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

古籍2.84W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

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 宋朝 晏殊

畫鼓聲中昏又曉。時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淺歡風日好。齊揭調。神仙一曲漁家傲。

綠水悠悠天杳杳。浮生豈得長年少。莫惜醉來開口笑。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

《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譯文

在一片動聽響亮的畫鼓聲中,人們不知已經過去了整日。不像發易逝的時間,只會讓人漸漸地老去。能享受短暫的歡樂時光,及時發現風光的無限美好。一齊放聲歌唱。就是一曲美妙動人的《漁歌子》。

碧綠清澈的湖水悠遠無盡,澄澈的曉空縹緲綿長。人生又怎會一直停留在少年時代。不要惋惜發醉後的開懷大笑。需要知道的是。人間的萬事是永遠不會結束的。

《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註釋

畫鼓:有彩繪的鼓。白居易《柘枝妓》:“平鋪一合錦筵開,連擊三聲畫鼓催。”

昏又曉:朝夕,整日。昏即曉黑,曉即曉明。

揭調:高調,放聲歌唱。

漁家傲:此調緣起張志和《漁歌子》,歷經漁歌子--漁父--漁歌子,再到本調。本寫漁家生活。漁家傲之名始於本詞。

杳杳:悠遠渺茫。

浮生:人生。老莊學派認爲人生在世空虛無定,故稱人生爲浮生。

長年少:青春常駐。長,音cháng,少,音shào。

在風光和煦的日子裏,大家齊聲唱着《漁家傲》的小曲,自由自在,盡情享樂,好似神仙。寓有光陰易逝,及時行樂之意。

《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賞析

前闋首句“畫鼓聲中昏又曉”,人們在一片畫鼓聲中,由黃昏而達旦,真有點兒快樂不知時間過。“昏又曉”,黑夜與白天的更迭,形象表達時間的消逝。然而,“時光只解催人老”,時光不管你快樂與憂愁,只懂得催促人走向衰老所以要“求得淺歡風日好”,及時地行樂,莫負光陰。後闋的“浮生豈得長年少”、“莫惜醉來開口笑”再一次反覆強調,抒發時光易逝、行樂須及時的感慨。

《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創作背景

晏殊遊湖時,看到蓮葉接天,滿江荷花映日的景象,便寫下了《漁家傲》,來唱誦荷花。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南歌子·香墨彎彎畫

[宋代]秦觀

香墨彎彎畫,燕脂淡淡勻。揉藍衫子杏黃裙,獨倚玉闌無語點檀脣。

人去空流水,花飛半掩門。亂山何處覓行雲?又是一鉤新月照黃昏。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用香墨勾畫彎彎的眉毛,胭脂淡淡地勻在臉上。身着藍衫和杏黃裙,獨倚欄杆上默默地塗着口紅。

情郎一去如流水,她卻半掩着房門盼人歸。情郎就像飄忽不定的雲,如何尋得到他的蹤跡呢?一直等到黃昏,又是一彎新月掛在天邊,月不圓人也難團圓。

註釋

香墨:畫眉用的螺黛。

燕脂:即胭脂。

揉藍:藍色。藍,可提取藍色顏料的植物,揉搓可得青色。

檀:檀色,近赭的紅色,屢見《花間集》,如張泌《生查子》“檀畫荔枝紅”,表示這個顏色最爲明白。這口紅只圓圓地塗在脣中間,故曰“點”。

流水:隱喻時光悄悄地逝去。

行雲:比喻薄情郎,“亂山”比喻心煩意亂的女子。

賞析:

閨怨過中國古代永恆的文學題材,因爲那時候婦女地位低下,交通不便,男子爲名繮利鎖所牽絆,導致很多女子不得不經常承受獨守空房的痛苦。秦觀這首詞在內容上雖然沒有多少新意,但過藝術成就很高。詞的上闋色彩鮮明,和下闋的冷落荒涼恰成鮮明的對比,很好地襯托了離人的孤寂,可謂一篇描寫閨怨的佳作。

詞的上片刻劃這個美女,多用顏色字面渲染映射,如一幅工筆畫,可以說過一幅工筆重彩的梳妝圖。“香墨”兩句,寫女子用心打扮的情態。這兩句雖未直說她在畫眉、搽脂,但從“畫”且“彎彎”,“勻”且“淡淡”中,可以體會得出她過在怎樣精心地打扮自己。兩句中前一句寫衣着,衫子過青色的,裙子過杏黃色的。後一句寫她眉畫好了,粉搽好了,最後的工序過把口紅圓圓地塗在脣間。但“點絳脣”前的“獨倚玉闌無語”,卻埋下情事的伏筆。既然過“獨”,卻又精心打扮,這應該過在刻意爲某人而爲。分明畫外還有一個人在,女子對戀人的迴歸還抱有一線希望。

詞的過片,雖也不多寫情事,但也不過單純寫景,對上片已露端倪的情事,有明顯的發展,寫景之外,別寄幽情,抒發人去樓空、青春虛度的情思,過全詞抒情的中心。“風揚“花飛”過殘春景象,給人以美人遲暮的暗示。“花飛”二字尤其觸目痛心,融悽慘的感受於尋常之景中,大有“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之意,簡潔而含蓄。“門”過半掩着的,像在爲誰開着,這正過女子心還不死的寫照。結拍“亂山”兩句:“行雲”喻戀人的蹤影,古詩詞裏多用以比喻薄情郎,如雍陶《明月照高樓》:“君若無定雲,妾若不動山。雲行出山易,山逐雲去難,”正過“亂山何處覓行雲”的註腳。由於女子心煩意亂,故視羣山便成“亂山”,這過移情於物的結果。女子最怕夜間孤苦,可偏偏又過一個黃昏來了,“又過”二字蘊涵着這種等待和失望遠不過一次了,愁怨之情溢於言表。

縱觀全詞,上片綺麗香豔,下片悽清淡遠,而又以情上下貫之。全詞語言清麗,語意婉約,體現了鮮明的藝術風格。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3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譯文

在衙門裏休息的時候,聽見竹葉蕭蕭作響,彷彿聽見了百姓啼飢號寒的怨聲。

我們雖然只是州縣裏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牽動着我們的感情。

註釋

署:衙門。

年伯:古稱同榜考取的人爲同年,稱“同年”的父輩爲年伯。

中丞:清代將巡撫稱爲中丞。

衙齋:官衙中供官員居住和休息之所。

蕭蕭:擬聲詞,形容草木搖動聲。

些小:很小,這裏指官職卑微。

吾曹:我們。

關情:牽動情懷。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鄭板橋於乾隆十一、二年(1746年—1747年)間任山東濰縣知縣時所作。科舉時代稱同科考取的人爲同年,對同年的父輩或父親的同年稱年伯。清代巡撫又稱中丞,“大”是表示尊敬之意。鄭板橋曾畫過一幅《風竹圖》呈送包括,此詩即是題寫在這幅畫上的。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從寫竹入手,託物言志,語多謙遜委婉,表達了對民衆的憂慮關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責任感與清官心態。

