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蕭畢順傳》原文及翻譯

古籍7.75K

原文

《蕭畢順傳》原文及翻譯

蕭畢順者,夔州明堂人也。父鄉中豪傑,蕭氏長房也。時蕭、唐爭地於明堂,唐氏紿之,得其田。蕭氏憤然,欲舉族徙新民,族人許之。屆期,無往從者,蕭氏乃挈妻孥獨行。至尖角,賊衆困之,剽掠其物,蕭氏遂窮矣。日乞於道左,夜宿於莽蒼,飢則食桑葚,渴則飲荒泉,其困頓至此也。行至科家院,其妻不欲行,夜亡明堂,惟留其子。肖氏謂己潦倒至此,冀弱息無蹈覆轍,故名之曰“畢順”、

七歲。時村東有盤龍癖①者,常怠於農事,畢順懟曰:“不事本者,誠國之大害也。”鄉里聞,皆異之。及八歲,丁父憂。鄰家科氏憐之,餉其衣食,畢順因得活。少嗜書,嘗假於鄰村大戶藏書者,久之,雖無癢序之教,而術聖人之言,慕聖人之道;菜色飯牛,口誦經書,鄉人亡知渠志所爲,鹹怪異之。既加冠,以貌寢家薄無以覽客,鄙儒譏之,畢順皆無言,時人因謂之“蕭亡言公”。

初,共和國立,以蕭氏無者,得田居鄉首,人皆側目。及蕭氏卒,畢順嗣之,燔券書,內其田於公,縣長多其無私,起生產大隊長。未幾,河南大旱,發江南廩糧振濟,以畢順轉運有功,擢尖角村長。下車伊始,發民兵綏盜,禽賊渠魁,斬之,徇以四境,餘衆皆作鳥獸散,尖角賊遂靖。故事,鄉長按察四境,沿村供給,民不堪其煩。畢順以勞民諷縣長,遂止。鄉長深疾之,仇畢順,使人以覘其眉眚,然畢順幼赤貧,爲官清廉有美譽,乃罷。尖角無水,庶黎旦作汲水,日入乃歸,狀甚苦。畢順乃率村人掘井荒山,居二日,井乃成。勒石立功,餘跡今猶存。縣長聞之,欲擢知縣城,畢順謝之,時人皆以爲憾。明年,“文革”事急,林彪敗卒,夔州城大亂,縣長辱死,村人以爲神,恭之滋甚。歲大飢,乃啖白泥,謂之“觀音土”,食者死十八九,惟畢順活之。災寢,存人慶之,惟畢順穆然深思,或問其故,曰:“人禍何時已?”翌日,乃告歸,鄉長強留之,畢順固辭。

晚年著書,明堂蕭氏宗族聞其名,使使請還鄉,願司祭禮,主宗族。畢順喟嘆不許。使者,從子也。頓首固請,畢順怒曰:“昔逐吾先父,諾而不從,倩吾至此,是不義之人。汝去矣,勿癡也!”終未還鄉。畢順長壽,今八十矣,志氣矍鑠,談笑風生。有三子曰勇、健、明。

楊子江②曰:蕭亡言公動心忍性,窮而不喪志,飢而無失禮,進退官場,若烹小鮮,爲民之福祉,此民之幸也,亦爲今人之先模也!

貳零壹柒年孟春爲外公蕭亡言公作。(選自《“五力”優秀作文選·第十二期·文言傳記專輯》,有刪改)[注]①盤龍癬:晉人劉毅,嗜賭成癖,曾在東府聚睹,下往達教百萬,因劉毅小字盤龍,故後世稱嗜賭爲“盤龍癖”。②楊子江:作者李肖自號,重慶市巴蜀中學高2018屆文科清北班學生

