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誠意原文及翻譯

古籍7.72K

誠意出自《禮記》,那麼你瞭解誠意原文翻譯嗎,不瞭解的話就一起來閱讀下文了解一下吧,歡迎大家參考!

原文: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爲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翻譯:

所謂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欺。要像憎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愛好美好的容貌一樣,這就是說自己不虧心。因此,君子對獨居這事必須謹慎。小人獨居,幹不好的事,沒有什麼做不出來的;看見了君子,這才躲躲藏藏地把不好的掩蓋起來,把好的顯示出來。其實人們看他,正像看透他裏面的肺肝一樣,躲藏掩蓋又有什麼益處呢?這就是說,裏面有什麼樣的實在東西,外面就必然會有什麼樣的表現。所以君子必須在獨居時很謹慎。

相關閱讀:

讀《禮記》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正文和鄭註上。不要喧賓奪主,就是說,不要忽視正文、拋開鄭注而花很大精力去看其它的註解書籍。

讀《禮記》應該把四十九篇文字分成幾大類去讀。篇章性質相近,資料範圍相同,就更容易索解。讀《禮記》應該採取先易後難的辦法。按前面粗略的分類來說,可以先讀那些文字比較通暢的論文,如《禮運》、《學記》等篇;其次讀有關孔子言論的,如《坊記》、《表記》等篇;其次讀說明《儀禮》的,如《冠義》、《昏義》等篇;其次讀記述各種禮制的,如《禮器》、《郊特牲》等篇;其次讀記載生活日常禮節的,如《曲禮》、《內則》、《少儀》等篇;最後讀那一批有關喪事喪服的。

讀《禮記》要孤立難點。比如每讀一篇,凡看不懂的正文、鄭注,或對鄭的註解有所懷疑的地方,都一一標出。等讀完一篇後,回過頭來,再看《禮記正義》或其他註解書。《禮記》文字比《易經》、《尚書》、《儀禮》好懂些,每篇透過鄭注仍看不懂的`地方,一般說來不會很多。把一些難詞難句集中起來,用有關注解書、工具書解決,這是比較省力省時的辦法。

五十幾年前,梁啓超在《要籍解題及其讀法》一書中,對讀《禮記》應該注意些什麼,提出了很有指導意義的意見。現摘錄其中比較重要的幾點。他說:

第一、記中所述唐虞夏商制度,大率皆儒家推度之辭,不可輕認爲歷史上實事。即所述周制,亦未必文、武、周公之舊,大抵屬於當時一部分社會通行者半,屬於儒家理想者半,宜以極謹嚴的態度觀之。

第二、各篇所記“子曰……”、“子言之……”等文,不必盡認爲孔子之言。蓋戰國秦漢間孔子已漸帶有神話性。許多神祕的事實皆附之於孔子,立言亦每託孔子以自重,此其-。“子”爲弟子述師之通稱,七十子後學者於其本師,亦可稱“子”。例如《中庸》、《緇衣》……或言來自子思子,則篇中之“子”亦可認爲指子思,不必定指孔子,此其二。即使果爲孔子之言,而展轉相傳,亦未必無附益或失真,此其三。要之全部《禮記》所說,悉認爲儒家言則可,認爲孔子言則須審擇也。他還強調指出:當知此叢書並非一人一時代之作,其中各述所聞見、所主張,自然不免矛盾。故只宜隨文研索,有異同者則並存之,不可強爲會通,轉生轇轕。應該說,梁氏的這些意見,對《禮記》的讀者確實是十分有益的提醒。

除鄭玄的《禮記注》之外,註解《禮記》的著作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唐代孔穎達的《禮記正義》。此外比較有名的還有:宋代衛湜的《禮記集說》、清代杭世駿的《續衛氏禮記集說》、清代朱彬的《禮記訓纂》、清代孫希旦的《禮記集解》。宋以下的這些註解書,卷帙浩繁,也不夠精審,不必通讀。十三經中唯《禮記》一種,清人沒有作新疏,清人關於註釋《禮記》的著作,從總的情況來看,還沒有超過唐人孔穎達《禮記正義》的。所以說,讀《禮記》的註解,還是應以鄭玄的《禮記注》爲主,孔穎達的《禮記正義》爲輔。其他著作只能算是參考書籍,聊備翻檢而已。

標籤:誠意 翻譯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