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議論文

道德與規則議論文

議論文2.1W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透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道德與規則議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道德與規則議論文

道德與規則議論文1

規則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正因有規則,社會才更加穩定和諧。但萬事終不得十全十美,規則與道德人情的衝突不可避免。三百年前哈佛圖書館遇火藏書盡毀,學生歸還違規帶出,已成無價孤本的書卻遭開除一事百年來仍有人爲其憤憤不平,我卻認爲哈佛的做法更爲妥當。

叫屈者的不平主要集中在其勇敢面對錯誤,堅守道德卻遭受重罰上。誠然,做出這個勇敢的選擇並不容易,堅守道德坦白還書的舉動也確實值得稱讚,但這並不能成爲開脫懲罰的理由。這種觀點是在主觀環境下建立的,太容易受到環境背景的影響,若是把背景去掉,一個普通學生在一個普通的日子違紀帶書出館,幾天後還書認錯,這種行爲還會被這樣多人誇讚嗎?

直視錯誤,勇敢認錯,這本就是一種基本的道德品質,只是它在特定環境下顯得彌足珍貴,但它的本質仍是最基本的道德操守。若是該學生選擇了藏書不還,隱匿事實,他可能一輩子將受到良心的譴責,還書只是盡了本分內之事,只能證明學生道德良好,僅憑這點本分的道德操守以抗衡全校之規,我想是遠遠不及的。

再者,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一條合理的一校之規既已確立,就應當履行它的使命。法律規則應當對每一個人鐵面無私,才能維護規則的尊嚴與大衆的公平正義。若是今天對該還書事件網開一面,明天又必然出現新的兩難局面來挑釁規則的執行。借這次還書而被開除一事,損失了一個敢做敢當的誠實學生,承受了無數申訴唏噓與憤憤不平,卻使哈佛的嚴明紀律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道德的發展與規則實質上並不衝突,規則正是基於道德制定的,遵守規則,亦是堅守道德。哈佛該學生正是打破規則在先,從而也違反了公共道德,將珍貴的公有物圈入自己的領地。遇火還書只是一個機緣巧合。試想,倘若沒有這場大火,學生的行爲是不是本身就已面臨開除的結局了呢?大火只能作爲道德的檢測天秤,而審判權始終掌握在規則手裏。透過這次事件,既使該學生深刻地吸取教訓,又樹立起了哈佛規則的威嚴,哈佛的做法,可謂明智之深矣。

無可非議的哈佛小事,更是關乎人人的規則大事。避免規則與道德的不和諧首先要求循規蹈矩。堅守人生的規則,以助力培養高尚的道德。

道德與規則議論文2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自古以來道德就是人們爲人處事的行爲準則。與此相反,西方國家卻用規則作爲人們與人處世的行爲準則。歷史的列車運轉到了今日,我認爲,應讓道德與規則並行。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古至今都是以道德着稱的文明國度。古時的“君子不乘人之危”“君子不奪他人之愛”和今天的“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等都是很好的道德信條,正因如此,中國才被稱爲禮儀之邦。西方文明雖不及中國文明博大精深,但其規則意識則爲世人所褒揚。有些西方國家在建國之初,就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規定和許多法律規則,西方人也形成了濃厚的遵守法規的氛圍。

一次,幾名中國學生到加拿大體驗生活。當他們同加拿大同學一起去餐廳吃飯時,中國學生看到學生打飯視窗前拍着長長的隊伍,而教師打飯視窗前卻空無一人。於是,他們很快跑到了教師打飯視窗前,早早的盛到了飯,而加拿大學生卻仍排着隊等待。有人問加拿大學生爲什麼不到教室視窗盛飯,加拿大學生說是學校校規有規定,學生不能到教室視窗去打飯。在他們看來,規則就是用來遵守的,沒有規則就沒有道德。

哈佛大學的圖書館藏書幾十萬,學校規定學生只能在圖書館裏看書,不得外借,若違反規定,一律開除。一名學生曾偷偷把一本書偷偷帶出了圖書館。後來一場大火把圖書館的藏書都燒燬了,那名學生意識到他手中的書本是唯一的倖存品,於是他把它交給了學校。學校非常感謝他,接受了書本,卻把他開除了。因爲他違反了校規。他們大規則看得高於一切,違反了校規就是失去了道德。

由此看來,我們在保留傳統的中華文明的同時,還要接受西方文明的規則意識。其實,在現實社會中,道德與規則是緊密相聯的。如果說規則是人的骨骼,那麼道德就是血和肉,這二者合一才能構成一個活生生的人。沒有規則的社會,將十分混亂;沒有道德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缺乏最起碼的信任,整個社會將失去安全感。道德與規則是密不可分的,有了道德,纔會遵守規則;遵守了規則,纔會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

讓道德與規則並行吧!

道德與規則議論文3

道德,一個千百年來被人們討論的話題:何爲“道德”,“道德”的準則又是什麼?

