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民風作文

【精選】民俗民風的作文錦集9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民俗民風的作文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民俗民風的作文錦集9篇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1

那達慕大會是內蒙、甘肅、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在每年七、八月這一水草豐茂、牲畜肥壯、秋高氣爽的黃金季節舉行。

那達慕,蒙語是“娛樂”或“遊戲”的意思。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適應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那達慕大會有着悠久的歷史。過去時那達慕大會期間要進行大規模祭祀活動,喇嘛們要焚香點燈,唸經頌佛,祈求神靈保佑,消災消難。現在,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項目。此外,那達慕大會上還有武術、馬球、騎馬射箭、乘馬斬劈、馬競走、乘馬技巧運動、摩托車等精彩表演。參加馬競走的馬,必須受過特殊訓練,四腳不能同時離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

夜幕降臨,草原上飄蕩着悠揚激昂的馬頭琴聲,篝火旁男女青年輕歌曼舞,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歡快之中。作文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2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端午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爲吃糉子、賽龍舟、佩香囊、喝雄黃酒。端午節又稱: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今天的端午節,更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後來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糉子的樣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還有許多習俗,比如: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3

上個暑假,媽媽帶我去雲南石林旅遊,正好趕上了農曆六月二十四彝族的火把節。

熱情好客的彝族導遊舉着小紅旗對我介紹道:“古時候有個魔王的堡壘久攻不下,於是改爲羊羣火攻,在每隻羊的雙角和後退綁上火把,驅羊進攻,果然大獲全勝。人們爲了紀念這場戰爭,在每年的農曆二十四日就要耍火把慶祝,因此就有了火把節。

夜幕降臨了,天上剛剛出現幾顆星星。我看見年輕人們迫不及待地抱着一捆一捆的柴火,架在空地上,準備篝火。

晚會開始了,幾個小女孩唱了一首民歌的開頭,一唱完,全部的人都唱了起來:“咿咿娜給喲喲——哦都麗娜。”在場的彝族人民和我都穿着充滿花紋的名族傳統衣裳:一些壯漢和小夥子們普遍穿着顏色深沉的衣裙,寬大的衣袖上有着斜線和紋路;美麗的少女和婦女通常在頭上圍一塊頭巾,衣服的顏色豔麗,花紋是許多個月亮。男女老少們唱着歡快的民歌兒,一齊翩翩起舞,像紛飛的彩蝶。旁邊的遊客,也隨着他們的音樂手舞足蹈,我也不列外,跟着音樂的節奏跳了起來,“咿咿呀呀”地跟着他們唱起來。隨着歡樂的歌聲,大家都點燃了手中的火把,我也好不膽怯地將火把點燃了。在歌聲中,一個粗壯的聲音叫起來:“大家一起把火把聚攏在一起!”所有人都將火把舉起來,這個火團極其刺眼,黑夜被照的如同白天,火光找的每個人的臉上笑嘻嘻的。

火把熄滅了,這片空地在一起沸騰器來——人們把手在火把上的灰燼塗抹,再塗抹在自己、好朋友、家人的臉上,意思是讓他人健康平安。一陣塗抹後,我和媽媽都變成了“包青天”。整個空地都充滿了笑聲。

多麼快活的節日啊!雲南的民風民俗就是這麼有趣。望着那一團團跳動的火苗,心裏樂滋滋的!

“火把節”是彝族人的一個傳統節日。這裏有一個美麗的故事,讓我來講講吧!關於“火把節”的傳說,奶奶是這樣說的:古時有個魔王殘酷迫害百姓,羣衆無可忍受,便羣起而攻之。但魔王堡壘久攻不克,於是改爲用羊羣火攻,即在每隻羊的雙角和後腿綁上火把,驅羊進攻,結果獲勝,人們爲了紀念這次鬥爭勝利,於每年夏曆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慶,由此形成了“火把節”。但姐姐是這樣說的:在農曆6月24日這天用火把焚燒了害蟲,戰勝了天神,於是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爲“火把節”,代代相傳。

“火把節”的節目特別有意思,男人們參加摔跤、鬥牛、鬥羊、鬥雞、賽馬、爬杆等項目;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最美的'要數選美了。你看那一個個美麗的彝族姑娘手裏拿着黃傘,牽着美麗的鑲包,還有一個個帥氣十足的美男。

“火把節”那天家家殺牲以祭祖先,飲酒、吃坨坨肉。當夜幕降臨時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着火把,唱歌、跳着美麗的達體舞,一直玩到天亮才結束。

