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對聯

學習如何寫對聯

對聯8.09K

對聯是我們中國的特有文化,那麼我們在學習寫作的時候又該怎樣入手呢?

學習如何寫對聯

寫對聯有三個規律:

第一是上下聯字數相等。對聯起碼每聯4個字,7個字的居多,12個字以上的稱爲長聯,比較少。

第二是平仄相協,即平對仄,仄對平,這樣讀起來和諧,不會拗口。但單數字位可以不拘平仄,雙數字位必須嚴格遵守,這叫作“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第三是詞性相對。總的來說,是虛詞對虛詞(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實詞對實詞。虛詞的字數很少,實詞的字數最多。例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名詞中如果能再分細一點就更工整,例如人名對人名、地理對地理,天文對天文,顏色對顏色,動物對動物等。至於在用字方面,凡上聯用過的字,下聯不能再用。

貼對聯也有規定,但較爲簡單。上聯貼左邊,下聯貼右邊。怎樣區別上下聯呢?這裏有個祕訣。最後一個字是仄聲的,一定是上聯,最後一個字是平聲的,一定是下聯。橫批多屬吉祥或有鼓舞意義的話,貼在門上方。不用橫批的也可以。

作對聯,還要合於下列規律:

一、上下聯的字數必須相等,不能用重複的字。

二、上聯的末一句必須是仄聲,下一聯的末一字必須是平聲。

三、上下聯的句式必須一致(詞類相當,結構相應)。

四、上下聯的平仄要相對立,上聯要用平聲字的地方,下聯就得用仄聲字,反過來也一樣。

五、上下聯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說一事,也不妨分說兩事。

對聯和律詩中間的對仗有繼承演進的關係,律詩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也適用於對聯。至於每副對聯的字數,並無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幾十字、幾百字,只要有話可說,能成對偶就行。即“字數講相等,字音講平仄,詞語講對仗,句法講對稱”。同時,上下聯內容要有一定的聯繫,但不能雷同或重複,雷同的對句俗稱爲“合掌對”,如“新年迎五福,春節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節”、““迎”和“接”都同意,傳統上認爲這樣的楹聯犯製作楹聯的大忌。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是指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當用平聲字的用了仄聲字,或當用仄聲字的用了平聲字,皆無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則須平仄分明,不容更換。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讀音影響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調,則讀之拗口,用於楹聯創作,也是傳統楹聯作法之大忌。

對聯是一種格律文學,所以,它與律詩、詞、曲一樣,有一定的格律要求。對聯格律的基本要求就是平仄和對仗。平仄合律,這是對聯的基礎要求,否則,就是不合格的對聯。對仗又是對聯的關鍵,一副不對仗的對聯,即使平仄合律,也很難稱得上是對聯。

一、平仄

漢語有四聲,如按《佩文韻府》標準的四聲是平、上、去、入,但入聲從元代開始,就在北方逐漸消失。如按現代普通話,則分成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平仄相諧(“平仄”的概念:平,指普通話陰平、陽平,即第一、二聲,如“媽、麻”,在對聯中稱爲“平聲字”;“仄”指普通話上聲、去聲,即第三、四聲,如“馬、罵”,在對聯中稱爲“仄聲字”。“平仄相諧”就是聲調相互協調,以便讀起來琅琅上口,有音韻感。“平仄相諧”是對聯的聲律要素。對聯不像格律詩詞那樣要求尾字押韻,但要求上聯聯腳是仄聲,下聯聯腳是平聲。“聯腳上仄下平”是對聯聲律最基本的規則),這樣一來,沒有了“入”聲,它歸入了其它幾聲中。如果歸入了上聲、去聲,可以不必考慮,如果歸入了平聲,則在寫對聯時就必須注意了。當然,現代人寫對聯是給現代人看的,完全可以按現代四聲來寫。

對聯的基本句式如下(以下用○代表平聲,▽代表仄聲):

四言式:▽▽○○∕○○▽▽

五言式:○○○▽▽∕▽▽▽○○,▽▽○○▽∕○○▽▽○

六言式:▽▽○○▽▽∕○○▽▽○○

七言式:▽▽○○○▽▽∕○○▽▽▽○○,○○▽▽○○▽∕▽▽○○▽▽○

寫對聯時應遵循如下一些規則:

1. 平仄每隔兩字即轉換。對聯語句的音節有兩種,一是兩字一頓,叫“雙音步”,一是一字一頓,叫“單音步”。雙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爲主,第一字可不要求。故詩詞中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在對聯中是適用的。

2.上下聯平仄相對。一般說來,上聯末字(句腳)爲仄,下聯末字爲平。

3.上下聯各兩句的對聯,句腳以○/▽∥▽/○爲佳。

4.上下聯各三句以上者,句腳以上下協調爲準,不必強求,但末句句腳還應以上仄下平爲宜。

二、對仗

1.對仗是對聯的基本特徵和基本要求。所謂對仗,就是在上下聯相同的位置上,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虛詞對虛詞等。在對仗中,又有工對與寬對之分。對仗的範圍越小,就越工整,即工對。反之,只要是詞性相同者對,就是寬對。不過,動詞、副詞等,並沒有分類,而在形容詞中,只有顏色是自成一類的,其餘也沒細分。所以,所謂對仗的範圍,一般也只指名詞。古人對名詞的分類頗細,如把名詞分爲天文、時令、地理、宮室、器物、衣飾、飲食、文具、文學、草木花果、鳥獸蟲魚、形體、人事、人倫、方位、干支、人名、地名等。工對能寫好,當屬上乘,但工對要求嚴,勢必限制人們的思路,所以,多數人習慣於寬對。

