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隨筆

一地醉蝦雜文隨筆

隨筆3.31W

週日在家中,一早起來花了20來分鐘聽了平臺“365聽書中”的《雲林堂飲食制度集》,這是元朝吃貨大畫家(倪瓚,號雲林)所著。聽書的拆書作者黃昕重點介紹了此書五十多個食譜中的六道蘇菜:“燒鵝”、“蜜釀蝤蛑”、“煮麩幹”、“青蝦卷汆”、“燒蘿蔔”、“蓮花茶”。

一地醉蝦雜文隨筆

書中記載了不少名菜

聽後,我仔細看了文稿中的菜譜方知道:

“燒鵝”,並不是廣東人以爲的“燒”鵝(烤),而是蒸鵝,而且以蒸整隻鵝而言,家裏必須有一口大鍋,現在的家庭都是3-5口人的小家庭,想找一口大鍋可真不容易,莫說我家沒有,估計附近左鄰右舍都借不到。不過可以變通一下,不用整隻鵝,用1/4只鵝來依法泡製。

“燒鵝”原來是蒸出來的

“燒蘿蔔”,根本就不是我所以爲的“紅燒”燒煮而成的,而是用滾熱湯汁浸泡出來的。這道菜做法倒是簡單(六道菜中最簡單的一道),燒製用於浸泡蘿蔔條的湯汁所需的生薑絲和花椒粒,尋常家庭的廚房裏都備着呢,程序簡單,對刀工的要求也不高,值得一試。

蘿蔔不是紅燒,而是浸泡出來

“蜜釀蝤蛑”,不那麼容易做。首先食材就受季節的限制,其次光是要從大鰲和蟹腿中將蟹肉拆出來這一道工序,就把我給嚇住了,我估計如果我能把這菜給折騰出來,已經累得沒胃口吃了。

做“蜜釀蝤蛑”等工序複雜的很

“煮麩幹”,食材倒是簡單易得,上超市就可以買到,但是配料繁多,工序複雜,先得切,然後要用不同的配料先後煮過兩次,再用調好的配料拌,光看菜譜就已經腦暈了。

這道菜也不容易做

“蓮花茶”嘛,很優雅,很高大上,可是去哪兒找荷塘呢?即便找到荷塘,還得等荷花開放的季節“在太陽剛剛出來的時候,選擇池塘中將開未開的荷花,用手指撥開花瓣,將茶葉放進花苞之中……用細麻繩把荷花紮緊”,第二天取出,這都還沒完,還得三取三曬,還得用正規的煎茶法來泡製……這種折騰法吧,算了,我還是不做雅人,做回俗人吧!老公倒是挺能體會我心意的,說如果喜歡不如去茶舍喝,我咕噥了一句,在咱們眼前煎茶倒是沒有問題,可誰知道那茶葉的蓮花香,是人工添加劑的香呢,還是真的三取三曬的?!

這“蓮花茶“看起來很高大上吧

“蓮花茶”的製作過程可費工夫了

“青蝦卷汆”呢,食材容易解決,上一趟市場立馬就有鮮活的蝦;醃製蝦肉所需的蔥、椒、鹽、酒,廚房裏也都有,燒汆蝦肉的湯所用的筍片、糟薑片可以即刻去樓下的超市買;唯一讓我頭疼的是對刀工的要求太高了,看看,“以小刀子薄批,自大頭批至尾,肉連尾不要斷。”(我發誓,我要能做得到,一定去考廚師牌!)。如果真要做的話,我會在這道菜刀工部分偷工減料的.,批不出“螺旋式……拉開不斷”的效果,大不了由得它了,斷就斷吧!

青蝦去頭去殼後得用鹽和料酒醃製

把上述六道菜過濾了一遍,發現我能做,想做的也只有“燒蘿蔔”和“青蝦卷汆”呢。

婚後二十六年,我們家飲食方面的家務分工,一向是老公做飯我洗碗的,今天聽書後破天荒想試一試做“燒蘿蔔”和“青蝦卷汆”。於是,我拿出冰箱裏的蘿蔔切成條塊,又興致勃勃上祐漢街市買了一斤活蝦。

依菜譜,蘿蔔切條塊、燒熱汁,很快就泡好了,試了一下味,嗯,下回這汁的調料品比例需要調整:醋多了,鹽少了,花椒和酒的比例還可以再增加。

可這蝦可真讓我抓瞎了!我買的活蝦在袋子裏此起彼伏地活蹦亂跳,我把蝦倒到洗菜池裏清洗的時候,它們爭先恐後地跳到料理臺和地板上來,我的天!這活蹦亂跳的,我怎麼把他們去頭去殼呀?