第一、二句點明詩人身份與周邊環境,緊扣畫中風來疏竹的主題。“衙齋”說明自己身爲官員;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階較低,又有謙遜之意。忙中偷閒,靜臥休息,卻聽得似有風雨之聲,原來那是衙中自己親手所植的竹林幽篁爲清風所動,蕭蕭作響,意趣橫生,同時給人一種十分悲涼淒寒之感。第二句詩人振腕轉筆,由竹葉聲響聯想到民間疾苦,一個“疑”字道出了詩人的愛民之心與勤政之意,表達了他對百姓的真摯情感。他在任期間確實對百姓關懷備至,深得百姓的感戴。最後因擅自開倉賑濟,觸犯了貪宮污吏的直接利益,而被誣告罷官。

第三、四句寫詩人事無鉅細、永遠恪盡職守、關懷百姓。詩人直陳自己官職卑微,只是一個普通縣官,語雖自謙,卻用“吾曹”點出像詩人等這種下級基層官員在全國的數量之廣,將之上升到普遍的高度。末句語帶雙關,還是用題詠畫竹的方式說明,然而只要是有關民衆疾苦,無論事情大小,都會放在心上。由題竹始,又終於詠竹,表面上看是詠竹,實際上卻比喻民問疾苦,虛實相間,意味深長。爲民解憂,是爲官者責任所在,這兩句詩拓寬了詩歌的內涵,照應了畫意和詩題。

全詩語言質樸,不用典故堆砌,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與爲善之意,竹之清雅超拔與詩人的兩袖清風的高尚節操自然相照。四句詩把詩人對百姓真摯而執着的人道主義情懷寄寓其中,是題畫詩中的佳作。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4

寒菊 / 畫菊 宋朝

鄭思肖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寒菊 / 畫菊》譯文

菊花盛開在秋天,從不與百花爲伍,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情操意趣並未衰窮。

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於凜冽北風之中!

《寒菊 / 畫菊》註釋

不併:不合、不靠在一起。並,一起。

疏籬:稀疏的籬笆。

未窮:未盡,無窮無盡。

抱香死:菊花凋謝後不落,仍系枝頭而枯萎,所以說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風:寒風,此處語意雙關,亦指元朝的殘暴勢力。

《寒菊 / 畫菊》賞析

這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徵忠於故國決不向遊朝俯首遊凜然氣節。詩中句句扣緊寒菊遊自然物性來寫,妙在這些自然物性又處處關合、暗示出詩人遊情懷。“抱香詩,喻指自己高潔遊民族情操,“北風詩,雙關語,暗示北凋來遊蒙古統治者。全詩寫得壯烈激昂,擲地有聲。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詩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遊時節盛開,獨有菊花挺立在凌厲遊風霜之中,不與百花爭妍鬥豔。鄭接着,詩人又寫百花已經凋零,只有菊花立於疏籬旁,意趣無窮。這裏遊“趣詩,既指菊花遊傲風拒霜、獨放光華遊自然之趣,也是畫家融入菊花形象中游高潔堅貞、真淳自得遊主觀之趣。詩句融入了陶淵明遊“採菊東籬下詩、 “此中有真意詩遊意趣。范成大在《範村菊譜序》裏提到“以菊比君子詩遊說法,雲: 歲華晼晚,草木變衰,乃獨曄然秀髮,傲睨風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詩范成大序文與鄭思肖詩句遊題旨是相同遊,範文可以幫助我們領悟鄭思肖詩歌意象遊深刻內蘊。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詩這兩句詩意深轉一層。菊花盛開後,在枝頭逐漸枯萎,花瓣並不凋謝落地,故云“枝頭抱香死詩。北風在南宋文學家遊筆下象喻來自北凋遊貴族統治集團遊侵擾。“枝頭抱香死詩比“抱香枝上老詩更爲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何曾吹落北風中詩和“不隨黃葉舞秋風詩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後者陳述,一個“舞詩字帶來了些許佻達遊情調,與主題略顯遊離。更重要遊是,前者點出“北風詩,分明指向起於北凋遊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詩句用隱喻手法,是說寧可爲堅持氣節而死去,不願屈服於蒙元統治集團,表現了“寧爲玉碎,不爲瓦全詩遊凜然正氣,真誠地剖白了詩人自己遊至死不渝遊崇高民族氣節。

這首詩遊重點是託物言志,不在於發揮畫理,因此具有詠物詩遊特徵。全詩寫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現菊花自然屬性遊同時,攄寫了鄭思肖遊愛國情操,既表現出菊花遊自然美,菊畫遊繪畫美,又表現了畫家兼詩人遊人格美,使菊花形象遊自然性與社會性得到和諧遊統一,這首題畫詩也便有了崇高遊審美體驗和深睿遊哲理含蘊,使讀者從中獲得美感愉悅和生活啓迪。

《寒菊 / 畫菊》賞析二

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讚頌菊花不俗不豔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託物言志,深深隱含了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涵的菊花詩。

鄭思肖,南宋末爲太學上舍,曾應試博學宏詞科。元兵南下,鄭思肖憂國憂民,上疏直諫,痛陳抗敵之策,被拒不納。鄭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隱居蘇州,終身未娶。宋亡後,他改字憶翁,號所南,以示不忘故國。他還將自己的居室題爲“本穴世界”,拆字組合,將“本”字之“十”置於“穴”中,隱寓“大宋”二字。他善畫墨蘭,宋亡後畫蘭都不畫土,人問其故,答曰:“地爲人奪去,汝猶不知耶?”鄭思肖自勵節操,憂憤堅貞,令人淚下!他頌菊以自喻,這首《畫菊》傾注了他的血淚和生命!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兩句詠菊詩,是人們對菊花的共識。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它是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願枯死枝頭,也決不被北風吹落的高潔之志,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鄭思肖獨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於故國的誓言。

宋代詩人對菊花枯死枝頭的詠歎,已成不解的情結,這當然與南宋偏安的隱痛有關。陸游在《枯菊》中有“空餘殘蕊抱枝幹”的詩句,朱淑貞在《黃花》中有“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的詩句。從形象審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來看,都略遜鄭思肖的這兩句詩。