對仗除詞性相對外,上下聯的詞組和結構,亦應保持一致和統一,即上聯是動賓結構,下聯也就必須是動賓結構的詞組。如“搖紅對滌翠”。上聯是偏正詞組,下聯也必須以偏正詞組與之相對。如“同心結對並蒂花”,就是相同的詞組結構。

2.對仗的講究和避忌。

①有些詞,不同門,甚至不同類,但常被用作對稱,如“金玉”、“詩酒”、“金石”、“人物”、“兵馬”等,如果用來對仗,也屬於工對。

②借對:某字與其相對的字本來不工,但此字的另一意義卻與其相對的字成爲頗工的對仗。如王維《崔錄事》中有“少年隨天馬,晚節更爲儒”,在這裏,“年節”之節借爲“節氣”之節;王維《送劉司直赴安西》中有“苜蓿隨天馬,葡萄逐漢臣”,這裏“星漢”之漢借爲“漢朝”之漢,等等。類似情況,在唐詩中頗多。

③如果上下聯中同邊自對,則上下聯之間可以不必求工。如阮元題《杭州貢院》:“下筆千言,正桂子香時,槐花黃後;出門一笑,看西湖月滿,東浙潮來。”此聯中的“桂子香時,槐花黃後”和“西湖月滿,東浙潮來”分別是同邊自對,不拘泥於兩邊詞性相對,也屬工對。

④忌合掌:合掌是上下聯同意詞相對,這是寫對聯時應避忌的。如“旭日”對“朝陽”、“史冊”對“汗青”、“通四海”對“達三江”等。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弄清“同類詞相對”與“同義詞相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前者屬工對;後者即合掌。

⑤避重字:這裏的避重字是避免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所謂同位重字,是說同一個字出現在上下聯的同一個位置上,異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現在上下聯不同位置上,這都是寫對聯時應極力避免的。

上述避忌不包括疊字及虛詞。疊字相對如明顧憲成撰《東林書院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有規則地使用重字,可以增強對聯的表現力。虛字相對如孫中山《贈鄧彥華》:“養成樂死之志氣;革去貪生之性根。”李鑾宣《溫州江心嶼文天祥祠聯》:“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誼若龜鑑,忠肝若鐵石;敢問何謂浩然之氣,在地爲河嶽,經天爲日星。”劉鳳誥《伊犁過復亭聯》:“過也如日月之食焉;復其見天地之心乎!”這幾副聯上下聯中“之”字相對。

⑥平衡:上下聯的分量輕重要大致相當,這樣可給人以平衡美。如某茶坊聯:“人笑庭中,採得新芽香宅院;茶銷海外,贏來美譽耀神州。”這裏的“庭中”與“海外”,“宅院”與“神州”,大小懸殊,就顯得不平衡了。

三、切題

對聯與其它文體的區別之一是:表面無題,實則有題。對聯一般張貼、懸掛或銘刻在楹柱上,它與室內環境或名勝古蹟已融爲一體,所以,這就要與環境相協調,即要切人、切事、切物、切時、切景等。

1.切人:如徐渭《題孫夫人祠》:“思親淚落吳江冷;望帝魂歸蜀道難。”此聯充分揭示出孫夫人感情上的兩難處境,非常感人。

2.切事:如鄙人網名聯《墨梅》:“花港觀魚,魚戲竹叢頻嘔水;靈峯探墨,墨飄香氣盡沾衣。”寫的是在杭州遊“花港觀魚”和“靈峯探梅”事。

3.切物:如鄙人網名聯《雪》:“瑞雪紛飛,妝點江山銀鳳舞;霞光初照,激揚天地玉龍飛。”是寫北方冬天下雪之情景。再如徐宗幹《詠炭聯》:“一味黑時猶有骨;十分紅處便成灰。”此聯詠物真切,寓意深長。

4.切時:如鄙人網名聯《春》:“春風拂面,柳絮顛狂,小溪流水潺潺去;微雨溼衣,杏花含露,燕子側身緩緩飛。”一看就知道寫的是春天氣象。

5.切景:如鄙人網名聯《塞外風光》:“賀蘭山下,黃沙衰草傷心月;走馬川頭,白雪枯楊刺骨風。”是作者的親身體會。再如《荒川》:“半片荒涼,平沙滾滾遮天地;一川菸草,林木陰陰阻風源。”寫的是寧夏沙坡頭景。在這裏,一邊是大漠黃沙,一望無際;一邊是九曲黃河,波濤洶湧。唯獨中間有一片綠地,有樹,有草。若非親身經歷,實難想象。 非正宗對聯的寫法

