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隨筆

我與蝦的故事散文隨筆

隨筆2.62W

我家地處農村,隨便哪條河裏都有龍蝦,是舉着一對紅色大“鉗子”的那種。讀小學時我和村裏夥伴們在夏天就特別愛特釣龍蝦,或炒吃,或拿去賣。賣龍蝦還可以攢到錢,用來買好吃的,我們很高興做這件事。

我與蝦的故事散文隨筆

九十年代農村都比較窮,只要能賺到錢的事,大人們都搶着幹,如收酒瓶、販魚、養羊等,而夏天釣龍蝦來錢比較快,所以很多人都釣蝦賣錢,貼補家用。收對蝦的人也是靠對蝦利潤高致富的。每斤價格在兩元到三塊五之間,等收滿了幾大竹蔑編的籮筐後,就用農用三輪車拖到城裏賣,那裏更受歡迎,所以收者樂意,村裏大人小孩都熱情十足地釣龍蝦賣。

四年級的時候,大人們想到了釣蝦賣錢。起初是和大家一樣買一把鍬,拎着一個化肥塑料袋子,去挖蝦。循着河岸、溝邊走,發現有鮮泥圍成的窟窿,就是蝦窟了,先挽起衣袖,把手插進窟窿裏掏,若是夠不着就用鍬挖開窟窿再掏它,通常可以捉到蝦的,因爲蝦窟一般不太深,最多也就是一米二三深。但往往弄得一身泥沼。把一窟窿兩個對蝦掏出來放到袋子裏的那刻是滿意的。我就曾和大人們一同去挖蝦,主要是幫忙收着捉到的對蝦的。出發前還要帶點食物和水,可以隨時保持體力。每個村裏都有人挖蝦賣錢,早上八九點出發,下午四五點回來,一天挖個七八斤,賣個二三十元錢。錢雖不多,但閤家都很快樂,是當時最普遍的自食其力的方式。

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假啊。挖蝦只流行了一段時間,主要是費勁,吃苦,效率低。後來興起了用自制的網釣對蝦。我和大人就做過這樣的網。就是一毛錢一個紅色小網,買個二十幾個,然後買一撮成圈的鐵鉛條,做成六十幾個直徑約十五六釐米的鐵圈,將每三個鐵圈等距的放置在紅色小網內壁上,以白線紮緊,再在籠子的口處的圈上勻稱地繫上三根等長的帶狀的白塑料繩子,末端打個結釦,結處繫上一段塑料繩子,繩子尾端連接在一個方形的白色塑料泡沫上,作爲“魚符”。蝦網制好了,還要做一根竿子,杆子梢上綁着一個“Y形”的鉤子,用於起蝦網。這樣一整套捕蝦的網就做成了。那時,我常想:是誰發明了這個簡便的逮蝦工具?那個人一定很聰明吧!一定是漁業行業的狀元吧!

這種網的原理和“增網”的類似,用之前要找一些肉捆在網底上。逮蝦的通常就抓幾個癩蛤蟆剝皮取肉。在這種風氣下我也按照這種方式做了,用這種方法釣到了不少對蝦;乾淨,還不髒衣服。有一次,在五月份我和大人去到湖裏釣對蝦。去得急沒有帶食物和水。等下好了蝦網,太陽已高照天空。看着一個個浮在水面上的泡沫,我心安穩下來了,坐在地瓜溝邊,望着長着蘆葦稞子的河面,看着四周景色,等着蝦上鉤。那天蝦上鉤的很慢,我等了好久還是沒有釣到多少,可我已餓了,無精打采的,就不想釣了。但是在大人的要求下我還得等待,心裏總是想着去家。空氣就像被蒸熟一般,一陣陣熱浪撲來。我更感到飢餓了。大人拿着杆子,用竿頭的鉤子去挑泡沫 “魚符”,起完一批次網時,釣到了一些對蝦,我收好蝦後,他又將蝦網放回去。過了一會兒,又開始起蝦網了。其中緩緩起一個蝦網時,大人小聲的'喊:“保君,快看……”

我的興趣被喚醒了,目光投向逐漸脫離水面的網兜,只見一個大紅對蝦扒着圓網的壁慢慢地往上爬,爬到頂端地網圈處,兩個紅色大“鉗子”往裏一彎,兩排小爪子摩動着,整個身軀就順水跌倒網兜了,牢牢地鉗住肉,這時大人趕快提起網,很容易就捕獲到了。大人常說:“對蝦是豬吃死食的!”的確如此。然而飢餓感越發強烈了,我只唸叨着去家吃飯,大人皺着眉頭,露出白眼,不許。我也就忍着,賺錢是一件事關衣食的大事,我也曉得。無聊了,我就扒着地瓜秧子看看下面有沒有長着地瓜,發現沒有,就望着大人一個人在那忙乎。天氣越來越熱,我看釣得也差不多了,就嚷嚷回家吃飯,回來再釣,大人不同意。這時侯溝對面來了一個青年人,二十幾歲,他用的是傳統的釣竿方式釣蝦的,一個人擺下了十幾根釣竿。所謂釣竿就是一米來長的蘆葦莖幹,繫上一根捆着癩蛤蟆肉的白線,蝦上鉤的時候,就用帶網兜的杆子,邊提釣竿,邊撈取對蝦。僅僅一會兒他就釣了很多,我們羨慕,心裏也有點嫉妒。我還是不想釣了,一個勁要回家吃飯,大人在我的磨嘰下,同意了,收起工具,回家了。烈日照耀着湖裏的一切,莊稼低垂着頭,默不作聲。那個穿着白色發了黃的褂子的青年男人,帶着黝暗的面孔仍在不緊不慢的提着釣竿……

以後又流行蝦籠子捉對蝦,晚上投到河裏,第二天再取起蝦籠,可以捕得更多,還可以捉到黑魚、紅魚等大魚,我們樂不可支啊。由此,我們見證了蝦行業的繁榮過程,各種漁具產品相繼而出。

我和小夥伴們有時也自己來釣蝦賣錢花,就要犧牲些許青蛙和蟾蜍了,我們利用賺到的錢買雪糕吃,零食吃,很愉快!覺得釣蝦是大自然賜給的樂趣。現在這邊沒有收蝦的了,想找這種快樂已經不可能了。想到扒蟾蜍的皮真是有些罪惡感,但那時卻不這樣想,道德底線就是不害人就行了。我們該保護這些有益的小動物,讓自然與人的生活環境協調起來,這樣家園才更美麗、健康。

標籤:散文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