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語文課文整合教學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課文整合教學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課文整合教學心得體會

語文課文整合教學心得體會1

《親人》也是看圖學文的課文。圖畫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樹杈上架着竹竿、竹竿上掛着溼漉漉的牀單和衣服。顯然,這些是剛剛洗過晾上去的。圖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個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着不同民族的服裝,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漢族人。老奶奶雙手捧着小姑娘的頭,把熱乎乎的臉緊貼着小姑娘的臉,似乎在說些什麼。屋子的旁邊立着一根柺棍,說明老奶奶的手腳不靈便。

課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寫是圖上的內容。前面四個自然段交代了在一個村寨中,住着苗族人和漢族人。有一位漢族人的鄰居是一位快80歲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紀,手腳不靈便。女兒在縣城教書,家中無人照顧。漢族母女倆盡心照顧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眯眯地說:你們這樣幫助我,照顧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

1.瞭解我國各族人民友好相處,親如一家人,“我”和媽媽尊敬老人、助人爲樂的品德。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3.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樣用詞句表達圖意的。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板書課題,提問:什麼樣的人叫親人?

2.教師說: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是講誰把誰當作親人呢?

圖上畫的是什麼地方?(苗族村寨)

2.樹杈上有什麼?(溼衣服和牀單)

3.圖上畫的有誰?

(引導學生從牆邊立着的柺棍,來判斷她們的不同年齡;從觀察她們穿着什麼服裝,來判斷她們的不同民族。)

4.她們在幹什麼?(引導學生聯繫圖上的景物想一想)會說些什麼?

5.把這幾個問題聯起來說說,這幅圖反映了——件什麼事?

1.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特別是生字字音。

2.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分組。

3.檢查自學情況。

(1)檢查讀音。

硬朗便懂

(2)字形難點。

朗:左半部分不要寫成“良”。

縣:裏面是兩橫。

替:上下結構。第八筆是“乙”,不要寫成“、”。

顧:左右結構。第四筆是“L”,不要寫成“L”。

(3)理解詞語。

硬朗:指老人健壯。

靈便:靈活。

畢竟:到底,究竟。

及時:指需要的時候就立刻去做。

照顧:照料。

替換:把原來使用着的衣物調換下來。·

想想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圖上畫的內容,找出來多讀幾遍。

出示掛圖。想想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圖上畫的內容。二、學習課文第五、六自然段。

1.看圖,讀第五自然段,說說“我”在做什麼?

(我正在晾幫助老奶奶洗的牀單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麼表現呢?

(1)學生默讀第五自然段,畫出相關語句。

(2)出示這段話。

老奶奶高興地從屋裏走出來,把柺棍立在一旁,雙手捧着我的頭,把熱乎乎的臉緊貼着我的臉,竿呼呼地說:“你真是個好孩子!你們這樣幫助我,照顧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我該怎麼謝你們呢!”

分組討論思考題。

A.老奶奶爲什麼會這樣做?這麼說?

(表示對“我”這樣照顧她十分感激,對我非常喜愛。把“我’’和媽媽當作她的親人,甚至超過了她的女兒。)

B.說說用上帶點的詞語好在哪裏?

(這三個詞把人物高興、疼愛、激動的心情表現得更加具體,使語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強烈。)

集體彙報討論結果。

(3)指導朗讀第五、六自然段。

採取生練讀、評讀、師生配合讀的形式。

過渡:老奶奶說“你們這樣照顧我”,這裏的“你們”還指誰?媽媽是怎樣照顧老奶奶的7.

1.自讀課文,說說媽媽是怎樣照顧老奶奶的?

(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每天從地裏勞動回來,總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時給她縫縫洗洗,有時替她買米買鹽。)

2.比較句子,說說用上括號裏的詞語好在哪裏。

(1)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每天從地裏勞動回來,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每天從地裏勞動回來(總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總要”說明媽媽一直、一貫地幫助老奶奶。)

3.媽媽是怎樣教育我的?

(放學回來,你也該幫助老奶奶做點事。少先隊員應該懂得尊敬老人,照顧老人。)

4.小結:“我”主動地爲老奶奶做事,是因爲“我”一直記着媽媽的教誨。

過渡;媽媽和“我”爲什麼像親人一樣照顧老奶奶?

1.分組讀課文,討論:媽媽和“我”爲什麼像親人一樣照顧老奶奶?

