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傳統作文

【推薦】傳承傳統作文3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承傳統作文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傳承傳統作文3篇

傳承傳統作文 篇1

前幾日路過平江路,遇到一位買豆腐花的老奶奶。於是便抱着嘗試的心理買了一碗。一碗下肚,咂咂嘴。雖說猶意未盡,但總與記憶中的味道差了些。

小時候,最期盼的就是星期天。因爲每當這時,會有買豆腐花的老爺爺從村東頭騎過來,高聲吆喝:“豆腐腦,豆腐腦嘞!”每次我聽到這蒼老的叫賣聲,便急忙拉着奶奶拿着碗,去買豆腐腦。

“小朋友,又買來毛豆腐腦啦!”

“嗯!”我努力踮起腳,好讓碗放在車上。

“好咧。拿好,小心別燙着了。”

我小心翼翼地把豆腐腦端在我手裏,輕輕的來回吹着。豆腐腦在碗中輕輕顫動着,些許的蔥花和香菜在上面漂着。我端着這碗豆腐腦,就像端着整個世界。

看着這碗豆腐腦,我的腦中忽然閃現出一副畫面:

房子已經很老了,窗戶上的報紙早已泛黃,些許的冷風從破洞中吹進來。一位老人站在一個鐵鍋前,蒼老如枯樹枝般的手正緊握住一把勺子,費力的來回攪拌着,沒轉幾下便要停下來,急促的喘幾口氣,再換另一隻手攪拌。等燒好後,老人在吧豆腐腦放入一個大碗中靜置,等成型後,再往上面撒上蔥花、蒜末、香菜碎末等。老人長吁一口氣,拿起毛巾擦了擦臉上的汗,望着已經做好的豆腐腦,嘴角隱約浮現出若有若無的笑意。

吃完後,我擡頭看了看奶奶又看了看車上的豆腐腦。在一旁和奶奶聊家常的老爺爺就笑着問“吃完了,還想要嗎?”“要!”於是,老爺爺又給我盛了大半碗。正當奶奶給錢時,老爺爺卻一把推回去,“不就半碗豆腐腦嘛,又不知值個錢,還給什麼錢吶。”說罷,也不顧奶奶的再三推辭,騎車向下個村子,叫賣聲不覺。

如今,現在買豆腐腦的人都是爲了錢而豆腐腦,而不是爲了豆腐腦而豆腐腦。它們早已被城市給“污染”了,再也找不到那種令我感動的味道了,再也找不出那種手藝了。

我忽然覺得有些傷感,哪些我們曾經引以爲傲的中國特色食物漸漸的都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水餃、冰糖葫蘆、年糕……難道這些手藝都消失了嗎?

希望這些手藝能真正地傳承下去!

傳承傳統作文 篇2

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現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着的使命。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產物。現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瞭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麼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品性的緊密聯繫,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託了遊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悅;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嚮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願望。這些節日背後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瞭解和重視程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衝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於西方萬聖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聖誕節的白鬍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於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來說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於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於中國;刀叉無法成爲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說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爲中國人的節日。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長期積澱和凝聚之後又經後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裏,後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着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

傳承傳統作文 篇3

過春節了,北方人最少不了的活動就是吃餃子。這個春節自然也不例外。但是,我可不是坐等吃餃子,包餃子當然也少不了我。

清晨,落光了葉子的樹枝將白瓷般的天空分割成一塊塊的形狀,迷糊的太陽剛剛從屋瓦上露出一絲光芒,我和姥姥就迎着乾冷的風走進了種着白菜的大棚裏。大棚裏的白菜成行成列地排着,放眼一望一片青色。

白菜要挑葉大的,根白的,頭是嫩綠的。

挖出來時別弄壞了,別戳壞了它的幫子。

姥姥絮絮叨叨地念叨着,用她骨節粗大的手在白菜上摸着、在泥土中扒拉着。我聽了理論知識,摩拳擦掌地想親身實踐一下,卻見姥姥忽地直起腰來:走吧,兩顆夠啦。我疑惑地皺眉看向姥姥,這就完啦?既然不要我幫忙,那爲什麼叫我來啊?我是想教你挖白菜,等你長大了,也能包白菜餃子給下一代吃,也能教他們怎麼做。姥姥佝僂着身體往外走去,來,幫我拎白菜!

上午,在姥姥的耳提面命下,我旁觀了和麪、發麪、剁餡等一系列過程,但我只在剁餡一環節中幫着做了些體力活你別說,還真挺累的其餘活動只是觀摩。姥姥一直唸叨着你會就行,別丟了傳統趁我還能幹,多幹點活之類的理由不讓我插手。

終於,到了包餃子的時候,我總算是能上手了作爲有個北方媽媽的女孩,誰還不會點兒擀皮的活兒呢?我和媽媽還有姥姥,坐在方桌邊,一人擀皮兩人包,三人聊着天,手上的事兒倒也不耽擱。

我們小時候,別說電視了,連電燈都沒有,晚上黑漆漆的也不守歲,就是下午包餃子,那時候哪兒有肉啊,白菜裏放點兒大豆油,就是餡了。我和你另外兩個姥姥,還有你老姥姥一起包餃子。包完了,吃完晚飯也就睡了,明早起來就吃餃子。姥姥一邊又放了點餡在餃子皮上,手指靈巧地捏出花褶,一邊絮叨着,我們三姐妹都是你老姥姥教着包餃子的,包餃子唉,我年年都包,到現在也包了五六十年的餃子了

等我在午夜看見一大家子人熱熱鬧鬧地聚在一起,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地吃起餃子來的時候,我才明白姥姥爲什麼一直想讓我學會包餃子了:她不在意看不看春晚,也不在意守不守歲,她只想給家人端上一盤熱騰騰的餃子這是我們的習俗,也是我們的傳統。

我能做的就是學會包餃子,以後也在春節給家人包餃子,方不至失去手藝,方不至失去傳統。千百年的傳統,在時間的長河中,我不能讓傳統的支流於此乾涸,無跡可尋,盡力讓傳統的手藝傳承下去,川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