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讀竇桂梅老師《玫瑰與教育》心得(精選7篇)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透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竇桂梅老師《玫瑰與教育》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竇桂梅老師《玫瑰與教育》心得(精選7篇)

讀竇桂梅老師《玫瑰與教育》心得 篇1

提起竇桂梅老師,我總是不由心生一種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她那精妙的教學設計,紮實的教學基本功,深厚的人文素養就如一道道美味的心靈雞湯,給人以最舒心的滋補。

《玫瑰與教育》這本書給我們講述的都是她教學生活中的隨筆和感想,但是正是這些樸實的故事,真實的思考,卻看到了玫瑰的率直熱情的個性,對教育、生活的熱愛和執着追求,她充滿激情與思考的人生歷程,我被這樣的勤奮和執着所感動着,被她那種堅持真理的信念所折服。

竇老師在自序中講述了她寫作成長的經歷,沒想到這麼一位全國聞名的教育專家,在開始寫作的時候也是“上氣不接下氣”,而且也沒有經過學院派的寫作訓練。但她真正開始寫作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文字是那麼的笨拙。有時心裏的感受很強烈,可傾吐出來的文字卻很蹩腳;有時甚至會有一種羞恥感,產生永遠與筆告別的念頭。讀到這,我不禁也想到自己現在倒真的有這種感覺:總覺得教育生活中有許多讓自己感到的一剎那,可真的來訴諸筆端,可又覺的無話可說,即使寫出來也總覺的也內心感受相差甚遠。

後來,竇老師是在網上以“玫瑰”爲名發帖練筆,並形成了習慣,像吃飯一樣每天必不可少的時候,才驀然發現這幾年已經有了不少的長進。這才明白,練筆好比開花,沒有一定時間和力量,是不可能讓一瓣一瓣的花朵展開自己的面容的,以爲剛一動筆就能一鳴驚人,那或是天才,或者只是妄想了。後來又讀到魯迅稱自己的文字是“逼寫”出來的,心裏這才安慰: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漫長地、艱苦的修煉。竇老師的這段經歷也讓我的心裏得到了安慰,只要堅持下去,我的夢想總能實現,即使因爲自己太笨,但努力了,最後總不會留下遺憾。

竇老師說:“經常有人問我,你怎麼有那麼多話可寫?從哪裏獲得寫作的源泉?”其實這也是我們有所追求的普通教師的疑惑。竇老師給出了答案:立足當下,着眼一生,無論如何也要“擠”時間閱讀,並用筆促進自己的思考——這是促使自己成長大科學途徑。堅持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讓忙碌地自己不斷與寧靜的自我進行對話,讓衝動的自己不斷接受理智的自我批判,讓實踐的自己不斷接受理論的自我審查。這樣的寫作,已不僅是記錄生活、積累經驗的一種方式,它更是逼迫自己堅持實踐、勤於閱讀、深入思考的強勁動力,是一種讓我們反思着的存在。

玫瑰是美麗的,竇老師不僅有美麗的外表,更有美麗的內涵。宋代名家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竇老師“每晚坐擁書城,甚至將所有的課餘時間都用來讀書和記錄”。她說:“讀書,讓我們在有限的從教時間內,實現自身的無限。”“讀書,是我心靈的振翅;讀書,是我精神的呼吸”,她把讀書比作光合作用,讀書猶如在進行化學反應,她的美容經驗就是讀書。因爲讀書,竇老師每天精神抖擻,因爲讀書,竇老師睿智、豁達、優雅而美麗。我欽佩於竇老師對讀書的摯愛,傾羨於竇老師讀書的境界:“每每讀書至深夜,甚至凌晨,彼時我總感覺自己生命的花朵在黑夜中盡情地舒展綻放”。

閒暇之餘讀讀書,確實是一種享受,遠離喧囂,與書本對話,傾聽大家之言,梳理自己的感受,心緒自然而然變得恬淡寧適。不過,在繁忙的工作間隙,擠出時間讀書,同樣也能體味其中的愉悅,這時的讀書是一種休憩,一種放鬆。“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使人風度高雅,氣宇軒昂,遠勝過服飾上的奢華或家宅中的堆金積玉”。我也喜歡看書,當然談不上因讀書而氣質優雅、容顏美麗和言語有味,只是喜歡書本散發出的淡淡香味,尤其是看書時將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於書中的內容,可暫時拋開一切煩瑣。有時逃避一下,也未嘗不可,誰叫我是一個凡夫俗子呢。

