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議論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議論文「優秀篇」

議論文1.88W

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議論文600字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議論文「優秀篇」

生與死是一對相反數,都是好走極端,並沒有嚴格界限,生應怎樣生,才成爲真正的生,死要如何死,才成其爲真正的死,成了極限、邊緣。

人生在世,生於憂患,還是生於安樂,都是無從選擇的,這是有非條件反射的內涵,先天性,而死於什麼這是有條件的精髓,後天性,與個人主觀意志有聯繫。

我們不幸降臨於憂患之中,空四壁,一貧如洗,但在你第一聲啼泣劃破空曠的屋脊時,你的生父母,如獲至寶,從經濟赤貧,精神空虛的最底層,登上了人生神聖的寶座,精神的寶庫大發慈悲,就在這些憂患當中,說人們的共性,只有在以後的生活中,各自悟性不同,使各自與各自隔離,如新中國的開國元勳們,他們不幸生在社會大家庭憂患重重時期,而立志爲改變和超越憂患於出生了驚天動地的大事,使整個憂患被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之間。

而當時的不法分子和投機取巧者,同樣生活在憂患之中,但他們以爲這纔是他們的一方沃土,可以大撈一把,至少有大資本家、土豪劣紳的稱號,成爲歷史中的庸人或是罪人,不是所有都能生樂憂患。

如若僥倖來到安樂之中,一切都如人願,要什麼有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即使錯了,也可以說未成人不受法律制裁,即使一味的一意孤行,總有一天會在獄中望月流下悔恨的淚,悲嘆歲月短暫和天下的不公,但你更幸運悟性更高,你會懸崖勒馬,以飛黃騰達來到重新載入,不是所有都死於安樂,就因如此,纔有億萬富翁李嘉誠艱苦創業的驚人事蹟。

憂患,有了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安樂,有了貪污、行賄、受賄、鋪張浪費的瀟灑舉動,憂患,也有糖衣炮彈的侵蝕,安樂,也有清正廉潔的告示。

憂患與安樂是聯體孿生兄弟,誰也離不開誰,纔有明顯的標準,才能使生和死成爲極端,悟性不夠,憂患也會促進死亡,安樂更易促進死亡,但也能重生,憂患中也不一定能生,安樂中也不一定都有死。

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議論文800字

雛鷹經過無數次被扔下懸崖的險境才擁有了展翅飛翔的雄姿;海蚌歷經無數海浪的打擊才蘊育了珍珠的璀璨;松柏因爲無數次風雨的吹打才展現蔥綠的枝葉……好的境況固然令人羨慕,但更因爲這些逆境才展現了獨特,才築就了品格。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澳大利亞的桉樹,本是棟樑之材,何以到了美國竟成了造成工廠倒閉的禍害?因爲美國的水土太好了,桉樹生活得太安逸了。失去澳大利亞那些天敵的制約,它過度生長,終究也導致了它廢材的命運。

桉樹的命運引人深思,但這何嘗又不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類的發展史上,何嘗又不是滲透着這一哲理?

商朝的紂王,提起他,人們就會想到他的暴力、驕奢、淫逸。其實,在稱王前,他天資聰穎,有能力擔當君主。可是他忘了稱王的艱辛,稱王后那一呼百應,那安逸享受的生活讓他迷失了自我,讓他失去了民心,一切將他的才華掩蓋,代之以民怨暴政。可悲!生活的安逸竟讓他落得最終如此的敗相與落魄。

紂王是死於安樂的典範,而歷史上生於憂患的氣概令人欽佩。這當中,也許司馬遷是最好的例證了。

他的生活雖談不上富貴安逸,但也曾安穩可樂。可是命運都是愛捉弄人的。他的仗義竟成了他苦難的開端。遭受了宮刑的他,沒有被打敗,卻更有了專心於《史記》的動力,他排除了一切干擾,將恥辱藏於心而著就了《史記》的.光輝。

生於憂患,司馬遷做到了,史鐵生也做到了。他在地壇的思考,足以證明在遭受人生的苦難,命運的逆境之後,他有了更強的意志,更深邃的思想——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它是一個必會降臨的節日。所以他坦然面對了一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們往往憧憬那安逸享受的生活,而許多人也同澳大利亞的桉樹般在那生活中有了在美國式桉樹的悲劇。苦難是人生的營養,歷經暴風雨,我們纔會有珍珠的璀璨,雄鷹的英姿,蒼柏的挺拔,才能坦然面對一切,纔有望成爲國之棟樑。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心牢記之,纔有人生之絢麗。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議論文1000字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千百年來被人們視爲警世格言。其實,這句話是具有極大的片面性的。

不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例子舉不勝舉。譬如:越王勾踐若不是在吳國受盡屈辱,他回國怎能臥薪嚐膽呢?不臥薪嚐膽,又怎會強盛起來而一舉滅吳呢?中國女排如果不是在同世界強手對壘中受盡窩囊氣,又怎會一躍而起創造出“五連冠”的奇蹟呢?這些事實說明,人確實能在憂患中生存發展。

然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有條件的。這條件是什麼呢?那就是看你有無理想,有無毅力,有無奮鬥的精神。只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命奮鬥的精神。那麼處在憂患之中,自會求得生存和發展;同樣,有理想,有毅力,有了不斷進取的精神,即使處在安逸的環境中,也決不會走向死亡的墳墓。

一個人,爲憂患所困擾,不能掙脫憂患的泥潭,索性破罐子破摔,消極沉淪,不與劣境抗爭,那麼就不能在“憂患”之中求生。是“生”還是“亡”,關鍵在於人“爲”還是“不爲”。“爲”,無論是處在憂患之中,還是處在安樂之中,都可以“求生”。“不爲”,無論是處在逆境中還是順境中,都難免一“死”。

時代前進了,人民正在向小康邁進,處在憂患之中的人越來越少了,多數的人處在順境之中。在強調“憂患之中”求生的同時,也應當講講“在安樂之中求發展”。只要我們正確對待“安樂”,把順境當作起飛的寬廣跑道,那麼,我們就能主宰“生”和“死”,就能把握成功的鑰匙。

有甲、乙、丙三個工廠,甲、乙兩個廠都瀕於倒閉,主管部門向甲、乙廠出示了黃牌。甲廠接到黃牌,幹羣一心,進行企業改革,大膽任用人才,加強縱向和橫向的聯繫,加強企業管理,結果,第一年扭虧爲盈,第二年就獲純利10萬元。而乙廠接到黃牌後,領導辭職,職工各自尋門路去了,終於閉門關廠了。乙廠並沒有在憂患中求生。丙廠是個鄉鎮企業,原先固定資產只有3000元,工人8個。幹了兩年,其產品衝向了全省,年產值達21萬,工人50人。第四年,全廠職工已有100多人了,年產值達百萬元。現在,丙廠的產品已暢銷亞洲了。丙廠越辦越紅火,並沒有在順境中卻步。可見,“爲”字是多麼重要啊!歷史表明,無論是一個國家,一個單位,或者是一個人,只要“爲”,只要奮鬥不息,就可以“弱變強”“強更強”;如果“不爲”,坐等幸福或享清福,那麼,“強”必轉“弱”, “弱”則趨於“亡”。

所以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還不能算作完美的警世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