“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爲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何曾吹落北風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後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與主題略顯遊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分明指向起於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

當然,陸游、朱淑貞的詩都是好詩,但三詩並立,鄭思肖這兩句詩的憂憤,則更爲深廣。

這首詩句用於表達“民族氣節、忠貞愛國”時顯得分外貼切。

《寒菊 / 畫菊》創作背景

鄭思肖是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南宋滅亡以後,作者便一直隱居在蘇州一個和尚廟裏,終身不仕,連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這首詩是作者在南宋滅亡以後所寫。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5

畫雞 明朝 唐寅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裁一作:戴)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畫雞》譯文

它頭上的紅色冠子不用裁剪是天生的,身披雪白的羽毛雄赳赳地走來。

一生之中它從來不敢輕易鳴叫,但是它叫的時候,千家萬戶的門都開啟。

《畫雞》註釋

裁:裁剪,這裏是製作的意思。

將:助詞,用在動詞和來、去等表示趨向的補語之間。

平生:平素,平常。

輕:隨便,輕易。

言語:這裏指啼鳴,喻指說話,發表意見

一:一旦。

千門萬戶:指衆多的人家。

《畫雞》賞析

《畫雞》是一首題畫詩。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這是寫公雞的動作、神態。頭戴無須剪裁的天然紅冠,一身雪白,興致沖沖地迎面走來。詩人運用了描寫和色彩的對比,勾畫了一隻冠紅羽白、威風凜凜,相貌堂堂的大公雞。起句的“頭上紅冠”,從局部描寫公雞頭上的大紅冠,在這第一句裏,詩人更着重的是雄雞那不用裝飾而自然形成的自然美本身,所以詩人稱頌這種美爲“不用裁”。

承句“滿身雪白”又從全身描寫公雞渾身的雪白羽毛。狀物明確,從局部到全面;用大面積的白色(公雞)與公雞頭上的大紅冠相比,色彩對比強烈,描繪了雄雞優美高潔的形象。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這是寫公雞的心理和聲音。詩人擬雞爲人揭開了它一生中不敢輕易說話的心理狀態,它一聲嗚叫,便意味着黎明的到來。它一聲嗚叫,千家萬戶都要開啟門,迎接新的一天的到來。“平身不敢輕言語”,詩人的詩路急轉,說公雞一生不敢隨便啼叫,此句的氣色收斂,還很低調,尤其“不敢”一詞,用的很貼切,爲第四句的結句做了鋪墊,並對下句有反襯效果。後兩句用擬人法寫出了雄雞在清晨報曉的情景,動靜結合,運用了詩歌的藝術手法,使兩句產生了強烈的對比樹立了雄雞高偉的形象,表現了公雞具備的美德和權威。

這首詩描繪了公雞的威武,寫出了它的高潔。把雞這種家禽的神態氣質和報曉天性展現的淋漓盡致。它平時不多說話,但一說話大家都響應,由此表達了詩人的思想和抱負,從此詩還可看出詩人“不避口語”的寫詩特點,富有兒歌風味。

《畫雞》創作背景

這是詩人爲自己所畫的一隻大公雞所題的詩,詩人畫完這隻高昂的公雞後寫好這首詩,在當時統治階級內部鬥爭氾濫的年代,託物言志,用通俗流暢的詞語描繪了畫作中那隻羽毛雪白,冠頂通紅的公雞。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6

畫鷹

唐代 杜甫

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

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

絛鏇光堪擿,軒楹勢可呼。

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譯文

潔白畫絹之上,突然騰起風霜氣,原來紙上蒼鷹,兇猛不同一般。

竦起身軀,想要捕殺狡兔;側目而視,目光深碧銳利。

只要解開絲繩鐵環,畫鷹就會凌空飛去;只要輕輕呼喚一聲,畫鷹就會拍翅飛來。

何時讓它搏擊凡鳥,我們就會見到凡鳥血灑草原的.壯觀景象。

註釋

素練:作畫用的白絹。風霜:指秋冬肅殺之氣。這裏形容畫中之鷹兇猛如挾風霜之殺氣。風:一作“如”。

畫作:作畫,寫生。殊:特異,不同凡俗。

?(sǒng)身:即竦身,收斂軀體準備搏擊的樣子。思狡免:想捕獲狡兔。

側目:斜視。《漢書·李廣傳》:“側目而視,號曰蒼鷹。”似愁胡:形容鷹的眼睛色碧而銳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爲喻。愁胡:指發愁神態的胡人。孫楚《鷹賦》:“深目峨眉,狀如愁胡。”傅玄《猿猴賦》:“揚眉蹙額,若愁若嗔。”

絛:絲繩,指系鷹用的絲繩。鏇:金屬轉軸,指鷹繩另一端所繫的金屬環。堪擿(zhāi):可以解除。擿:同“摘”。

軒楹:堂前廊柱,指懸掛畫鷹的地方。勢可呼:畫中的鷹勢態逼真,呼之慾飛。

何當:安得,哪得。這裏有假如的意思。擊凡鳥:捕捉凡庸的鳥。

平蕪:草原。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作者借鷹言志,透過描繪畫中雄鷹的威猛姿態和飛動的神情,以及搏擊的激情,“曲盡其妙”(《瀛奎律髓》),從而表現了作者青年時代昂揚奮發的心志和鄙視平庸的性情。

全詩共八句,可分三層意思:一、二兩句爲第一層,點明題目。起用驚訝的口氣:說是潔白的畫絹上,突然騰起了一片風霜肅殺之氣,這種肅殺之氣,第二句隨即點明:原來是矯健不凡的畫鷹彷彿挾風帶霜而起,極贊繪畫的特殊技巧所產生的藝術效果。這首詩起筆是倒插法。杜甫《姜楚公畫角鷹歌》的起筆說:“楚公畫鷹鷹戴角,殺氣森森到幽朔。”先從畫鷹之人所畫的角鷹寫起,然後描寫出畫面上所產生的肅殺之氣,這是正起。而此詩則先寫“素練風霜起”,然後再點明“畫鷹”,所以叫作倒插法。這種手法,一起筆就有力地刻畫出畫鷹的氣勢,吸引着讀者。杜甫的題畫詩善用此種手法,如《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的起筆說:“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煙霧。”《畫鶻行》的起筆說:“高堂見生鶻,颯爽動秋骨。”《奉觀嚴鄭公廳事岷山沱江畫圖十韻》的起筆說:“沱水臨中座,岷山到北堂。”這些起筆詩句都能起到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

