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議論文

高中議論文作文8篇

議論文2.16W

議論文,又叫說理文,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下面給大家分享高中議論文作文,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議論文作文8篇

高中議論文1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無一不痛。孩子痛了會嚎啕大哭,這是人之本能;而成年人則往往痛而不言,引之爲“堅強”、贊其爲“成長”。但試想社會中所有人皆終日以笑魘掩飾疼痛,世界明媚如烏托邦,我以爲這實則是一種倒退。

人作爲社會動物,其存在的終極意義絕不在於克服一己之痛,裝作快活人生。古往今來有生命者皆有痛,人們亦愛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在苦難中永生”等話語,那麼“痛”,又是如何以一種消極的苦難,一變而爲推動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呢?我以爲,這皆有賴於痛而善言者——痛而善言,是謂最高智慧。

有人痛而善言,於是令天下與之俱痛。李後主嘆春紅落去太匆匆,擔荷起人類生命中共同的無常;魯迅悲憤地向沉睡之人們吶喊,後人亦無不爲之動容。他們以一己之痛將一個民族、國家,乃至世界的心凝聚在一起,於是人們從恆久之痛中看見前進的曙光。這一言,喚起的是天下赤子之心。

有人痛而善言,卻令人不覺其痛。辛棄疾“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杜甫“羞將短髮還吹帽”,是年華已逝,卻仍予人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孔夫子明知“滔滔者天下皆是”,明知周朝禮已崩、樂已壞,他何嘗不痛?而在他的儒雅言談,在他的“仁義禮智信”中,卻無半點黑暗的痕跡。他們將痛的芒刺紮在心裏,而將其內核剝於世人看,從而將“痛”的一種消極的個人意義,昇華成一種對社會的積極力量。

縱觀之,上天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是爲了令人有所作爲;聖賢皆意有所鬱結,於是發憤著作,名傳後世。人們受痛的意義不在於不假思索地吞嚥隱忍——這樣的“堅強”,只會讓人真的活成一塊無悲無喜的磐石,在人潮洶涌中兀自創生、風化、毀滅。而真正的賢人智者,如文天祥、屈原、魯迅,如孔夫子、釋迦、基督,莫不在承受痛苦之後將清風明月、鐵骨錚錚道予天下。

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痛而善言的人,他們的身體髮膚受痛,而以痛後之言化作春泥更護花。

高中議論文2

自打智能手機問世起,地球上就多了一個獨特的“民族”——“低頭族”。他們對於手中一方小小的屏幕愛不釋手,以致於錯過了安全、健康、親情和風景,這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隱患。

在我的身邊有許多“低頭族”,其中甚至還有學生。對於這些同齡的“低頭族”來說,手機可謂是“再生父母”,天天不離手。雖然學校三令五申嚴禁攜帶手機,但他們將這些規定視若“耳旁風”。上課時經常“身在曹營心在漢”,一有空就“見縫插針”,可以說是真正的“分秒必爭”了。這一現象嚴重影響了學習效率與學習成績,還造成了視力的大幅下降,真是害苦了部分中學生!希望他們可以早日“擡頭”,擺脫手機的“奴役”。

都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在你身邊,你卻在玩手機”。在家庭聚會,各種宴席上,經常能看到許多人坐在一起卻都低頭不語,自顧自地撥弄着眼前的手機。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爲“低頭”而越來越少,感情自然也越來越淡。在“低頭”的作用下,我們漸漸疏遠了親情,錯過了友情,徒留這手機爲伴,多麼可悲!“放下手機,立地成佛。”多與周圍的人交流,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還得靠我們“擡起頭”,在現實中構建。珍惜眼前的人,別讓手機毀掉了我們的生活。

記得之前有篇報道,一名青年在走路的同時低頭刷着手機,結果失足掉進湖中不幸溺亡,在最美的年華卻失掉了寶貴的生命。“低頭”的危害可想而知。“你若擡頭,便是晴天”,一次次的悲劇在“低頭族”的身邊上演。生命是寶貴的,不要將玩手機凌駕於生命之上。要知道,虛擬世界再精彩也無法代替現實的美好。

希望有朝一日,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再是“我在你身邊,你卻在玩手機”。而是“手機在你身邊,你卻熟視無睹”。擡起頭,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充滿了精彩!

