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傳統作文

精選弘揚傳統作文彙總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弘揚傳統作文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弘揚傳統作文彙總5篇

弘揚傳統作文 篇1

文化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民族之所以有凝聚力也完全是因爲文化讓我們有了民族的歸屬感,而文化也是我們國家立身於世界之林的根本,沒有一點文化底蘊的國家,發展只是一句空談,甚至只是一個笑話

我們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而中華文化則賦予了我們每個炎黃子孫深厚的思想。現在我想談的是衆多傳統美德中的幾個。

助人爲樂。作爲高中生,我們對於這句話已經熟的不能再熟了,可真正做到助人爲樂的佔了多少。事實上我們中的許多人扮演的一直是看客這個角色。看看《感動中國》中的感人事蹟。因爲幫助別人而奉獻了自己的精力,青春,時間,這不是爲了去博得大家的讚賞與關注,其實這是對生命,對人生的一種態度。人嘛,生下來就是去經歷一些事,去做一些事,在平凡中創造不平凡,在平凡中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有句話叫“見死不救”,對於這點我表示真正的憤怒。每個生命都是值得尊重與救贖的,這不僅僅是對生命的質疑,更是對自己良心的放逐。

爲什麼會有人在看到幼童卡在陽臺上即將掉下的時候毫不猶豫的爬上樓房用自己的雙手去託着一個岌岌可危的生命,爲消防人員贏來寶貴的救援時間,讓一個還未綻放生命光彩,充滿希望的小生命留在這個世界上呢?是我們中華文化賦予了他一顆讓人尊重的良心。所以作爲祖國的未來棟樑的我們,請讓我們用我們的行動去感動身邊的人,去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

弘揚傳統作文 篇2

提起清明節,也許很多人都會背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然而,同學們,你瞭解清明節的由來嗎?你能數數清明節的民風習俗嗎?你能說說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嗎?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古代清明前一天爲“寒食節”,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而爲一。經上千年的演變,清明節日益發展成爲舉國上下十分重視的民俗節日。

清明節最突出的習俗是掃墓祭祖。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先人的墳塋,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會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要去親臨察看。在祭掃時,給墳墓剷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除了給自家先人上墳外,如今,人們還會到烈士陵園掃墓,祭奠先烈英靈,繼承革命遺志,清明節成爲全國人民緬懷革命先烈的隆重節日。

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間有着深刻的關係,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於在古人與今人、前人與後人之間建立和諧的代際關係,進而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這也是清明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間根基。

清明又名“踏青節”。三月清明,春回大地,地溫升高,草木萌動,在北方是“草色遙看近卻無”,在江南則楊柳綻開,桃李芬芳,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舊時,清明時節的郊野之中,衆人春遊的場景是非常盛大熱鬧的。當時遊樂活動在清明節俗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與祭祀平分秋色。宋代詩人吳惟信在《蘇堤清明即事》一詩中寫道:“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更是形象地描繪了西湖春天美妙的景色,以及人們傾城遊春的生動場景。沐浴着風和日麗的大好春光,盡情地享受這春天的溫暖,正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文化權利。

除了掃墓、踏青之外,古代的清明節,還有盪鞦韆、蹴鞠、放風箏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使這個節日,在慎終追遠的莊嚴中,融合了許多歡樂的氣氛,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

清明時節,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我們追思賜與我們的先人,我們緬懷創造歷史的英雄;我們可以在墓前與先人對話,也可以踏青放風箏親近自然,去感受“踏花歸去馬蹄香”的愜意,去領略春光明媚、萬物復甦!清明是逝者的欣慰,清明是生者的責任,清明是天空的坦然,清明是來路的芬芳。

弘揚傳統作文 篇3

中華民族悠悠5000年曆史長河,閃爍着華夏兒女的勤勞與智慧,孔子曾經說過“民無信則不立”。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美德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不竭進步之源。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個故事:一個國王有3個兒子,一天他給3個兒子各一袋種子,說“誰種出來的東西讓我滿意,我就讓誰繼承我的王位”。過了一段時間,三個兒子都來了,大兒子拿出許多果實,二兒子拿出鮮豔的花,只有三兒子什麼都拿不出來。國王好奇地問三兒子。他說“你給我的是熟種子,怎能種出東西呢?父親滿意地笑了,把王位給了敢於說實話的三兒子。他的誠實守信使他當上了國王。

不但這樣,在社會主義文明高度發展,人與人相處難見真情的今天,誠信的品質極爲重要。而在原來,在我們身邊缺失誠信的事情卻時有發生:虛假廣告橫行天下;劣質商品充斥市場;考生作弊現象嚴重……所以,“信用危機”已成爲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因素。

而近幾年來,人們把最具有中華傳統美德的青少年稱爲“最美少年”,它是人們熱議的話題,也是我們正要尋找的正能量。爲了建立人人都有的良好品德的社會風氣,我們要爭當“中華民族最美少年”,要熱愛祖國,樹立遠大的理想,爲了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鬥。今天的生活是無數前輩們用肩膀扛起來,用鮮血換來的,我們有什麼理由來虛度青春呢?

