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大學原文及翻譯

古籍2.2W

大學原文及翻譯是怎麼樣的呢?大學原文及翻譯,你找到這些資料了嗎?《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爲經、傳的《大學章句》本;以下就是小編整理的大學原文及翻譯,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於至善。 知止(4)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爲本(11)。其本亂而未治者 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註釋】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 學”的意思;二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 “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人大學,學 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所以,後一種含義 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道“的本義是 道路,引申爲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裏,也指宇宙萬物的 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裏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3)親民:根據後面的“傳”文,“親”應爲“新”,即革新、棄舊 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4)知止:知道目標所在。 (5)得:收穫。 (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達。 (7)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9) 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對於本 而言,指枝末、枝節。 (13)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薄者厚:不該重視 的卻加以重視。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 法等)。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 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 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 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穫。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 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 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透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 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 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 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爲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 能的!

【讀解】 這裏所展示的,是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 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學》的 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 爲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爲我們所展示的人 生進修階梯。 縱覽四書五經,我們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着 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抓住這三綱八目你就等於抓住了 一把開啟儒學大門的鑰匙。循着這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 會登堂入室,領略懦學經典的奧義。 就這裏的階梯本身而言,實際上包括“內修”和“外治”兩 大方面:前面四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後面 三綱“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 環,則是連結“年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它與前面的 “內修”項目連在一起,是“獨善其身”;它與後面的“外治”項 目連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 分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把生 命的歷程鋪設在這一階梯之上。所以,它實質上已不僅僅是一系 列學說怯質的進修步驟,而是具有濃厚實踐色彩的人生追求階梯 了。它鑄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心理,時至今日,仍 然在我們身上發揮着潛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識明確,不 管你積極還是消極,“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 總是或隱或顯地在影響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動,使你最終 發現,自己的人生歷程也不過是在這儒學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 地展開。事實上,作爲中國知識分子,又有幾人是真正出道入佛 的野鶴閒雲、隱逸高士呢?說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原文】 《康誥》(1)曰:“克明德。”(2)《大甲》(3)曰:“顧(訁是)天之明命。”(4)《帝 典》(5)曰:“克明峻德。”(6)皆自明也。(7)

【註釋】 (1)康浩:《尚書?周書》中的一篇。《尚書》是上古歷史文獻和追述古代 事蹟的一些文章的彙編,是”五經”之一,稱爲“書經”。全書分爲《虞書》、 《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2)克:能夠。(3)大甲:即《太 甲》,《尚書?商書》中的一篇。(4)顧: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稟 性。 (5)帝典:即《堯典》,《尚書?虞書》中的一篇。(6)克明峻德: 《堯典》原句爲“克明俊德”。俊:與“峻”相通,意爲大、崇高等。(7) 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幾句話。

【譯文】 《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 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這 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讀解】 這是“傳”的第一章,對“經”當中“大學之道,在明明 德”一句進行引證發揮,說明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從夏、 商、週三皇五帝時代就開始強調了的,有書爲證,而不是我們今 天別出心裁,標新立異的產物。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 性乃遷。”也就是說,人的本性生來都是善良的,只不過因爲後天 的環境影響和教育才導致了不同的變化,從中生出許多惡的品質。 因此,儒家的先賢們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的作用,在作爲“四書 五經”之首的《大學》一篇裏開宗明義,提出“大學”的宗旨就 在於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在明明德”就是加強道德的自我完 善,發掘、弘揚自己本性中的善根,而摒棄邪惡的誘惑。從這個 意義上說,無論是西方基督教的“懺悔”,東方佛教的“修行”,還 是列夫?托爾斯秦式的“道德自我完善”,毛澤東式的“狠鬥私字 一閃念”,乃至於我們今天所倡導的“五講四美三熱愛”、“培養四 有新人”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 爲目的。

【原文】 湯之,《盤銘》(1)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康誥》曰:“作新民。”(3)《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4)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註釋】 (1)湯:即成湯,商朝的開國君主。盤銘:刻在器皿上用來警戒自己的箴言 。這裏的器皿是指商湯的洗澡盆。 (2)苟 :如果。新:這裏的本義是指 洗澡除去身體上的污垢,使身體煥然一新,引申義則是指行精神上的棄舊圖新。 (3)作:振作,激勵。新民:即“經”裏面說的“親民”,實應爲“新民”。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4)“《詩曰》”句:這裏的《詩》指《詩經.大雅.文王》。周,周朝。舊邦,舊國。其命,指周朝所稟受的天命。維:語助詞,無意義。(5)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君子,有時候指貴族,有時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據上下文不同的語言環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譯文】 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 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詩 經》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 德高尚的人無處下追求完善。

