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藝術作文

中國藝術作文合集7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國藝術作文7篇,歡迎大家分享。

中國藝術作文合集7篇

中國藝術作文 篇1

行書是介於楷、草之間的一種字型。它雖不像楷書那樣端端正正,也不像草書那樣潦潦草草,但卻寫得比較放縱流動,人稱“八分楷書”。

行書不是哪個人單獨創造的,其實它也同其它字型一樣出自於羣衆書寫者。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的應用,直到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才盛行起來。

行書,簡而言之就是在楷書的基礎上加些細小的變化,書寫起來很方便的字型,故而於楷書相間流行。因它不像楷書那樣嚴謹端莊,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認,所以古人說它“非真非草”。它的特點就是運用了一些草書的特點,來簡化楷書的筆畫。總體來說,它比楷書要流動、率意、瀟灑,又比草書容易辨認。比如“話”的“言字旁”,原楷書繁體字爲七畫,行書就只有兩畫。其次筆法流動自如,增加勾挑與牽絲。寫楷書要求點畫分明,一筆一畫的寫。行書的點畫之間有了勾挑與牽絲,便顯得筆勢流動,意態靈活,用筆活潑。

行書中最著名的就是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臥虎龍闕”來形容其字的雄強俊秀,被人們譽爲“天下第一行書”。“天下第二行書”則是唐代顏真卿的《祭徵稿》,其字寫得勁挺奔發。而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則被古人評爲“天下第三行書”。當然了,還有黃庭堅、米芾、蔡襄等都非常擅長寫行書,他們有不少作品傳世。

王羲之的《蘭亭序》最受人歡迎,它文字燦爛,字字璣珠,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美散文,它通篇瀟灑自然,用筆遒媚飄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參差,既有精心安排,又有藝術匠心,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寫法各不相同。如“之”“以”“爲”等字,各有變化。特別是“之”字,達到了藝術上多樣卻統一的效果。《蘭亭序》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代表作,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一座高峯。

寫行書,就需要大小相兼,也就是每個字大小不同,不過也不可以過分的大、小。而且每個字、每個筆畫之間都存在着連帶關係,既有實連,又有意連,有斷有連,顧盼呼應。當然了,寫行書還是得收放結合,一般長爲放,短爲收;回峯爲收,側峯爲放。但也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收下放。

一篇好的行書,佈局也是必須注意的。要行距拉開,跌撲縱躍,蒼勁多姿。行書書寫應輕鬆、活潑、迅捷,掌握好疾與遲、動與靜的結合。墨色安排上應首字爲濃,末字爲枯。線條長細短粗,輕重適宜,濃淡相間。和草書差不多,卻沒那麼潦草。

行書具有緊貼其它書體的特點。所以孫過庭的《書譜》中說道:“趨勢變適時,行書爲要”。行書可以分爲真行、行草兩個方面。真行是比較規整近似於真書的行書。據唐代張懷的《書議》記:“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真行”亦稱“楷行”、“行楷”。世間以王羲之爲“真行”第一人。

像徜徉在夏天夜晚的星空下,我無限鍾情於行書的魅力與獨特。它們像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一樣在紙上玩笑嬉戲,像一朵朵美麗多姿的鮮花愉悅你的眼睛。行書的變化多端,或挺拔如峯,或如龍蛇盤繞,或浩瀚如海......

行書,傳承了我們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瑰寶。它方便了我們的書寫。作爲一箇中國人,我們一定要保護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行書的美,行書的變,行書的趣,行書的奇,讓我們大飽眼福,它用它的變化多端、千姿百態、流暢活潑向我們證明了“漢字”,是一門獨特的藝術。

中國藝術作文 篇2

我們學校要求做工藝品,我們班的特色是“紙盤畫”,就是在盤子上畫畫,可難哩!

最初,盤子是不畫的,中間是一首中的詩意,然後就寫上詩;然後,老師提倡:中間依然畫詩意和寫詩,邊沿畫一些圖案,會更美觀。有一少部分同學畫了,但是有一大部分同學仍舊沒畫;現在,老師說:“同學們,現在我們改一改,改爲邊沿畫一些精美的圖案,中間不畫,只寫詩。”“哇!這麼難!”有同學說道。我說:“爲什麼?”“你沒有聽嗎?”“有呀,這麼啦?”“老師說要畫精美的圖案呀,精美的圖案畫在邊沿,邊沿又小,圖案要精美,實在很難呀!”他說很難,我畫起來卻很好畫,很好看,並不像他說的這樣難。我明白了只要認真,再難的事都可以辦好。

