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民風作文

【精選】民俗民風的作文錦集7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民俗民風的作文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民俗民風的作文錦集7篇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1

每到過年,最高興的事莫過於在自家院子裏觀看舞龍了!舞龍是要預約的,過完小年,家人就早早地把貢品準備好,在家裏激動地等待龍燈的到來。經過漫長的等待後,大年初一終於到來了。舞龍的人一到,我們就高高興興地跑到院子裏觀看,龍還沒開始舞,院子裏的人就激動的不得了。鞭炮響起了,龍也開始飛騰,鞭炮放得越響,龍也舞得越歡!

“喲呵·……”只聽領隊一聲吆喝,龍頭擡起來寓意龍醒了。然後身子也一點點地動了起來,隨着噼裏啪啦的鞭聲,龍開始飛騰了。鞭炮燃起縷縷輕煙,巨龍在這雲間飛騰。周圍的小孩們都高興地跳了起來,大人們臉上也都洋溢着快樂。爺爺拉着我的手,在龍的身體下鑽來鑽去,此刻好像自己也飛起來了一樣。

鞭炮聲越來越響,我害怕地捂住耳朵,卻又止不住那種興奮的感覺。只見一位身穿黃袍、手持龍棒的老先生走到龍頭前,雙手作揖,嘴裏唸唸有詞,雖然一些句子沒聽懂,但他那莊嚴鄭重的樣子讓我大氣都不敢出。接下來,只聽他身後的一羣人“嘿"的一聲,鞭炮越發地響了,滿天都是煙花。龍也舞得更歡了,龍頭跟隨着“龍珠”的人,旋出一個又一個優美的弧線,龍身隨着鑼鼓的節奏,一圈圈地旋轉,時而俯衝,時而昂首,場面甚是壯觀。

當龍尾和龍頭相對時,也就是高潮時,我們紛紛拿出煙、肉、魚、雞、鴨這些準備已久的貢品,莊重地放到前面那張大的黃色桌子前擺好。聽姥姥說,人們之所以這樣敬龍、愛龍,是因爲傳說龍是神,有替天行道、降災賜福和支配乾坤的巨大力量和權勢。所以它可以讓天下有九年水災,七年旱災。但是我們如果敬重它的話,它也可以保佑我們幸福平安。所以人們覺得龍有威可敬,有德可懷,便着意求龍祛禍布福。大人們紛紛領着小孩子們虔誠地磕頭作揖,心裏默默地祈禱着新年新氣象。

“砰!”隨着一聲巨響,一朵巨大的煙花散開,金色的陽光映襯着,彷彿化成了千萬條新的希望墜落下來。剛纔的那位老先生拿出了一大堆紅布條,說是能保平安。平安誰不想要啊!大人小孩便一窩蜂地擁了過去。

那條黃色的龍圍着院子游走了一圈,又遊向別處了,我們當然是不會善罷甘休,於是也跟着那條可以保平安的龍走到另一個地方。但不論走到哪裏,人們對它的喜愛是不變的,對生活的美好期待也是永遠不變的。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2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風情。不一樣的風俗造就了來自不一樣的節日風俗,今天我就帶大家領略一下苗族的風土人情。

苗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裏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僞。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爲佳餚,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衆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後幼。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

苗族人確實是尊老愛幼,真情實意,熱情好客,非常注重禮節的。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3

一轉眼,又進入了臘月,蛇年即將過去,馬年就要到來。新年時,家家戶戶貼春聯,掛年畫,吃年夜飯,放鞭炮。除了這些和大家一樣的風俗外,我們這兒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 正月初一 ,但在我們這兒,過年是從 臘月二十四 的掃塵開始到 正月十五 元宵節結束。 臘月二十四 掃塵,按民間說法:“塵”與“除”諧音,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全部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庭院。

到了除夕或者除夕前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祭祖,也叫“辭先”。這個活動非常隆重,要做許多好菜擺在桌上,請祖先回來吃,還要燒紙錢給他們,稱爲“壓歲錢”從長輩到晚輩,按次序磕頭。最後就是除夕晚上全家人還要吃團圓飯,稱爲年夜飯。

到了 正月初一 ,要吃湯圓,放鞭炮,拜年,人人喜氣洋洋,但這一天卻有許多禁忌:不能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吃湯泡飯,免得這一年出門遭雨,還不能掃地,朝門外潑水,免得把財運掃出去。