玫瑰是帶刺的,在《玫瑰與教育》中,竇老師雖不是酣暢淋漓地鍼砭教育時弊,但冷靜地分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清醒地反思自己與他人的教育實踐,讓我再一次豎起了大拇指。竇老師是在上公開課“一炮走紅”後被重點培養,最後“教而優則仕”的,用她自己的話說,即“被送上成功的‘快車道’”成長起來的。她在感謝培養她的學校、領導、同事的同時,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體制的不合理之處,呼籲教師繼續教育體制的改革,強調教師內在專業精神的生成,鼓勵教師自我剖析、自我澄明,建構積極的專業自信。她引用清華大學美院陳丹青教授的話表明對現行教育體制的質疑,用一聲不敢讓孩子聽見的嘆息,表達了自己的無奈。她的質疑與無奈同樣也是我們廣大教師的。教育改革了這麼多年,教師與學生皆心力交瘁,誰之過?“用事實說話”,“摸着良心做事”這是勉勵我自己的兩句話。

人們常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那是對玫瑰的主人而言的。我手捧竇老師贈與的玫瑰,欣賞的不僅是玫瑰的美麗,更被玫瑰的幽香陶醉。欣賞與陶醉之後又該做什麼呢,那就繼續贈與吧,讓更多的人去傳遞玫瑰的芬芳。

讀竇桂梅老師《玫瑰與教育》心得 篇2

看到書名,起初只是覺得好奇,翻開書頁才知道“玫瑰”是竇桂梅老師的網名,《玫瑰與教育》其實記錄的就是竇桂梅老師教育生命一次次花開的軌跡。她爲學生創設了廣闊的心靈和精神空間,同時以情動人,那些娓娓道來的文字,緩緩流淌出的是慈母對兒女的疼愛;老師對學生的關愛;領導對下屬的期待;智者對朋友的友愛。讀竇桂梅老師的《玫瑰與教育》,感覺就如同與一位親近的朋友談心,親切,自然,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本書分爲四輯:第一輯清淡與憂患,其中寫了作者的教學反思;第二輯在聽說讀寫的背後,主要寫了作者在語文教學的所做、所想;第三輯日本的教育管窺,寫了作者到日本參觀的所見、所感;第四輯在白紙黑字的沃野上,寫了作者的很多讀後感。

積極實踐,勤於積累。竇桂梅老師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長起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不斷地創新實踐,並且善於積累總結。竇桂梅老師在不斷的探索中始終保持着自己敏銳的觸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談教育的弊端,勇於用自己的言語發聲,勇於上探索性的課。有實踐就要有反思,不斷地積累已成爲竇桂梅老師的自覺行爲。她的個人專著的出版向我們傳遞了一個資訊——“我在成長,我在寫。”“讓我飛翔的是書”,竇桂梅說到她自己的成長進步離不開書。是書使她變的睿智、豁達、優雅而美麗。她在書中寫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教育思想,爲人處事的觀點,以及在日本的見聞和對一些書的讀後感,很有見地。這些與她愛思考的習慣離不開的。她能從生活的細微處發現一些值得借鑑的東西,有敏銳的洞察力。讀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夠在大庭廣衆中大聲朗讀,能讓讀着不僅聽見聲音,而且還能看見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見了竇桂梅的爽朗而熱情的笑貌!她說“無論如何也要“擠”時間去閱讀,並用筆促進自己的思考——這是促使自己成長的科學途徑”“寫作,記錄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開花的軌跡。”詩意的語言,真切而熱情,文如其人。

“心中盛滿陽光”她是一個樂觀開朗的人。“眼因多流淚而愈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溫厚”。我們改變不了事情,就改變對這件事情的態度,態度變了,事情的意義就變了。懂得關懷,獲得朋友;懂得開心,獲得輕鬆;懂得遺忘,獲得自由。

有這樣的名師,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欽佩竇桂梅老師的同時,我作爲一個小學教師,就應該學習她的教學方法和精神,從她的身上得到對我的身心和教學工作有利的東西。