【讀解】 如果說“在明明德”還是相對靜態地要求弘揚人性中光明正 大的品德的話,那麼,“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從動態的 角度來強調不斷革新,加強思想革命化的問題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被刻在商湯王的洗澡盆上,本來 是說洗澡的問題: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乾淨了,以後便要天 天把污垢洗乾淨,這樣一大一大地下去,每人都要堅持。引申出 來,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嘗不是這 樣呢?這使人想到基督教的每日懺悔,使人聯想到女作家楊絳把 她那本寫“幹校”生活的書起名爲“洗澡”。精神上的洗澡就是 《莊子?知北遊》所說的“澡雪而精神”,《禮記?儒行》所說的 “澡身而浴德”。 話說回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無論如何展示的是一 種革新的姿態,驅動人們棄舊圖新。所以,你不僅可以像商湯王 一樣把它刻在洗澡盆上,而且也可以把它刻在牀頭、案頭,使它 成爲你的座右銘。

【原文】 《詩》雲:“邦畿千里,惟民所止。”(1)《詩》雲:“緡蠻黃鳥,止 於丘隅(2)。”子日:“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3)!”爲人君,止於仁;爲 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 於信。 《詩》雲:“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瑟兮(亻閒)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訁宣)(4)兮!”如切 如磋者,道學也(5);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亻閒)兮者,恂慄也(6); 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訁宣)兮者,道盛德至善,民 之不能忘也。 《詩》雲:“於戲!前王不忘(7)。”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 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註釋】 (1)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詩經?商頌?玄鳥》。邦畿(ji),都城及 其周圍的地區。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棲息等多種含義,隨上下文而 有所區別。在這句裏是居住的意思。(2)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引自〈詩 經?小雅?綿蠻〉。緡蠻,即綿蠻,鳥叫聲。隅,角落。止,棲息。(3) “穆穆”句:引自《詩經?大雅?文玉》。穆穆,儀表美好端莊的樣子。於 (wu),嘆詞。緝,繼續。熙,光明。止,語助詞,無意義。(4)《詩》雲: 這幾句詩引自《詩經?衛風?淇澳》。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澳(yu) 水邊。斐,文采。瑟兮(亻閒)(xian)兮,莊重而胸襟開闊的樣子。赫兮喧兮,顯 耀盛大的樣子。(訁宣),《詩經》原文作“(訁爰)”,遺忘。(5)道:說、言的意思。 (6)恂慄,恐懼,戒懼。(7)於戲!前王不忘:引自《詩經?周頌?烈 文》。於戲(wuhu):嘆詞。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8)此以:因此。 沒世:去世。

【譯文】 《詩經》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嚮往的地方。”《詩 經》又說:“‘綿蠻’叫着的黃鳥,棲息在山岡上。”孔子說:“連 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麼地方,難道人還可以不如一隻鳥兒 嗎?” 《詩經》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爲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 莊重謹慎。”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 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 做到講信用。 《詩經》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鬱鬱蔥蔥。有 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研究學問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煉自 己如打磨美玉,反覆琢磨。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這樣的一 個文質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啊!”這裏所說的“如加工骨器, 不斷切磋”,是指做學問的態度;這裏所說的“如打磨美玉,反覆 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的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心 謹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嚴;說“這樣 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難忘啊!”是指由於他品德非常 高尚,達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 《詩經》說:“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難忘啊!”這是因爲君 主貴族們能夠以前代的君王爲榜樣,尊重賢人,親近親族,一般 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澤,享受安樂,獲得利益。所以,雖然前代 君王已經去世,但人們還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讀解】 這一段發揮“在止於至善”的經義。首先在於“知其所止”, 即知道你應該停在什麼地方,其次才談得上“止於至善”的問題。 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鳥兒尚且知道找一個 棲息的林子,人怎麼可以不知道自己應該落腳的地方呢?所以,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大都市及其郊區古來就是人們嚮往而聚 居的地方。 但這還只是身體的“知其所止”,不是經義的所在。經義的所 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於至善”。 要達到這“至善”的境界,不同的人,不同的身分有不同的 努力方向,而殊途同歸,最後要實現的,就是透過“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的研修而達到“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成爲流芳百 世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 這當然是一種理想主義的英雄主義的教育:渴望不朽,崇尚 偉大,追求完善。 對於一般讀者,尤其是當今讀者來說,這種要求似乎過於理 想化,過於遠距離了。倒是回過頭來說到“知其所止”,對於我們 來說,仍具有較深的啓發意義。 “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應該“止”的地方,找準自己 的位置,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多 少人隨波逐流,終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當今時代,生活 的誘惑太多,可供的機會太多,更給人們帶來了選擇的困惑。 比如說,在過去的時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 人心態平衡,或許還“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可是,進 入市場經濟時代後,所謂“下海”的機會與誘惑重重地叩擊着人 們的心扉,讀書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所止何 處?使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了——精神的流浪兒無家可歸。 以至於出現了教授賣大餅之類的畸形社會現象。 其實,《大學》本身說得好:“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 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關鍵在於尋找最適合自 身條件,最能揚長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這纔是最 最重要的。 這樣一來,教授當然也就不會去賣大餅了!