我漫無目的在街邊閒逛,想要尋找,尋找那已被人漸漸淡忘的道德之心。路邊,滿地的宣傳單顯得那樣地刺眼,電線杆上的牛皮癬令我倍感心痛;草叢中的果皮更讓人心碎……,我不忍再看下去,爲何,會變成這樣?

心,像是被什麼東西刺到,一陣一陣的疼痛着。昔日的綠水盪漾的城南河,爲何會讓人退之三尺?城南河上漂浮着許多白色垃圾,清潔工作正費力地將它們撈起。

“何爲道德?”我問自己,天空中下起了綿綿細雨,彷彿是天在哭泣,不,不僅是天,整個世界都在哭泣。雨水模糊了視線,看不清這個世界。我,木然的,只能長久徘徊。

偶然間,來到了公園,時間瞬間定格,有幾個孩子,在雨中用手撿起地上的垃圾,然後扔進垃圾箱中,黑暗中,似乎出現了幾顆散發着微弱光芒的星星。雖小,但卻照亮了這黑夜。我也不禁彎下腰,和他們一同努力,何爲道德,這便是道德,有污染就會有保護,任何事物都有與它相對立的一面。

如今,環境污染已引起人們的重視,人類也得到了懲罰,現在,正是人類彌補大自然的時機。雨又小了些,我的步子也輕快了,心,正慢慢恢復平靜。電視機前,我邊看着新聞邊打掃房間。“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活動將要開始,我笑了笑,這次,真能夠改變嗎?

我又一次在街邊閒逛,卻發現,地上的宣傳單沒有了,電線杆上的牛皮癬也消失了,城南河又恢復了往日的風采……我詫異着,一回頭,便看見了一位叔叔自覺地將廢紙扔進了垃圾箱。

心,一陣陣地喜悅,世界又恢復了,我不禁笑了。

陽光將一切的一切,真實地展現在眼前,雨,停了,天邊出現一道絢麗的彩虹。

這,便是道德之美,請讓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成爲一個有道德的人,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道德與規則議論文4

哈佛樓大火後,學生將違規帶出館外、已成珍本的圖書交還學校,校長表達感謝後將其開除。校長的做法是否妥當?學生所受待遇是否不公?“道德”與校規相沖突之時,該如何作爲?

私以爲,校長的做法、學生所受待遇是妥當、公平的。

學生爲私人目的違反校規,將珍藏圖書帶出館外。倘若事件到此結束,毫無異議地,學生從校規與道德兩方面來說都應受懲治。但哈佛樓發生了大火,使學生帶出的書籍成爲孤本。到此,學生違規行爲該被如何處理?先是學生違規,後是哈佛樓大火,難道哈佛樓的`大火或學生手持孤本書便能使學生違規的行爲不再違規,因而不受懲處嗎?或者,若哈佛樓未大火,學生便應受懲治;若哈佛樓大火,學生便不該受懲治?這顯然不對,學生保護了孤本完全是偶然結果,對待違規懲處方式並不該受外界因素導致的偶然結果所影響。況且,動機上,學生也並非因預知火災,爲儲存孤本而違規,只是爲己私慾。

那麼,爲什麼所謂的“道德觀點”認爲學生所受待遇是不公呢?這是因爲,“道德觀點”混淆了學生兩個不同的行爲過程。行爲過程如上文,是爲個人目的違反校規的行爲,應受批判。行爲過程二,則是學生深思熟慮後,在個人利益有受損風險的情況下,冒着被處分的風險,將孤本交還學校,保障了學校、集體的利益。而這應受褒揚。因而,我贊同校長對兩個行爲過程,一採取開除處分,二表達感謝的做法。校長獎罰分明,學生所受的待遇是公平的。

校長之所以說“讓校規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讓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正是因爲“大衆道德”“輿論道德”常常犯這類混淆錯誤,與屢經完善的校規相比,並不大可靠。

但是,又有觀點認爲,從處理方式可能造成的結果來看,學生可能因遭開除心生不滿,下次不再爲集體犧牲個人利益;可能促進精緻的利己主義的發展。這其實是誤解。先不說,校長並非只有開除,而是也有感謝。就算採取肯定的處理方式,也只是使學生產生一種假裝爲集體主義犧牲個人利益便可以得到好處的錯誤認識。而獎罰分明的做法將使學生認識到,違規就應受罰,但即使違規,也會可以進行補救而受認可、感謝。而從是否促進精緻的利己主義的角度說,倘若採取肯定的處理方式,只是促使其以後學會爲利己行爲添上僞裝——假裝爲集體主義犧牲個人利益——而已。

綜上所述,我認爲校長的態度與做法無可非議,學生所受待遇正顯示了校規公正,而非不公。當“輿論道德”與校規衝突,屢經完善的校規更加可靠。不過,對於“道德觀點”,也應深思,不應抱有偏見。