讀竇桂梅老師《玫瑰與教育》心得 篇3

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一位非常有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教育事業。爲了解決中小學教育中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根據自身30多年的教育實踐經驗,專門爲中小學教師編寫了《給教師的建議》這部著作。最近我認真,仔細的閱讀了該書的部分章節,讀後我感觸頗深,受益良多。作者在該書中的很多觀點和做法都是值得我們關注和借鑑的。我認爲這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師認真閱讀的書籍。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提到了“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這一觀點。作者在書中提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工作日記中就可以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這個觀點類似於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教師在課後要做教學反思,很多教師沒有課後做教學反思的習慣,不喜歡課後做反思,寫教育日記,經常認爲一節課上完了,我就沒事了。實際上每上完一節課我們自己對這節課都會有一個感受或是評價。在我們上課時經常對原來的教學設計或是一個問題的處理採取不一樣的方式,產生不一樣的看法,或是課堂上隨機產生了一些問題,或是學生有不同的觀點或質疑,這些內容如果沒有及時的記錄下來,很快就會被我們忘記了。而如果這些問題被我們記錄了下來,它就會促使我們對於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對比,從而促進我們對於這一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說這些記錄是我們思考和創造的源泉。思考和創造的過程總結留下的材料就是我們獲得的一部分成果。我們經常聽很多的名師或專家在做報告時也會提到我們教師要常做教學反思。我記得一位專家曾經這樣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寫十年的教案你不會成爲一名名師,但如果你能連續做好三年的教學反思你可能就會成爲一名名師。”的確課後及時反思會讓我們發現自身的不足或是優點,從而促進我們的專業成長,使我們成爲一名更加優秀的教師。作者認爲教師如果能幾十年如一日的寫教師日記,特別是有高超技巧的、有創造的教師,把自己在長年勞動和探索中所體會到的一切記錄下來,他就會積累起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這將會是一筆無價之寶。讀完這一部分的內容使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教學課後反思在我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我也要像作者提倡的那樣多做反思,多寫教育日記。

古人云“開卷有益”,的確如此,每讀一段文字,一片文章,一部著作,我們都會有所感悟收穫,即便是舊書重讀我們仍然會有所不同的收穫。讀書讓我們知識更加充實,思想更加成熟,自身更加完善。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對於我們教師更應如此,不學習我們就會落伍,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而讀書則是我們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所以老師們請你一定要愛讀書,多讀書。讓書籍成爲你一生的好朋友。

讀竇桂梅老師《玫瑰與教育》心得 篇4

《玫瑰與教育》,是我網購的第一本教育專著,然而說來卻也慚愧:或許真的是“書非借不能讀也”,在書櫃裏沉睡了若干時日才得以翻閱。讀的感覺很暢快,畢竟不是大部頭的教育理論專著:來自於教學一線的經歷、案例、反思很多能會心一笑,對於教育現狀的冷靜思索也能引起共鳴:因爲她說出了新中常想而沒說出的很多。

書分爲四輯:第一輯:“清淡與憂患”。其中寫了作者的教學反思、由孩子身上引發的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思考等;第二輯:“在聽說讀寫的背後”。主要寫了對語文教學的所思所想;第三輯:“日本的教育管窺”。寫了作者到日本參觀的所見、所感;第四輯:“在白紙黑字的沃野上”。寫了作者的很多讀後感,所讀書目涉及中、外,古、今。

玫瑰在《讓我飛翔的是書》一文中這樣寫道:我的書友薛瑞萍說,教育是一個容易讓人心靈結繭和蒙塵的職業,所以,我經常跟着她借狄金森的事取暖、保溼——“跳着舞過暗淡的日子,讓我飛翔的是一本書。”也許正因爲如此,無論在哪一輯,有一個內容始終存在,那就是——讀書,教師自己讀書、指導學生讀書。

談起讀書,玫瑰總是如此幸福:就這樣,每每閱讀,感覺總有一股新的力量注入我的身心。漸漸的,我便駕着讀書之舟,追逐那純粹的快樂,試圖駛向廣闊的海洋。現在,讀書成了我的習慣。我深深感到,這是一個可以獨自培植幸福的習慣——土壤、陽光、水分都來自於美好的書籍。

