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家世舊聞》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古籍2.57W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題。

《家世舊聞》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太傅在館閣最久,尤所厚者,集賢楊公、翰林嵇公也。楊公,應 天人,系出唐靖恭楊氏,平生爲人作碑誌,但稱靖恭楊某而已。質素靜退,與太傅俱在三館,幾三十年。後來者貴達相屬,二公恬然,若將終身。太傅自號朝隱子, 楊公自號大隱子,其意趣蓋莫逆也。楊公晚乃爲知制誥,以集賢院學士出知亳州而沒。嵇公字公實,與楊公同鄉里。方嵇公掌誥時,太傅爲糾察在京刑獄,鄰居於州 東汴陽坊,無日不相過。太傅已絕穀食,嵇公亦蔬菇,每得道書氣訣,必相示,蓋方外之友也。

景祐間,猶兼文行取士,不專糊名①。太傅守越,解試畢,入院放榜,既盡拆試卷,乃曰:“何爲不見項堂長乎?”即求項程文,得之,拔置榜首,而黜最後一名。項蓋有文行,爲鄉先生。當時多如此,不以爲異也。

太 傅辟穀幾二十年,然亦時飲,或食少山果。醉後,插花帽上。先君嘗言此,遊因請問:“前輩燕居亦著帽乎?”先君曰:“前輩平居往來,皆具袍帶,惟出遊聚飲, 始茶罷換帽子、皁衫,已爲便服矣。衫袍下,冬月多衣錦襖,夏則淺色襯衫,無今所謂背子②者。致仕則衣道服,然著帽。大抵士大夫無露巾者,所以別庶人也。王 荊公在金陵山中,騎驢往來,亦具衫、帽。吾記紹聖、元符間,士大夫猶如此。”

太傅出入朝廷數十年,然官不過吏部郎中,太傅兄弟行有官者十 餘人。惟十七伯曾祖,仕至遠郡守,餘不過縣令而已。亦有爲縣數任者。蓋前輩安於小官如此。太傅與孫威敏、龐莊敏皆親故。自二公貴,有書則答之,不先通書 也。間至京師,必俟調官畢,始一見而歸。二公遣子弟追餞,或已不及。與歐陽文忠公亦聯姻。嘗過揚州,文忠適爲守。入境,關吏以告,文忠喜謂諸子曰:“陸長 官來矣,汝前母早死,吾見楊家諸親,未嘗不加厚也。”已而,公亦不求見而去。

太傅性質直,雖在上前,不少改越音。爲館職時,嘗因奏事,極言治亂,舉笏指御榻,曰:“天下奸雄睥睨此座者多矣,陛下須好作,乃可長保。”明日,仁宗以其語告大臣,曰陸某淳直如此。

太傅幼孤,伯父中允公教養成就甚力。其後,太傅納兩官,乞追贈,朝廷特許之,贈太子中允,事載《國朝會要》,至今爲故事。

(選自陸游《家世舊聞》,有刪節)

注:①糊名:古代科舉考試,將考生的姓名糊起來,以防止舞弊。②背子:漢服的一種。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無日不相過 過:拜訪

B.而黜最後一名黜:廢除

C.致仕則衣道服致仕:退休

D.至今爲故事故事:佳話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以集賢院學士出知亳州而沒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B.遊因請問:“前輩燕居亦著帽乎?”

遊於三輔,因入京師

C.太傅與孫威敏、龐莊敏皆親故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D.入境,關吏以告

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太傅與集賢楊公同在館閣,淡泊名利,意趣相投;與翰林嵇公爲鄰時交往甚密,篤信方術,但有心得必示於對方。

B.太傅兄弟輩有十多人在朝廷爲官,但他們卻都不依附家中有權有勢的親戚,只安於做縣令之類的小官,甘於平淡。

C.太傅在館閣任職時,不顧個人利害,舉笏指着皇上的御榻,犯顏直諫,仁宗皇帝把他的話告訴大臣,稱讚其淳直。

D.太傅幼小時喪父,伯父把他教養成人。他在朝中擔任官職後,向朝廷乞請追贈。朝廷特許追贈其伯父爲太子中允。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大抵士大夫無露巾者,所以別庶人也。