中間四句爲第二層,描寫畫面上蒼鷹的神態,是正面文章。頷聯兩句是說蒼鷹的眼睛和猢猻的眼睛相似,聳起身子的樣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從而刻畫出蒼鷹搏擊前的動作及其心理狀態,是傳神之筆,把畫鷹一下子寫活了,宛如真鷹。頸聯兩句是說繫着金屬圓軸的蒼鷹,光彩照人,只要把絲繩解掉,即可展翅飛翔;懸掛在軒楹上的畫鷹,神采飛動,氣雄萬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從而描寫出畫鷹躍躍欲試的氣勢。作者用真鷹來作比擬,以這兩聯詩句,把畫鷹描寫得栩栩如生。

以上這兩聯中,“思”與“似”、“擿”與“呼”兩對詞,把畫鷹刻畫得極爲傳神。“思”寫其動態,“似”寫其靜態,“擿”寫其情態,“呼”寫其神態。詩人用字精工,頗見匠心。透過這些富有表現力的字眼,把畫鷹描寫得同真鷹一樣。是真鷹,還是畫鷹,幾難分辨。但從“堪”與“可”這兩個推論之詞來玩味,畢竟仍是畫鷹。

最後兩句進到第三層,承上收結,直把畫鷹當成真鷹,寄託着作者的思想。“何當”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畫鷹能夠變成真鷹,奮飛碧霄去搏擊凡鳥。“毛血”句,見班固《西都賦》:“風毛雨血,灑野蔽天。”至於“凡鳥”,張上若說:“天下事皆庸人誤之,末有深意。”這是把“凡鳥”喻爲誤國的庸人,似有鋤惡之意。由此看來,此詩借詠《畫鷹》以表現作者嫉惡如仇之心,奮發向上之志。作者在《楊監又出畫鷹十二扇》一詩的結尾,同樣寄寓着他自己的感慨:“爲君除狡兔,會是翻韝上。”

總起來看,這首詩起筆突兀,先勾勒出畫鷹的氣勢,從“畫作殊”興起中間兩聯對畫鷹神態的具體描繪,而又從“勢可呼”順勢轉入收結,寄託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題。

創作背景

這首題畫詩寫於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末期,與《房兵曹胡馬》約作於同時,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時詩人正當年少,富於理想,也過着“快意”的生活,充滿着青春活力,富有積極進取之心。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譯文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聽水卻沒有聲音。

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奇鬥豔,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

註釋

色:顏色,也有景色之意 。

驚:吃驚,害怕。

鑑賞

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隨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麼季節,它都盛開着。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全詩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遠看山有色,

遠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爲有色?清秀俊朗紅溼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只因其距離而產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光。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於有靜心者能品之。這就好比是陽春白雪,一開始就將下里巴人給趕出了藝術空間。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賞美的資格。在這裏,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靜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畫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擋不住的盛情傾瀉而出.一種流動之美跳躍於詩人的眼中。

近聽水無聲。

源頭活水本是“動境”,而無聲二字又進入靜境,寧靜致遠.和首句並無矛盾之處.動靜的取捨上詩人可以說是能夠做到遊刃有餘.是什麼如此神奇?靜的如此讓人難以放棄去一探究竟,這樣,我們就會接近此詩此畫,這樣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處只是因爲“無聲”,無聲是一種美。王羲之的詩中有“在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便也是這種美。有聲無聲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籟之聲!莊子所提的“天籟”之聲就是如此,當“天籟”與“人籟”“地籟”一起時,便共同構成一個常人無法言語的自然之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花兒在那個最美的季節裏盡情的開放,並最終將自己的生命燃燒般的開到最美。美到極致後,飄然而去。但此中花兒不謝,只因在畫中。不僅僅是如此,寫的近近是畫中的花,是春盡之時,花兒盡逝,無處得美而傷懷的感觸在裏面 。

鳥兒不驚,不知青春已盡,歲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詩中的畫似乎代表着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但那種夢想只是在人的心靈處於一種安靜的狀態中我們才能夠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實,詩人唯有帶着淡淡的幽思去尋覓世間最後的能夠寄託情懷的東西。人已去,空留花,鳥未驚,人又來,沒有永恆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將隱於虛幻。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譯文:

在衙門裏休息的時候,聽見竹葉蕭蕭作響,彷彿聽見了百姓啼飢號寒的怨聲。

我們雖然只是州縣裏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牽動着我們的感情。

註釋:

署:衙門。

年伯:古稱同榜考取的人爲同年,稱“同年”的父輩爲年伯。

中丞:清代將巡撫稱爲中丞。

衙齋:官衙中供官員居住和休息之所。

蕭蕭:擬聲詞,形容草木搖動聲。

些小:很小,這裏指官職卑微。

吾曹:我們。

關情:牽動情懷。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從寫竹入手,託物言志,表達了對民衆的憂慮關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責任感與清官心態。由於畫是送給上司兼長輩的,因此語多謙遜委婉之辭。

首句點明身份與環境,緊扣畫中風來疏竹的主題。“衙齋”即衙門中的靜室,說明自己身爲官員;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階較低,又有謙遜之意。忙中偷閒,靜臥休息,卻聽得似有風雨之中,原來那是衙中自己親手所埴的竹林幽篁爲清風所動,蕭蕭作響,意趣橫生。從中見出本屬嘈雜冗濁之地的官衙竟然如許優雅,詩人自己的風雅本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按照常理寫法,既如此開篇,以下就極易流爲吟風弄月之作,但第二句卻出人意料地振腕轉筆,由竹葉聲響聯想到民間疾苦,“疑”字道出了詩人的愛民之心與勤政之意,表達了他對百姓的真摯情感。他在任期間確實也是對百姓關懷備至,深得百姓的感戴。最後因擅自開倉賑濟,觸犯了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被誣告罷官。

詩人極爲重視詩、書、畫三者的結合,常用詩文點題,將書法題i只穿插F畫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全詩語言質樸,不用典故堆砌,純以白描手法作詩。但時日以比喻、雙關的手法穿插其中,以詩提升畫的意境,以畫增添詩的韻致,相得益彰。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9

書戴嵩畫牛/杜處士好書畫 宋朝 蘇軾

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一日曝書畫,而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鬥,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書戴嵩畫牛/杜處士好書畫》譯文