高中議論文3

心於亂中浮沉,世於當下喧囂,擡眼望,人生忙碌,浮生三千。

人潮起落來往,每日均在受他人恩賜。他人給予的幫助大至身處困局時向瀕死的集團內部注入的資金,小到方便兌換的一元硬幣,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但每當你在別人給予的福分中感激涕零時,是否察覺到一種寂苦與卑微?

它來自於不被需要的孤單。

是否被需要,是否重要,這在與我們相隔久遠的古代就已被廣泛提起。

那是詩仙“仰天大笑三聲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欣喜若狂,是屈原遭貶謫時“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的無奈鬱悶,是文天祥爲國捐軀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感慨,是辛棄疾“可憐白髮生”的沉鬱。

在他們心中,能夠爲國效力,哪怕是爲國捐軀,都是榮耀。然而心向國家,心繫國家生死存亡時卻通遭貶謫,都是與國家心生隔閡嫌隙的疲憊,是滿腔熱血卻不被需要的痛楚與孤單。

再如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家喻戶曉,其中爭強好勝的美猴王更是廣爲流傳,他護送唐僧前往西天取經,一路上九九八十一難都奮勇拼鬥,保護一行人的生命與安全。然而即便是這樣的一個能人,也會在三打白骨精一回中被唐僧“驅逐回花果山”時暗自神傷,深切地體會了一把不被需要的黯然。

是否被需要,是否重要,不僅是在古代頻繁出現,在現代也同樣是一道心靈之門。

若說當父母的都有對孩子體貼入微的一顆心,那麼在他們離家而去各自發展時,也會產生一種不被需要的微妙感覺。曾有一位母親在兒子向她請教拿手菜的菜譜時竟痛哭失聲。她說,你學到了這菜譜,我是否就不被需要了?那是來自父母的孤單,是被冷落的孤單。

如果說媽媽的拿手菜是對家庭親情的需要,那麼犀牛與犀牛鳥是對夥伴情誼的需要。

犀牛鳥體型嬌小,與碩大的犀牛相比微不足道,但就是其體積過大而導致脖子扭動不靈活,它需要犀牛鳥幫助它啄除身上的害蟲,同時這也是犀牛鳥生存的條件。它們互相依存,互相需要。

迴歸現代,我們每天也在需要與被需要中度過,在受到便利的同時,我們也伸出了方便他人之手,惠及他人。

被需要其實等於重要。

人生如戲,願戲裏戲外都能成爲一個被需要的人。

高中議論文4

一聞錦宮城外傳拓羽,二看東南詣闕報瓊歌。中華上下五千年,驀然回首,英雄無數。多少人沉浸在歷史長卷中感慨萬千,殊不知,當代亦有英雄。

爲夢想超越自己,便是英雄。

還記得那位滿眼堅毅的無臂少年劉偉嗎?因早年的一場事故,他失去了雙臂。很多人都認爲他的鋼琴夢破碎了,但他並沒有放棄。多年艱苦奮鬥歷遍百鍊千錘,一曲夢中婚禮抒寫不屈命運。人們潸然淚下,他卻說:“要麼趕緊死,要麼精彩地活着。我既然選擇活下去,就絕對不會再認輸!”如此堅毅的少年,怎會不是英雄?

爲目標付諸努力,便是英雄。

一個平凡縣城寫出神話,一篇《感謝貧窮》道盡艱辛。當那位名叫王心儀的棗強女孩以707分的成績考入北大時,她過去所有黑暗時光,都成了人生勳章。誰也不曾見過挑燈夜讀的她,勤奮鑽研的她。那一張張寫滿的試卷,那一本本寫完的`習題,更不用說那一把把用盡的筆芯,哪個不是王心儀爲目標付諸努力的見證?如此勤奮的女孩,怎會不是英雄?