所謂不拘平仄的楹聯,是指不過分強調平仄、工仗和用韻的楹聯。這種聯語作品,長期以來被斥爲“非正宗”的楹聯作品。其實,從對偶修辭手法孕育了楹聯的客觀實際看,不拘平仄的楹聯與平仄協調的楹聯的句式、句法、結構是同時具備的;從貼桃符到貼楹聯這一民俗習慣看,不拘平仄的楹聯與平仄協調的楹聯,也是同時產生和發展的。不拘平仄楹聯的寫作靈活自由,可以根據實際內容量體裁衣,完全適應推廣普通話的新形勢,具備強烈的時代感,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樸實、穩重的藝術風格,在聯海中閃耀着奇光。

不拘平仄楹聯的格局和程式是:出乎自然,不事雕琢,不拘平仄,不強求工仗乃至以同字相對。因爲這種格局、程式和傳統的楹聯寫作格局、程式相悖,故歷來不爲人們所重視,更是被歷代文人墨客所否定。但是,它並沒有因此而絕跡,相反,隨着時代的發展,越來越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

在元代,中原紅巾軍初起之時,寫在戰旗上的“旗聯”是:

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

這副“旗聯”充分反映了紅巾軍浩大的聲勢和所向無敵的英雄氣概。在寫作格局和程式上,並不強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對,但其影響極大。在爾後明代中葉劉六、劉七起義時,西路軍戰旗的旗聯僅改“大宋”二字爲“混沌”而已:

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龍飛九五,重開混沌之天。

在清末太平天國起義軍佔領南京之後,在龍鳳殿兩旁柱子上又見到了這副楹聯的身影,只不過是更易二字,變成:

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龍飛九五,重開堯舜之天。

在明朝,據郎瑛《七修類稿》(下)“對聯條”載: “吏部許尚書讚,乃尊亦吏部尚書也。己先爲戶部尚書,兄詔,亦尚爲南戶部尚書也。吾友俞子木爲作一對雲:

父冢宰,子冢宰,秉一代之銓衡;

兄司徒,弟司徒,總兩京之會計。

該聯上下聯均有同字“之”相對。在清朝,據樑章鉅《楹聯叢話·格言》載,胡可泉知蘇州,揭一聯於門外,聯語是:

相面者,算命者,打抽豐者,各請免見;

撐廳者,鋪堂者,撞太歲者,俱聽訪拿。

這說明那種不強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對的'楹聯,當時在官廳衙門亦有所張貼。又據徐珂《清稗類鈔·文學類·紀文達所見馬神廟聯》載雲:“紀文達在京師,嘗偕友過馬神廟。廟門左掩一扇,上有聯雲:'左手牽來千里馬。’友謂文達曰:'且勿觀下聯,試各思之。’文達曰:'下聯當爲:前身終是九方皋。’及審視,乃:右手牽來千里駒也。”這段記載再次說明,以不拘平仄、不事雕琢、不強求不仗的格局和程式去創作楹聯是很常見的。這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民間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此手居多,像上舉的“左手”、“右手”聯即是;二是文人雅士,爲準確表示自己的聯作主旨,不願受傳統的楹聯寫作格局和程式的束縛,明知違律而有意爲之。

但總起來講,這種不拘平仄的楹聯在過去是難登大雅之堂的,“五四”運動之後,新文化運動衝擊了整個學術文化界,這種楹聯逐漸多了起來,併爲人們所接受,一些名人也開始創作這種聯語。比如我們現在在許多學校常見到這樣一副聯語:"千教萬教教人求真;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1944年12月郭沫若爲南京曉莊師範校園內陶行知先生墓門所題寫的楹聯。

這種不拘平仄的楹聯,給聯苑帶來新的氣象,是應該予以充分肯定和推薦的,正如哈哈在說詩中所提倡用今音今韻作舊體詩詞一樣,也應該提倡用靈活的格式撰寫傳統的楹聯。對聯格律技巧對仗淺談

馬蹄韻淺淡.

對聯格律中最重要的兩條聯律分別是:句中平仄和句腳平仄 。

句中平仄是指一個聯句中每個字的平仄安排規則,公式如下 (以下所舉皆是正格,變格不計在此例) :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至七言,最爲常用,八言以上,視節奏而定 。

句腳平仄,指對聯一邊若干句每句最後一個字的平仄安排規則,公式如下:

每邊一句:仄

二句:平,仄

三句:平,平,仄

四句:仄,平,平,仄

五句:仄,仄,平,平,仄

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以此類推 。舉例如下,每邊二句

上聯: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 。句中之平仄爲: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憂平、面仄。

下聯:青山原不老,爲雪白頭 。句中平仄爲: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老仄、頭平。句腳合每邊二句規則,即:上聯句腳憂平面仄。下聯句腳老仄 頭平。平仄幾乎相反相對,意境也是。其他長句也大同小異 。

另外,句中平仄,還可以 用相反的,就看如何與句腳來搭配了。 如句中平仄四言句是(平平仄仄), 你如果出上聯,也可以用仄仄平平,與句腳相組合。

標籤:對聯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