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好文

送東陽馬生序翻譯

好文8.45K

本文是由語文教案工作室上傳的:語文版2011中考課內重點文言文解析:《送東陽馬生序》。

送東陽馬生序翻譯

內容預覽: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明】

一、文學常識

1.節選自《宋學士文集》。宋濂,明代散文家。字景濂,浦江人。

2.序:贈序,一種文體,與“序言”有別。

二、原文

餘幼時即嗜學(1-3)。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4-12)。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13-18)。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19-21)。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22-25)。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26-34)。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35-39)。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40-53)。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54-56)。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57-64)。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65-7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74-79)。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80-94)。蓋餘之勤且艱若此(95-96)。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爲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97-110)。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111-116)?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117-119)。餘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餘(120-122)。撰長書以爲贄,辭甚暢達(123-125)。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126-128)。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129)。是可謂善學者矣(130-131)。其將歸見其親也,餘故道爲學之難以告之(132-134)。

三、註釋

(1) 餘:我。(2) 即:就。(3) 嗜學:愛好學習。

(4) 無從:沒有辦法。(5) 致:取得,這裏指買到。(6) 每:常常。

(7) 假:借。(8) 假借:借。(9) 於:向。

(10) 之:的(11) 筆錄:抄寫。(12) 以:來。

(13) 屈:彎曲。(14) 伸:伸直。(15) 弗之怠:不懈怠,不放鬆。

(16) 走:跑。(17) 稍:稍微。(18) 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逾:超過。(19) 以是:因此。(20) 以:把。

(21) 因:因此。(22) 既:已經。(23) 益:更加。

(24) 慕:仰慕。(25) 道:學說。(26) 患:苦於,擔心。

(27) 碩師:大師。指學問淵博的人。(28) 與:和。(29) 遊:交往,外出求學。

(30) 嘗:曾經。(31) 趨:小步快走。(32) 先達:有德行學問的前輩。

(33) 執:拿。(34) 叩問:請教。(35) 德:道德。

(36) 德隆望尊:道德高尚,名望很大。(37) 填:塞滿,充滿。(38) 降:減,減退。

(39) 辭色:言辭和神色。這裏指溫和的言語、態度。(40) 立:站。

(41) 侍:陪侍。(42) 援:引述。(43) 質:詢問。

(44) 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45) 請:詢問,請教。(46) 叱咄:大聲斥責。