吃過飯以後,差不多天黑了,火把節歡慶開始了,一位吹笛子的長者站在所有人的中間,這位長者可以算是村裏比較有本事的人,因爲吹笛子的手藝只傳授給他的兒子沒有兒子就傳授給他信賴的人,在這位長者的旁邊有一堆篝火,大家圍成了一個圈在一起跳“踢腳舞”跳了好一會兒舞,人們拿起了火把在篝火上把火把點燃了,人們舉者火把在田野上跑,我看見點點星光和點點火光,火把每到一個人身旁都要圍着火把繞代表着吉祥、平安,大家都盼望秋天能有好收成,從他們的笑容中看見了他們秋收時的樣子。

在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大小涼山,關於火把節由來的傳說很多。

其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英雄鬥敗天神惡魔,團結民衆與邪惡和災害抗爭的故事。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天上有六個太陽和七個月亮,白天有烈日的暴曬,晚上有強光照耀,土地荒蕪,妖魔橫行,世間萬物面臨着滅頂之災。就在這個時刻,彝族英雄支格阿龍射死了灼熱的五個太陽和六個月亮,馴服了剩下的最後一個太陽和最後一個月亮,治服了肆虐的洪水,消滅了殘害人間的各種妖魔。

但是,統治天地萬物的天神恩體古孜看到人間如此繁榮富足,心懷不滿,於是年年派他的兒子大力神斯熱阿比率天兵到人間徵收苛捐雜稅。後來支格阿龍的故鄉出了個彝族英雄叫黑體拉巴,他力大無窮,智慧超人。一天,黑體拉巴上山打獵,高亢的歌喉引來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揚婉轉的歌聲。

早就對妮璋阿芝垂涎三尺的大力神斯熱阿比聽說了兩人的戀情,心裏交織着憤恨和嫉妒。沒過多久,忍耐不住嫉恨的斯熱阿比便下凡挑戰,想與黑體拉巴摔跤決鬥。結果在摔跤決鬥中,被彝族民間英雄黑體拉巴摔死,天神爲此大怒,便放出鋪天蓋地的天蟲(蝗蟲)到人間毀滅成熟的莊稼。

妮璋阿芝翻山越嶺,找到了天邊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畢摩(祭司),畢摩翻看了天書,告訴妮璋阿芝:消滅蝗蟲,要用火把。妮璋阿芝和黑體拉巴帶領民衆上山扎蒿杆火把,紮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燒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終於燒死了所有的天蟲,保住了莊稼。看到這情景,體古孜使用法力將勞累過度的黑體拉巴變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看着這一切,傷心欲絕,痛不欲生,在大畢摩的祈禱聲中捨身化作滿山遍野美麗的索瑪花盛開在黑體拉巴變成的那座高山上。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六月二十四。

從此,彝族人爲了紀念這一天,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這天便要以傳統方式擊打燧石點燃聖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求風調雨順、來年豐收。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4

說起我國的民風民俗,還真把我難住了,我急忙上網搜尋,究竟什麼是民俗?經過搜尋整理,我發現,我國的民俗有很多,無論是傳統節日還是民族風俗,亦或是服裝菜餚,歸納起來一句話衆多的民風民俗匯聚了中國的文化。在衆多的民風民俗中以春節期間的民俗爲最多。有一首歌謠最能突出我國春節民風民俗的特點。“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正如歌謠上說的,過年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家家戶戶開始忙着準備年貨,收拾屋子,當然我家也不例外。在大年三十當天,我們家可忙了,中午十二點,爸爸和爺爺就貼上了大紅的春聯。奶奶說:“貼上了對聯就等於過年了。”我國的民風民俗特別奇特,貼“福”字就十分講究,過年時,“福”字不能正貼,而要倒貼,意味着“福到了。”

晚飯前我們家放了鞭炮,關於放鞭炮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很久以前人間有一個怪物叫“年”。人們爲了驅趕怪物才放起了鞭炮,而現在,家家戶戶在新的一年來臨之際,用爆竹聲辭舊迎新。晚上八點半,全家人聚在一起包餃子,看春晚,這也是在大年三十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透過對中國民風民俗的瞭解與認識,增加了我的知識,提高了我的見識,讓我收穫很多。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5