四川境內有個姓杜的隱士,愛好書畫,他珍藏的書畫作品有成百件,有戴嵩畫的《牛》一幅,他特別喜愛,用錦囊盛起來,用玉石作畫軸,經常隨身攜帶着。

有一天晾曬書畫,一個牧童看到了這幅畫,拍手大笑說:“這畫上畫的是角鬥的牛呀,牛在角鬥時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夾在兩條後腿中間,但這幅畫卻畫成牛搖着尾巴斗角,畫錯了啊!”隱士笑了,認爲牧童說得對。有句古話說:“耕地應當去問種莊稼的農民,織布應當去問紡紗織布的婢女。”這句話是不可改變的。

《書戴嵩畫牛/杜處士好書畫》註釋

杜處士:姓杜的讀書人。

寶:這裏是動詞,珍藏。

囊:袋子,此處指畫套。用彩錦做裝畫的袋子,用玉石做卷畫的軸子。

曝:晾、曬。

搐:抽搐,收縮。

掉:搖着尾巴。掉,擺動,搖動。

然:認爲xx是對的。

所寶:所珍藏的畫。

戴嵩:唐代畫家。

錦襄玉軸:以玉爲軸,用錦囊盛起來。

拊掌:拍手。

翹起尾巴。

《書戴嵩畫牛/杜處士好書畫》簡析

從杜處士角度的收穫:要謙虛,樂於接受正確意見;

從戴嵩角度的收穫:做任何事都應該尊重事實,不能想當然;

從牧童角度的收穫:要注意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文章最後引用古語的作用:透過引用手法來加以說明本文的中心思想。做任何事應該先了解各種實際的情況,正如畫牛必須懂得牛的習性。

畫牛必須懂得牛的習性;做其他事也應該先了解各種實際的情況。即使是名家的創作,也應該以真實的事理爲依據。文章告訴我們,要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也就是5個字:實踐出真知。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0

王元章倒枝梅畫

徐渭〔明代〕

皓態孤芳壓俗姿,不堪複寫拂雲枝。

從來萬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譯文

白色梅花孤芳挺立使媚俗的百花相形圖絀,卻不能再畫那枝枝向上插入雲霄的畫圖。自古以來的萬事萬物總把崇高的品格憎惡,所以不必奇怪畫中的梅花倒掛着把身姿低俯。

註釋

王元章:王冕(1287—1359),字元章,諸暨(今屬浙江)人。元末畫家和詩人。倒枝梅:枝幹向下倒折的梅。皓:梅花的白色。孤芳:指梅花,寒冬百花盡謝而梅花獨放。俗姿:其他花卉的凡俗姿質。複寫:再畫。拂(fú)雲枝:向上挺舉的梅枝。高格:超凡的風神氣度。怪:兼有奇怪與責怪兩義。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梅花的品格和姿態,均緊扣倒事梅畫意;後兩句是畫外的話,引申爲感慨世事,表現了公者憤世嫉俗、追求高品位人生的思想感情。此詩的諷喻意味很濃;風格峭麗,語言警拔。

詩的起句緊扣畫來寫:“皓態孤常壓俗姿”,“皓態孤常”,可能畫面上是一株白梅,這白梅的姿態卻與衆不同,大有壓倒“俗姿”之勢。詩人一落筆就對畫上的梅花極力讚賞。

次句點題,“不堪複寫拂人事”,畫上的梅花事條是倒垂的,不是一般畫上常見的那種向上伸展的姿態,“拂人事”,在公者眼中是一種“俗姿”,他認爲這種事條“不堪複寫”。

“從來萬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就王冕梅花圖再引申發表議論。聯繫當時社會生活裏種種不公平的現象,公者憤恨地指出,從古以來,世上庸俗的人看待萬般事情總厭惡高尚的風格。這話實際上從時間之久,到事情包羅之廣,同情具有高尚風格的人,而對厭惡甚至迫害具有高尚風格的人惡劣世俗加以抨擊。正因爲世俗不公,所以最後又回到王冕的畫上來,不能責怪王冕把梅花的事頭畫成下垂到地面了。

在一般公品裏,梅花傲然向上,不屈服於寒冷、冰雪之威;而“倒事梅”在形態上正好相反,不論有否冰雪,王元章畫的梅花沒有“拂人”的偉岸,而是“着地垂”,這似乎意味着畫家已心灰意頹,甚至失去了對“高潔”的嚮往,徐渭默認並且深深地感喟這種“倒事梅”的姿態,似乎也已不復“脫俗”“超然”的追求,但正在此,無論畫家還是詩人,其匠心其實已躍然紙上,別出一格的曲折命意,寫盡了他們不堪現實重壓的窘迫與艱難;同時,即便世俗的肆虐可以讓梅花垂地,亦無改其皓然的姿態、孤獨的常香、高邁的風格,公者對理想的執着信念、對世俗的鄙棄、厭惡,因此而更多一分真誠。

這首小詩雖只四句,但結構極爲謹嚴。七言絕句四句中要求有起承轉合,詩以贊梅起筆,次句承首句落實到所題的倒事梅畫上,三句轉爲慨嘆世事,四句仍關合在倒事梅畫上,章法宛然。此詩以意勝,重議論而不重描摹。此詩則遺貌取神,可謂別具一格。

徐渭(1521—1593),漢族,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漁隱、金壘、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等別號。中國明代文學家、書畫家、軍事家。民間也普遍流傳他的故事傳說,關於他年輕時如何聰明,後來如何捉弄官宦等。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1

畫竹歌

植物之中竹難寫,古今雖畫無似者。

蕭郎下筆獨逼真,丹青以來唯一人。

人畫竹身肥臃腫,蕭畫莖瘦節節竦。

人畫竹梢死羸垂,蕭畫枝活葉葉動。

不根而生從意生,不筍而成由筆成。

野塘水邊埼岸側,森森兩叢十五莖。

嬋娟不失筠粉態,蕭颯盡得風煙情。

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

西叢七莖勁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見。

東叢八莖疏且寒,憶曾湘妃廟裏雨中看。

幽姿遠思少人別,與君相顧空長嘆。

蕭郎蕭郎老可惜,手顫眼昏頭雪色。

自言便是絕筆時,從今此竹尤難得。

鑑賞

竹子挺拔秀立,生命力強,加之有志向高潔,卓然不羣的象徵之意,歷來是文人墨客丹青畫手樂以歌詠描繪的對象。白居易這首《畫竹歌》,透過對好友蕭悅所畫竹枝的再現與評價,讚揚了畫家的高超技藝,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卓越的藝術思想。

協律郎:官名,正八品上,屬太常寺,掌管音律。蕭悅: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西南蘭陵鎮)人,善畫竹。在杭州住過一段時期,與白居易過從甚密。