爲社會做出貢獻,便是英雄。

此前,瘧原蟲支配着人們的恐懼;此後,青蒿素撐起了希望的天空。屠呦呦,一位與病源抗爭的女戰士,帶領着她的團隊努力研發藥物。在實驗室的日子裏,萃取、配比、整合、實驗……周而復始,沒日沒夜。隨着有效成分的逐步排查,精確度的提高,治療瘧疾的有效藥物——青蒿素誕生了。多少生靈被拯救,多少家庭得以平安。屠呦呦爲社會做出瞭如此大的貢獻,怎會不是英雄?

英雄不一定要上陣殺敵、血流漂杵,也不一定要特立獨行,舉世無雙。因爲真正的英雄是實現了自我價值並引領更多的人去做英雄的人。

作爲高中生,學習是我的第一要務。我會加倍努力,將我的第一要務完成到最好。這樣,等到高考完畢,我便是自己的英雄。

白落梅曾經說過:“臥薪嚐膽後,方可以指劍問江山,煮酒論英雄。”突出重圍,戰勝自己吧!畢竟世間萬衆,豈無英雄?

高中議論文5

兩個大學生腳踩輪滑鞋代步,完成了五百多公里的征途。這青春專屬的瘋狂和堅持,令許多網友叫好。但這樣違反了交通法規,卻又是不對的。由此觀之,好的事可能不對,對的事也不一定都好。我們應仔細權衡,爭取將事情都做對、做好。

“好”與“對”,乍一看都是褒義,但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它們卻是相矛盾的。古時候的中國,自夏朝起實行世襲制,在古人眼中,將皇位傳給皇子,是對的。但那樣做,一定是好的嗎?

晉武帝明知兒子是低能兒,仍將皇位傳給他,這麼做,是符合世襲制的。但晉惠帝成了賈皇后手裏的傀儡。再到後來,江山易主,社會動盪,不禁令人深省,可見這樣做雖然是對的,效果卻是極不好的。

諸葛亮忠心耿耿,赤誠之心令人敬仰。爲了完成劉備託孤遺命,他鞠躬盡瘁,全力輔佐那扶不起的阿斗,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直到生命耗盡。諸葛亮的一片報答劉備知遇之恩的赤誠之心自然沒有錯,但忽略了國家積弱、缺乏修養生息的現狀連年主動征戰,這對的行爲卻帶來了不好的結果。

不僅是古代,現在生活中,這樣“對”與“好”難兩全的事情也不鮮見。

記者臥底高考,揭發許多內幕,不可否認,記者揭露社會現實,還大家真相的初衷是好的,但這樣的做法違反了高考的相關法律,未必正確。

當尊老愛幼的美德被一些人拋到腦後,白髮蒼蒼的老人無座位可坐,有幾位公交車的司機選擇了停車,直到有人讓座爲止。公交司機的尊老美德和正義感毋庸置疑,他的做法也的確有了成效,然而這做法雖好,卻違背了公交司機的職責,也侵犯了乘客的權益,好是好,但不正確。

如若“好”與“對”二者不可兼得,我們是否可以各退一步,汲取二者的精華?

校規的着裝不如學生心儀的服裝美麗,那我們可以將校服設計得美一些;大學生圓輪滑夢,可以在公路上乘車,而在允許的路上輪滑;公交司機爲老人着想,可以一邊平穩開車一邊勸說乘客……

誠然,有些事情並無法兼顧“好”與“對”,但如果我們多一點仔細權衡的理性思考,少一點任性衝動的主觀臆斷,亦能找出折中的方法,用對的方式,取得好的結果。

高中議論文6

如同春雨,洗滌了我們的心靈;居安思危如同春風,吹來了花紅柳綠;居安思危如同秋風,帶來了滿滿收穫;居安思危如同冬雪,覆蓋着滄海桑田。居安思危是一種態度,更是我們捍衛成果的必需品。

居安思危彰顯王者氣概,創造太平盛世。

一代明君李世民,在其統治下的大唐王朝,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百姓安居樂業。究竟是何原因使其如何此作爲呢?他統治期間不止一次問大臣問題,當魏徵回答沒有危機時,他沒有很高興反而很擔憂後世君王會貪圖安逸。這不正是他居安思危的體現嗎?