山神節:由於長白山盛產人蔘,雖然清初嚴設禁令不準人們進山採挖,但是私採的人還是與年俱增的,特別是康熙後期,山東、河北農民大量破產,這些破舊產農民爲生活計便翻山過海來到長白山老林子裏偷入禁區採挖,絡繹不絕。進山採挖人蔘,俗稱“放山”,是一項十分艱苦危險的勞動。既要躲避官府的緝拿,又要與嚴酷的大自然環境作鬥爭,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幾人組織起來集體行動。領頭的叫“把頭”,人多時再設個“二把頭”。進山時,先由把頭領着大夥祭拜山神爺(俗稱老把頭),燒香擺供,磕頭許願,禱詞曰:“山神爺老把頭在上,弟子進山取貨,請給指路,讓我樣開眼,拿了大貨,發了大財,回來一定殺雞宰豬給你還願。”

放山季節一般是開始於農曆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間,這時的採參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掃帚市”,六七月叫“放紅榔頭市”。由於放山是在農曆三月開始,故而人們將每年的農曆三月初十,作爲山神爺把頭節。山裏農家,特別是進山挖參的人都要燒香上供,給山神爺把頭過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舉杯慶祝。祭祀時,還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禱告詞,曰:

“家住萊陽本姓孫,翻山跨海來挖參,三天吃了個喇喇蛄,挖不到人蔘不甘心!”

人蔘節:近幾年來,長白山區的撫松、渾江、通化等市縣,常於每年七、八月間舉行人蔘節。屆時,全城張燈結綵,載歌載舞,展開一片以人蔘爲主題的文化娛樂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富有濃厚的山區特色和風韻,有許多精彩的地方是外地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因此,每年節日期間吸引來大量遊客,其中有許多外地的以及國外的客商趁此機會來洽談生意要,協商各種投資與開發項目。

在人蔘節舉辦的各項文化活動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莫過於“摹擬式深山採參活動” 。參加這項旅遊活動的人,事先都要穿上當年放山人的服裝,帶上蚊帽,背上揹筐,分頭地拿上剪刀、快斧、鏟子、鹿骨、籤子、索寶緄、銅錢、紅頭繩等器具,然後由把頭帶領進山,按照事先設定好的路線進山挖寶。當把頭將他們帶到預定的地點後,把頭在前面用索寶棍撥開草叢放“頭棍”,在他旁邊的三把頭放“二棍”,然後一字排開每人相距十米左右,放“三棍”、“四棍”,最邊上的人叫“放邊棍”。這樣的並排前進尋找,叫作“壓趟子”。按照當年的老規矩,壓上趟子後,人們便不準說笑打鬧,必須聚精會神地尋找。有誰發現了人蔘,便高聲喊:“棒槌!”這叫作“喊山”,別人聽見後,立即接問:“幾品葉?”這叫作“應山”。喊山人發現瞅準後,馬上回答說,三品葉或者是四品葉、五品葉。

按照當地人的習慣,管人蔘都叫棒槌;人蔘鳥叫棒槌鳥。幾品葉是指人蔘枝幾簇對生的葉子而言。品葉越高,人蔘的生長年限越長,價錢也就越高。如果發現有數棵人蔘生長在一起的,便叫“幾品是堆”或“幾品葉片”。

喊山過後,大家便趕湊過來,由把頭帶領挖參。挖之前先用兩端拴銅錢的紅頭繩將參繫住

(據說是怕人蔘跑了,實際是取得準確定位的意思),然後用樹棍支個架子將人蔘罩住,這才能動鏟子破土挖參。遇到參鬚子要特別小心謹慎,一根也不能挖斷。挖斷鬚子的參,便不那麼值錢了。等到把鬚子周圍的土用鹿骨籤子都剔除乾淨後,便由把頭將人蔘起出來,然後有人剝下附近的樺樹皮將它包好。

整個採參過程,規定十分嚴格,操作十分謹慎,也帶有一股神祕的色彩。摹擬採參活動,也必須完全按照這個規程來做,因此也就倍感到有味道,而且,由於事先在旅遊路線上都栽埋下了人蔘,所以參加者一般都能找到人蔘的,因此操作起來情趣盎然,決不會掃興而歸,一棵也找不到的。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6

