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關於三伏天的習俗:冰、飲、食、洗、息

三伏天的習俗簡言意概就是冰、飲、食、洗、息。冰是指用冰、頒冰;飲指飲酒喝茶;食指吃東西;洗指洗濯沐浴;息指休息。爲什麼這麼說呢,你知道嗎?今天小編就來分享關於三伏天的習俗:冰、飲、食、洗、息,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

關於三伏天的習俗:冰、飲、食、洗、息

三伏又稱伏天、伏日,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伏者,隱伏避盛暑也,故顏師古注《漢書·郊祀志》時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開,故爲臧伏,因名伏日也。”

在醫藥文化裏,“三伏天”的“伏”也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溼、燥、火”)中的暑邪。在夏日裏暑邪會逐漸深伏於體內,而不爲人知。如暑邪不除,“秋爲痃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三伏天作爲這樣一個獨特的.時令,形成了不少習俗活動。大體說來,不外冰、飲、食、洗、息。冰是指用冰、頒冰;飲指飲酒喝茶;食指吃東西;洗指洗濯沐浴;息指休息。

先說用冰及頒冰。《周禮·天官冢宰》載藏冰之制,冬藏夏用。“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夏頒冰”。《魏志》雲: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臺以藏冰,爲凌室,故號冰井。

晉《鄴中記》說,十六國君王石季龍曾於“井臺藏冰,三伏之月冰賜大臣。”從此這種宮俗流傳不息,同時按地位高低賜冰鎮食物。唐代時長安有“冰盤”、“冰瓜”等,豪富們甚至會舉行“冰宴”。據《天寶遺事》記載:“楊家(楊貴妃家)直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成山,周圍於宴席間。”

到清朝,宮廷三伏賜冰已普及到每一位官吏。據清《燕京歲時記》說:“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頑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清嘉錄》對民間的三伏涼冰作了記載,江浙一帶的農人會三伏擔賣涼冰,其中冰鎮食品有“雜以楊梅、桃子、花紅之屬,俗呼冰楊梅、冰桃子。”

每逢三伏,古人以清涼飲料避暑,並舉行相應的風俗活動,如“飲酒避惡”等。據《漢舊儀》載:“漢魏伏日有酒食之會”,說的就是飲酒聚會。在農家亦有伏日“斗酒會”。

茶是解暑的最佳飲品。黃帝內經明確指出要“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一杯熱茶喝下去雖會出一些汗,但隨之而來的是一陣陣的清涼。浙南民間一直有着喝各類“伏茶”的習俗。取夏枯草、淡竹葉、荷葉等煎湯代茶飲,有解暑、止渴的功效。在一些廊橋、涼亭裏、碼頭上、街道邊,保留“免費供應伏茶”字樣的小攤,亦彰顯出“行善是福”的純樸民風。

伏天吃麪條的民俗早在三國時期已有,《魏氏春秋》:“何晏以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荊楚歲時記》中解釋:“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爲辟惡。”在我國古時,人們視五月爲“惡月”,六月也沾有“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用新小麥磨成麪粉煮湯吃,吃後出一身汗,新糧營養豐富,發汗可以驅病。

東漢歷史學家班固編撰的《漢書》中也記載說:“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斗酒自勞。”除了民間,宮廷也同樣有伏日賜肉的宮俗。《漢書》中的《東方朔傳》就記載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年的三伏天,漢武帝賜肉與衆人。衆人到了,可奉詔主肉的官員卻遲遲不到。等了好久後,東方朔就拔出劍來,自己上前割了一塊肉,對大家說:“三伏天肉容易壞,大家快割了拿回去吧!”說完,自己捧着肉回家去了。主肉的官員得知後,便上奏了武帝。第二天早朝時,漢武帝問東方朔:“昨天賜肉,你爲什麼不等奉詔主肉的官員到來,就擅自割肉回家呢?”東方朔脫下官帽,謝罪說:“臣罪該萬死。”武帝說:“那你就先說說自己的罪過吧。”東方朔拜了拜,站起來,說:“東方朔啊東方朔啊,你受賜不受詔,爲何如此無禮?你拔劍去割肉,爲何如此魯莽?你只割了一小塊,爲何如此廉儉?你拿着肉回家獻給妻兒,爲何又如此仁愛?”漢武帝聽了笑起來,說:“我要你批評自己,你卻表揚起來了!”隨後,又對他作了些賞賜,讓他回家交給妻子。

伏天出汗較其他時節要多,洗浴亦是情理之中。“初伏,浴於河,謂之‘洗百病’。”“六月六日,童叟浴於屈產泉,末伏乃止,謂之洗百病。”“初伏洗頭去風,以杏仁炒麥子,食數粒,一年不頭病、心無嘔。”這裏所謂的“洗百病”是上古祓禊風俗之承襲。

除了人於伏日進行洗浴外,對動物也要進行洗浴,特別是六月六日。明清時,皇宮中例於三伏日爲畜養之象洗浴,屆時遣官以鼓樂引導,監浴。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三伏日洗象,錦衣衛官以旗鼓迎象出順承門,浴響閘。象次第入於河也,則蒼山之頹也,額耳昂回,鼻舒糾吸噓出水面,矯矯有蛟龍之勢。象奴挽索據脊。時時出沒其髻。觀時兩岸各萬衆。”

人們爲了戰勝酷暑與疾病,遂有“閉伏”之說。《後漢書·和帝紀》說:“六月己酉,初令伏閉盡日。”俗話謂之“歇伏”,即人們呆在家裏不隨便出門以防曬。晉·程曉在詩中說:“平生三伏時,道路無行車。閉門避暑臥,出入不相過。”當然,朝廷官員在三伏天還可以休假。“人日、中和、二社、上巳、端午、三伏、七夕、授衣、重九、四立、春秋分及每旬假各一日。”(《宋史·志第一百一十六》)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病菌瘟疫流行,高溫令人中暑,所以清人李漁在《閒情偶記》中說:“一歲難過之關惟有三伏,精神之耗,疾病之生,死亡之至,皆由於此……使天只有三時而無夏,則人之死也必稀。”爲躲避高溫,人們紛紛“避暑”、“納涼”。正所謂“水退池上熱,風生松下涼。”山中、林中、池畔、泉邊、樹下、洞中都是很好的避暑場所。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爲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白居易有詩《消暑》,應是“心靜自然涼”的最好註腳。

標籤:習俗 三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