(討論歸納爲:①老奶奶年紀大了,手腳都不靈便,女兒又在縣城工作,需要人照顧。②尊敬老人,照顧老人是一種美德,人人都應該做到。③鄰里之間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④各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團結幫助,友好相處。)

2.比較句子,說說用上括號裏的詞語好在哪裏。

(1)她上了年紀,手腳不靈便,該買的不能出去買,該做的不能做。

(2)她(畢竟)上了年紀,手腳不靈便,該買的不能出去買,該做的不能(及時)做。

(用上“畢竟”說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歲了;用上“及時”說明該做的不能馬上、立刻做。)

(3)指導朗讀。

(“我”和媽媽對老人的照顧,不僅體現了鄰居之間的關懷和對老人的尊敬,而且體現了在我們社會主義祖國,各民族之間的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友好相處。)

齊()更()其一()

爭()奐()董一()

“朗”字共筆,第六筆是——。

“換”字共筆,第九筆是——。

“及”字共筆,第二筆是——。

“顧”字共筆,第四筆是——。

老奶奶——從屋裏走出來,把柺棍立在一旁,雙手捧着我的頭,把——的臉緊貼着我的臉,說你真是個好孩子你們這樣幫助我照顧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我該怎麼謝你們呢

1.給短文中缺標點的地方加上標點符號。

2.填上的詞語表達了老、奶奶怎樣的心情?老奶奶爲什麼把臉緊貼着“我’’的臉?老奶奶爲什麼說你們“真比我的女兒還親啊?”我國還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寫下來。

語文課文整合教學心得體會2

聽完潘少榮老師在四年級上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語文課,讓我看到了語文教學的魅力,古詩並不是那樣的枯燥無味,而是一種享受。就本堂課談幾點自己的心得體會:

1、一、注重指導學生朗讀,恰當點評學生的發言。

還給學生大量的讀書時間,在語文課堂中應讓學生多讀,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進入境界,並且還要生髮聯想,才能更有感情的朗讀,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意。要達到這一步,學生應建立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老師講解分析的基礎上,學生靠閱讀讀懂、品析文章,可以形成自己的能力,如果靠老師講解分析那永遠是接受現成的分析成品,不能形成自己的能力,所以在課堂上,要讓學生自己閱讀。在這次語文課堂上,都將讀貫穿始終,讓學生透過讀來感受、理解。

2、設定簡單有效的課堂情境,創設自然和諧的課堂氛圍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推動力,是幫助學生獲取知識的捷徑。因此,很多老師在新課的匯入中會有意地設疑,激疑或精心設計,或課前播放歌曲,或課前進行語言互動,去激發學生的興趣,緊緊地吸引住學生,使學生很快地進入新課意境。

3、進行了恰如其分的課堂評價,進行適時鼓勵和評價。

課堂評價,是師生交流的一種有效方式,它不僅是某個環節的終結,更重要的是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更強烈的求知慾望。而課堂及時評價是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態度、方法、過程、效果等方面,進行適時鼓勵和評價。這次活動中,老師幾乎運用了及時評價,並且在課堂上,充分運用自己的體態語言、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微笑等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評價。在讓學生朗讀時有一名學生讀的非常好,潘老師用語言激勵,讓學生更加自信,我想,這個孩子一生會記住的!

4、具有紮實的教學基本功,調控課堂遊刃有餘。

教學基本功是所有教師都必須掌握的。它既不是某些教師的特權,也不是個別老師的天賦,他是教師成其爲教師的基本資格。可以說,潘老師的語文課讓我們看到了教學基本功的深厚,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蘊,使學生在學習中享受着古詩的獨特魅力。

總之,這次聽課,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衆長,充分提升學習機會,學習百家而頓悟,積澱教學素養,使自己在教學生涯中不斷地成長。

語文課文整合教學心得體會3

此次杭州之行,總覺得腦子裏裝得滿滿當當,卻總理不出個條條框框,心裏恍恍惚惚的,說體會,說收穫,談不上,只留下一些隻字片語。下面就談談此次杭州聽課之行的一點瑣憶。

一、返蹼歸真,讓學生受傳統文化的薰陶。

“千課萬人”這個活動是國家級的教研活動,它所體現的“生本課堂”將引領了中國小學語文教育的發展。從這次活動,讓我隱隱地看到語文教學應返蹼歸真,讓學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如在本次活動中安排了古詩《楓橋夜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春夜喜雨》,文言文《楊氏之子》、《已死的母熊》、《宋定伯賣鬼》以及孫雙金執教的《兒童論語》、蔣軍晶的《“鳳辣子”初見林黛玉》、周益民的《繞繞繞繞復繞繞繞》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但它在指明方向,語文是什麼,語文就是語言的課堂,我們要回到古代,去感受古文的韻味,精煉而蘊味十足,越讀越有滋味,越讀越有意蘊。季羨林老先生曾說:“小學生必須會背100首古詩,50遍古文”。我認爲讓學生薰陶在傳統文化中,去感受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語言魅力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方向。