在山腰看美麗的風拂過成千上萬的綠,在山頂看夢幻的雲飄過數以萬計的竹,在山腳看純樸的人走過阡陌縱橫的田。這是安吉的山。

立在街頭,任車水馬龍在眼前出現消失;坐在河濱,憑水波粼粼由這岸拍打鋪開;走在老街,聽古色古香在窗外輕輕飄散。這是安吉的街。

我生在安吉,安吉進入我的記憶是從老人們那滄桑的口吻。那是一個純樸的安吉,在美麗的浙江北部恬靜的演繹着自己的魅力。被竹子擁抱着升起的太陽,映在一張張如此純淨的臉龐上,永遠透着萬般的活力。安吉的每一個角落都有着一種獨特的文的氣息。居於安吉。感受着文的氣息,有時會忘了時間,忘了一種叫做生活的東西。

雨,尤其是細細的纏綿的雨,喜歡在安吉落下,落在竹葉上,若秋露般凝結晶瑩剔透,落在灰瓦上,似深秋的霧蒙着面頰,柔的讓人心醉。雨在飄散,行人的傘如花般綻放,雨就愛嬉戲,在空隙間穿梭,惹得人不由得拍打衣袖。印象中,落雨的季節裏總是有嘀嗒的美妙聲響在老屋裏迴盪,我們年少,總愛用手在種着荷花的水缸裏撥弄起漣漪,和雨的一起慢慢暈開。老人們總是喚着我們的乳名,在走廊上蹣跚得追着我們。呼喚聲和嘻笑聲在這裏和褪了漆的古老的記憶一起飄蕩。

竹,這是隨處可見的,與宣紙上的一樣,充滿了韻味。與風的舞蹈中,竹那般沙沙聲是少不了的,自然的聲音,總是那麼容易地打動人心。如今的竹樂,時而如細雨綿綿,時而如輕風沙沙,時而又是大雨滂沱……竹,與生活,安吉人完美結合了安逸與恬靜,沒有任何的衝突,天生的默契,溢在農人的憨厚的笑容中,浮在微笑的雙眼中。

茶,站在種滿白茶的山坡上,嫩綠的,深綠的,一層層的,採摘的女孩的巧手在茶葉上飛舞,好像一個個身姿妖嬈的精靈在茶葉上,舞動着四溢的茶香。悠久的茶文化,在半山腰的古寺裏依舊可以找得到。橋下流過的潺潺水聲,攜着山頂落下的陣陣寒意,和水珠一起在前額的髮梢,垂在眼前。踩着長滿了青苔的石板,慢慢前行。難得的這個季節的風吹開了望下山去的遮住視線的霧靄,人家正錯落有致的落在這萬頃竹山中。悠悠的,還有幾絲淡淡的炊煙在灰瓦上升騰。安吉的農家如此悠閒。

居於安吉,人似乎變得慢了一拍,生活似乎不再如此緊張。去過北方的人說,那裏纔是慢節奏的生活。居於安吉,想起了劉禹錫的《陋室銘》,想起了那種生活。此時的安吉美麗的也有着這文人的氣息。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7

爸爸說,我們是客家人,多多少少也知道一些客家過年的習俗。

過年的時候,老家村裏的鄉親會聚在一個廟堂裏,祈求新的一年裏衆人平安的話語。

在老家過年,是我感到最好玩的時候了。看着大家團聚在一起,就覺得很開心,大家在煙霧環繞的廟堂裏,聽着長輩們祈求平安的聲音,看着廟堂的昏暗光線,有種讓人昏昏欲睡的感覺。上完香後,準備放鞭炮的時候,我趕緊捂上耳朵,跟一羣小孩跑出廟堂,準備看放鞭炮。大人們把鞭炮鋪好後,大伯拿起火機,往點火線上一點,不一會,漫天都是一片紅紅的顏色,鞭炮噼裏啪啦的聲音在耳邊響起。

鞭炮放完後,一些膽大的孩子,回家拿了香,等鞭炮上的煙散了,就在其中尋覓沒有點完的鞭炮,拿着香觸碰了引線,也來不及看到底有沒有點着就跳開背過去,聽着後面一聲爆響,真是驚心動魄啊。

過年時去別人家串門總是很讓人高興的,叔公叔婆……一個個叫着,紅包那個多呀,收的我那個心花怒放啊。

過年的放煙花也總是讓人興奮的,放一種叫沖天炮的煙花時只有我一個人把它們插在沙堆上玩,我一個人點火速度不夠快跑去找哥哥姐姐他們一起點,但是他們都不敢,玩完煙花後他們還一個勁地誇我膽子大。

過年的飯菜豐盛得能讓人口水流成河,桌上可謂是山珍海味樣樣俱全呢,五彩繽紛,色香味俱全,在這裏呆上幾天,吃上幾天就胖了好幾圈。

關於客家過年的習俗其實還有很多,在這裏就不一一提出了,如果想了解,就自己去親身體驗一下吧。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8

我盼了好久的,終於盼來了火把節。今年的火把節是怎樣的呢?一起去看看吧!