我家老公倚着廚房的門,雙手交叉於胸前,笑看我在廚房裏亂轉,然後提醒了一句:反正要用酒醃,不如衝乾淨先放酒把蝦醉一醉,等它暈了你纔好去頭去殼。果然,“醉”了的蝦好對付多了,可是我在剝頭去殼的時候又被頭殼扎傷了手指,氣的我一刀背拍下去就拍扁了幾隻蝦,然後碗翻了,砧板也掉到了地上……

看着一地醉”蝦,好吧,我不逞強了,把廚房這陣地還給了老公,“術業有專攻”,我還是做我的洗碗專業戶吧!

附:

六道菜譜

1. 用“燒肉”法。亦以鹽、椒、蔥、酒多擦腹內,外用酒、蜜塗之。入鍋內。餘如前法。但先入鍋時,以腹向上,後翻則腹向下。

2. 鹽水略煮,才色變便撈起。擘開,螯腳出肉,股剁作小塊。先將上件排在殼內,以蜜少許入雞蛋內攪勻,澆遍,次以膏腴鋪雞蛋上蒸之。雞蛋才幹凝便啖,不可蒸過。稱、橙齏、醋供。

3. 以吳中細麩,新落籠不入水者,扯開作薄小片。先用甘草,作寸段,入酒少許,水煮幹,取出甘草。次用紫蘇葉、橘皮片、薑片同麩略煮,取出,待冷。次用熟油、醬、花椒、胡椒、杏仁末和勻,拌麪、姜、橘,再三揉拌,令味相入。

4. 生青蝦去頭殼,留小尾。以小刀子薄批,自大頭批至尾,肉連尾不要斷。以蔥、椒、鹽、酒、水醃之。以頭殼擂碎熬汁,去渣。於汁內汆蝦肉,後澄清,入筍片、糟薑片供。元汁。不用辣酒,不須多汆令熟。

5. 切作四方長小塊,置淨器中。以生薑絲、花椒粒糝上。用水及酒、少許鹽、醋調和、入鍋一沸,乘熱澆蘿蔔上,急蓋之,置地。澆汁應浸沒蘿蔔。

6. 就池沼中,早飯前,初日出時擇取蓮花蕊破者,用手指撥開,入茶,滿其中,用麻絲縛扎定。經一宿。明早連花摘之,取茶,紙包曬乾。如此三次。錫罐盛,扎口收藏。

7. 用銀茶銚煮水,候蟹眼動。以別器貯茶,傾銚內湯少許,浸茶沒,急用蓋蓋之。俟浸茶溼透,再以銚置火上,俟湯有聲,即下所浸茶。少傾便取起。又少傾再置火上,才略沸,便啜之,極妙。

——· 核心內容 ·——

一、燒鵝

這道菜堪爲全書中最爲出名的一道菜了。一向瞧不起前人烹飪著作的袁枚,都將這道菜收入自己的《隨園食單》中,並將此命名爲“雲林鵝”。相傳,這道燒鵝是倪雲林在蘇州吃到的,大加讚賞,回無錫後,他就將這道菜列入了自己的日常食譜中。

作法如下:整鵝一隻,洗淨後,用鹽、蔥末、花椒、酒擦其腹內,然後塞蔥一把,填實其中。之後,再把蜜與酒拌勻,將整鵝通身塗滿。在鍋中放一大碗酒、一大碗水。蓋好鍋蓋,用溼潤的綿紙把鍋蓋縫封起來。連燒兩束茅柴,讓鵝的腹部朝下,隔水蒸,過程中保持綿紙溼潤。第二束茅柴燒盡之後,等鍋蓋自然涼下來,把鵝翻個個兒,蓋上蓋子,封好綿紙,再燒一束茅柴。等這束茅柴燒盡,鵝也就好了。袁枚說 “起鍋時,不但鵝爛如泥,湯亦鮮美”。

二、煮麩幹

麩幹,即烤麩,是江南一帶常見的食材。選取蘇州出產的、剛剛從蒸籠上拿下來還沒下過水的細麩幹,用手撕成既小又薄的片子。然後,把甘草切成一寸長的段子,放入水中,加少許酒,同麩幹一起煮。等水煮幹後,取出甘草。再放入紫蘇葉、橘子皮、生薑片,加水與麩幹同煮。不要煮太久,然後把麩幹取出,等其冷卻後,用燒過的油、醬油、花椒、胡椒、杏仁末、生薑絲、橘皮絲,將麩幹再三揉拌,使味道滲透其中。