詩的開頭四句落筆平直,首先告訴讀者,竹子是最難以描繪的一種植物,古往今來,多少丹青妙手爲此耗盡了自己的畢生心血,卻鮮有畫得和真竹相似者。而協律郎蕭悅卻獨能下筆逼真,可謂繪竹第一人。以此設定懸念,激發讀者閱讀下文探求蕭悅獨得畫竹之祕原因的好奇心。

接着,詩人從三個方面表現蕭畫的非凡不俗之處:一是將蕭畫與他人所畫作對比,從而表現蕭氏所畫生機勃勃,枝活葉動,秀拔聳立;而他人所畫竹身粗壯,臃腫不堪,枝葉萎靡,毫無生氣。這是從側面,以他人之畫的拙劣來襯托蕭畫的不凡。其二是正面描寫蕭畫竹子的環境、神態。野塘水邊,埼曲岸側,森森然有竹兩叢,挺拔秀立。所謂“野塘水邊埼岸側”,是極力表現畫面的野趣、奇趣。因爲野塘曲岸,更容易形成一種遠離人間煙火、超越世俗的氣氛,與人格化的竹枝更相吻合。下文“嬋娟不失筠粉態,蕭颯盡得風煙情”是從畫面的細處描寫,是畫中竹枝的特寫鏡頭。嬋娟是形容竹子神態的秀美,左思《吳都賦》:“其竹則檀欒嬋娟,玉潤碧鮮。”不失筠粉態,是指其逼肖真竹,表明圖畫連青嫩帶粉的鮮態及在風驚煙鎖的特殊環境中,搖曳多姿、蕭灑脫俗的婀娜神態都畢現無遺。由於畫得如此逼真,竟使詩人懷疑這不是畫,而是真實的生長於泥土之中的竹子了,他回憶起在天竺寺前、湘妃廟裏曾經見到過這樣的竹子。這是第三層描寫。“低耳靜聽疑有聲”堪稱是詩人的神來之筆,因爲只有現實中的竹子纔會在風吹之下發出婆娑之聲。蕭氏所畫竟能使人產生這樣的錯覺,看來“丹青以來唯一人”之譽誠非虛言。

詩的最後一部分是感嘆如此絕妙的繪畫,竟然少有人賞識,詩人與畫家只有相顧失笑,噓唏感慨一番。然而歲月難駐,時光易逝,身懷絕技的畫家已是手顫眼花,滿頭華髮的老人了。這幅畫便是他的絕筆之作。自此以後,再想求得他的畫已是難乎其難了。言語之間充滿了對畫家的珍惜之情,無形中也擡高了這幅畫竹的價值。

詩的開頭曾評價蕭氏畫竹能夠“下筆獨逼真”,詩中透過蕭畫與別人所畫的對比,蕭畫本身的神態和真實的竹子三個方面對“逼真”二字作了具體描述,可謂層層遞進,結構嚴謹。關於“逼真”的好處,朱自清先生認爲,“這個‘真’固然指食物,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莊子》裏說的那個‘真’,就是自然,另一方面又包含謝赫的六法的第一項‘氣韻生動’的意思,惟其‘氣韻生動’,才能自然,纔是活的不是死的。‘逼真’等於俗語說的‘活脫’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並且活像是真的。”(《論逼真與如畫》)宋人蘇軾也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也就是說,只追求形似並不足奇,寫活,傳神,有幽姿遠韻,纔是逼真的要求。白居易這首詩在描述蕭悅的創作過程時曾說:“不根而生從意生”,也就是說蕭氏事先成竹在胸,意在筆先。將個人意趣與大自然融而爲一,來源於自然而又高於自然。這也是文藝創作的基本規律之一。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2

畫鼓聲中昏又曉。時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淺歡風日好。齊揭調。神仙一曲漁家傲。

綠水悠悠天杳杳。浮生豈得長年少。莫惜醉來開口笑。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

翻譯

在一片動聽響亮的畫鼓聲中,人們不知已經過去了整日。不像那易逝的時間,只會讓人漸漸地老去。能享受短暫的歡樂時光,及時發現風光的無限美好。一齊放聲歌唱。就是一曲美妙動人的《漁歌子》。

碧綠清澈的湖水悠遠無盡,澄澈的天空縹緲綿長。人生又怎會一直停留在少年時代。不要惋惜那醉後的開懷大笑。需要知道的是。人間的萬事是永遠不會結束的。

註釋

畫鼓: 有彩繪的鼓。

昏又曉:朝夕,整日。昏即天黑,曉即天明。

揭調:高調,放聲歌唱。

漁家傲:本寫漁家生活。漁家傲之名始於本詞。

杳杳:悠遠渺茫。

浮生:人生。老莊學派認爲人生在世空虛無定,故稱人生爲浮生。

長年少:青春常駐。

創作背景

晏殊遊湖時,看到蓮葉接天,滿江荷花映日的景象,便寫下了《漁家傲》,來唱誦荷花。

賞析

前闋首句“畫鼓聲中昏又曉”,人們在一片畫鼓聲中,由黃昏而達旦,真有點兒快樂不知時間過。“昏又曉”,黑夜與白天的更迭,形象表達時間的消逝。然而,“時光只解催人老”,時光不管你快樂與憂愁,只懂得催促人走向衰老 所以要“求得淺飲風曰好”,及時地行樂,莫負光陰。後闋的“浮生豈得長年少”、“莫營醉來開口笑”再一次反覆強調,抒發時光易逝、行樂須及時的感慨。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3

畫雞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古詩簡介

《畫雞》 是明代詩人唐寅爲自己的畫作題寫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繪了公雞的威武,寫出了它的高潔。把雞這種家禽的神態氣質和報曉天性展現的淋漓盡致。它平時不多說話,但一說話大家都響應,由此表達了詩人的思想和抱負,從此詩還可看出詩人“不避口語”的寫詩特點,富有兒歌風味。

翻譯/譯文

頭上的紅色冠子不用特別剪裁,雄雞身披雪白的羽毛雄糾糾地走來。

它平生不敢輕易鳴叫,它叫的時候,千家萬戶的門都開啟。

註釋

①裁:裁剪,這裏是製作的意思。

②將:助詞,用在動詞和來、去等表示趨向的補語之間。

③平生:平素,平常。

④輕:隨便,輕易。

⑤言語:這裏指啼鳴,喻指說話,發表意見。

⑥一:一旦。

⑦千門萬戶:指衆多的人家。

創作背景

《畫雞》是明代中後期時詩人爲自己所畫的一隻大公雞所提的詩,詩人畫完這隻高昂的公雞後寫好這首詩,在當時統治階級內部鬥爭氾濫的年代,託物言志,用通俗流暢的詞語描繪了畫作中那隻羽毛雪白,冠頂通紅的公雞。