在《她們缺少的是什麼》一文中,玫瑰這樣告訴我們:溫總理說的我們的教育是有些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一定很多。不過,就我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我們的國人凝神靜氣的讀起書來。

在《有夢總是好的》一文中,玫瑰這樣思考:家長會上,數學老師批評學生一個個木呆呆的,不會審題,數學太差——我想,根子未必就在數學,更大的可能是它們不具備應有的閱讀能力。此外,學生們可能因爲閱讀的缺乏而失去更多的東西。一個不曾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孩子,一個極少接觸優秀文學作品的孩子,他的情感世界將是枯澀無味的,他的精神世界也將是極其荒蕪和可怕的。——閱讀,學問的基礎。

對於教師的讀書,玫瑰這樣說:讀書養氣——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要求我們有底氣、大氣、靈氣,既要有精神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鍥而不捨,孜孜以求,涵養浩然之氣。

教師閱讀,同樣也是薛瑞萍說得最多的話題。

“無論你教什麼學科,語言素養都是作爲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否則學生聽課如同受刑。清晰簡練、生動新鮮的教學語言會使學生對你的每一節課心存期待。無論教學手段多麼發達,語言——永遠是教師聯絡感情、傳授知識、激發思維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具有足夠吸引力的、新鮮活潑的語言從哪裏來?讀書——只有讀書!日不間斷的讀書。除此而外,別無他法。”

讀竇桂梅老師《玫瑰與教育》心得 篇5

玫瑰與教育全書分爲四輯:第一輯“清談與憂患”,寫了作者在具體教學中的反思、由孩子身上引發的對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與朋友的交流、與《人民教育》的結緣等;第二輯“在聽說讀寫的背後”,主要寫了作者在語文教學的所做、所思、所想;第三輯“日本的教育管窺”,是作者到日本參觀的所見、所感,寫出了中國和日本教育的對比和由次引發的很深的體會;第四輯“在白紙黑字的沃野上”,寫了作者閱讀一些書籍後的讀後感。

四輯都很精彩,讀完感觸太多,只簡單談幾點。

一是作者優美、貼切又恰到好處的語言表達。文中作者總能把自己所要表達的觀點、思想準確無誤的表達出來,而且讓讀者感覺那就是最好的表達詞語、最優的表達方式。“練筆就好比開花,沒有一定的時間和力量,是不可能讓一瓣一瓣的花朵展開自己的面容的,以爲剛一動筆就能一鳴驚人,那或者是天才,或者只是妄想罷了”,這是作者在自序中的一句話,說出了自己在寫作練筆上的感觸。作者的文筆,無疑與她的廣泛閱讀和勤奮練筆分不開,這也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的榜樣。

二是獨特的有見地的思想。竇老師概括性的提出了小學語文的質量目標: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同時也強調了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他在文章中講到“一個不曾擁有良好閱讀習慣的孩子,一個極少接觸優秀文學作品的孩子,他的情感世界將是枯燥無味的,他的精神世界也將是極其荒蕪可怕的”,的確,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更多地加入閱讀的教學,讓孩子們的心靈得到應有的滋養。

三是敢於提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作者在文中說到:“今天的學生是考試的連體兒,一方面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徑是上大學,一方面幾乎聽不到他們對教育的感恩之情”,“這不是讀書的學校,這是隻做題的學校”,“中國的教育常常是一陣風,沒有真正滲透到學生的精神世界裏”......我想我們的教育是否應該有更多這樣理性批判的聲音,這樣,纔會促使大家對現行教育的思考,真正促進教育的進步。

太多這樣優美的語句、獨特的見解、敢於批判的精神,出自竇桂梅老師,一個吉林師範的中師生,她從吉林一所實驗小學走到北京,成爲清華大學附小副校長,期間受到過國家政治局常委的接見,參加過國家教育報告團,在人民大會堂做過專題報告....

