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議論文

走與停議論文

議論文2.28W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論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走與停議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走與停議論文

走與停議論文1

劉禹錫說:“千淘萬路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然而現實生活中真是這樣的嗎?那可不一定,就算巨輪上的帆任憑它再頑強、再牢固也有被狂風襲捲的時候。人生亦如此,若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只能說明你的意志力比較頑強,並不代表你一定能成功。所以有時候選擇停止也是好的。

《開心辭典》中曾有這樣一幕:一青年在答題臺上答題,他懷孕的妻子在觀衆席上靜靜地等待着他勝利的佳音。然而當他順利闖過三關時卻選擇放棄。這種情況是罕見的,因爲在小丫的主持下選手對她的“繼續嗎”的回答總是肯定的,可那位青年人卻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堅定地說出“停止”兩字。正當觀衆那些冷嘲熱諷朝他潑去時,卻被他在小丫面前的回答征服了。小丫問:“如果你的孩子將來問你爲何不勇往直前,你怎麼回答?”“有些事情並不一定要到達終點,停止可能獲得更多。”“那如果你的孩子只考了80分就不上進了,你怎麼教育他?”“我會說:‘你若盡了最大努力,那我不怪你。’人生並不一定要走到最輝煌的頂峯,關鍵是要享受走的過程。”他的這兩次回答博得了熱烈的掌聲,得到了來自觀衆心靈最深處的敬佩。

倘若你爬山,累了就停下來,先享受一下千層綠浪的清幽,鬱鬱蔥蔥的野花野草,感受一下另類的幸福,再繼續攀登,那“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感覺便油然而生了,那種豪情壯志也體會到了。但如果你累了還繼續攀登,那到達山頂就困難了,說不定還會因累而窒息。

所以,有時走走停停也是一種良策。即便有倒下的時候那也只是軀殼,只要堅持不讓意志倒下。因爲意志倒下是最可怕的。

或走或停在於己,只要你把自己當做帆,那就依實力而行吧!畢竟過程纔是最重要的。失敗時別忘了:帆也有倒下的時候,不過就是自己停在那兒歇了口氣罷了。等氣歇夠了再走也不遲啊!說不定走得更快。

走與停議論文2

向來推崇一句話,生命在於不止的運動。可是來到芳草地上,卻又讓一個溫柔的聲音止住了我的腳步,“嗨,朋友,爲何如此匆匆,你沒看到你腳下綻開着一朵小野花嗎……”

——題記

天生萬物,唯人最貴,這是孔子老夫多麼豪邁的話呀。他認爲人是萬物之長,萬物之尊,萬物之靈。可是中國自古以來以有多少孔門弟子放下自己尊貴的身軀,去伺弄花草,去逗弄野鶴,去撫觸孤鬆……我們何必作隱士,何必持着一顆聖人孤傲之心,我們只須有一顆閒心,有一顆能發現美的眼睛便可。

我們很容易落入兩大圈套,孔子掉入了一個,陶淵明佔了一個。

看到了孔子站的那個地方了嗎,那是消極的莊子所不嗤的。他認爲孔子是一個沽名釣譽的小人,可是孔子自成高度。看哪,千百年來,有多少人風塵僕僕,有如羣馬奔騰一般,以孔子爲座標,向前爬呀,跑呀,撞呀,鑽呀。可是他們大多到不了孔子指向的彼岸。他們的心是被矇蔽了。哪如李白這樣的爽快文人,保持着一顆通透心,入山林也可,入朝堂也可。總之,心中要留意前方,還要注意腳下,是否有一朵爾見猶憐的粉色小花呢。

孔子門中也有逆孔子之道而爲之的。一如陶淵明,林逋這些人。他們不過千軍萬馬爭過的獨木橋。他們逃遁到世人所不風見的地方,終身躬於耕,弄花草,品香茗。可是人生有幾個今朝可供你不厭其煩地像老頭老太太那樣,啜一口茶,賞一眼景呢。歌德在最失意的時候還說了一句不平淡的話:“人,總要乾點什麼吧。”

所以,孔子、陶潛他們都太過極端,給後人造了兩個偏激的大陷阱。

我欲在每日睜眼見到那一縷晨曦時,在內心呼喊:前進,前進,像士兵臨敵一樣,勇敢地接受將加之於你的挑戰。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被打敗。是的,人生是必須有像聖地亞哥那樣與困厄搏擊的勇氣的。人生是奮發有爲者無盡的寶藏。“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蘇軾在年老失意之時仍此番振奮人心的話,我們豈可抱着一堆花草,守着一片荒園度過一生。

