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隨筆

摸魚兒隨筆

隨筆1.64W

摸魚:摸魚要的就是一個摸字,於水流之中感知怦然一動的喜悅。母親言,鯽魚爲草籽所化,水盡魚飛。江南亦將鯽魚稱爲魚菜,歸於素菜,心有所惑。摸魚兒做詞牌解,有鄉野之風,更消幾番風雨,匆匆又去摸魚,是我篡改的。魚無罪,怪我年幼無知。

摸魚兒隨筆

摸魚兒靠的就是一個摸字,水在流淌,人伏在水裏,一雙手摸摸索索,在踅摸一次次小小的驚喜。手一動,水花一顫,老黑叔手一揚,肯定撇上岸來一條三五寸的鯽魚。鯽魚,我們村叫草魚板子,沒有太大的,頂多長得像巴掌。柳條兒魚不適合摸,像飛行在水面上的一支響箭,嗖的一聲,稍有風吹草動就游去了二里地遠。

我從小學會摸魚的本事,村前的那條小河,是我的私家游泳池,蛙泳蝶泳狗刨,一上午就掌握了基本要領,剩下的就是藉口摸魚泥鰍般在水裏混日子。老黑叔是我們學習摸魚的專業導師,警告用三個字代替摸魚技術概要:一要輕,身子輕,呼吸輕,手腳輕;二要穩,眼神穩,動作穩,摸到魚的時候手要更穩,不能到了手的兔子又跑掉;三要忍,忍耐水的冷,忍耐長久沒有收穫的煎熬,忍耐不能咳嗽放屁,大概鯽魚聞到怪味刺鼻也會順水而逃。

李時珍說:鯽喜偎泥,不喜雜物,故能補胃。冬月肉厚子多,其味尤美。我們豈能不知,常常見幾個光屁股泥猴兒從水中溼淋淋上岸,黑黑的面板在水面上閃光,柳條穿魚,應該是一幅淡筆勾描的水墨,柳是青的,魚是黑的,一縷鄉野的風中飄着喜悅的淺紅,跟着夕陽回家。

摸到的魚要吃,母親若嫌麻煩,就說去池塘揪一張荷葉,竈火尚有餘燼明滅,以荷葉裹魚,埋在餘燼裏,不幾時就飄出鮮香來。嗅嗅鼻子,剝開燒焦的荷葉,手撕,蘸鹽,其味溢滿整個童年。

小河不遠的地方有片蘆葦坡,蘆葦中有翠鳥,有狡兔三窟的野兔,更有潛伏在蘆根裏的`鯽魚。不管姿勢是否優雅,撅起屁股,一雙手在淺淺的水中慢慢挪移,水花一顫,就有一條鮮活的魚兒甩上岸來。也有手腳冰涼的時候,摸着摸着,摸到一條涼涼的傢伙,以爲是少見的黃鱔,想着一家人就有了改善伙食的理由,拎出水來,是一條青花水蛇,在扭動曼妙的腰肢,喊一聲娘,雙腳跳上岸來,小心臟撲通撲通,需要半個時辰方可魂魄歸位。

摸魚兒是一種詞牌,大略寫詞的辛棄疾元好問當年也是摸魚的高手,摸着摸着興起,就在岸邊唱起歌來——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又去摸魚兒。元好問不是,寂寞蕭鼓中唱:問世間,情爲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頗有兒女情長之意。我們不懂,我們只是在村前的小河裏摸魚,不敢高聲語,恐驚水中魚。摸着摸着,摸走了童年,摸老了爹孃,一轉身,暮色蒼涼,墳上青草青幾許,徒留一絲感傷。

有關鯽魚的公案有兩個,一是林洪在《山家清供》載:鄱江士友請我喝酒,端上一道菜,說叫酒煮菜,結果一看,哪裏是菜,分明是用酒煮鯽魚。等我看趙與時《賓退錄》的記載,說靖州風俗,辦喪事期間不能吃肉,只能以魚爲菜,所以又叫魚菜。杜甫《白小》詩可證,“細微沾水族,風俗當園蔬”,可見以魚做素,在不少地區早已有之。

另外一樁公案,林洪那位朋友也說鯽魚是糧食變的,用酒煮食對身體大有裨益。再有《埤雅 鮒》所引:“鯽是稷米化之,其魚腹猶有米色。”看來這種道聽途說流傳了千年之久,我母親也說過,鯽魚是草籽變的,每到陰雨天,草籽落水成魚,水乾時,化風而去。

我並不想就此釋疑,爲在水中潛藏的鯽魚試圖做一個童話般的歸宿,只是在十幾歲的時候讀到豐子愷的一幅漫畫,徹底顛覆了我對自然萬物的看法,圖中一釜,釜中一魚,釜下有火,火起,魚一直保持極力躬身狀,直到死。

——那魚原來是爲了保護腹中的魚子。

標籤:魚兒 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