(47) 色:態度。(48) 愈:更加。(49) 至:周到。

(50) 復:回答。(51) 俟:等待。(52) 欣悅:高興。

(53) 則:就。(54) 故:所以。(55) 雖:雖然。

(56) 卒:最後,終於。(57) 負:揹着。(58) 篋:小箱子。

(59) 屣:鞋。(60) 巨:大。(61) 窮冬:隆冬,深冬。

(62) 烈風:大風。(63) 數:幾。(64) 而:卻。

(65) 舍:居室。(66) 支:通“肢”,肢體。(67) 僵勁:僵直。

(68) 媵人:女婢,侍女。(69) 持:拿。(70) 湯:熱水。

(71) 沃灌:洗濯。(72) 以:用。(73) 擁、覆:蓋。

(74) 寓:寄居。(75) 逆旅:旅館。(76) 再:兩次。

(77) 鮮:魚。(78) 肥:豬肉。(79) 享:享用,享受。

(80) 同舍生:同住的同學。(81) 被:通“披”,穿。(82) 纓:系在脖子上的帽帶。

(83) 腰:這裏是“腰上繫着”的意思。(84) 容臭:香囊。臭:本義是氣味,這裏指香料。

(85) 燁然:光彩鮮明的樣子。(86) 縕:亂麻。(87) 縕袍:以亂麻爲絮的袍子。

(88) 敝衣:破衣服。(89) 處其間:生活在他們中間。(90) 略無:一點沒有。

(91) 慕豔:豔羨,十分羨慕。(92) 以:因爲。(93) 奉:供養。

(94) 不若:不如,比不上。(95) 若:像。(96) 此:這樣。

(97) 今:現在。(98) 學:學習。(99) 於:在。

(100) 縣官:朝廷,官府。(101) 日:每天。(102) 廩稍:公家按時供給的糧食。

(103) 裘葛:泛指四時衣服。裘:冬衣。葛:夏衣。(104) 遺:給。

(105) 凍:挨凍。(106) 餒:捱餓。(107) 奔走:奔跑。

(108) 勞:勞累。(109) 爲:作爲。(110) 之:他們。

(111) 天質:天然資質。(112) 卑:低下。(113) 則:那是。

(114) 心:用心。(115) 豈:哪裏。(116) 之:的。

(117) 流輩:同輩。(118) 稱:稱讚。(119) 賢:賢能。

(120) 京師:泛稱國都,這裏指朝廷。(121) 鄉人:同鄉的人。(122) 謁:拜見。

(123) 撰:撰寫。(124) 書:信。(125) 辭:言辭。

(126) 論:議論。(127) 色:臉色。(128) 夷:平和。

(129) 勞:勞苦。(130) 是:這。(131) 謂:說。

(132) 親:父母。(133) 故:特意。(134) 道:講,說。

四、譯文

我小時就愛好學習。(因爲)家裏貧困,沒辦法買書來讀,(於是)常向有藏書的人家去借,自己親手抄寫,計算着日子歸還。(趕上冬天)天氣很冷,硯臺裏的水結成了堅硬的冰,手指不能彎曲伸直,也從不放鬆。抄完後,跑着把書還回去,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願意借書給我,我因此得到博覽羣書(的機會)。我已經成年,更加仰慕古代聖賢的學說,又苦於沒有大師、名人和我交往,向他們請教。我曾經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經書向當地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那位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弟子擠滿了屋子,他的言辭態度一直極爲嚴肅。我站在他的身邊,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俯下身子,側着耳朵,恭恭敬敬地請教。有時遇到他大聲斥責,(我的)態度更加恭敬,禮節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句話來回答;等他高興了,就又去請教他。所以我雖然愚笨,終於有所收穫。當我跟着老師求學的時候,揹着書箱,拖着鞋,走在深山大谷裏,冒着嚴冬凜冽的寒風,踏着幾尺深的積雪,腳上面板凍裂了(我)卻不知道。我到了住所,四肢凍僵,不能動彈,侍女拿來熱水(給我)洗手暖腳,用被子(替我)蓋上,很久(我)才暖和過來。寄居的旅店的主人每天給我準備兩頓飯,從沒有魚和肉這樣有滋有味的東西可以享受。跟我同住在旅舍的同學們都穿着華麗的衣服,頭上戴着用紅纓和寶石裝飾的帽子,腰上佩着白玉環,左邊帶着佩刀,右邊掛着香袋。光彩鮮明,就像神仙一樣;可是我卻穿着舊棉襖、破衣衫,生活在他們當中,一點也沒有羨慕他們的意思。因爲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別人。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現在許多在太學裏的學生,朝廷每天供應膳食,父母每年給(他們)準備皮袍和綢衣,沒有受凍捱餓的憂患;坐在高大寬敞的房子裏面誦讀《詩》《書》,也沒有奔跑的勞累;有司業、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任何問題得不到解決,沒有任何要求得不到滿足。凡是應當有的書,都聚集在這裏,不必像我那樣親手抄寫,要向別人借來纔看得到。他們的學業要是不精通,不能養成良好道德品行,不是天資低下,那是用心不像我一樣專一罷了,哪裏是別人的過失呢?

東陽縣的書生馬君則,在太學裏讀書已經兩年了,同學們都稱讚他的賢能。我(到)朝廷朝見皇帝,馬君則以同鄉晚輩的身份來拜見我,並寫了一封信作爲見面禮,言辭非常流暢、通達。(我)同他分析、議論問題,(他總是)言語和緩面色平和。他自己說少年時學習用心十分勞苦。這可以說是善於學習的人了。他將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我特意講講求學的艱難來告訴他。

五、字詞、句式

1.字音、字形

嗜(shì) 弗之怠 逾(yú)約 叱(chì)咄(duō) 俟(sì) 負篋(qiè)曳(yè)屣(xǐ) 皸(jūn)裂 僵勁(jìng) 媵(yìng)人 持湯沃(wò)灌 衾(qīn) 朱纓(yīng) 容臭(xiù) 縕(yùn) 敝(bì) 慕豔 廩(lǐn)稍 凍餒(něi) 大廈(shà) 謁(yè) 贄(zhì) 撰(zhuàn) 冠 勁(jìng) 被(pī) 遺(wèi)

2.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腰:名詞作動詞,掛在腰間。

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日:每日,名詞作狀語。

3.古今異義

詞語古義今義詞語古義今義

餘我剩下湯熱水指食物煮熟後留下的汁水

走跑行走窮深貧窮,窮盡

趨小步快走趨勢再兩次又

假借與真相對卒最後小兵

臭香氣臭氣,氣味難聞

4.一詞多義

以計日以還;俯身傾耳以請(來) 以書假餘;撰長書以爲贄(把) 以衾擁覆(用) 以中有足樂者(因爲)之每假借於藏書之家(的) 走送之(代詞) 當餘之從師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無鮮肥滋味之享(無實義)

臭香氣 臭氣患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擔憂,憂慮,動詞) 無凍餒之患矣(憂患,名詞)

故故餘雖愚(所以,連詞) 餘故道爲學之難以告之(特意,副詞)道益慕聖賢之道(學說,名詞) 餘故道爲學之難以告之(說,動詞)

