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傳統作文

精選弘揚傳統作文合集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爲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弘揚傳統作文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弘揚傳統作文合集5篇

弘揚傳統作文 篇1

中華民族的傳統豐富而深刻,身爲中國人,都會因此而自豪,它有憂國憂民爲民請命的愛國精神,它有默默奉獻不求索取的高尚境界,它有力克萬難振興中華的堅定信念,它有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的道德規範,它有勵志勤學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它有見利思義助人爲樂的崇高情懷,爲此,中華兒女都會爲自己的祖國高聲怒喊:祖國萬歲,人民萬歲。

我身爲中國人,也是這個大家庭的一份子,因爲心中的慷慨激昂,有莫名的力量激發我的愛國情懷。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我是如此渺小,但是我也會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爲人民服務,進我的綿薄之力。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因此我校曾組織一次學習雷鋒的活動。在敬老院裏,有很多孤苦伶仃的老人,他們無依無靠,看着他們我的眼眶紅了。

在這次活動中,每個人都懷着真摯的感情去做每一件事情。爲他們梳頭,讀報,疊被,擦桌子,剪指甲。臨別時我們依依不捨,有一位盲人爺爺,他頭髮花白,臉上迭起了灰色的皺紋,每天自己坐在屋裏承受着黑暗的世界,臨走時,他緊握着我們的手,久久不想鬆開,看着他的微笑,我流淚了,心裏只能對他默默祝福,祝福好人一生平安。

那次的經歷我印象深刻,也培養了我尊老愛幼的好習慣。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真進步。

中國的傳統美德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品質,是永不枯竭的道德資源。只有做到這些社會纔會進步。人總是要有信念作爲內心前進的動力,我們民族有過歷史的輝煌,也有過歷史的屈辱,但是隻要我們有傳承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國將永遠雄踞東方!

弘揚傳統作文 篇2

(寫春聯)

2月11日,天是那麼湛藍,雲是那麼潔白,追夢小隊的隊員們各個興致高昂,向路人分發了宣傳問卷,而下午2:30,活動則更是精彩豐呈了,我們參加了由金海社區主辦,臨池閣協辦的賀新年活動。我們先由“小書法家”楊嘉琪和他的小夥伴們寫了幾百張福字,接着我們每個小隊成員都一一寫了福,並送給了周圍的人,更傳遞了一份喜慶而又濃濃的年意!

(採訪臨池閣的陳老師)

下午4:00整,我們則採訪了臨池閣的創辦人——陳華鋒,隊員們紛紛問出了一些關於傳統文化之書法的問題,我們都受益匪淺:他從哇哈哈廠裏的中層幹部辭職,幹起了自己小時候的憧憬,創辦了臨池閣,在5年的時間中,人數飛速發展,從2人變成了500多人,參與的人越來越多,他的學生也都獲得了很多書畫獎項,將書法這一國粹繼承下去而感到自豪,他將這番事業作爲自己的人生目標,讓更多的書法愛好者參與進來,發揚光大。他還教會了我們以後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有恆心和毅力,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採訪吳亞卿爺爺)

2月14號上午,陽光明媚,追夢小隊的隊員在家長的帶領下來到了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留下大街92號,採訪了浙江省辭賦學會第一副會長、中國羲之書畫藝術院研究員、臺北故宮書畫院終身名譽院長、全球漢詩總會名譽理事、中華詩詞學會發起人、中國楹聯書藝委委員大名鼎鼎的吳亞卿爺爺,他先給我們寫了幾張書法作品,接着我們採訪了吳爺爺,他一一回答了我們提出的問題,讓我們更深刻地瞭解了我們的祖國有5000多年的文明歷史,源遠流長,出現了王羲之、柳公權、米芾、孔子、蘇軾、李白、杜甫等一系列文化名人,他們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他自己從6歲就開始學書畫了,每天都在練,到至今,已有60多年了,他的學生也來自世界各地,他的言行舉止,更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間,縈繞在在我的腦海中,讓我懂得了我們從小就要學好文化知識,樹立遠大的志向,不斷地超越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借鑑祖先的文化精髓,這樣才能將祖國的文化傳承下去,發揚光大,取得更大的成就。

(參觀浙江美術館)

下午,我們又來到了浙江美術館,排着整齊的隊伍,與家長們一齊領略了書畫的魅力和神奇,大家都對大師的書畫都讚不絕口,還再次體驗了書法,而每個人寫的福字,又各不相同,各具特長,最後,我們還和一位書畫愛好者合了影呢!