可是,人雖爲貴,但不與萬物合一,不親近萬物,那麼就會被生命拋棄。加拿大的安赫爾市,每年有一個“踏葉節”,全市放假一天,到北部的山林裏去踩踏漫山遍野的鮮紅的楓葉。設立這個節日的市長似乎在提醒他的市民們:嗨,你們的腳踏累了水泥地,是該給你的腳洗一個楓葉澡了。”踏葉節,似乎讓我們想起了前人“暮春者,浴乎沂,風乎舞雩”的閒雅事來。

向前,向前,但要注意停下來,也別踩着那朵在路中間的小野花。

走與停議論文3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旅行,需要我們勇往直前。古人云: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人生畢竟是充滿冒險的,你將永不知道前方等待你的是荊棘小徑或是寬闊大道。於是在這充滿無數的未知可能性中,能知難而進併到達終點的被喚作生命的強者,半途而廢畏縮不前成了命運的棄兒。

只要事先選對了方向,腳下還有路就應一直走下去。“不要因迷戀路旁的.鮮花而忘了趕路。畢竟,花兒會一路開放!”這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殷殷囑咐。其實,我們大可將這種不懈不怠的“行”看作爲在生命中的努力奮鬥,因爲這是兩種相同的精神,故曰:注重過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應上下而求索。這是“走”。

奮鬥的過程是必然,而成功是非必然的,意思是付出了努力,但不一定會成功,畢竟成功是可遇不可求的。在這時,我們就應當“停”下來,別再斤斤計較或怨天尤人,該靜吾神,安吾心,認真思考自己的缺失之處。也就是所謂摔倒了,還要捏把沙起來。這“沙”越積越多時便豐富了你我的人生經驗,吃一塹,長一智,別對這上天的饋贈視而不見,它或許能給我們在危難時另一種驚喜。這就是所謂的“停”。

當走則走,當停則停。它直接導向了你我的人生,走是奮鬥不止的過程,而停是一種歷經大風大浪後的心境。走是停的前提,而停是走累後的慰藉。正確的走與停,會讓你用理性的畫筆爲自己揮灑出濃重而精彩的一筆!

走與停議論文4

風吹了,停下來,看到的是那揮汗如雨的農民的微笑。

雨停了,停下來,看到的是另一種景物的誕生。

人走了,停下來,看到的是自己一生的漫長之路。

當我們來到這時世界上,必學的就是要走人生路,不讓自己盲目自己的眼睛而選錯了路。這時候,我們就要停下來回想自己所走的路,回想前人走的路。給自己前進的路上開好路燈,鋪平馬路,這樣知道張馳纔可以走好自己的路。

人生要走好,就在於知道張馳:要走走,要停停。

當孔子奔跑於它國之間,推廣自己的思想勞而無功是,停下來了,思考自己,給自己開創另一條路,停後不久,繼續走自己選的路。終於讓“儒學”的經典在中國根深蒂固,影響至今。

當魏徵感到做道長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停下來,去思考自己的前程,他選了給李建成做軍事,知道李建成無天子之命又停下來思考自己,最後去做李世民做軍事,終於演繹了“貞觀之治”,纔有了李世民在其死痛哭的場面和心聲:朕失了一面鏡子。

當劉基幫助朱元璋建立了天下,他停下來了,思考自己和朱元璋能在一起。他認真分析了,他不能做二二個韓信,而去隱居,才保一命。

這些人之所以能偉大就在於他們走走停停,一些人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爲他們一味向前走,不停。

像李斯他就沒有停下來,陶醉於成就之中。若他幫助秦始皇一統中國後繼續仁道,沒有焚書坑儒之災,也沒有孟姜女哭長城的神話;那他也不會在秦始皇死後,雖身爲一國只相卻難逃趙高之手,還落了個千古罪人。

項羽不也是這樣,落了個烏江自刎。

這些人都是隻管走,不停,才落了個慘局。

其實我們學習不也是這樣。當我們學累了,是否停下來去望天空,呼吸新鮮空氣,使大腦得到洗禮。這樣我們會學的更輕鬆,更愉悅。

所以,在我們走路時,一定要停下來,去總結自己的過去,構想自己的明天,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走與停議論文5