中國藝術作文 篇3

梅錄地處湛江的東部,南臨南海,是吳川市府的所在地。它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還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梅錄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多姿多彩。有飄色、泥塑、花橋、花塔、疊羅漢、舞龍等。其中:飄色、泥塑、花橋被稱爲吳川“三絕”。特別是飄色,以其精、巧、奇而聞名遐邇,其形式之獨特,藝術之精湛,確是令人歎爲觀止。被外國友人稱爲“隱蔽的東方藝術”。

每年的元宵是梅錄的民間藝術大放異彩的重要時刻。傳統的梅錄元宵活動從農曆正月十五日開始,十六、十七日達到高潮。節日期間,梅錄的大街小巷張燈結綵,彩旗琳浪滿目。人們習慣在十五看泥塑、逛花街、賞花塔、觀景點;而十六、十七日的大巡遊,則由飄色、地色、車色、獅、龍、八音班、長笛、陶鼓、舞二真等當主角,彩車及武術隊伍齊出動,場面極爲壯觀,此時觀衆如潮,萬人空巷。每年,梅錄元宵盛大的民間藝術觀賞活動吸引了方圓百里的羣衆和外國友人、港澳同胞前來觀賞。

被稱爲吳川“三絕”中的第一絕是飄色。它始於清代。最初只是鬧元宵活動中的一種“噱頭”,由於深受觀衆的喜愛,後來,飄色就成爲慶賞元宵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它是在色臺上,把兒童扮成歷史典故或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例如“梁祝”、“盜靈芝”、“徐九經賣酒”、“寶蓮燈”等。這些人物姿態固定,由看不見的“色梗”(鋼筋構成的支架)支撐,猶如在空中飛舞,加上這些幼童流露的天真可愛的神態和動作,將觀衆逗得喜笑顏開、拍手稱好。

第二絕是“泥塑”。我們稱之爲“泥鬼”。源自唐末宋初。傳說元宵造“泥鬼”可以引福歸堂,驅邪出境。在元宵前的一兩天,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泥塑就展現在梅錄的街頭巷尾,供遊人觀賞。大型泥塑有 “十八羅漢”、“紅樓夢”、“財星正照”等,既有經典韻味,又有時代氣息和鄉土風情,令人流連忘返。1980年香港申報發表《梅錄泥塑甲天下》的文章,對這些泥塑的藝術價值給予充分肯定。

第三絕是“花橋”。梅錄花橋始於明代。民間流傳說,在元宵時,情侶同行花橋“摘白花,買茹菇生男仔,摘紅花生女仔”,家庭主婦行花橋則“橋頭洗手好勝手,糠(養)豬好肯大”。真有趣呀!只見橋上張燈結綵,吊起花燈,掛上字畫,橋的兩旁擺上鮮花,把花橋裝點得五光十色,恍如仙境一般。遊客慕名而來,在橋上擠得摩肩接履、水泄不通。

1996年,梅錄被評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爲“廣東省民間藝術之鄉”;20xx年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爲“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作爲吳川人,我爲此感到自豪、驕傲。我們應勤奮學習,爲建設美麗富饒的吳川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堅信:吳川的明天會更好!

中國藝術作文 篇4

不論是在什麼時空,一個國家都應有一種藝術能讓民衆盡情地舒展懷抱,中國你需要這個時代的藝術作文1400字。人們憑着它拓印下生活的場景、繪出時代的腳印。這樣的藝術創造出的作品凝聚了一個時代的精神,是歷史的巨浪淘不去的真金。這些瑰寶並不是孤芳自賞,每一件傑作的問世都能激起人們的共鳴。

這種有較強普適性的藝術,具備了兩大特點:創作簡單、耗時短;作品能清楚地表情達意、欣賞時少有理解障礙,資訊容量大。這種藝術既是普適的,全民都能創造、欣賞,又是藝術的,只有最頂尖的工匠才能打造出一流的作品。秦的藝術是氣勢磅礴的散文,楚漢的藝術是絢麗奇異的楚辭、漢賦;展現魏晉風度的是靈活而工整的駢文;迴盪盛唐最強音的是豪邁且熱烈的律詩、絕句;宋有詞的細膩婉轉;明清有小說、戲曲的萬象包羅;現在的中國,你又用什麼藝術來囊括這個時代?

“書畫琴棋詩酒花”的寫意被今日“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沖淡,社會的變革、時代的前進,讓傳媒事業促生的新興藝術門類在當今世界稱王稱霸。畢竟資訊的傳遞講究真實、直觀,再好的文字也比不上聲音和圖像營造的身臨其境之感,傳媒藝術憑着這無可比擬的優勢隱然將成爲這個時代的藝術了。遺憾的是,傳統的藝術強國中國在當今藝壇上竟佔不到一席之地——影評家講評的電影典例產自美國好萊塢;同學們聊的動漫源於日本;媽媽們看得津津有味的電視劇是東南亞(除中國內地)的舶來品。這就奇了怪了,我們又不是沒有電影、電視和動漫,可爲什麼世界不看中國的影視產品?

