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水龍吟·補陀大士虛空》原文賞析

古籍1.2W

《水龍吟·補陀大士虛空》作者爲宋朝詩人辛棄疾。其古詩全文如下:

補陀大士虛空,翠巖誰記飛來處。蜂房萬點,似穿如礙,玲瓏窗戶。石髓千年,已垂未落,嶙峋冰柱。有怒濤聲遠,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

又說春雷鼻息,是臥龍、彎環如許。不然應是,洞庭張樂,湘靈來去。我意長鬆,倒生陰壑,細吟風雨。竟茫茫未曉,只應白髮,是開山祖。

【賞析】

這是宋詞藝苑中不多見的一首山水遊記詞。

在中國,對大自然的讚頌,對祖國壯麗山河的描繪,是古典詩詞創作的一個傳統。成書於公元前六世紀的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就有對大自然的描繪。《文心雕龍·物色篇》:“‘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爲日出之容,‘漉漉’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屈原的《天問》,對大自然提出的懷疑和質問,其想象之豐富,語言之優美,爲後世所不可企及。魏晉南北朝時代,涌現出一批山水詩人,在他們的筆下,把祖國的山河寫得很壯美。有唐一代,詩運興隆,產生了象王維、孟浩然等山水詩人,其詩中有畫,描畫出自然山水之美。可是,詞作描寫山水的幾乎是鳳毛麟角。愛國詞人辛棄疾,筆下卻不乏對大自然的種種描繪,數量雖不太多,但氣象萬千,別具一番情趣和境界。這首《水龍吟》,便是其中的一篇。

這首詞作於宋淳熙十三年(1186),通篇用一問一答,否定肯定的句法,細緻而又有氣勢地描繪了雨巖洞內的壯麗的自然景色。

“補陀大士虛空,翠巖誰記飛來處?”這座“雨巖”溶洞,從它外形看,很象佛家所說的那位觀音大士,可是,她虛懷空闊,人們走進去,則別有洞天。接着,作者用密集的“蜂房”,玲瓏的“窗戶”,形容在溶岩洞內的所見;那喀斯特生成的石筍,有的垂掛半空“未落”,有的如“嶙峋”的“冰柱”,植入地面。同時,洞內還隱約可以聽到“遠處”有“濤聲”陣陣。待要向前仔細看時,發現幽徑逶迤,地下還似有落花的香味,於是,不禁發出疑問:這是否就是當年武陵人發現的桃源路呢?這提問的結句,爲下片寫詞的立意,埋下了伏筆。

下片,作者描寫他在洞中聽到的“濤聲”:那是春雷的滾滾響動吧,還是洞中蜷伏着“彎環如許”的臥龍?要不然,或許是黃帝在洞庭之野奏樂傳來的奏鳴曲,或是《楚辭》裏描寫的那位湘夫人來到這兒翩然起舞?如果都不是的話,我想那就是在巖洞陰壑中生長着的萬傾長鬆,在風雨中吟詠了。

末尾,作者在歸結全篇的立意時,仰頭細看那嶙峋的冰柱,回答上片提出的問題:那開鑿這巨大溶洞的祖先,如今應已是白髮蒼蒼了吧!

詞人運用神馳的想象,把遊雨巖的所見所聞,刻畫得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令人久久不能忘懷。短短一百餘字,就如同一篇遊記散文,內容宏富,含意深婉。

詩是詩人對自然的摹擬。如謝靈運,他的`山水詩,是“模山範水”,是“對自然的摹擬”。其代表作如:“白雲抱幽石,綠筱媚秋漣。”(《過始寧墅》)“揚帆採石華,掛席拾海月。”(《遊赤石進帆海》 )“春晚綠野秀,巖高白雲屯。”(《入彭蠡湖口》)謝靈運遊覽的山水很多,觀察自然景物仔細,他的山水詩,劉勰稱爲“繁富”,沈約稱爲“興會標舉”,反映了山水之美,給人以清新可愛之感,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但是,也只是摹擬。而辛棄疾的山水詞章如這首《水龍吟》,不僅對自然觀察入微,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富於想象,賦予大自然以人格,同時又兼有磅礴的氣勢。這是在繼承前人藝術經驗的基礎上創制出來的,其成就則是他以前的古典山水詩人所不能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