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學記》原文及其翻譯

古籍1.79W

《學記》繼承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把教育作爲實施政治,進行社會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接下來小編蒐集了《學記》原文及其翻譯,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學記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衆。就賢體遠,足以動衆,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爲先。《兌命》曰:”念終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羣;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返,謂之大成。

夫然後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遊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

《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自焉遊焉。夫然後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

《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其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爲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爲師。能爲師然後能爲長,能爲長然後能爲君,教師也者所以學爲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其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爲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爲屍,則弗臣也;當其爲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學爲裘;良弓之子,必學爲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本矣。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譯文

說話和考慮問題合乎法度,招求一些賢良人士輔佐自己,那就足可以有小的聲譽,但還不足以聳動羣衆的聽聞。禮賢於德行賢良的人,親近於才藝廣遠的人,就足以聳動羣衆的聽聞,但還不足以教化臣民,成其美俗。處於君位的人如果要教化臣民,成其美俗,這一定要透過學習呀!

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器物;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治人民,首先要設學施教。《尚書·兌命》篇中說:“始終要以設學施教爲主”,就是談的這個道理啊!

儘管有味美可口的菜餚,不吃是不會知道它的美味的;儘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所以,透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透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後才能不倦的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兌命》篇說:“(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古代設學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閭”設有學校叫“塾”,每一“黨”有自己的學校叫“庠”,每一“術”有自己的學校叫“序”,在天子或諸侯的國都設立有大學。

(學校)裏每年招收學生入學,每隔一年對學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學生斷句分章等基本閱讀能力的情況,第三年考查學生是否專心學習和親近同學,第五年考查學生是否在廣博的學習和親近老師,第七年考查學生討論學業是非和識別朋友的能力,(這一階段學習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學生能舉一反三,推論事理,並有堅強的信念,不違背老師的教誨,(達到這一階段的學習標準)叫做“大成”。唯有這樣,才能教化百姓,移風易俗,周圍的人能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也會來歸順他,這就是大學教人的宗旨。古書上說:“(求學的人)應效法小螞蟻銜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學習)”。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大學開學的時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禮服,備有祭菜來祭祀先哲,表示尊師重道,學生要吟誦《詩經·小雅》中(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篇(敘述君臣和睦)的詩,使他們一入學就產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學生按鼓聲開箱取出學習用品,使他們嚴肅地對待學業;同時展示戒尺,以維持整齊嚴肅的秩序;(學生春季入學,教官)沒有夏祭不去考查學生,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按自己的志願去學習。(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先觀察而不要急於對學生的問題給予解答,(用以)反覆詳審學生的思維活動;年長的學生請教教師,年少的學生要注意聽,而不要插問,因爲學習應循序漸進,不能越級。這七點,是施教順序的大綱。古書上說:“在教學活動中,教宮首先要盡職,讀書人要先立志”,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大學的教育活動,按時令進行,各有正式課業;休息的時候,也有課外作業。課外不學雜樂,課內就不可能把琴彈好;課外不廣泛運用比喻,課內就不能寫好詩句;課外不學好如果做好家室,課內就學不好禮儀。不喜歡那些才藝學問,就不可能樂於對待所學的正課。所以,君子對待學習,課內受業要學好正課;在家休息,要學好各種雜藝。唯其這樣,才能安心學習,親近師長,樂於與羣衆交朋友,並深信所學之道,儘管離開師長輔導,也不會違背所學的道理。《兌命》篇中說:只有專心致志謙遜恭敬,時時刻刻敏捷地求學,在學業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今天的教師,單靠朗誦課文,大量灌輸,一味趕進度,而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們不能安下心來求學。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學的方法違背了教學的原則,提出的要求不合學生的實際。這樣,學生就會痛惡他的學業,並怨恨他的老師,苦於學業的艱難,而不懂得它的好處。即使學習結業,他所學的東西必然忘得快,教學的目的也就達不到,其原因就在這裏啊!

大學施教的方法:在學生的錯誤沒有發生時就加以防止,叫做預防;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教育,叫做及時;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齡特徵而進行教育,叫做合乎順序;互相取長補短,叫做相互研討。這四點,是教學成功的經驗。

錯誤出現了再去禁止,就有產生抗拒而難以克服;放過了學習時機,事後補救,儘管勤苦努力,也較難成功;施教者不按不按教學內容的一定順序傳授知識,打亂了條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個人瞑思苦想,不與友人討論,就會形成學識淺薄,見聞不廣;與不正派的朋友來往,必然會違逆老師的教導;從事一些不正經的交談,必然荒廢正課學習。這六點,是教學失敗的原因。

君子不但懂得教學成功的經驗,又懂得教學失敗的原因,就可以當好教師了。所以說教師對人施教,就是啓發誘導:(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勸勉而不壓制;指導學習的門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教師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則師生融洽;勸勉而不強制,學生才能感到學習是件愉快的事;啓發而不包辦,學生纔會自己積極思維。能做到師生融洽,使學生感到學習容易,並能獨立思考,可以說是做到了善於啓發誘導了。

學生在學習上有四種過失,是施教的人必須要了解的:人們學習失敗的原因,有人是失於貪多務得,有人是失於學習過於偏狹,有的人失於見異思遷不求甚解,有的人失於學習上不能持久,淺嘗輒止。這四點,是由於學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師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點,才能幫助學生克服缺點。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發揮其優點並克服其缺點。

會唱歌的人,要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唱;會教人的人,要誘導學生自覺地跟着他學。教師講課,要簡單明確,精練而完善,舉例不多,但能說明問題。這樣,纔可以達到使學生自覺地跟着他學的目的。

