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經典美文

我只是認真做好每一件事美文摘抄

她叫張俐娜,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她1940年生於福建光澤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受家庭環境薰陶,從五六歲時,她就開始接受良好的啓蒙教育,表現出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我只是認真做好每一件事美文摘抄

年少時,張俐娜的志向是當一名小學老師。初中畢業時,她原本打算報考師範學校。這時,她的班主任卻希望她報考高中,將來成爲一名科學家。於是,她聽從了班主任的'建議,改變報考志願報考高中。高中畢業後,她考入武漢大學化學系。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北京鐵道科學院工作,10年後,她回到母校武漢大學任教。

在大學任教期間,張俐娜主要研究天然高分子與高分子物理、天然高分子改性材料、天然多糖溶液性質及生物活性。1984年,她榮獲日本政府學術振興協會獎學金,赴大阪大學做訪問學者。在日本訪學的那段經歷,不僅讓她開闊了眼界,而且更加明確了她的科研主攻方向——生物質研究。在該領域,纖維素的溶解一直都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傳統方法主要採用高溫加熱,成本高、能耗大、污染重。

做實驗是一名化學家工作的常態,其中付出的艱辛不是外人能夠體會的,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實驗條件很差。爲了做纖維素的溶解實驗,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張俐娜輾轉多地進行纖維素可降解膜的工業化實驗。最早來到洛陽,當時,實驗儀器設備簡陋不說,條件特別艱苦,甚至連坐的凳子也沒有,晚上經常停電,她點着蠟燭繼續實驗。

2006年暑假,張俐娜來到江蘇做低溫溶解實驗,爲了滿足溫度要求,實驗常在深夜進行,她始終堅守現場,和學生一起做實驗,常常通宵達旦,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那時,她已66歲。

就這樣,經過多年潛心研究,用心實驗、迎難而上,最終,她發現了一種新的水體系低溫溶解法——用尿素、氫氧化鈉和水做溶劑,預冷至零下12℃,將極難溶解的纖維素丟進去,一兩分鐘便化爲黏液。

這種溶劑只需在零下12攝氏度,就能讓蔗渣、蝦殼、蟹殼等農業廢棄物迅速溶解。這些廢棄物經這種方式處理後,直接拉成化纖絲紡成服裝,還能製成包裝袋、發光膜等各種生活用品。而且,這些物品再次廢棄後,只需埋入土中2個月,便能被大自然分解得無影無蹤。

這項世界首創的技術,簡單迅速地變廢爲寶,不僅敲開了纖維素科學基礎研究通往纖維素材料工業的大門,同時解決了我國同類產品高溫加熱溶解劑引進成本過高的難題。

因爲獨創的“水體系低溫溶解法”,張俐娜由此獲得美國化學頂級大獎——安塞姆·佩恩獎。該獎是面向全世界所有致力纖維素領域研究的科學家的國際性獎勵,每年僅授予一人。她由此成爲1962年設立該獎項半個世紀以來,第一個捧得該獎的中國人。

面對榮譽,張俐娜淡然地說:“我沒有想過要當大教授、大科學家,我只是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天上不會掉餡餅,只有經過千錘百煉纔能有所成。”

正是“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張俐娜才從一個化學系的畢業生成長爲美國化學頂級大獎的獲得者。如果說生命中的輝煌如絢爛的櫻花,那麼迎來這璀璨的輝煌時刻必須經歷漫長寒冬的蟄伏和孕育。這一點,是每一個初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都應該知道的。

標籤:摘抄 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