至色愈恭,禮愈至(周到,形容詞) 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到,動詞)質援疑質理(詢問,動詞) 非天質之卑(本質,資質,名詞)

色未嘗稍降辭色(臉色)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表情)而足膚皸裂而不知(卻,但是) 久而乃和(才,就)

5.通假字

① 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肢體。

② 同舍生皆被綺繡。被:通“披”,穿着。

③ 與之論辨。辨:通“辯”,辯論。

6.文言句式

① 倒裝句弗之怠:弗怠之,賓語前置。(注:古漢語中否定句須賓語前置)

② 固定句式家貧,無從致書以觀:無以,無從,譯爲:沒有用來幹……的。

六、理解性默寫

1.說明“援疑質理”的求教之艱難,表現出作者求知的渴望與誠心的句子: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2.寫出從師求教道路之辛苦的句子: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3.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

4.寫出太學生讀書環境之優越的句子: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與作者“行深山巨谷中”去求學相對比)

5.寫出太學生教學條件之優越的句子:未有問而不告。

(與“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對比)

6.寫出太學生讀書條件之優越的句子: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

(與作者“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對比)

7.本文揭示了怎樣的道理: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8.爲什麼作者在衆多富有的同學中能“略無羨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9.表明第2段觀點的句子是: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10.最能體現作者求學之“勤”的句子: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11.最能體現作者求學之“艱”的句子: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12.讚揚馬君則善學的句子:流輩甚稱其賢。

13.表明馬君則是專心致志而且學有所成的.,也是“善學”的結果的句子:撰長書以爲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

14.進一步勉勵馬君則更加刻苦向學的句子:餘故道爲學之難以告之。

七、簡答題

1.概括各段段意:

① 講述作者年少時求學之艱難和用心之誠懇專一;

② 敘說當今太學生學習條件之優越。

③ 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2.本文中心:作者以自己年輕時的艱辛來告誡年輕人要認真刻苦學習。

3.宋濂成功的原因:刻苦好學、博覽羣書、虛心求教、不怕艱苦。

4.將第一段分層,並概括每層的內容:

① 餘幼時即嗜學……餘因得遍觀羣書:幼時求學情形。

② 既加冠……卒獲有所聞:成年後求師情形。

③ 當餘之從師也……久而乃和:從師求教的道路異常艱苦。

④ 寓逆旅主人……蓋餘之勤且艱若此:求學時衣食粗劣不堪,生活儉樸。

5.本文寫了作者在幼年求學時所受到的哪些苦難?

總共有三苦。一是“無書之苦”,二是“無師之苦”,三爲“生活之苦”。

6. “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這句話有何表達效果?

用反襯的手法,寫老師的嚴厲是爲了突出作者求師的誠懇,生動地表現了他的虔誠和恭敬的態度。突出了他求師的艱難。

7.從幾方面概括作者求學時的客觀條件?路途:遙遠艱難。衣着:破舊不能禦寒。飲食:每日兩頓,毫無滋味。

8.太學生的優越條件,表現在那些方面?有書可讀,有師可問,無奔走之勞,無凍餒之患。

9.第一、二段文字採用的主要寫作手法是什麼?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對比,增強說服力,突出中心。

10.本文是寫給馬生的,爲什麼用大量的文字寫自己求學的事?

作者現身說法(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增強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11.宋濂無書讀,天寒抄錄;求師難,恭敬詢問;生活苦,以學爲樂。這種求學精神對你有什麼啓示?

雖然我們現在的學習條件優越,遠遠超過了宋濂,但刻苦學習的精神卻比不上他。因此,應該向他學習,不在生活上攀比,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所成。

12.應怎樣看待學習條件與學習好壞之間的關係?

學習條件好壞對學習能夠有所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學習成功關鍵是長期堅持“勤且堅”專心致志,這是宋濂起身體會,也是古今學有所成的人的共同體會。

13.說說你所知道的古人刻苦求學的事蹟。

東周時代,蘇秦讀書欲睡錐刺骨。西漢,孫敬晝夜苦讀,以繩系頭懸屋樑。

西漢,匡衡勤學無燭鑿壁偷光讀書。晉朝,車胤(yìn)囊螢讀書。

晉,孫康家貧,映雪讀書。

(古人苦學的做法不必要後人效仿,但他們刻苦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要從他們的事蹟中獲取勤奮學習,立志上進的動力。)

14.你從作者的讀書經歷中悟出了哪些學習祕訣:學習要勤奮,求師應誠心,求學須不斷克服並戰勝困難。

15.你覺得“先達”對弟子“未嘗稍降辭色”的態度可取嗎?爲什麼?

可取:師生關係應該是民主平等關係,老師應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與學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長。這樣纔能有利於我們的學習和成長。

不可取:我認爲“先達”的“未嘗稍降辭色”並非不尊重學生,而是一種更負責的尊重。因爲只有“嚴師”,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質的學子。同時,尊重師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