(2)間至京師,必俟調官畢,始一見而歸。

(3)太傅性質直,雖在上前,不少改越音。

參考答案

1.D 解析:D項,“故事”是“舊例”的意思。

2.B 解析:B項,都是連詞,“於是”“就”。A項,都是連詞,表承接關係/表目的關係。C項,連詞,和/動詞,結交。D項,介詞,把/介詞,因爲。

3.B 解析:B項,“有權有勢的親戚”表述不準確,太傅兄弟輩沒有“有權有勢的親戚”;“甘於平淡”,也於文無據。

4.參考答案:(1)士大夫大都(戴帽子)不暴露頭巾,(這是他們)用來區別於布衣百姓的方法。

(2)太傅偶爾到京城去,一定等到(朝廷)調任官職結束,才和二公見一面然後就趕回去。

(3)太傅性格質樸耿直,即使在皇上面前,也不稍稍改變自己越地的口音。

解析:第(1)句中關鍵詞語“大抵”(大都)、“所以”(用來……)等,語意要通順。第(2)句中的關鍵詞語“間”(偶爾)、“俟”(等到)等,語意要通順。第(3)句中的關鍵詞語“質直”(質樸耿直)、“雖”(即使)等,語意要通順。

參考譯文:

太 傅(陸游的曾祖父陸軫),在館閣任職時間最長,和他感情特別深厚的是集賢楊公和翰林嵇公。楊公是應天人,出自唐朝靖恭楊氏之門,平時給別人寫碑誌,只稱呼 自己爲靖恭楊氏而已。(楊公)品質樸素純淨謙遜,和太傅同在三館任職,將近三十年。在他們後入館閣的人一個接一個都得志顯貴起來,而他們卻十分安然,好像 準備就此終老。太傅自稱朝隱子,楊公自號大隱子,他們意志情趣相投結爲莫逆。楊公晚年擔任知制誥,憑藉集賢院學士的身份出任亳州知州後來死在任上。嵇公字 公實,和楊公是同鄉。當嵇公執掌誥令時,太傅在京刑獄司擔任糾察,他們在州城東邊的汴陽坊比鄰而居,沒有一天不相互拜訪的。太傅當時已經不食五穀,嵇公也 只以蔬菜菌類爲食,每當獲得求道之書和養氣的祕訣,一定拿給對方看,他們是超脫世俗的朋友啊。

景祐年間,還兼用文行取士的方法,不只用糊 名之法。太傅當時在越地做太守,解試結束後,入貢院放榜,在把所有的試卷都拆封後,問到:“爲什麼看不到項堂長呢?”於是尋找項程的試卷,找到後,把他列 爲榜首,同時把最後一名廢除。項程文章和德行突出,是鄉里德高望重之人。當時有很多這樣的情況,人們也不認爲有什麼不妥。

太傅修行辟穀之 術將近二十年,但是有時也飲酒,有時也吃一些山中的`野果。他喝醉後,把花插在帽子上。我父親曾經和我說過這些事情,我於是向父親詢問說:“曾祖父閒居之時 也戴着帽子嗎?”父親說:“你曾祖父平日來往都穿戴好長袍和腰帶,只是出遊和聚會飲酒之時,等到喝茶結束後才換下帽子、單衣,穿上便服。士大夫大都(戴帽 子)不暴露頭巾,(這是他們)用來區別於布衣百姓的方法。王荊公在金陵山中,騎着驢子來來往往,也穿好長衫戴好帽子。我記得紹聖、元符年間,士大夫尤其這 樣。

太傅在朝廷出入幾十年,然而做官不過做到吏部郎中,太傅兄弟輩在朝廷做官的有十幾個人。只有十七伯曾祖,在偏遠的地方擔任郡守,其餘 的不過做到縣令而已。也有的接連擔任幾任縣令。我家的前輩們就是這樣安於這些小官。太傅和孫威敏、龐莊敏都是親戚故舊。自從他們兩人顯貴之後,他們寫信來 太傅就回信,從不先寫信給他們。太傅偶爾到京城去,一定等到(朝廷)調任官職結束後,才和二公見一面,然後就趕回去。二公派去追趕太傅,想請他吃飯,有時 都追不到。太傅和歐陽文忠公也是親戚。有一次太傅經過揚州,歐陽文忠公正好在揚州擔任太守。入境之後,關吏把這件事情報告給文忠公。文忠公高興地對兒子們 說:“陸長官來了,你們的前母早亡,我看見楊家的親戚們,從來沒有不厚待的。”後來,太傅也沒有求見就離開了。

太傅性格質樸耿直,即使在 皇帝面前,也不稍稍改變自己越地的口音。在館閣任職時,曾經乘着向皇帝奏事,竭力陳述治理混亂的局面使國家安定太平。他還用笏板指着御榻說:“天下覬覦這 個皇位的奸雄太多啦,陛下你一定要認真治國,才能長久的擁有皇位。”第二天,仁宗皇帝把他的話告訴大臣們,說陸某(陸軫,稱“陸某”爲避諱)如此質樸耿 直。

太傅年幼喪父,是伯父中允公竭力教育撫養使他取得如此成績的。之後,太傅用辭去兩個官職,向朝廷乞求追贈伯父,朝廷特意答應了他的請求,追贈他的伯父爲太子中允,這件事記載在《國朝會要》中,到現在都作爲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