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週記

有關數學週記模板集合五篇

週記8.1K

時間真是轉瞬即逝,一週又過去了,一定有不少的收穫,不如趁現在好好寫一篇週記。相信許多人會覺得週記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數學週記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數學週記模板集合五篇

數學週記 篇1

9月25日 星期五 天晴

這一週在老師耐心講解下我們學習了統計的知識。

老師先讓我們收集整理數據,在教我們用橫軸和縱軸做統計圖,掌握後我把我家今年一、二、三月的用電量結合老師講的做了統計,這種數據圖表不但一目瞭然而且方便實用。

在郭老師重複着那句:〝生活離不開數學,多加練習,打好基礎,繼續努力。〞中,我們開始了下一單元年月日的學習知識。

數學週記 篇2

今天是5月6日星期六,天氣晴朗、陽光明媚,真是個好天氣啊!我迅速地刷牙洗臉後,就去執行媽媽交給我的任務了,她今天讓我拿20元錢去水果店買三斤或四斤水果,我飛快地跑到了水果店,首先問售貨員阿姨:“阿姨,請問這蘋果多少錢一斤啊?”阿姨回答我說蘋果是4元錢一斤,我邊請售貨員阿姨給我稱了4斤,邊把20元錢遞給了阿姨,阿姨把稱好的蘋果給我並找回了我3元錢,我接過錢覺得不對啊,馬上又用心算了一下:一斤4元,四斤就是4個4=4×4=16元啊,再用20-16=4元,阿姨應該找回我4元錢纔對啊!我很有把握地告訴阿姨她算錯了,接着快速地把計算過程又說了一遍,阿姨只好又找回了我一元,她的臉有點不好意思地紅了,不過在我臨走的時候還誇了我的數學學得真不錯,我聽了後也不好意思地臉紅了。

但我心裏還是挺興奮的,而且下定決心以後要繼續努力,爭取把數學學得更好!

數學週記 篇3

星期六下午,我做完作業閒着沒事,母親就給我出了一個問題:“你知道2的倍數有什麼特點嗎?”我一聽,一下子就回答了出來:他們都是雙數。“那它們有什麼特點呢?”母親又問。“它們的個位上都是0、2、4、6、8。”母親說:“你真了不起。那你知道4的倍數懂得特點嗎?”這下可把我難倒了。

於是,我就找了一些4的倍數,發現他們的個位上也都是0、2、4、6、8,於是我就把這個規律告訴了母親。可母親隨口說了一個數,就推翻了我的發現。母親讓我繼續觀察,可我左看右看還是找不出來。母親就給我一個提醒:你看看這些數的最後兩位。我根據母親給我的提示,右這些數觀察了一番,頓時恍然大悟。

原來,4的倍數的特點是:一個數的最後兩位是4的倍數,這個數就是4的倍數。然後,我找了一些數來試了試,例如:437,37除以4=9……1,照規律來說437就不是4的倍數,我隨後用437除以4=109……1,符合這個特點。我又找了一個數1024,24除以4=6,找規律1024就是4的倍數我又用除法驗證了一遍:1024除以4=256,所以1024就是4的倍數。我高興地把這個發現告訴了母親,母親滿意地點了點頭。

這就是我的發現,同學們不妨也去試一試。

數學週記 篇4

星期六上午,我和老媽、姐姐去亮山公園玩,一棵大樹映入我的.眼簾。老媽問:“歡歡,你能量出這棵樹的高度嗎?”“行,用一根跟它一樣高的竹竿,再量那根竹竿的長度。”老媽反駁道:“哪來那麼長的竹竿?”“我……我……”我撓了撓頭。忽然瞥見地上樹的影子,一個念頭從我的腦子裏閃過:對了,老師不是剛教過比例知識嗎?我興奮地說:“姐姐!借你一用!”姐姐滿臉疑惑:“怎麼求?”“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影子的長度和物體的長度成正比例。先量出你的身高,再量出你影子的長度,算出你的身高跟你影子的比,再量出這棵大樹的影子長度,就能算出這棵大樹的高度了。”我得意地說。

因爲我平時喜歡製作小製作,所以身上總是帶着一卷皮尺。我先量出姐姐的身高是1·56米,再量出她影子的長度是0·52米,他們的比是:1·56:0·52=3:1,量出這棵大樹的影子長度是1。1米,再算出高度:1·1×3=3·3(米),這便是大樹的高度了。老媽跟姐姐看着我,直豎大拇指。我樂呵呵地想:數學真有用!

數學週記 篇5

1數學週記100字

這個學期第一次數學考試,由於本人審題不淸楚和做題目時的粗心大意,有 兩個地方出錯了。每一次考試或做習題,媽媽和爸爸都有叮囑我要細心,要 耐心做毎一題,我每次都是左耳進右耳出,我一定要改正缺點,做個做事耐 心細緻的好孩子。

2數學週記100字

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改革極爲重視和倡導的內容,但由於一些教師對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片面理解,錯誤地將“生活數學”等同於“學校數學”,出現了片面追求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傾向。對此我們認爲要正確看待“生活數學”,認識“生活數學”的必要性和侷限性,以及“生活數學”與“學校數學”的不同點。要克服“生活數學”的侷限性,數學教學必須迴歸數學本質,把“生活數學”提升到“學校數學”,從具體的生活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數學知識;從現實的生活問題中歸納建立適用的數學模型;從普通的生活現象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