譯文

蕭畢順是夔州(今奉節)明堂人氏。父親是鄉里的豪傑,蕭氏長子。當時蕭、唐兩家在明堂爭田地,唐氏欺騙蕭氏,爭佔了田地。蕭氏氣憤,準備率整個家族遷移到新民,族人都答應了。到了出發時,沒有一個前往跟從,蕭氏於是就帶着妻子兒女獨自前往。到了尖角,衆蟊賊圍困他們,搶奪了他們的財物,蕭氏就處境艱難了。每天在路邊乞討,夜晚就住在郊野,餓了就採吃桑葚,渴了就飲用荒野泉水,他困頓就像這樣。走到科家院,蕭氏妻子不想前往了,就在夜晚從明堂跑了,只留下兒子。蕭氏認爲自己窮困潦倒到這種地步,希望自己孱弱的兒子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轍,於是就給兒子取名叫“畢順”。

七歲時,當時村東有一個賭徒,常對農事怠懶,畢順怨恨地說:“不從事本分職業,的確是國家的大害。”鄉里人聽聞此言,都覺得他奇異。等到八歲時,遭逢父親去世。鄰居科氏同情他,提供給他衣食,因此得以活下來。畢順從小嗜好讀書,從鄰村大戶藏書之家借書(閱讀),時間久了,雖然沒有接受學校教育,卻能敘述聖人言論,仰慕聖人之道;滿臉菜色放牛,嘴裏誦讀經書,鄉里人不知道他所要追求的志向,都覺得他怪異。二十歲後,因爲容貌醜陋、家裏貧窮,無法招待客人,鄙陋的讀書人譏諷他,畢順都不說話,當時的人於是就稱他“蕭亡(無)言公”。

當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因爲蕭氏是無產者,分得田地居鄉里第一,人人都不滿地側目而視。等到蕭氏去世,畢順繼承了田產,就燒掉了地契,將他的田地交納給公家,縣長(國家)調發江南倉糧賑濟,因讚美他無私,起用他做生產大隊長。不久,河南發生大旱,爲畢順轉運有功勞,提升爲尖角村長。上任之初,派出民兵平定強盜,捉拿強盜大頭目,處斬了他,並在鄉里到處巡行示衆,其餘衆強盜都作鳥獸散,尖角強盜於是被平定。按舊例,鄉長巡察所轄鄉區四境,沿途村社供給(飯食),百姓不能忍受這種煩瑣。畢順借百姓辛苦委婉進諫縣長,於是終止了這種做法。鄉長很忌恨他,就派人去偷偷地察看他的過失,然而畢順從小就一貧如洗,做官又清廉有令人稱道的美譽,(鄉長不得已)才消停。尖角缺水,百姓早晨起牀打水,太陽落山才能回家,情狀很是辛苦。畢順就率領村民在荒山打井,過了二十天,水井才挖成。刻石碑記載功勞,餘留的痕跡現在還儲存。縣長聽聞此事,想要提拔他管理縣城,畢順拒絕了縣長,當時的'人都覺得遺憾。第二年,“文革”事件緊急,林彪因敗逃而死,夔州城大亂,縣長受辱而死。村民都認爲畢順是神人,更加尊敬他。這一年發生大饑荒,(大家)就吃白泥,人們稱它“觀音土”,吃土的人死了十分之八九,只有畢順活了下來。災荒止息,活下來的人都慶幸,只有畢順沉默地深刻反思,有人問他緣故,(畢順)說:“人禍什麼時候才能消停?”第二天,就辭職告老回家,鄉長竭力挽留他,畢順堅決推辭。

晚年寫書,明堂蕭氏宗族聽聞他的名聲,派使者請求(他)返還鄉籍,希望他管理祭禮,主持宗族。畢順喟嘆不答應。使者,就是(他的)侄子。磕頭堅決請求,畢順發怒說:“當初(你們)驅趕我去世的父親,允諾了卻不跟着(我父親搬遷),使我到這裏,是不合道義的人。你走,不要再癡心妄想了!”終究沒有返還鄉籍。畢順長壽,如今八十歲了,精神矍鑠,談笑風生。生有三個兒子叫畢勇、畢健、畢明。

楊子江評論說:蕭亡言公經歷艱難困苦,磨礪身心意志,處境窘困卻不喪失志向,處於飢餓卻不喪失禮義,進退官場,就像烹煮小魚一樣輕而易舉,爲百姓謀福祉,這是百姓的幸事,也是今人的先範楷模!

2017年正月爲外公蕭亡言公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