初二、初三、初四,人們互相拜年,吃“春敘酒”。但到了初五被稱爲小年,一般人都在家裏吃飯,這天也要放鞭炮,吃湯圓。“七不出,八不歸”是指初七不外出,初八在外面的人不回家。 正月十五 ,也稱元宵節,這天可熱鬧了,我們這有猜燈謎、舞龍等活動。過了這天,過年也就基本結束了。

當然,有許多習俗是封建迷信,在科學發達的今天,我們從不再沿襲,現在只剩下高尚的娛樂活動了。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4

令人期盼的春節馬上到了,大家是不是很激動呢?因爲春節好玩的有很多。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味美、餡兒足、飽滿的“耳朵”了,那個味道可比肯德基、麥當勞好吃健康多了,還是中國的傳統食品。這個“耳朵”就是馳名中外的餃子,你猜出來了嗎?

還有孩子們最喜歡的放鞭炮,那“噼噼啪啪”的響聲讓我們感覺很開心,所以,放鞭炮也是必不可少的春節習俗。

過年玩的時候把“腰包”花扁了,怎麼辦呢?不用擔心,有壓歲錢呢!相信你一定會有不少收穫。可是,有些家長要幫孩子保管,我覺得這樣是不妥當的,壓歲錢本來就是給孩子的,否則,孩子會被“歲”這個妖怪抓走。

春節還要貼春聯,貼春聯是爲了增加節日氣氛。此外還要貼門神等等。但你們知道貼“福”的時候爲什麼要倒着貼嗎?因爲這個意思是福“到”了。

現在春節又多了一項活動,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節聯歡晚會。爲了看這項節目,常常要付出熬夜的代價。不過很值,因爲春節聯歡晚會可是非常精彩的。

嘻嘻,相信大家想起了以前過春節的時候許多好玩的事吧,那就讓我們共同期待今年的春節吧!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5

  元旦,幾個熱情的學生驅車把我拉到了遠郊的一個村莊裏。在一家比較富有的農戶的熱炕頭上,圍坐在矮方桌邊,我美美的飽餐了一頓二十餘年未曾入口的'殺豬菜。品嚐着那特有的農家風味的殺豬菜,耳聽着學生和老鄉們的歡笑聲,兒童時代的生活場景又清晰的浮現在了腦海中......

我出生在吉林農村,兒童時代是在鄉下度過的,對東北農村過年的一些習俗有着非常深刻的美好記憶。這些習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日後的生活態度和思維習慣。殺年豬、吃殺豬菜便是這些習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東北農村,勞累了一年的農民多選擇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殺年豬、吃殺豬菜,並由此揭開農曆大年的序幕。從小年殺年豬吃殺豬菜過後,依次是年三十除夕吃年夜團圓飯、大年初一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鬧花燈,再到二月二吃豬頭,傳統的農曆過大年是要持續一月有餘呢。

殺年豬的過程比較複雜,持續的時間也較長,一般得花費一個上午、好幾個人力來處理這隻年豬。早上,天剛麻麻亮,主人便起來做殺年豬的各項準備工作了。在殺豬師傅的指揮下,幾個年輕小夥子合力把餓了兩頓、肚子空空、腸胃得到清理的年豬按倒捆好,然後放在一個長條板凳上面,並在豬身下放一個大木盆。殺豬師傅手中握着一隻尺把長的擒刀,非常熟練的從豬的下脖捅進去,一刀至心,絕不用第二刀。刀出豬斃,血從傷口流到了大木盆中。殺豬師傅用棍不斷的攪拌流出的豬血,不使其凝固,以便一會用來灌製血腸。院內爐竈中木拌子燃着熊熊的火,大鍋中的水也已經嘩嘩的翻開了,整隻豬被放入了滾水中。翻了幾個滾後,殺豬師傅在豬腿上割了個小口,然後用長鐵釺插入小口中,左右攪動,將皮肉略微分離,再用氣桶向小口中打氣。隨着氣體的不斷進入,豬的身體也開始膨脹起來。等豬身完全膨大後,殺豬師傅開始用刮刀退毛,刮刀所過之處,皮肉一片雪白。最後,整隻豬變成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大肉桶。在屋裏的一個大案板上,殺豬師傅開始了他的解豬過程。殺豬師傅先把豬身從頭至尾在肚子這面用刀分開,然後小小心翼翼的把豬的心、肝、肺等五臟取出,再格外小心的把腸肚等下水取出放入盆中。取出這些內臟後,殺豬師傅才譁然響然的把豬身上的肉按部位分割成數大塊。最後一道工序是洗豬腸,這是一個很髒又很費力費心的活,要求非常高,既要洗得乾淨又不能把豬腸弄破損,十足的技術活。