居安思危創造輝煌大業,譜寫人生篇章。

楚霸王項羽,其爲戰,力能舉千斤之頂,以一人之力可抵百萬之衆,秦末因勢而起,速據秦大半江山,然其終功敗身死,何以致?難道不是因爲他不懂得居安思危嗎?他不相信劉幫會戰勝自己,固執地認爲自己有絕對的優勢,而落的烏江自刎霸王別姬的悲劇。假設他能居安思危,那麼他也許就會成就霸業,創建項羽王朝了吧。

居安思危顯聰明才智,保護自身生存。

寓言故事中有這樣一則,話說從前有兩頭老虎,他們在牧師的教導下練習捕獵,一隻老虎非常刻苦,一隻卻非常愛玩小聰明。等開始捕獵時,刻苦的老虎總先大後小,另一隻總追小的,過了一段時間後,小的被捕完,那一隻愛玩小聰明的老虎再也找不到獵物,他問另一隻:“你如何捕獵?”另一隻說:“在小獵物還有很多的時候我就開始思危了,從那時我就學會捕大獵物了,因此我還能捕到獵物。”自以爲聰明的老虎餓死,而懂的居安思危的卻長久的生存了下來。由此可見懂的居安思危的人才是聰明的。

危機如暴雨,不給你片刻等待。如果我們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態度,抱着“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幻想,那麼當危機來臨時,我們便如同板上之魚,任其宰割。相反,我們若能居安思危,那麼危機就如同小石子,可以輕易移開。

居安思危讓我們如同松柏,四季常青。

高中議論文7

什麼是修養?是將臨青青草時的腳下留情,是校內行車的減速慢行,是面對師長的尊敬友好,是國家棟梁的責任擔當,是面對指責時的不慍不怒,是時刻保持自己的內心平靜,身處東中校園,面對“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的校訓,我們更應當修養身心,讓自己成爲一個“有文化的東中人”。

林徽因曾說:“真正的平靜,不是遠離車馬喧囂,而是在心裏修籬種菊。即使如流往事,濤聲依舊,放棄執念,何可寂靜安然。”身處校園,自不能遠離車馬喧囂,而真正的平靜,同樣也不需如此,而是在繁華處修心,修養到時,濤聲依舊,內心寂靜安然。

古之君子,大多養心,養心者,非靜而不動,如坐古老僧,只是任世道變遷,不改本心。是山濤懸於樑上的百斤真絲,是樑思成爲古城北京拆遷留下的兩行晶瑩的淚,任時局如何,他人如何,終堅守內心的修養,不肯爲世俗讓步,今之我們,雖未達君子之境,但在“文化東中”的影響之下,有修養並不遙不可及,君子養心,我們亦可養心。

君子當如韓愈,即使爲政見不和的柳宗元寫墓誌銘,也寫得光彩照人,不失公允。若不是史書記載,有誰想到柳宗元曾寫信斥責過韓愈呢?君子養心,不是斤斤計較,是一種寬容,一種公允,一種君子不怨的精神,古人爲我們做出如此榜樣,我們自也應當在“植根於內心修養”的校訓的教導之下,努力成爲一個有修養的人。

君子養心,所得之靜,並非一定是陶淵明“而無車馬喧”的安靜恬然。相反,真正的君子之風,當是如魯迅一般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敢作,敢當,敢於直面時局,我們應相信自己是祖國的未來,而我們若只是做“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秀才,自是無力承擔這個責任,“風聲雨聲讀書聲,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纔是我們應有的態度,日本作家冒着普遍的反對之聲,她依舊站在了領獎臺上,並當衆發表演講,斥責該國違背常理的戰爭行爲,植根於內心的修養不僅來自於個人的生息,更是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我無從得知站上領獎臺時他的內心的想法,但我覺得,至少一定是平靜的,至少一定不是衝着所謂的名或者利來的。

