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移居其二原文及翻譯

古籍2.73W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以下小編爲你收集了移居其二原文及翻譯,希望給你帶來一些借鑑的作用。

移居二首·其二

作者:陶淵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爲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註釋

這兩句是說春秋多晴朗天氣,恰好登高賦詩。

斟:盛酒於勺。酌:盛酒於觴。斟酌:倒酒而飲,勸人飲酒的意思。這兩句是說鄰人間互相招呼飲酒。

農務:農活兒。相思:互相懷念。這兩句是說有農活兒時各自回去耕作,有餘暇時便彼此想念。

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談心。厭:滿足。

此理:指與鄰里過從暢談歡飲之樂。將:豈。將不勝:豈不美。茲:這些,指上句“此理”。這兩句是說,這種鄰里之間過從之樂豈不比什麼都美?不要忽然拋棄這種做法。

紀:經營。這兩句語意一轉,認爲與友人談心固然好,但應當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穫。

譯文

春秋兩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經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誦新詩篇。

經過門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就同飲共歡。

要幹農活便各自歸去,閒暇時則又互相思念。

思念的時候,大家就披衣相訪,談談笑笑永不厭煩。

這種飲酒言笑的生活的確很美好,拋棄它實在無道理可言。

穿的吃的需要自己親自去經營,躬耕的生活永不會將我欺騙。

賞析

前人評陶,統歸於平淡,又謂“凡作清淡古詩,須有沉至之語,樸實之理,以爲文骨,乃可不朽”(施補華《峴傭說詩》)。陶淵明生於玄言詩盛行百年之久的東晉時代,“理過其辭,淡乎寡味”乃詩壇風尚,故以理爲骨,臻於平淡皆不爲難,其可貴處倒在淡而不枯,質而實綺,能在真率曠達的情意中化入淵深朴茂的.哲理,從田園耕鑿的憂勤裏討出人生天然的樂趣。試讀陶詩《移居二首》其二,即可知此意。

陶淵明於公元405年(義熙元年)棄彭澤令返回柴桑裏,四年後舊宅遇火。公元408年(義熙七年)遷至南里之南村,是年四十七歲。全詩以自在之筆寫自得之樂,將日常生活中鄰里過從的瑣碎情事串成一片行雲流水。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暗承第一首結尾“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而來,篇斷意連,接得巧妙自然。此處以“春秋”二字發端,概括全篇,說明詩中所敘並非“發真趣於偶而”(謝榛《四溟詩話》),而是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的樂趣。每遇風和日麗的春天或天高雲淡的秋日,登高賦詩,一快胸襟,歷來爲文人引爲風雅勝事。對陶淵明來說,在柴桑火災之後,新遷南村,有此登臨勝地,更覺欣慰自得。登高不僅是在春秋佳日,還必須是在農務暇日,春種秋獲,正是大忙季節,忙裏偷閒,登高賦詩,箇中趣味決非整天悠哉遊哉的士大夫所能領略,何況還有同村的“素心人”可與共賞新詩。所以士大夫常有的雅興,在此詩中便有不同尋常的意義。這兩句用意頗深卻如不經意道出,雖無一字刻劃景物,而風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賞,詩人之神情超曠,也如在目前。

移居南村除有登高賦詩之樂以外,更有與鄰人過從招飲之樂:“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這兩句與前事並不連屬,但若作斟酒品詩理解,四句之間又似可承接。過門輒呼,無須士大夫之間拜會邀請的虛禮,態度村野,更覺來往的隨便。大呼小叫,毫不顧忌言談舉止的風度,語氣粗樸,反見情意的真率。“相呼”之意可能是指鄰人有酒,特意過門招飲詩人;也可能是詩人有酒招飲鄰人,或鄰人時來串門,恰遇詩人有酒便一起斟酌,共賞新詩。杜甫說:“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客至》)“叫婦開大瓶,盆中爲吾取。……指揮過無禮,未覺村野醜。”(《遭田父泥飲》)諸般境界,在陶詩這兩句中皆可體味,所以愈覺含蓄不盡。

由此可見,作詩以理爲骨固佳,其尤貴者當善於在情中化理。晉宋之交,玄風大熾,一般詩人都能談理。山水詩中的談玄說理成份多爲後人所訾議,而產生於同時的陶淵明田園詩中亦有不少談理之作,卻博得了盛譽。原因就在剛剛脫離玄言詩的山水詩多以自然證理,理贅於辭;而陶詩則能以情化理,理入於情,不言理亦自有理趣在筆墨之外,明言理而又有真情融於意象之中。這種從容自然的境界,爲後人樹立了很高的藝術標準。

標籤:移居 翻譯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