我們作爲新時代的繼承人,我們有責任和義務背起這偉大復興的責任,我們要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一件件小事做起:在學校,我們對待同學,應該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愛護。同學之間如果有矛盾,多進行自我反省,不要把錯誤推向別人。它就像潤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跡。互相理解,寬容待人,才能使班級更團結,友誼更深厚。使我們全校學生心連心,共創和諧校園。在家裏,行動上幫父母多做家務,言語上多多誇獎父母,不要與父母頂嘴,最重要的一點,認真學習,每次都用優異的成績來回報父母;在大街上,不隨手丟垃圾,不吐痰。用我們的真誠和最熾熱的心,澆灌出人生最美麗的花朵。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讓我們成爲社會建設的骨幹,樹立健康社會社會美德,奔向祖國繁榮富強的現代化,使中國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弘揚傳統作文 篇4

中華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讓梨”等典故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至高無上的美德,更說明了中華民族是一個文化之都。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我們國家也不例外。而中華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獨一無二的瑰寶,我們都是中國人,自然要理所當然地繼承我們祖先給予我們的一筆豐厚的禮物,就像我們是中國人,就要說中國話一樣,和諧的社會需要中華美德來構建,來填充這個空虛的世界,否則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枯燥無味,這正是中華美德給予我們的,一顆中國心。

想想這句名言:忘記過去就等於背叛。如果你真的對中華美德棄而不管,你就等於背叛了中華民族的祖先,雖然這是一個愈發進步的`社會,但是不是因爲進步了,就可以把中華美德像扔垃圾一樣遺棄呢?然後再去盲目地追求外國文化,而自己家鄉的文化卻遭到冷漠。

讓我們保持一顆純正的中國心吧,並且是一顆有着中華美德的中國心!要永遠記住,你是個中國人,要學習中國文化,中國美德。雷鋒叔叔永遠值得我們崇敬,因爲他身上有許多我們所沒有的中華美德。中華美德人人都可以擁有,關鍵是看你想不想擁有,團結同學你就擁有了中華美德;謙虛好學你就擁有了中華美德;爲爸爸媽媽洗一次腳你也擁有了中華美德……中華美德就在細微之處,只有你用心去做了才能發現它。

“弘揚中華美德,構建和諧社會”,勢在必行。這是保護中國文化的一次行動,讓我們保護好那一顆中國心,不要讓它日積月累沒有了往日的風采!請不要只展望未來而忘記過去,過去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回味的地方!

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中翱翔,在理想的天空中搏擊,用科學文化知識豐滿羽翼,武裝自己,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好準備。讓我們弘揚民族精神,響應時代的召喚,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弘揚傳統作文 篇5

季節的更替,太陽的東昇西落,都遵循着自然法則。幾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總結了自然規律,爲後人留下了智慧的結晶。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春天耕種秋天收穫,這是前人留下的規律。”祖先留下了許許多多智慧的總結。但是智慧的總結現在被世界遺忘了,過去的習俗已經被遺忘,西方國家的節日卻被人們銘記在心。

春風拂過大地,花蕾向外張望,布穀鳥的叫聲提醒他們要播種了。

每當奶奶聽到杜鵑叫時,她總是忙着準備播種。奶奶拿起一把大鋤頭,眯起眼睛,擡頭望着天空,撿起蠶豆種子,叫我去田裏。在泥濘的山脊上,我踩着小鞋子上的腳印,手裏拿着一把小鋤頭,在背上搖搖晃晃地走着。奶奶笑着說:“差不多了。”你不能吃豆子。如果你吃了,以後收穫的時候你就不能吃了。”在這一段話中對現場。聽着鋤頭周圍挖掘的聲音,“布穀鳥悠揚的歌聲。奶奶把兩個手指伸到她的手掌裏,兩隻大手拿起一個光滑的鋤頭開始挖掘。我學會了用同樣的方式挖掘,但是很快我就汗流浹背了。奶奶過去常在屋前用一把大鋤頭挖洞。我就用一把小鋤頭把洞埋了。奶奶在豆子旁邊,我把石頭按在豆子旁邊,趁奶奶不注意的時候,把豆子撿起來放到石頭裏。把豆子撿起來,送到嘴裏。結果,吃了一口土後,奶奶看見了,笑了,拿出一把種子,說:“到那邊去,在地上吃。”穿過短短的小路,走到田埂上,坐下來吃瓜子,時不時地拿起幾粒穀粒跑到奶奶面前。

晚上,我們舉起鋤頭,抱着小桶回家。進門的時候,我看見媽媽在廚房裏做飯,喊着:“媽媽,我回來了。”媽媽微笑着走了過來,拍了拍我的泥土,遞給我和奶奶一碗熱湯,讓我和奶奶單獨在一起談論這個地方。

那個時候,家裏總是掛着舊的黃色日曆,一天就翻了。現在舊的日曆不見了,新的日曆也變了,但是以前的那個日曆還沒有翻過。

隨着時間的流逝,中秋節、端午節、寒食等節日都沒有以前那麼熱鬧了。“雙十一”和情人節等其他一些人爲的節日在公衆中變得熱鬧起來。

中國傳統文化的衰落,西方文化的衝擊,過去的喧囂,今天的蕭條。二十四節氣的運用,外國人的嫉妒,國內人民的冷漠。新曆法充滿了其他國家的節日,而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卻漸漸的被忽視,這種現象令人痛心。

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們應該重新獲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麗,重視傳統文化,牢記中國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