我想,這原因諸位也深有體會,優秀作文400字《中國你需要這個時代的藝術作文1400字》。

先對比對比日本和中國的動漫。人家動漫的題材雖然豐富多彩,但是都不離人與自然、社會相處這一大主題。這些作品大多取材於他們的生活,體現了動漫作者對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對日本社會的思索。尤其是一些經典之作,內容直刺生命的意義,呼喚着真、善、美。動漫,是日本的民族產業,是屬於他們的時代的藝術。再看中國動漫,主角是擬人化的獸類,很少涉及社會和生活,僅能博得小朋友的歡笑,卻無法爲中國搬回奧斯卡的獎盃。

再講講電視劇和電影。美國電影的英雄主義和科幻世界至少能激發民衆的勇氣和對未來的幻想,鼓動人們去創造更好的明天;東南亞的肥皂劇至少還有啓發民衆的生活片段和打動民衆的真情,引導人們積極、樂觀地把握當下。反觀中國,拍得最多的就是古裝戲、武俠劇和紅色經典!宮廷裏的勾心鬥角、武俠小說的英雄豪傑、民國的花花世界、黨艱苦創業的那段歲月,被演員們演來演去,導演們拍了一次嫌不盡興,幾年後又折騰一班人馬重新開業!不是說這些不值得拍,也不是說我們不應銘記歷史,我們是應從過往裏汲取前進的力量,但我們更應學學人家,把握現在的生活,憧憬未來的世界。一味的重複陳舊的歷史,怎麼有創新?絮叨的講只有自己才能懂的話題,又談何國際市場!畢竟屬於你我的時代只有一次,日子一去不復返,我們不是更應用攝像機去捕捉生活的美,用畫面來紀錄、詮釋我們看的、想的世界?

開闢有中國特色的時代藝術,是每一個藝術工作者乃至每一位國民都應爲之努力的目標。過去的東西再好,也不應擠佔新事物的天地,誠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言“儘管是莎士比亞,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一方面,我們要發展現有的傳媒藝術,使其內涵不僅僅侷限於複述歷史,避免淪爲用新器材建舊房子的笑柄;另一方面,要積極地發掘真正適用於中國的、屬於這個時代的藝術,不應滿足像孩童蹣跚學步似地跟在美、日後頭走影視藝術的路,應昂首挺胸地闢出一條新路、成爲未來另一種新藝術的領路人。

中國,你需要有真正屬於你的、屬於這個時代的藝術!

中國藝術作文 篇5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在正佳廣場五樓看到了一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展。瞧,會場里人山人海,許多著名藝人都在這裏現場展示他們的手藝呢!咦,那裏怎麼那麼多人!我跑過去一看,原來是一位伯伯在製作絹花呀!這位伯伯看到我,就說:“小朋友,過來。”我過去後,這位伯伯手把手教我貼花瓣和做花瓣。我真高興呀!因爲我第一次這麼接近這些著名藝人呢!

瞧,那邊的一位阿姨正在剪紙。這位阿姨手多巧啊!你看,不一會兒,十二生肖就剪好了,多可愛呀!旁邊還有一位叔叔正在手繪風箏。叔叔畫得多美啊!有小燕子,有小蝴蝶,有小魚兒……它們千姿百態,形態各異,多美啊!更引人注目的是對面的'葫蘆雕。看那位阿姨在大小不同的葫蘆上雕出了各種各樣的戲劇圖片,還有中國的傳統故事,有《西遊記》裏的“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有《三國演義》裏的“劉備託孤”、“空城計”……這位阿姨真厲害!看,那邊還有位製作空竹的伯伯,我跑了過去,到那兒一看,哇,大大小小的空竹應有盡有,讓我大開眼界。有一個拳頭那麼大的,有半個拳頭大的,也有小指頭那麼大的……有紅木製的,也有竹製的,還有木製的。有單軸的,有雙軸的……看得我眼花繚亂。最有趣的的要數最具有收藏價值的象棋空竹了。你看,這些小空竹的底盤上都畫着象棋,把這些空竹插在一個特定的木板上,哈哈,你一定想不到,這就是一盤象棋了。我還知道,空竹上有一處美景,那就是空竹旋轉的祕密武器——中軸,底盤上的中軸,像一座美麗的寶塔,它矗立在底盤的正中央。最後,我買了一個帶有這位伯伯簽名的空竹,而且,伯伯還示範給我看怎麼玩。其實,這位伯伯就是有名的“空竹張”。