讀竇桂梅老師《玫瑰與教育》心得 篇6

《玫瑰與教育》是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的一本教育隨筆,在輕鬆的文筆中,滲透出竇老師的思想和智慧,給了我很多啓發。

本書分爲四輯:第一輯:“清淡與憂患”。其中寫了作者的教學反思、由孩子身上引發的對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其中與朋友的交流等。第二輯:“在聽說讀寫的背後”。主要寫了作者在語文教學的所做、所想;第三輯:“日本的教育管窺”。寫了作者到日本參觀的所見、所感,特別對於中國和日本教育的對比與不同有了很深的體會,第四輯:“在白紙黑字的沃野上”。寫了作者的很多讀後感。

我比較喜歡的是第一輯。作者從日常的`教育細節和生活小事中發現問題,深入思考與探究,並從中找出問題的所在,讓人反思與警醒。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小紅花的背後》這篇文章,看完之後,感觸頗深,本文主要講了課堂上物質獎勵的利與弊,很多時候,看起來有利的做法,卻在無形當中把對學生的傷害從面板深入到心臟。我們有太多太多的沒想到:沒想到一個漫不經心的表揚,會對一些孩子幼小心靈造成傷害;沒想到一朵獎勵的紅花,會讓一些孩子蒙上難以磨來的陰影;沒想到一次不公正的評比,會在一些學生心中種下刻骨銘心的痛苦。這篇文章對於我們這些在教育一線的教師來說肯定會感觸頗深,因此,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要僅僅以競技的原則發放小紅花,或者說不可以將競技的獎懲原則過早地引入到小學生的學習中去。小紅花固然可以是對優秀者的獎勵,同時也該是對那些暫時落後或者不積極學生的鼓舞。更深入地說,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等待滋潤的孩子,每一個靈魂無論其智力高下,都應得到尊重、等到溫暖的照耀,從而讓每一個孩子的心中都生長出鮮豔的花朵而不是陰暗角落裏的毒蘑菇。“用快樂的心靈啓迪孩子們的心靈,讓他們擁有一個真、善、美的小世界”對比這篇文章,是否應該對自己的教學方式來一個深深的反思呢?

還有第三輯“日本的教育管窺”,她能從“發現”的角度審視日本的教育。她客觀的描寫和深刻的分析,也讓我從心底裏,感覺中國的教育期待教育的地區均衡發展,中國的教育的確缺少實踐、缺少個性、缺少關照。

書中寫道“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應成爲我們爲師者的座右銘。人云亦云的儘量不雲,老生常談的儘量不談,要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風跑。對自己的教學,不要考慮完美,要考慮最有特色。”她與書爲友,“三日不讀書,則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她說:“讀書是最高檔的營養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劑,就像女人護理自己容顏一樣,珍貴的文字飲食,修繕了靈魂,使心靈日益變得強壯,不再缺鈣、不再孤獨、軟弱。”所以,她像一隻書蟲如飢似渴地徜徉在書海中,文學書、專業書她都看,音樂、舞蹈、唱歌、打扮,她都熱衷,她活得豐富、活潑,陽光,女人味十足。這正是我所缺的。生活、教學,她懂得幸福就是不停地思考,且行且思,且行且歌。她一路走來,一路書寫,一路成長。

《玫瑰與教育》這本書裏精彩的文章太多太多,就如作者自己的網名爲“玫瑰”一樣,“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這本書讓我深深懂得了在教學中要爲學生創設廣闊的心靈和精神空間,同時要以情動人,以自己的火點燃學生,讓整個教學過程成爲關注和豐富情感世界的過程,成爲智慧生成和人生態度、生活品質提升的過程。

最後我想引用竇老師的一段話作爲結尾:讀書,使精神高貴而豐富,亦使生命深刻而闊遠;讀書,讓我們在有限的從教時間內,實現自身的無限。因而,讀書,是我心靈的振翅;讀書,是我精神的呼吸。然而讀書需要凝神靜氣、沉思默想、反觀回味。

讀竇桂梅老師《玫瑰與教育》心得 篇7

再次捧讀完玫瑰的《玫瑰與教育》後,我再一次掩卷沉思。在讀竇老師的《玫瑰與教育》時,我感覺就如同與一位親近的朋友談心,親切,自然,娓娓道來,引人入勝。《玫瑰與教育》這本書真的讓我感觸頗深。在細細品味《玫瑰與教育》時,我總會在不經意間被玫瑰的文字所吸引,被玫瑰堅持真教育的信念所折服。