這道菜製作的全程中,沒有加入鹽或糖,而是取甘草的清甜,醬油的鹹鮮,輔以衆多配料使其調和配伍,一同烹製麩幹這種源自大地穀物的精華,不僅暗合藥食同源的法則,還讓口感呈現出立體跳脫的狀態。道法自然,也是烹飪中極高的境界了。

三、蜜釀蝤蛑

據說,如今蘇菜之中的芙蓉蟹鬥正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大概是倪雲林吃煮蟹吃得膩煩了,或者是嫌隨吃隨拆太麻煩,所以才琢磨出“蜜釀蝤蛑”這樣一種新鮮吃法吧。

先將梭子蟹用鹽水稍微煮一煮,等蟹的顏色變了就撈出來。將大鰲和蟹腿中的肉拆出來,將這些鋪在蟹殼之中。把少量的蜂蜜加入打散的雞蛋內攪勻,然後把蛋糊澆在蟹殼所盛放的蟹肉之上,再把蟹的膏黃鋪在雞蛋糊上,然後上籠蒸,一定不要蒸過頭,要嫩嫩地纔好。菜上桌之後,只只蟹鬥清爽利落。一口之中,既有蟹黃的膏油綿密,也有蟹肉的絲絲分明,兩種口感被蓬鬆的雞蛋串聯起來,再加上醋的調和,更襯托得這種滋味鮮美非常。

四、青蝦卷汆

蘊含了對火候與起鍋時間的精準把握。選擇新鮮的青蝦去頭去殼,只留下小尾巴。下面就是考驗刀工的時候了。要用小刀,將蝦肉從頭批到尾,最後形成螺旋狀,要能拉開不斷。之後,用蔥、花椒、酒、鹽來醃製蝦肉。在醃製蝦肉的時間,將剛纔取下的蝦頭蝦殼搗碎熬汁,然後過濾掉渣子。在這個原汁中加入筍片與糟姜略煮,二者都是提鮮之物,以此湯來汆蝦肉,尤其要控制好時間。倪瓚沒有繼續寫,但若是以清水煮一縷掛麪,挑入此湯之中,配着脆嫩的蝦卷,清爽的筍片,撒上一小把青蒜末,對着煙波浩渺的太湖,熱乎乎地來上一碗,怕是神仙也要羨慕呢!

五、燒蘿蔔

這是一道不折不扣的素菜。雖然主角其貌不揚,但云林堂也一樣重視,自有一種簡單精緻的烹調手法。先將蘿蔔切成長方小塊,放在乾淨的、可以蓋蓋子的器皿當中,然後把生薑絲,花椒粒撒在上面。用水,將酒、少許的鹽和醋調和均勻,放到鍋中燒開,然後將這滾燙的調料澆在蘿蔔之上,一定要沒過蘿蔔,之後迅速蓋上器皿的蓋子。靜置一會兒就可以食用了,也可以選擇再泡更久些再吃。這種方法既能去除一部分白蘿蔔的寒涼之性,又可以保證它爽脆的口感。這樣一道燒蘿蔔,無論擺在什麼樣的餐桌上都沒有違和感。倪雲林自然是見過大世面的人,所以才能記錄下這樣一道既可以講究,也可以將就的小菜吧。

六、蓮花茶

最後奉上一壺精心炮製的蓮花茶。要在太陽剛剛出來的時候,選擇池塘中將開未開的荷花,用手指撥開花瓣,將茶葉放進花苞之中,要放滿。然後,用細麻繩把荷花紮緊。第二天早上,連花一起摘下來,從荷花中取出茶葉,用紙包好曬乾。這樣重複三次,也就是將同一撮茶葉三次放入荷花之中,三次取出,三次曬乾。將炮製好的茶葉放到錫罐中收藏,罐口一定要封緊。如此費心炮製的茶,若沒有得當的烹煮之法,美妙的滋味是無法展現出來的。所以,他緊接着在下一條就寫了煎茶法。須用銀茶銚煮水,煮到水中有蟹眼狀的水泡泛起,取下銀茶銚,舀出一勺水,倒入放有蓮花茶的蓋碗之中,使水沒過茶葉,迅速蓋上蓋子。然後,再把銀茶銚掛在炭上繼續加熱。待到聽見其中的水發出聲響,將剛剛浸泡的茶葉投入其中。略過一會兒就把茶銚取下來,再過一會兒,把茶銚再掛回去,剛剛沸騰時,就可以享用了。然後倪瓚寫了兩個字,“極妙”。翻遍全書,獲得雲林先生如此評價的,唯有這盞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