我覺得,中國的傳統文化真是豐富多彩。

中國藝術作文 篇6

中國有許多傳統的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我最喜歡的就要屬過年了。每到春節,家家戶戶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辭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節日的喜悅。但你知道嗎,過年爲什麼會有這些喜慶的活動呢?這裏面有着一個美妙的神話故事,現在讓我給你講一講吧!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無比。“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都要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一年的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準備扶老攜幼上山避難。這時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當時全村的鄉親們正在收拾行裝,誰也沒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的一位老婆婆走過去給了他一點糧食說:“快逃吧!年獸快要來了。”老伯伯笑着說:“婆婆如果讓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能把?年獸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他,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有撇下他,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只見村東頭老婆婆家裏,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便向老婆婆家撲了過去。快到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劈里啪啦”的炸響聲,“年”嚇壞了,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

節這一天都要趕回媽媽身邊。爲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早早地打掃家、貼窗花、買年貨、貼對聯、放鞭炮、穿新衣、吃餃子、辭舊迎新、爲新的一年鍵健康康,一帆風順。

中秋節,是個團圓節。人們經過春種、夏播後,到了秋收。這個季節,秋高氣爽、五穀豐登、瓜果飄香、人們勞作了一年,豐收在望。所以家家戶戶做月餅、吃月餅、賞月餅、象徵着一年團團圓圓。

另外,端午節是爲紀念一位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詩人屈原不滿當時政府被貶到楚江一帶,詩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而死。當地人民爲紀念他,在每年的這一天,包糉字、吃糉子,還有的地方舉行賽龍舟的活動。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中國豐富多采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的東西是祖國的瑰寶,是需要我們代代相傳,一直傳承下去。

中國藝術作文 篇7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佳節。端午節又可以叫端陽節,傳說那天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抱石投江的日子。那天愛國詩人屈原聽到自己的國家快要滅亡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抱起一塊石頭,縱身跳入江河裏。

人們爲了紀念屈原每到端午節時,大家就划着船把飯投進江裏,可是後來他們發現投入江裏的米飯全被魚吃了。

於是,人們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把米放在一種長長的葉子裏包成四個角的形狀,魚見了以爲是菱角,因爲菱角有尖尖的刺,魚就不敢再吃了。

直到現在,人們一到端午節就吃糉子、賽龍舟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外婆也會把長長的、青青的艾條掛在家門口。我最愛吃的就是大肉糉了,特別是高速公路上的紹興服務區賣的“諸老大”糉子,味道非常鮮美,讓我回味無窮。

歡天喜地過春節

每年的正月初一是春節,俗稱“過年”。它是我國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個辭舊迎新的日子,它意味着漫長而嚴寒的冬天“回”家去了,而春暖花開的春天迴歸大地,多麼令人高興呀!人們自然要載歌載舞地迎接春節。

春節前,人們絡繹不絕地到市場去。這是爲什麼呢?原來,人們去人山人海的市場辦年貨。每個人的籃子裝得滿滿的,有開心果、泡泡糖、花生、瓜子、糖等食品,有鴨、雞、鵝、魚、肉等菜,有煙、酒、巧克力等禮物。雖然籃子沉甸甸的,但是每人卻樂得合不攏嘴。在家裏,我們七手八腳地忙個不停。爸爸手拿掃把,腳踩凳子,把天花板上的蜘蛛網上上下下掃得乾乾淨淨。媽媽把抹布打溼,使勁擦着窗戶。窗戶像明亮的大鏡子。我忙着貼春聯。紅紅的紙上寫着“閤家歡樂”、“財源滾滾”等金光閃閃的大字。有的家門口還掛着大大的紅燈籠,顯得喜氣洋洋。

大年三十,爸爸媽媽在廚房裏忙個不停,不一會兒,一桌香噴噴的飯菜就擺在面前。雞鴨魚肉,應有盡有。叔叔拿起一杯酒,說:“讓我們爲明年的日子更紅火而乾杯!”“好好??”飯桌上飄蕩着一陣陣笑聲。團圓飯過後,大家圍坐在一起看一年一度的春節晚會。裏面有滑稽的小品,風趣的相聲,優美的歌舞等,一個個精彩的節目逗得我們哈哈大笑。“鐺--鐺--”新年的鐘聲敲響了,各家各戶噼裏啪啦地放起了鞭炮,鞭炮聲震耳欲聾。最快樂的要算孩子們了!孩子對着引火線一點,“砰,”“小子彈”逃到自己家去了,又“砰”,花穗散開了,有的像小鳥飛向天空??

就這樣,我們又迎來了新的一年。啊,多麼喜氣的春節!

標籤: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