道德與規則議論文5

在一個期末考試中我取得了語數190的成績,父母爲了鼓勵我都獎勵了我。媽媽獎勵了我一頓豐盛的晚餐,爸爸獎勵了我100元錢,讓我自行處理。我拿着獎勵來到了小吃店,拿起選單就點,點完後我來到收銀臺交錢,因爲那人太多,在阿姨找錢時就多給了10元錢,我當沒有數錢,所以沒有發現阿姨多找了,我回到家時天已經半黑了,突然我發現阿姨多給了我10元錢。我心裏發出一個聲音:阿姨也不知道多給我找了10元錢,還回去還不如自己用了呢!現在天也黑了。又有一個聲音傳了出來:不行!做人要有道德。如果是你你丟失了10元錢,有道德的人一定會還回來的,一定要堅持這個規則。聽後我決定把錢還回去,這樣世界又多了一份“道德規則”,我立刻騎着自行車來到了那個小吃店,大步流星地走了進去,把錢還給了阿姨。

當時阿姨還誇我是一個講道德、會遵守道德規則的人呢!回家後爸爸、媽媽都誇我長大了,就連隔壁老奶奶家的小狗見了我都叫,像是在和我問好,誇獎我呢!我頓時感到我的心情很好。

在道德規則的面前人人都要做到遵守它,有了它人與車會各行其道纔會安全有序,不會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有了它人們的生活纔會豐富多彩,他是多重要的啊!遵守它、運用它、關注他。

道德與規則議論文6

什麼是規則?是白紙黑字的法律條文,還是七大章八大節的校規?應該不是這些。當一個孩子在你身邊摔倒時,沒有哪條規則要求你必須把他扶起來,但你還是這樣做了,因爲你心是有這樣一個規則:要幫助比你弱小的人,心中這種規則多了,道德也就隨之形成了。

規則與道德是相輔相成的。

沒有道德,規則是無法支撐一個社會正常運轉的,規則是人定的,如何嚴密也不能夠到“天衣無縫”。若沒有道德的支撐,規則是很容易被人鑽空子的。你說不許“隨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園的長椅上好了;你說不許“亂塗亂畫”,那我就“認認真真”地給你畫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畫那麼簡單了。律師們大可鑽法律的空子,憑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將事情弄得黑白顛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飛雪”了。

沒有規則的社會更是要方寸大亂。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範促淹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遺”或許還有可能,而“夜不掩戶”卻怎麼聽怎麼像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當道德不足以約束人們的行爲時,規則將會適時地補上這個漏洞。“個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聽上去是道德的淪落,但美國卻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門前的雪掃乾淨了再說,至少不能讓路人被你家的積雪滑倒。這就是道德的底線——規則劃出來的。

理想的社會應是規則與道德並存的。規則約束着人們,使其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線;同時,道德也填補了規則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一個人被外在的規則和內在的道德約束着,才能成爲一個真正的人;一個社會的規則與道德相輔相成,這個社會才能充滿希望。道德是通向美好未來的路,而規則就是路旁的燈,照亮我們純潔的靈魂,也照亮那條充滿理想的大道。我們將道德埋在心底,將規則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對未來。

道德與規則議論文7

俗話說得好“家有家規,國有國法”“沒有規則,不成方圓”所謂的規則就是“順者昌,逆者亡”如果世界上人人都能遵守這樣的規則世界即將變成有規則地大家庭。想到這我就想起一件永遠都抹不去地事。

在一個期末考試中我取得了語數190的成績,父母爲了鼓勵我都獎勵了我。媽媽獎勵了我一頓豐盛的晚餐,爸爸獎勵了我100元錢,讓我自行處理。我拿着獎勵來到了小吃店,拿起選單就點,點完後我來到收銀臺交錢,因爲那人太多,在阿姨找錢時就多給了10元錢,我當沒有數錢,

所以沒有發現阿姨多找了,我回到家時天已經半黑了,突然我發現阿姨多給了我10元錢。我心裏發出一個聲音:阿姨也不知道多給我找了10元錢,還回去還不如自己用了呢!現在天也黑了。又有一個聲音傳了出來:不行!做人要有道德。如果是你你丟失了10元錢,有道德的人一定會還回來的,一定要堅持這個規則。聽後我決定把錢還回去,這樣世界又多了一份“道德規則”,我立刻騎着自行車來到了那個小吃店,大步流星地走了進去,把錢還給了阿姨。

當時阿姨還誇我是一個講道德、會遵守道德規則的人呢!回家後爸爸、媽媽都誇我長大了,就連隔壁老奶奶家的小狗見了我都叫,像是在和我問好,誇獎我呢!我頓時感到我的心情很好。

在道德規則的面前人人都要做到遵守它,有了它人與車會各行其道纔會安全有序,不會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有了它人們的生活纔會豐富多彩,他是多重要的啊!遵守它、運用它、關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