賞析/鑑賞

《畫雞》是一首題畫詩,描繪了雄雞的優美高潔的形象,讚頌了輕易不鳴,鳴則動人的品格,也表現了詩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情懷。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這是寫公雞的動作、神態。頭戴無須剪裁的天然紅冠,一身雪白,興致沖沖地迎面走來。詩人運用了描寫和色彩的對比,勾畫了一隻冠紅羽白、威風凜凜,相貌堂堂的大公雞。起句的“頭上紅冠”,從局部描寫公雞頭上的大紅冠,在這第一句裏,詩人更着重的是雄雞那不用裝飾而自然形成的自然美本身,所以詩人稱頌這種美爲“不用裁”。承句“滿身雪白”又從全身描寫公雞渾身的雪白羽毛。狀物明確,從局部到全面;用大面積的白色(公雞)與公雞頭上的大紅冠相比,色彩對比強烈,描繪了雄雞優美高潔的形象。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這是寫公雞的心理和聲音。詩人擬雞爲人揭開了它一生中不敢輕易說話的心理狀態,它一聲嗚叫,便意味着黎明的到來。它一聲嗚叫,千家萬戶都要開啟門,迎接新的一天的到來。“平身不敢輕言語”,詩人的詩路急轉,說公雞一生不敢隨便啼叫,此句的氣色收斂,還很低調,尤其“不敢”一詞,用的很貼切,爲第四句的結句做了鋪墊,並對下句有反襯效果。後兩句用擬人法寫出了雄雞在清晨報曉的情景,動靜結合,運用了詩歌的藝術手法,使兩句產生了強烈的對比樹立了雄雞高偉的形象,表現了公雞具備的美德和權威。

這首詩,詩人表達含蓄又不失些許豪放之情,藉助詩中的雪白大公雞表達了自己渴望成爲時代先驅者的遠大志向。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寒菊/畫菊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翻譯

菊花盛開在秋天,從不與百花爲伍,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情操意趣並未衰窮。

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於凜冽北風之中!

註釋

不併:不合、不靠在一起。並,一起。

疏籬:稀疏的籬笆。

未窮:未盡,無窮無盡。

抱香死:菊花凋謝後不落,仍系枝頭而枯萎,所以說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風:寒風,此處語意雙關,亦指元朝的殘暴勢力。

賞析

這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徵忠於故國決不向新朝俯首的凜然氣節。詩中句句扣緊寒菊的自然物性來寫,妙在這些自然物性又處處關合、暗示出詩人的情懷。“抱香”,喻指自己高潔的民族情操,“北風”,雙關語,暗示北方來的蒙古統治者。全詩寫得壯烈激昂,擲地有聲。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時節盛開,獨有菊花挺立在凌厲的風霜之中,不與百花爭妍鬥豔。鄭接着,詩人又寫百花已經凋零,只有菊花立於疏籬旁,意趣無窮。這裏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風拒霜、獨放光華的自然之趣,也是畫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潔堅貞、真淳自得的主觀之趣。詩句融入了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範村菊譜序》裏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說法,雲:歲華晼晚,草木變衰,乃獨曄然秀髮,傲睨風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與鄭思肖詩句的題旨是相同的,範文可以幫助我們領悟鄭思肖詩歌意象的深刻內蘊。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兩句詩意深轉一層。菊花盛開後,在枝頭逐漸枯萎,花瓣並不凋謝落地,故云“枝頭抱香死”。北風在南宋文學家的筆下象喻來自北方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侵擾。“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爲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何曾吹落北風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後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與主題略顯遊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分明指向起於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詩句用隱喻手法,是說寧可爲堅持氣節而死去,不願屈服於蒙元統治集團,表現了“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凜然正氣,真誠地剖白了詩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氣節。

這首詩的重點是託物言志,不在於發揮畫理,因此具有詠物詩的特徵。全詩寫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現菊花自然屬性的同時,攄寫了鄭思肖的愛國情操,既表現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畫的繪畫美,又表現了畫家兼詩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與社會性得到和諧的統一,這首題畫詩也便有了崇高的審美體驗和深睿的哲理含蘊,使讀者從中獲得美感愉悅和生活啓迪。

創作背景

鄭思肖是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南宋滅亡以後,作者便一直隱居在蘇州一個和尚廟裏,終身不仕,連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這首詩是作者在南宋滅亡以後所寫。

賞析二

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讚頌菊花不俗不豔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託物言志,深深隱含了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涵的菊花詩。

鄭思肖,南宋末爲太學上舍,曾應試博學宏詞科。元兵南下,鄭思肖憂國憂民,上疏直諫,痛陳抗敵之策,被拒不納。鄭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隱居蘇州,終身未娶。宋亡後,他改字憶翁,號所南,以示不忘故國。他還將自己的居室題爲“本穴世界”,拆字組合,將“本”字之“十”置於“穴”中,隱寓“大宋”二字。他善畫墨蘭,宋亡後畫蘭都不畫土,人問其故,答曰:“地爲人奪去,汝猶不知耶?”鄭思肖自勵節操,憂憤堅貞,令人淚下!他頌菊以自喻,這首《畫菊》傾注了他的血淚和生命!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兩句詠菊詩,是人們對菊花的共識。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它是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願枯死枝頭,也決不被北風吹落的高潔之志,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鄭思肖獨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於故國的誓言。

宋代詩人對菊花枯死枝頭的詠歎,已成不解的情結,這當然與南宋偏安的隱痛有關。陸游在《枯菊》中有“空餘殘蕊抱枝幹”的詩句,朱淑貞在《黃花》中有“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的詩句。從形象審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來看,都略遜鄭思肖的這兩句詩。

“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爲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何曾吹落北風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後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與主題略顯遊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分明指向起於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

當然,陸游、朱淑貞的詩都是好詩,但三詩並立,鄭思肖這兩句詩的憂憤,則更爲深廣。

這首詩句用於表達“民族氣節、忠貞愛國”時顯得分外貼切。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5

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聳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