【原文】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1)無情者不得盡其 辭(2)。大畏民志(3)。此謂知本。

【註釋】 (1)“子曰”句:引自《論語?顏淵》。聽訟,聽訴訟,即審案子。猶人, 與別人一樣。 (2)無情者不得盡其辭: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能夠花言巧 語。(3)民志:民心,人心。

【譯文】 孔子說:“聽訴訟審理案子,我也和別人一樣,目的在於使訴訟不再發生。”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花言巧語,使人心畏服,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讀解】 這一段以孔子談訴訟的話來闡發“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的道理,強調凡事都要抓住根本。審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發生,這正如“但願世間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的道理一樣。

審案和賣藥都只是手段,或 者說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增強體質不再生病纔是目的, 或者說纔是“本”。

說到底,是一個教化與治理的問題,教化是本,治理是末。正是由此出發,我們才能夠理解《大學》強調以修身爲本,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

本末的關係如此,終始的因果也一樣。從哲學命題的角度來 看,本末是本質論,終始是發展觀,千古哲學的兩大範疇在《大學》這篇儒學的入門讀物中以輕輕巧巧的八個字對仗而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再以八個字加以乾淨利落的解決:“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真是語言極度簡潔而蘊含無比深刻,顯出“經”的本色。

【原文】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2)。蓋 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5),故其 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始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 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4),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 豁然貫通焉,則衆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 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註釋】 ①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兩句。朱熹認爲,”此 謂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謂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 所以,朱熹根據上下文關係補充了一段文字,這裏所選的,就是朱熹補充的 文字。②即,接近,接觸。窮:窮究,徹底研究。③未窮,未窮盡,未徹底。④益,更加。

【譯文】 說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靈都具有認識能力,而天下萬事萬物都總有一定的原理,只不過因爲這些原理還沒有被徹底認識,所以使知識顯得很有侷限。因此,《大學》一開始就教學習者接觸天下萬事萬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進一步探究,以徹底認識萬事萬物的原理。經過長期用功,總有一天會豁然貫通,到那時,萬事萬物的裏外鉅細都被認識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內心的一切認識能力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再也沒有蔽塞。這就叫萬事萬物被認識、研究了,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

【讀解】 格物致知——透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而獲得知識,而不是從書本到書本地獲得知識。這種認識論很具有實踐的色彩,打破了一般對儒學死啃書本的誤解。

“格物致知”在宋以後成了中國哲學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到清朝未年,“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省稱)又成了對聲光化電等 自然科學部門的統稱。

這說明“格物致知”的深刻影響。

事實上,時至今日,當我們說到知識的獲取時,仍離不開 “格物致知”這一條途徑。因爲,它不是說的“秀才不出門,全知 天下事。”而是說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毛澤東《實踐論》語)

簡言之,“格物致知”把我們引向萬事萬物,引向實踐,引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實踐是認識的唯一源泉。”

【原文】 所謂誠其意者(1),毋(2)自欺也。如惡惡臭(3),如好好色(4),此之謂自謙(5)。故君子必慎其獨也(6)!

小人閒居(7)爲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8),掩(9)其不善, 而著(10)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11),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12),德潤身(13),心廣體胖(14)。故君子必誠其意。(傳6)

【註釋】 ①(1)其意:使意念真誠。(2)毋:不要。(3)惡(wu)惡(e)臭 (xiu):厭惡腐臭的氣味。臭,氣味,較現代單指臭(chou)味的含義寬泛。 (4)好(hao)好(hao)色:喜愛美麗的女子。好(hao)色,美女。(5) 謙(qian):通“謙”,心安理得的樣子。(6)慎其獨:在獨自一人時也謹慎 不苟。 (7)閒居:即獨處。(8)厭然:躲躲閃閃的樣子。(9)掩:遮 掩,掩蓋。(10)著:顯示。(11)中:指內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12)潤屋:裝飾房屋。(13)潤身,修養自身。(14)心廣體胖(pan):心 胸寬廣,身體舒泰安康,胖,大,舒但。

【譯文】 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自內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裏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別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掩蓋有什麼用呢?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曾子說:“十隻眼睛看着,十隻手指着,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

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讀解】 要做到真誠,最重要,也是最考驗人的一課便是“慎其獨” 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謹慎,簡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後一個樣。人前真誠,人後也真誠,一切都發自肺腑,發自內心,發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腳長在我自己身上一樣自然自如,一樣真實無欺,而不是誰外加於我的“思想改造”,外加於我的清規戒律。

這是從正面來說。

從反面來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自欺欺人,掩耳盜鈴,總有東窗事發的一天。

說到這裏,在市場經濟時代,金錢誘惑滾滾而來,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獨”是不是也應該作爲公務員們必修的一課呢?

須知,金玉滿堂,並不能保得你心情舒暢,身體安康,倒是那瘋破道人的《好了歌》唱得好:“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所以,比裝修房屋(富潤屋)更重要的還是裝修你自己 (德潤身),修養身心,做到心寬體胖。而要做到這一切,還得要 回到那起始的一點去——君子必誠其意。

真誠做人,立身之本。

標籤:原文 翻譯 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