君子要知道最完美的教學境界中的難易甘苦等種種情況,才能知道教學過程中表現出的正確的與錯誤的不同思想傾向和教學方法,才能對學生多方面靈活的啓發誘導。能夠多方面啓發誘導,才能當好教師。能當好教師才能做官長,能做官長才能當人君。所以說,當教師的,就是憑藉(老師)來學習成爲君上的。因爲這個緣故,所以選擇教師不可不慎重。古書上說:“古代君王只尊敬老師”。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凡是學習的關鍵,嚴師是難能可貴的。教師嚴格才能重視他傳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師重道,百姓才能專心求學。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兩種人:一是正在祭祀中作爲神的替身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師,不以臣子相待。根據禮制,(這二種人)雖被天子召見,可以免去朝見君王的禮節,這就是爲了表示尊師重道的緣故。

會學習的人,能使教師費力不大而效果好,並能感激教師;不會學習的人,即使老師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還要埋怨教師。會提問的人,象木工砍木頭,先從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堅硬的節疤一樣,(先問容易的問題,再問難題),這樣,問題就會容易解決;不會提問題的人卻與此相反。會對待提問的人,要回答得有針對性,象撞鐘一樣,用力小,鐘聲則小,用力大,鐘聲則大,從容地響,留有提問者充分回味和消化的時間;不會回答問題的恰巧與此相反。以上這些,講的是有關進行教學的方法。

單靠死記一些零碎的知識,不能作個好教師,一定(要有淵博的知識),隨時準備根據學生的提問並給以圓滿的回答才行。如果學生提不出問題,就要引導啓發他們;告訴了他以後,仍不能理解,可以暫時放在一邊不管了。

(若要學到父親高超的手藝),高明的冶金匠的兒子,一定要先去學縫皮襖;高明的弓匠的兒子,一定要先去學編撮箕,訓練學拉車的小馬的'人會先反過來,讓馬在車後跟着走。君子懂得了這三例(是透過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反覆練習、循序漸進)使事業成功的道理,就可以搞好教學工作了。

古代求學的人,能夠對同類事物進行比較,舉一反三。鼓不等同於五聲,而五聲中沒有鼓音,就不和諧;水不等同於五色,但五色沒有水調和,就不能鮮明悅目;學習不等同於五官,但五官不經過學習訓練就不可治理;師不等同於五服之親,但沒有教師的教導,人們不可能懂得五服的親密關係。

君子說,德行很高的人,不限於只擔任某種官職;普遍的規律,不僅僅適用於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實的人,用不着他發誓後纔信任他;因時制宜的人無所不可不拘於一途。懂得這四點,(就可以領會到做事求學),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時候,都是先祭河而後祭海,這是因爲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歸宿。這才叫抓住了根本!

賞析

《學記》的作者總結先秦以來教育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從指出問題爲切入點,提出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和應該採用的方法。

首先,他指出當時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他說:“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其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 之必速。”

所謂"呻其佔畢"就是教師只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而不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多其訊言"就是隻煩瑣地提問,一味地教訓、灌輸,而不注意學生主動精神的培養;"及其數進而不 顧其安"的意思就是在教學過程,教師只顧趕速度,搶時間而不考慮學生接受能力;"使人不由其誠"的意思是教學只從教育者的願望出發,而不考慮學生的內心需要;"教人不盡其 材"是指教師不考慮學生在個性及才能上的差異,教學一刀切,沒有因材施教。這幾大弊端 對教學工作的危害極大,它導致學生討厭學習和怨恨教師,把學習當成是痛苦的事情,而體會不到其中的樂趣,這樣雖然表面上看學生是每天都在學習,但卻在學業上沒有獲得實質性 的進步,即使勉強結束了學業,也會很快遺忘掉,爲了糾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學記》論 述了"教之所由興"和"教之所由廢"的道理,提出了教學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與方法: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預;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而施之謂孫;相觀 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餋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遜,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預"就是預防爲主的原則。《學記》提倡"禁於未發",即當學生的壞思想、壞毛病還沒 有形成的時候,就把它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實踐證明改造舊的要比塑造新的艱難得多,正 如《學記》所言,"發然後禁,則餕格而不勝",所以無論是文化知識的教學,還是道德品 質的養成,都應堅持預防爲主,塑造爲主,改造爲輔的原則,這確實是經驗之談。

"時",就是"當其可",是及時施教的原則。《學記》要求教學必須把握住恰當的時機, 及時施教。具體包括二層含義:一是青少年要適時入學,在最佳的學習年齡入學讀書,莫失 良機;二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住施教的關鍵時機,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當學生對知 識有強烈渴求的時候,給予及時點化。否則,錯過了學習的最佳年齡,錯過了形成某種心理 品質的關鍵期,"勤苦而難成"。

"孫"就是"不凌節而施",即循序漸進的原則。《學記》強調"學不哺等",其主要意思 包括:一、必須考慮學生認識活動的順序,即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 方法;二是遵循科學知識內部的邏輯系統進行教學,否則"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

"摩"就是"相觀而善"的原則。《學記》強調師友之間的切磋琢磨,互相取長補短,在集體的研討、爭鳴、競爭中藉助集體的力量共同進步。否則,如果一個人孤獨地學習,脫離集 體環境拒絕學友的幫助而閉門造車,必然造成"孤陋而寡聞"的窘態。但是,擇友又必須要 慎重,如果與不三不四的人結交,不僅不能達到"相觀而善"的目的,反而還會違背師長的 教誨,甚至荒廢了學業,正所謂"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

《學記》對中國教育史,也是對世界教育史的最大貢獻還在於它首次提出了長善救失、臧息相輔的教學原則,繼承和發展了孔子以來倡導的啓發誘導,即善喻的教學原則。

標籤:原文 翻譯 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