在彝海公園裏,天剛黑就已經準備要開始祭祀活動了,人們用最古老的鑽木取火方式來點燃今年的聖火,太陽女舉着火把圍成了一個三角形,她們舉高火把點燃了七星燈同時也點燃了火堆。七星燈被點燃後禮花也綻放了。漸漸的禮花形成了一個火堆的形狀,彷彿在爲彝族火把節的一切歡呼。在夜晚,人們圍着大大小小的火堆,跳起了左腳舞。大大小小的炎堆挨在一起,形成了一條巨大的火龍在左右移動着跳舞,它好像在呼喚着人們,讓人們一起來跳舞。聽,音樂響起了,三絃彈起了,人們唱起來了,大夥歡快極了,小朋友們跳起來了。在這裏人們圍成了大大小小的圈子。這裏管你認識不認識都拉着手並着肩,在一起舞蹈。這麼隆重的場面當然也少下了我了,我左邊拉着大姐姐右邊拉着小弟弟,雖然下怎麼會跳,但還是跟着節奏跳着、唱着。

在桃源湖,音樂噴泉開始了。在噴泉裏露虹燈亮着,把水花照得五彩繽紛。水花時快時慢、時粗時細。有時像小松鼠左蹦右跳,有時像小鹿在跑步,有時像兔子在和烏龜賽跑,還有時像小姑娘在翩翩起舞。

火把節很快就結束了。我還沒有玩夠呢!我真希望一年有很多個火把節,這樣我就看更多的精彩節目表演 。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9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啊,那裏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回想起這首有趣、通俗的民歌,我也不禁發笑。想起來,這首歌和我還真有點相似呢!

我的家鄉在東北,現在生活在大連,不管去怎麼理論,我也應該是個東北人了吧!有句俗話說的好: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過話說回來,東北那裏和其它地方還真是有點不一樣吧!

首先,東北地區民居就與其它部分地有所不同。在東北那裏,住的絕大部分都是平房。東北人在住房上從不拮拘,從不去認認真真地分什麼臥室、什麼客廳、什麼廚房的。他們所做的,僅是一牆之隔而已。東北的廚房有一口地窯,不太大,用來存放土豆之類的食物。東北的廚房還有一口生活的爐子,燒出的熱氣透過一根鐵管子給輸送到臥室,用來取暖。再看,就是兩口鑲在大水泥中的鍋,當然,要一個通口來生火用。中間56個民族,恐怕百分之七十水的都是軟軟的牀(我現在也是!)而東北那,睡得卻是“炕”,所謂“炕”其實是一種又長又硬的牀而已(我老家的炕足足有兩三米呢!)。牀下有一條空洞,是用來連接廚炊的。這樣一來,當外面在做飯時,你做在熱炕頭上,如果是冬天,該是多麼愜意的一件事呀!東北民居可以說根本就沒有客廳,從正門進去,先是廚房,再就是有炕的臥室了。富裕一點的人家,還會有一間小屋子。如果有客人來了,他們就會毫無拮拘地坐在人家的炕上,倍顯親切!

其次,東北人家的口味也與其它地方的口味有所不同。東北人尤其愛吃燉菜。什麼豬肉燉粉條什麼小雞燉蘑菇什麼土豆燉排骨,都是東北人的最愛。再說,東北哪裏的文化習俗也與其它地方的文化習俗有所不同。其它的地方唱的幾乎都是哼哼呀呀的歌的舞。而東北的二人轉卻是不同凡響,清新脫俗。二人轉在當地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啊!小到十幾歲的孩子,大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能隨時隨地那麼來上一段,既不需要舞臺,又不需要服飾。可以一邊哼哼歌曲,一邊載歌載舞,又養眼有養心,不開心時來上一段,說不定心情會多雲轉晴呢!

最後,東北人的性格也與其它民族有些不同。東北人爽朗、大方、不拘小節,表現出中華民族的特樣風情,讓人頓生親近之意。有句俗話說的好: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許就是東北這些獨特的民風、習俗養育了像東北人這樣大方、豪爽、不拘小節的民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