透過這次假日小隊活動,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國粹——書法,有了一些深刻的瞭解,還學到了一些書法技巧和人生道理,真希望能多多舉行這樣的活動呀!

弘揚傳統作文 篇3

誠實,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現在的社會中,誠實守信,對一個人,甚至一個國家是至關重要的。

在生活中,誠實,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它是一種美好的品德。有了誠實,就有了朋友,有了堅強,臉上就洋溢着笑容;沒了誠實,就多了敵人,多了灰心,臉上就愁眉苦臉的。有了它我們的人生不會一帆風順,但我們邁出的每一步都會是踏踏實實,腳踏實地的。

據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賈科莫的小孩,他全身是透明的,像是水晶做的,他想什麼,別人都能看見。於是,賈科莫養成了一個品德——誠實。後來,他的.國家被一個暴君統治,賈科莫說出了百姓們對他的恨,就被暴君抓了起來。當賈科莫住進牢房時,整座牢房變得透明瞭!爲什麼?因爲誠實是堅韌無比,不可磨滅的。

那時,我還小。放暑假了,爺爺在睡覺,爸爸媽媽上班去了,我懶得彈琴,便把音樂開啟,自己去玩了。過了一會兒,我把音樂關了,跑去爺爺房裏,說:“爺爺,你聽見我彈琴了嗎?”爺爺聽到了一段音樂,以爲是我彈的,便說:“聽見了,聽見了,你去玩吧!”我興高采烈地跑下樓去。我回來時,看見爸爸正一臉陰雲地看着我,質問道:“你彈琴了嗎?”

“我……我彈了。”我心裏有些發虛。

“什麼?”爸爸一拍桌子,大聲說:“不說實話別吃晚飯!”

我不作聲了,低着頭,心想:爸爸怎麼知道的?難道他有“千里眼”?過了一會兒,爸爸對我說:“有錯誤,改了就是了。再說,這也是爲你好,你好好的練琴,爭取取得一些成績!”

後來,我每天紮紮實實地彈琴,越練越有信心,琴聲也越來越動聽。我覺得自己可以考一個級了,果然,琵琶六級一下子就透過了。

這時,我才正真懂得了誠實的重要。

看,這就是誠實的力量。

弘揚傳統作文 篇4

當我們揹着書包,踏着一路陽光,走進我們的學校——青槓林小學的時候,仰面總是看到“德、智、體、美、勞、績”的校訓,耳濡目染,校訓上的六個大字,深深的鐫刻在我的心靈裏,給我啓蒙,催我奮進。作爲一名六年級的學生,我逐漸理解了中華傳統美德的內涵。

我的母親身有殘疾。自我知事起,她每天都要微跛着一隻腳,到兩里路外的工廠裏去打工。由於母親與我上學順路,我總是挽扶着母親走一段路。可我看見學校的同學,總是會鬆開挽着母親手臂的那隻手。母親看出了我的靦腆,她露出善意的微笑說:“孩子,你走吧。我自己能行走。”聽到母親這話,我的淚水情不自禁的流了下來,想想母親爲了養育我,不顧身患殘疾,每天去工廠打工掙錢,從不說一聲,叫一聲累,我卻爲了自己的顏面而鬆開了挽着她的那隻手。全社會都在關心和幫助殘疾人,作爲殘疾人的兒子,爲什麼不能儘自己的孝道呢?《弟子規》中說:“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我們遵守校規,努力學習,誠信爲基,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講孝道,這也是中華傳統美德的精髓。自小學三年級開始,我再不因爲自己有一位殘疾母親而感到羞愧。

美是一種追求,美是一種願景,更是實實在在摸得着,看得見的事物。當我們乘坐公交車的時候,總會聽到車廂裏的喇叭溫馨的提示人人尊老愛幼;當我們走到公園旁的芳草地的時候,木牌上寫着“碧草青青,關愛呵護。”是的,這些都是不經意的小事,如果人人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學校,將處處沐浴美的道德、美的人文思想。因爲,一滴水能夠折射出太陽的光芒。

