,慢慢的來,對音樂就漸漸的有些癡迷,當然癡迷音樂並非喜歡所有類型的音樂,同聽者想通的音樂自然能獲得讀者的喜歡。

說到音樂,有人曾將其比作天國的語言,也有天籟之聲之說,但無論怎樣,在我看來,音樂也是表達事件或情感的一種方式,如同面對一個感人的事件,畫家作畫,作者寫文章,記者拍照,政客演講,而音樂作家用音樂的方式來表達,只是音樂的方式對很多人來說不如文章、畫面等表現的直接而已。

音樂,旋律的變化,如同文章的.起承轉合,其最終體現的音樂深層的東西,對人性本能或精神的刻畫或追求,如同我們看很多優秀的電影或偉大的著作一樣。

在很多音樂作品中,情感的表達是最常見的一種,很多音樂如同文章或電視一樣,同樣能讓你身臨其境,音樂本身似乎也在講述一個或優美,或悽婉的故事,讓你如醉如癡。我以爲就此類型的音樂而言,中國民樂,日本音樂、西方音樂多是如此。入神聽來,聽音樂與看電影無差別。

但即使此類型的音樂若想聽懂,卻也非易事,這並非說聽者需要多高的知識素養,我覺得應該是聽者和音樂作者本身心靈、環境、閱歷等方面的多大程度上的相似或想通之處。我記得我最初聽月光曲的時候,並未感覺到其有多好聽,後來一次的偶然的月夜,我一個人走在鄉間的下路上,耳邊響起月光曲,音樂、曉月,幽靜的下路,輕輕的音樂,感覺如此之美,如果換個環境恐怕難有此心境。

中國古典音樂很值得一提,尤其中國有些經典名曲,如果上述的音樂是將故事層面,那麼中國有些古典音樂堪稱精神食糧了,要想聽懂這些音樂實在太難,原因我認爲,沒有那份雅興,沒有那個文化,沒有那個素養,沒有那個境界,也沒有那個閱歷……我就是這個層面中的一員,對於中國古典音樂很多聽不懂。記得當年阮籍(或是嵇康,不是很確定)鬱悶之極,到山中請教大師,與大師講了很多,但是隻笑而不語,阮籍只好別過,鬱悶之極,下山途中,長“嘯”一聲,卻引大師也“嘯",嘯聲彼伏,嘯聲長了語言,長了音樂。平時我等常人,鬱悶之時,長嘆一聲,這一”嘆“又蘊含多少無奈啊。

中國很多名曲,完全達到了人與自然的融合,開篇很大,環境優美,似靈魂在山林中穿越,達到了天地人和諧統一的境界,聽此音樂實在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然聽懂者實在需要與音樂本身或作者有太多的契合度,否則難以領會其中味道。

好的音樂能讓你平靜下來,如同一個技法高超的按摩大師,能讓你的心靈平靜下來,讓你與音樂溶於一體。

音樂,一種讓人享受的文化載體!

標籤:音樂 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