君子養心,修養身心。真正的修養並不只侷限於修養自身,更是一種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的責任,而這恰與東中文化中“肩負民族復興的擔當”不謀而合,古之君子,如孔子般周遊列國,希望科學的治國之道可以被採納;今之君子,如楊爲天下立言,她雖然已經走了,但依舊留下文字,溫暖着我們,啓發着我們,今天我們在這所百年老校中,即使還不能爲國爲校作出巨大貢獻,也可以盡我們自己的力,儘自己的心。

君子養心,修得內心安寧。植根於內心的修養,有修養纔會自覺,纔會有善良,纔會在約束中享受自由,才能勇於擔當。君子養心,是“君子不怨”的氣概,是直面慘淡人生的勇氣,是面對有違於信仰的堅守。是任濤聲依舊,車馬繁雜,內心仍有一片自己的樂土。

君子養心,任外物如何,我自花香依舊,平靜如初。

高中議論文8

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資訊更加多元,知識聯繫更加密切,“斜槓青年”也應運而生。這些年輕人嚮往自由豐富的生活,憧憬着未來有無限的可能。在我看來,這樣積極進取的價值觀得弘揚,這樣的青年人才能挑起時代這個大梁。

正如林達所說:“刺破平靜水面的銳利冰鋒,它或許只露出了一角。”正因如此,我們該看到藏於“斜槓青年”背後,有着冰山之重的是更加多元化的價值觀,生活方式乃至職業技能的更加多樣,在多種行業間平行切換,既適應了社會需求,也滿足了自身追求。

縱觀古今,無數仁人志士都曾思考過:如何成爲有用的人,爲祖國做貢獻。現在這個問題便有了答案。“漫威之父”斯坦·李先生也是這樣一名“斜槓人士”。人的就業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也因此,漫畫家這一職業僅僅停留在小斯坦·李的夢想中。他去餐廳幫忙洗盤子,去編輯部給人家做文字校對員,到大街上當賣報童。他做過的職業數不勝數,或多或少與漫畫工作有聯繫。當時機到來之時,他一躍成爲圈內著名漫畫家。這時候,他仍有多重身份。這也告訴了我們,懷揣一顆多元的心,因事而變,或者成爲一個拾穗者,用不同的麥粒爲自己貼上多種多樣的標籤,完成“斜槓青年”的使命。

“斜槓青年”可以是因事而爲,當然也可以是因情而變,也許單一的行爲不斷重複讓人枯燥,我們這時就可以拓展斜槓的內涵了。紅遍全球的兒童動漫以大堡礁周圍深海海域爲背景,海綿寶寶、章魚哥等各色海洋生物的出場不禁令人感嘆:作者是如何創造出如此真實又趣味橫生的海洋世界呢?其實,這個原作者,他的“斜槓”後面可以補充上海洋生物學家、職業教師。是的,正因爲他的興趣創作了比奇堡,給了無數人童年的回憶。而我們這些時代當下的年輕人又何嘗不是如此?一世執一事固然可貴,但以多元職業擔起時代重任才如剔透玲瓏的瑪瑙,在人類的精神長空熠熠生輝!

回看當下社會,我們能沉痛地看到,不少青年人沒有目標,盲目奮鬥。記者的街頭採訪甚至能發現很多不知道今後要從事什麼職業的人,更別提擔起時代大任了。而愛爾蘭作家蕭伯納說過:“在我有生之年,盡我力所能及,爲我愛的社會工作,是我特殊的榮幸。”是啊,社會的繁榮發展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作爲國家脊樑的青年人,要想實現國家復興,唯有樹立多元職業觀、價值觀,擔起國家重任。

要想擁抱中華復興的偉大光亮,我們尚有山重水複的路要走。成爲“斜槓青年”,鑄就社會發展之璀璨光華,擔起時代重任,塑成年輕中國之朗朗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