如何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就是要有愛國主義的思想,有樂善好施的品德,有敬業樂羣的奉獻,有刻苦學習報效祖國的理念。今年春天的一個上午,在上課的時間,我的肚子突然一陣陣的疼痛,像刀絞似的。起初,我以爲忍一忍就過去了,可後來越來越痛,豆粒大的汗水也從額頭上冒了出來。班主任文老師聞訊後,急忙打車把我送到了就近的花溪醫院。經醫生診斷,是急性闌尾炎。所幸送得及時,否則後果不堪設想。藥到病除,我很快就好起來了。當我躺在病牀上,看見文老師慈祥的面容,心裏說不出的感激。她就像母親一樣,給我關懷,給我慈愛。愛崗敬業,在文老師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優秀教師的形象。

從我做起,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就是要懂得“忠、孝、禮、義、廉、恥”,懂得“溫、良、恭、儉、讓”,樹愛國之情,立報國之志,勵志創新,凝聚衆智,在今後十年、二十年的時間內,就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弘揚傳統作文 篇5

建設和諧的社會,求得安定團結的生存環境,可以說是中國人民自古以來的強烈願望,也是無數中國人世代奮鬥的理想目標。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中華傳統美德中,很多內容也是圍繞着這個目標展開的,例如溫良恭儉讓。所謂溫良恭儉讓,無非就是溫和、善良、恭敬有禮貌、儉樸、謙讓等行爲規範。與之相對立的,自然就是粗暴冷淡、兇惡仇恨、強硬傲慢、奢侈放縱之類。“溫良恭儉讓”出自《論語?學而》。孔子的學生子貢稱頌他的老師說:“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意思是說,孔子與其他的人不同,不是憑藉勢力壓人,靠爭奪強力奪取,而是用溫良恭儉讓這種方式和態度去取得自己所要追求的東西。待人處事要溫良恭儉讓,這不僅是儒家的主張,也是幾乎所有古代中國人所讚賞的基本態度。例如,《管子。形勢》中也說到,“人主”即國君,“溫良寬厚則民愛之”。溫良寬厚,也就是溫良恭儉讓。後來人們也往往以它作爲一種道德修養的要求和規範,用它來稱讚許多賢達君子的處世態度。

今天,我們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時,不能訴諸武力,不能採取強制手段,而要從團結的願望出發,運用溫良恭儉讓的態度,以說服感化的方法,去達到新的團結。

溫良恭儉讓是每個人正常發展的需要,也是創造和保持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的需要。孟子說過,“愛人者,人常愛之;敬人者,人常敬之。”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如果自己一向待人溫良寬厚、謙虛有禮,別人怎麼能對你刻薄冷淡、傲慢不遜?即使一時不理解,甚至出現誤會,久而久之,也能化干戈爲玉帛。相反,如果自己極端自私,待人刻薄,怎麼能夠希望別人會無私、寬厚地待你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堅持溫良恭儉讓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支援和幫助,才能團結最大多數的人,這是我們的生活和事業須臾不可離開的。只有人人努力做到溫良恭儉讓,才能形成人與人之間相敬互助、親密和諧的氣氛,創造和保持一個穩定和諧的環境,而這正是我們成長和發展所不可或缺的。

溫良恭儉讓不是表面的東西,更不是能夠裝出來的,它反映着一個人的內在本質,一種道德境界,體現着他的最根本的人生價值觀,那就是對於別人的無私和愛。僞裝的溫良恭儉讓也許能夠維持一時,但不能長遠;只有徹底的無私和發自內心的對別人的愛,才能使它表現出來、堅持下去,並永遠儲存。當然,溫良恭儉讓不代表懦弱畏懼,恰恰相反,它所表現的是我們自身的強大和成熟,是自身的尊嚴與自信:正因爲堅信自己事業的正義性,相信真理在手,成竹在胸,所以才能夠鎮定從容、雍容大度地面對一切,以溫良恭儉讓的高姿態來對待自己的朋友,甚至競爭對手;不計較一時的成敗,不計較局部的得失,勝不驕,敗不餒,處處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永遠不停頓地發展進取。

作爲文明的一種體現,溫良恭儉讓不是哪個人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學習的結果。真正做到它不容易,甚至是很不容易,必須進行刻苦的學習和艱苦的修養。在這裏除了要繼承我國的優良傳統,特別是學習無數志士仁人的光輝榜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以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原則作爲指導,在實踐中不斷地磨練自己,提升自己。俗話說,誠於中則發於外。只要我們能夠樹立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自覺地將個人與人民羣衆融合在一起,有遠大的目標和博大的胸懷,自然就能夠做到溫良恭儉讓,就能夠正確地對待自我與他人、自我與集體,待人接物自然就會應付自如,使周圍的所有的人如櫛春風、如沐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