《玫瑰與教育》這本書,抒寫的是“玫瑰”對教育的一片真情,對生活的熱愛,對事業、家庭、愛情的體悟,因爲真,所以愛。當然,這本書不侷限於談教育,還談友情、談人生、談讀書,可謂一本雜書。書中對我最有益的莫過於她有關教學的感受,她的一些思維的火花也引起了我對自己工作中一些問題的思考。

“無風格何以立身”一文中,玫瑰說到,“有特色的老師往往容易被學生記住。要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除了要排除外部環境的不良干擾,教師自身的素質更爲重要,教師要能夠找到獨特的自己。教學有特色的教師不一定就能成爲有風格的教師。一個有特點的教師,能賦課堂以智慧,融教學以自己的獨特思考,這樣才能擁有風格。”對於這點,我深有同感。我認爲教師要想使自己的教學有風格,最基本的是要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內心涌動着的智慧和激情。在形成教學風格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好好地讀書,結合實踐,深入思考,把“自己的心”放進教學中,讓反思成爲一種習慣。一個沒有風格的教師就像吳非老師所形容的那樣——如泥胎木偶。如果說自己以前還是一個“機器人”,現在,我在努力創造自己的風格。

玫瑰老師是一個愛心的老師,所以她深受學生的愛戴。我認爲,玫瑰老師不僅能夠靈活地運用各種教育方法,更重要地是她掌握愛的藝術。

“現在的學生不好教,好話聽不進去,好心不接受,真是沒良心……”我們常常以“我是恨鐵不成鋼”來寬容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簡單甚至粗暴,認爲只要出發點對,就是愛學生,是爲學生好,方法上就可以不去計較。其實我們應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我的話是否撥動了學生的心絃,我的“愛”是否能被學生欣然接受,自己對學生的愛是否缺乏了“愛”的藝術性。在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學生調皮、不聽話時,我會顯得有點急躁,開始對他嚴加管教,冷眼直對,指名批評,甚至實在忍不住就會大發雷霆。很快,學生確實“老實”了,剛開始我還會暗暗自喜,後來才知道那其實這有可能是一種假象,學生只是迫於我的權威,嘴巴不敢說,內心卻不服氣。再從其他渠道獲知學生心裏的真實感覺後,我反思了很久。後來,透過實踐證明,我切身體會到,對學生的愛一定要掌握“藝術”才能達到好的成效。正如玫瑰老師所說,我們的教育必須從愛出發,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從心底裏關心愛護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付出百倍的耐心、細心和同情心。對學生的愛也要順應童心,別具匠心,震撼人心,講求愛的藝術。這樣,許多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讀罷《玫瑰與教育》,我感受到玫瑰是一個酷愛閱讀的人。書中,玫瑰老師寫到,“寫作,記錄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開花的軌跡。”當我讀到這樣的文字時,我也開始不斷地反思自己。雖然我平時有積極記錄和反思的意識,可能堅持不了記錄自己的教學點滴和反思。我是一名音樂老師,不屬於文科老師,如果平時多反思,多記錄,我想一定可以更好地提高我的文學素養和職業素養。我曾下定決心要堅持反思和記錄。“當我開始真正要寫作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的文字是那麼笨拙,有時心裏的感受很強烈,可傾吐出來的文字去很“蹩腳”。”這是玫瑰老師寫的話,可是這句話怎麼和我心裏的感受這樣貼切呢?簡直是寫到我的心坎上去了!在閱讀後全書後,我知道了寫作的功夫是需要積累的,就像玫瑰老師學習魯訊稱自己的文字是“硬寫”出來的,寫作需要漫長的、艱苦的修煉。那麼我是不是也可以強迫自己“硬寫”啊!我也可以從“硬寫”開始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今後,我要一路走來,一路書寫,一路成長。

《玫瑰與教育》,着實讓我浸潤在玫瑰的芬芳氣息中,沐浴在教育的陽光下,讓我看到了一朵真正的成熟魅力四射的玫瑰,她之所以成功,是因爲她付出的太多太多。她的毅力,她的好學精神,她的孜孜以求,她的激情夢想,無不散發着玫瑰獨特的芳香。浸潤在玫瑰的芬芳中,我自知自己還不是玫瑰,只是一棵無名小草而已,但當小草有着玫瑰之夢時,草兒也會溢出一絲芬芳,也一定會綻放出屬於春天的花朵!我在爲我的春天而努力,我在爲我的芬芳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