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好文

《丞相公孫弘者》閱讀習題

好文1.23W

丞相公孫弘者,齊菑川國薛縣人也,字季。少時爲薛獄吏,有罪,免。家貧,牧豕海上。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元光五年,有詔徵文學,策奏,天子擢弘對爲第一,拜爲博士。是時通西南夷道,置郡,巴蜀民苦之,詔使弘視之。還奏事,盛毀西南夷無所用,上不聽。

《丞相公孫弘者》閱讀習題

弘爲人恢奇多聞,常稱以爲人主病不廣大,人臣病不儉節。弘爲布被,食不重肉。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辯之。嘗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間,汲黯先發之,弘推其後,天子常說,所言皆聽,以此日益親貴。嘗與公卿約議,至上前,皆倍其約以順上旨。汲黯庭詰弘,上問弘,弘謝曰:“夫知臣者以臣爲忠,不知臣者以臣爲不忠。”上然弘言,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然爲布被,此詐也。”上問弘。弘謝曰:“有之。夫以三公爲布被,誠飾詐欲以釣名。且臣聞管仲相齊,有三歸,侈擬於君,桓公以霸,亦上僭於君。晏嬰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絲,齊國亦治,此下比於民。今臣弘位爲御史大夫,而爲布被,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無差,誠如汲黯言。且無汲黯忠,陛下安得聞此言。”天子以爲謙讓,愈益厚之。卒以弘爲丞相,封平津侯。

弘爲人意忌,外寬內深。諸嘗與弘有郤者,雖詳與善,陰報其禍。殺主父偃,徙董仲舒於膠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脫粟之飯。故人所善賓客,仰衣食,弘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餘。士亦以此賢之。

淮南、衡山謀反,治黨與方急。弘病甚,自以爲無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撫國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諸侯有畔逆之計,此皆宰相奉職不稱,恐竊病死,無以塞責。乃上書:“臣弘行能不足以稱,恐先狗馬填溝壑,終無以報德塞責,乞骸骨。”天子報曰:“古者賞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君其省思慮,一精神,輔以醫藥。”因賜告牛酒雜帛。居數月,病有瘳,視事。

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終。

(節選自《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宜佐明主填撫國家          填:通“鎮”,鎮撫,安撫

B.人臣病不儉節             病:擔憂

C.守成尚文,遭遇右武        右:崇尚

D.治黨與方急               黨與:同黨的人

5.下列各組句子,全都表明公孫弘爲官機智的一組是()(3分)

①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          ②天子擢弘對爲第一,拜爲博士

③弘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餘          ④終無以報德塞責,乞骸骨

⑤因賜告牛酒雜帛                    ⑥汲黯先發之,弘推其後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①④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漢朝開通西南夷的道路,在那裏設定郡縣,巴蜀人民對此感到困苦,皇帝命公孫弘前去視察。公孫弘視察歸來,向皇帝報告,極力詆譭西南夷沒有用處,表示他對民間疾苦的`關心。

B.公孫弘曾經與公卿們事先約定好了要向皇帝談論的問題,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卻違背約定,而順從皇上的意旨。這些事揭示了他有曲學阿世的一面。

C.公孫弘透過管仲、晏嬰的對比,是爲了闡明高官應該戒奢、躬行節儉,認爲從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應該沒有貴賤的差別。

D、公孫弘深受皇上的器重,即便是在淮南王和衡山王謀反,他恰逢病重向皇上提出辭官回鄉時,皇上依舊安撫他少用心思,集中精神,好好養病。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弘爲人意忌,外寬內深。諸嘗與弘有郤者,雖詳與善,陰報其禍。(5分)

(2)今諸侯有畔逆之計,此皆宰相奉職不稱,恐竊病死,無以塞責。(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