年豬宰殺整理完畢以後,殺豬師傅還得配合廚師燉制各類殺豬菜。可以說,殺年豬這一天,最忙碌、最重要、最有權威的人無疑就是殺豬師傅了。在過去,一個甚至幾個村纔有一個殺豬師傅,所以年關將近,正是殺豬師傅最忙碌的時候。在平時,殺豬師傅無論走到哪裏,都被鄉親們另眼相看。

雖說殺豬菜上不得大雅之堂,但卻極具東北特色,深得東北人民的喜愛。東北地域寬廣,不同地區的殺豬菜也不盡相同。但以下一些菜餚是公認的能夠反映東北特色的,哪家殺年豬一般都會燉制的殺豬菜:燴酸菜,蒸肉,拆骨肉,白肉血腸,蒜泥血腸,溜肥腸,溜苦腸,炒豬肝,豬肉燉粉條,豬皮凍等等。這些菜的顯著特點是:肉多,片(塊)大,量足,爛糊,肥而不膩,鮮美可口,香味四溢,熱氣騰騰。吃殺豬菜時,主人總是要把村裏德高望衆的老人、村裏的幹部、沒有殺年豬的左鄰右舍以及親戚朋友請到家中來,共同享用這一年中不多見的美味佳餚。

一般要到下午兩三點鐘各種菜餚才能做熟弄好,主人和客人也才能依次落座。在主人致完開場白後,男女老幼興高采烈的拿起了手中的筷子,伸向杯盤碗碟中的各式菜餚,品嚐殺豬菜的過程才真正開始。人們一邊吃着噴香的菜餚,一邊談論着過去一年中發生的奇聞異事;同時也猜測着來年的氣候、收成以及國家的政策,高聲宣佈着自己的看法和預感。品嚐殺豬菜的熱炕頭,是村民們各抒己見,闡述自己主張的最好講壇;同時,它也是鄉親們盡情抒發豪情、表達內心喜悅的最佳場所。在這裏,人們可以無所顧忌,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說高興了還可以喊幾嗓,唱一段,痛痛快快的的說出心裏話。在農家燒酒的燻烤下,人們的興致久久不減,猜拳行樂的呼喊聲持續不斷,吃殺豬菜的過程也往往要沿續到天黑透以後。在回家的路上,喝多了的村民們還不斷的大聲辯論着,探討着,呼喝着......

改革開放三十年後的今天,隨着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早已是今非昔比,以白肉血腸、燴酸菜、蒸肉爲代表的殺豬菜也走入了千家萬戶。現在,城市的街頭時不時的就可以看到以殺豬菜爲主打菜的酒店飯館,百姓們再也不用等到年關時才能吃上一口殺豬菜了。但是,兒時殺年豬吃殺豬菜的情景還是歷歷在目,音尤在耳。那擺滿餐桌香氣飄散令人垂涎的美酒佳餚,那幾十人圍坐在熱炕上指東劃西、談天說地、其樂融融的熱鬧場面,那火爆、融洽、歡快、祥和的節日氣氛……,回想起來,這些都和我們今天努力要達到的小康目標,孜孜以求的團結、穩定、和諧的社會氛圍有着頗多的相似之處呢!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6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着許多迷信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殮,就是給屍體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殮前要給死者招魂、沐浴。殮分小殮和大殮兩步。小殮是給屍體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絲綢,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殮是把屍體裝進棺材。棺材稱“壽材”,男棺刻有“壽”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則刻以“福祿壽”三字的合寫體。小殮時還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則含一銀元,均稱之爲“飯含”。大殮時往往隨殮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隨葬物品繁多且貴重。