生活中,我們總在爲心中的目標不停地奔走,跨過險灘,穿越荊棘。每當我們想要放鬆一下時,總有一個聲音在冥冥中響起——要堅持,不可以就此停止。於是,我們又背起沉重的行囊匆匆趕路了。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停下”並不意味着鬆懈,更不等於放棄。適時地停下,是對往日的總結,是對自身的及時調整,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前方的挑戰。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停下,不僅是生活的境界,更是智慧的明達。

“走”需要勇氣,“停”則需要更大的勇氣。幾千年前孔夫子就教育我們——“生無所息”。在人們心靈和社會觀念的辭典中,“永不停息”被賦予了理想主義的色彩,成爲人們崇尚的品格。然而,在現實社會中,不管環境的變化,不知疲倦地一味走下去,常常讓我們付出了過高的代價。

現實的生活就像在大海上航行,在接近目標的途中,不知什麼時候會遭遇風暴。當暴雨突至,與其冒着可能翻船的危險頂浪而上,不如暫時改變航向以避開風險,等到雨過天晴再繼續起航。

古語有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停下,不是庸者之姿,而是智者之態。生活中,難以抗拒的困難面前,以首先保全自己的方式當停則停,是一種“以柔克剛”的大智慧。

對於生活,走與停同樣重要。生活的法則要求我們該走就走,當停則停。如果我們應要與生活的法則對抗,一味按主觀願望走下去,那麼我們將遭遇的可能不僅僅是失敗。二十世紀中葉,人類曾對大自然宣戰,在最初微小的成就面前沾沾自喜,認爲自己可以戰勝自然,改天換地。其結果卻是近乎瘋狂的行爲造成了全球範圍內的生態危機,差點葬送了全人類以及整個地球上的生命體系。

爲了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我們應該承認生活的法則同自然的法則一樣,不必抗拒。我們應該對自己能夠控制什麼何不能夠控制生麼進行理想的評估,面對生活的海潮,建立平和的心態。在生活中自如地把握航向,該向目標直奔的時候,就保持航向,勇於前行;該迂迴暫緩的時候,就及時停下,避一避風浪。

該走的時候,堅定的大步前進;當停的時候,果斷地適時停下,以最適合的方式,自信地抵達勝利的彼岸。

走與停議論文6

人生就像旅遊,越是危險的地方,越有好風景,鑑於此人就越想往前走,但是人的精力有限,我們往往需要停息片刻,才能更好地前進。

人生又像是一場馬拉松賽跑,需要中途補充能量,才能夠順利到達終點。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工作之後,感到自己的知識跟不上發展的節奏,於是又要去進修,這種學習其實也是一種停頓,但是這種停頓是爲了今後的工作做得更好而作的短暫歇息,是爲了今後發展得更快而作的短暫停留。

回顧歷史,戰國時期的遊說家蘇秦,第一次遊說沒有成功,他的嫂子見他沒有出息,整天刁難他,但是蘇秦知道自己的觀點不能打動國王,一定是自己的知識水平不夠,於是他忍受着哥嫂的刁難,開始“頭懸樑,錐刺股”,後來終於成功遊說秦王,成爲戰國時期偉大的縱橫家。蘇秦在家的隱忍學習,正是人生路上的暫時停頓,這停頓,就好比花兒含苞待放,這停頓,就好比蓄積力量的馬兒吃草,這停頓是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而作的短暫歇息,這停頓,正是爲了今後的向前邁進而作的短暫休息。

像這樣在人生路上善於停頓的人何止蘇秦一個呢?三國時期的劉備,爲了興復大漢天下,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他只好屈尊在曹操的兵營中種菜,他的短暫停留就是爲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正是因爲他儲存實力,纔有了後來的東山再起。這種停頓是智者的選擇。

人生的旅程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總會有坎坷不平的荊棘,要想繼續行走,就要拔掉荊棘,要拔掉荊棘就有可能停頓,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停頓就是調整,停頓就是爲了後面走得更好。我們知道,歷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都遇上過人生的荊棘:屈原、司馬遷、嵇康、阮籍、李白等文豪都曾經在人生的路上停歇過,但是這並沒有影響他們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的停頓,是因爲小人的加害,國君的昏庸,他們的停頓,是爲了自己和他人走得更好,但是他們的歇息、他們的停頓,是爲了實現更加遠大的理想、目標。

因此,我們可以說人生路上的停頓就是爲了走得更好,走得更遠,走得更加冠冕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