絛鏇光堪摘,軒楹勢可呼。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譯文及註釋

「翻譯」

潔白的畫絹上騰起了一片風霜肅殺之氣,原來是畫鷹矯健不凡彷彿挾風帶霜而起。

聳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蒼鷹的眼睛側目而視和猢猻的眼睛相似。

蒼鷹神采飛揚可摘除繫着私繩的銅環,懸掛在杆楹上的畫鷹氣勢靈動能呼出。

何時讓這樣卓然不凡的蒼鷹展翅搏擊,將那些“凡鳥”的毛血灑落在原野上。

「註釋」

⑴素練:作畫用的白絹。風霜:指秋冬肅殺之氣。這裏形容畫中之鷹兇猛如挾風霜之殺氣。

⑵畫作:作畫,寫生。殊:特異,不同凡俗。

⑶聳身:即竦身。是收斂軀體準備搏擊的樣子。思狡免:想捕獲狡兔。

⑷側目:斜視。似愁胡:形容鷹的眼睛色碧而銳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爲喻。愁胡:指發愁神態的胡人。孫楚《鷹賦》:“深目峨眉,狀如愁胡。”

⑸絛:絲繩,指系鷹的繩子。鏇:金屬轉軸,指鷹繩另一端所繫的金屬環。堪摘:可以解除。

⑹軒楹:堂前窗柱,指懸掛畫鷹的地方。勢可呼:畫中的鷹勢態逼真,呼之慾飛。

⑺何當:安得,哪得。這裏有假如的意思。擊凡鳥:捕捉凡庸的鳥。

⑻平蕪:草原。

「賞析」

這首題畫詩大概寫於713年——741年(開元年間)的末期,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時詩人正當年少,富於理想,也過着“快意”的生活,充滿着青春活力,富有積極進取之心。詩人透過對畫鷹的描繪,抒發了他那嫉惡如仇的激情和凌雲的壯志。

這是一首題畫詩,“句句是鷹,句句是畫”(《杜詩解》)。與《房兵曹胡馬》約作於同時。作者借鷹言志,透過描繪畫中雄鷹的威猛姿態和飛動的神情,以及搏擊的激情,“曲盡其妙”(《瀛奎律髓》),從而表現了作者青年時代昂揚奮發的心志和鄙視平庸的性情。

畫上題詩,是中國繪畫藝術特有的一種民族風格。古代文人畫家,爲了闡發畫意,寄託感慨,往往於作品完成以後,在畫面上題詩,收到了詩情畫意相得益彰的效果。爲畫題詩自唐代始,但當時只是以詩讚畫,真正把詩題在畫上,是宋代以後的事。不過,唐代詩人的題畫詩,對後世畫上題詩產生了極大影響。其中,杜甫的題畫詩數量之多與影響之大,在整個唐代沒有超過他的人。

全詩共八句,可分三層意思:一、二兩句爲第一層,點明題目。起用驚訝的口氣:說是潔白的畫絹上,突然騰起了一片風霜肅殺之氣,這種肅殺之氣,第二句隨即點明:原來是矯健不凡的畫鷹彷彿挾風帶霜而起,極贊繪畫的特殊技巧所產生的藝術效果。這首詩起筆是倒插法。杜甫《姜楚公畫角鷹歌》的起筆說:“楚公畫鷹鷹戴角,殺氣森森到幽朔。”先從畫鷹之人所畫的角鷹寫起,然後描寫出畫面上所產生的肅殺之氣,這是正起。而此詩則先寫“素練風霜起”,然後再點明“畫鷹”,所以叫作倒插法。這種手法,一起筆就有力地刻畫出畫鷹的氣勢,吸引着讀者。杜甫的題畫詩善用此種手法,如《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的起筆說:“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煙霧。”《畫鶻行》的起筆說:“高堂見生鶻,颯爽動秋骨。”《奉觀嚴鄭公廳事岷山沱江畫圖十韻》的起筆說:“沱水臨中座,岷山到北堂。”這些起筆詩句都能起到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

中間四句爲第二層,描寫畫面上蒼鷹的神態,是正面文章。頷聯的“?身”就是“竦身”。“側目”,句見《漢書·李廣傳》:“側目而視,號曰蒼鷹。”又見孫楚《鷹賦》:“深目蛾眉,狀如愁胡。”再見傅玄《猿猴賦》:“揚眉蹙額,若愁若嗔。”杜甫這兩句是說蒼鷹的眼睛和猢猻的眼睛相似,聳起身子的樣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從而刻畫出蒼鷹搏擊前的動作及其心理狀態,是傳神之筆,把畫鷹一下子寫活了,宛如真鷹。頸聯“絛鏇”的“絛”是系鷹用的絲繩;“鏇”是轉軸,系鷹用的金屬的圓軸。“軒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畫鷹懸掛之地。這兩句是說繫着金屬圓軸的蒼鷹,光彩照人,只要把絲繩解掉,即可展翅飛翔;懸掛在軒楹上的畫鷹,神采飛動,氣雄萬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從而描寫出畫鷹躍躍欲試的氣勢。作者用真鷹來作比擬,以這兩聯詩句,把畫鷹描寫得栩栩如生。

以上這兩聯中,“思”與“似”、“摘”與“呼”兩對詞,把畫鷹刻畫得極爲傳神。“思”寫其動態,“似”寫其靜態,“摘”寫其情態,“呼”寫其神態。詩人用字精工,頗見匠心。透過這些富有表現力的字眼,把畫鷹描寫得同真鷹一樣。是真鷹,還是畫鷹,幾難分辨。但從“堪”與“可”這兩個推論之詞來玩味,畢竟仍是畫鷹。

最後兩句進到第三層,承上收結,直把畫鷹當成真鷹,寄託着作者的思想。“何當”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畫鷹能夠變成真鷹,奮飛碧霄去搏擊凡鳥。“毛血”句,見班固《西都賦》:“風毛雨血,灑野蔽天。”至於“凡鳥”,張上若說:“天下事皆庸人誤之,末有深意。”這是把“凡鳥”喻爲誤國的庸人,似有鋤惡之意。由此看來,此詩借詠《畫鷹》以表現作者嫉惡如仇之心,奮發向上之志。作者在《楊監又出畫鷹十二扇》一詩的結尾,同樣寄寓着他自己的感慨:“爲君除狡兔,會是翻韝上。”

總起來看,這首詩起筆突兀,先勾勒出畫鷹的氣勢,從“畫作殊”興起中間兩聯對畫鷹神態的具體描繪,而又從“勢可呼”順勢轉入收結,寄託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題。浦起龍《讀杜心解》評價說:“起作驚疑問答之勢。‘?身’、‘側目’此以真鷹擬畫,又是貼身寫。‘堪摘’、‘可呼’,此從畫鷹見真,又是飾色寫。結則竟以真鷹氣概期之。乘風思奮之心,疾惡如仇之志,一齊揭出。”這首詩不僅章法謹嚴,而且形象生動,寓意深遠,是題畫詩的傑作。

標籤:原文 翻譯 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