殯,就是入殮後停柩於殯宮,殯期長短不一,少則3日,多則30天,主要由奔喪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個月而葬,至多達7個月。漢族傳統習俗,父母死亡,兒女必奔喪,否則爲不孝。而親朋好友將來哀悼祭奠死者,稱之爲“弔喪”或“弔唁”。奔喪者均要喪服。古代漢族喪服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織麻五種,稱爲“五服”,用粗、細不同的麻布製成,按親疏關係不同而穿不同的喪服,稱爲“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喪服。現代城市一般興胸佩白花,臂戴黑紗。

葬,就是掩埋死者遺體,即棺木入土。舊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風水、擇墳地,謂“擇吉地”。送葬又叫出殯。送葬時,古代漢族一般是“孝子”在前執紼,挽柩者唱輓歌。輓歌到近、現代演變爲哀樂。親朋好友寫輓詞或輓聯送葬,到近、現代又演變成送花圈,花圈上寫輓聯。

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主要是近親、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遺存),後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紮人像伴葬。

葬禮以後,有做七、斷七、百日、週年等追悼儀式,並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爲對“鬼靈”、“祖靈”的儀禮。

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於他鄉的遺體歸葬原籍。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係的親疏分爲五等,在現代漢語裏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係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輓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就爲自己寫過《輓歌詩》三首。後世的輓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輓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紅樓夢》裏寫寧國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價值數千兩銀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唸經,出殯時的隊伍“浩浩蕩蕩,壓地銀山一般”。而窮苦百姓連起碼的溫飽尚且達不到,自然也就談不上“重殮厚葬”了。有時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屍體,草草埋掉。

尊長死後,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7

可能大家對高山族不是很瞭解,因爲我之前有去那邊遊玩過一次,所以對那邊的民俗有點了解。

高山族分爲阿美、排灣、泰雅、布農、賽復、曹族和雅美、卑南、魯凱、平埔等部分人,因而服飾各具特色。泰雅、賽夏及部分阿美人,不論男女都穿着麻布裁製的無袖胴衣。購農有長有短,長到膝頭的叫"魯靠斯",短到肚臍的叫"拉當"。以白衣爲底的盛裝上,還在胸背織有精巧的幾何圖形花紋。市農族和曹族男子多數用獸皮做外背心,胸前掛有方形斜折胸袋,既是裝飾又很實用。排灣和阿美人則喜歡在衣服的袖、領、下襬鑲上細條的襯色花邊,腰部系半源裙,用黑布或鹿角做爲頭冠。高山族男女都喜歡赤足,愛佩戴各種多姿多彩的頭飾、耳飾、手鐲、腳環和項鍊等,排灣人的男子頭冠比女子頭冠更爲複雜和美觀。

高山族的飲食以穀類和根莖類爲主,一般以粟、稻、薯、芋爲常吃食物,配以雜糧、野菜、獵物。山區以粟、旱稻爲主糧、平原以水稻爲主糧。平埔人還特產香米、喜食“百草膏”(鹿腸內草漿伴上鹽即是)。昔日飲食皆蹲踞生食,現在飲食、烹飪、享用十分考究。高山族嗜菸酒、食嚼檳榔。

高山族過去是依山傍水,巢居穴處,或闢竹編茅,架木爲屋。現在住宅類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屋、草頂地下房屋等,但十分講究造型和實用相結合。大都呈長方形或四方形,有門無窗。

高山族還有黥面、文身、鑿齒、涅齒、穿耳、除毛、束腹等身體裝飾習俗、身體裝飾一般出於成年、美觀、聯姻、紀功、尊貴等目的。

高山族的婚姻行一夫一妻制,禁止近親結婚。男女大多自由戀愛結合,如泰雅人以吹口哨表示愛情,有的阿美婦女到男方家贈物表示相思。喪葬形式,泰雅人、布農人、曹人多行屋內葬,埋屍於死者牀下。排灣人、雅美人行野外墓葬,阿美人將死者埋葬在屋前後空地,對惡死者,一律就地埋葬。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爲美。僅以幅布遮陰,毛皮圍腰。但接觸漢文化以後,逐步形成男穿長衫女着裙,講究服飾美。衣服除獸皮、樹皮外,多用自織麻布並加彩紋裝飾。男子衣飾類型,北部常見無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帶;中部常見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見對襟長袖上衣、腰裙、套褲、黑頭巾等。女子衣飾類型包括短衣長裙和長衣短裳。雅美人服飾簡單,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着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高山族的民俗還有很多,比如排灣人的婚禮,跑步迎新娘,在這就不一一跟大家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