二、領略了大師的風采

大師的課就像是海市蜃樓,它扣人心絃,讓人身臨其境,如心靈的一次旅行。

課之大氣是隻可遠觀而不可效仿也。

如王菘舟老師上的《楓橋夜泊》,他那深厚的語言功底,那深情的演繹,深深的吸引着學生,那是一節意味深長,韻味十足的課,王老師由“鐘聲”離析出“愁眠”,由“愁眠”逐步添加出“看到”之景,“聽到”之聲,“感到”之情,層層拓展,終於“剝”出了一個“對”的蘊意。又以層層淡出層層擦去點拔出與“鐘聲”一起消失的愁眠,讓“鐘聲”化解了“愁眠”,給全詩抹上了溫暖的亮色,給課堂濃濃的文化氣息。

如竇桂梅老師的《宋定伯賣鬼》,竇老師以自已澎湃的熱情和寫實的教學營造母語力場的非凡能力讓我震顫,選擇這麼長的一篇文言文進行教學,這本身就是一種挑戰。竇老師從幾乎逐字逐句的教讀、解釋開始————抱而扶,扶而放,到出孩子充滿語感的朗讀,再到孩子準確靈動的解釋,然後到孩子自由舒暢地議論,竇老師就是這樣,腳踏實地,完整連續,咬定青山不放鬆,由學生開始的俘遊散亂到後來的各抒已見,從開始的東張西望,到後來的無不動容,竇老師用她的心血、肝膽和智慧澆灌並照亮的,豈止是那些學生呢

如賈志敏老師的《賣魚的人》。賈老師的課堂嚴謹,簡潔,一言一句,一字一句嚴格要求,一絲不苟。對基礎知識,

基本技能的極度關注,是賈老師教學的一貫風格,在課堂上,賈老師時時刻刻在規範學生的語言,哪怕是一個字,一個詞,他都有嚴格的要求。賈老師非常注重學生的讀,在反覆朗讀的同時,歸納梳理出一條課文主線,再根據這條主線補充內容進行敘述。如:讓我疑惑的是______,平常我買魚是_______,而他卻_____。又如:誠信是______,如果不講誠信會_______,我們應該_______。

這樣的訓練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能力,而且使課文的人文因素,很自然地得以滲透,這種滲透實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很好的統一。

什麼是大師一位現代作家認爲,大師就是那些下最深的功夫研究,用最淺顯,最簡潔的語言表達研究成果的人。我覺得,大師的課是百聽不厭的,即使同樣的課再聽一遍,也會津津樂道。

三、“生本課堂”的展示

何爲生本課堂呢王菘舟老師說:“生本課堂就是以學生爲本的`課堂,更是以生命爲本的課堂。唯有真正爲了師生生命的發展,以生命促成生命,並最終成全師生生命發展的課堂,纔是我心中的生本課堂。”週一貫老師說:“生本課堂就是以學生爲本的課堂,具體地說就是依靠自主學習,激發主動學習,以實現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的課堂。”在本次活動中充分體現了生本課堂。

如蔣軍晶老師執教的《“鳳辣子”初見林黛玉》。蔣老師的課循序漸進,就圍繞“王熙鳳”是一個怎樣的人展開教學,整節課就樣一個問題,初讀你覺得王熙鳳是一個怎樣的人抓住“關心”一詞,再讀,抓“炫耀”,再讀,抓“討好”再讀,最後,你覺得王熙鳳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此時,學生就又有了截然不同的回答,蔣老師沒有分析,沒有講讀,就是讓學生一遍遍讀,層層深入,句句剖析,自已從字裏行間讀懂讀明白,整節課,學生的腦子在不斷地思考,不斷的分析。從初讀時的理解到後來截然不同的理解,這就是一個提升。蔣老師教給學生的是一種學習的方法,學習就是這樣,一遍又一遍地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學生在蔣老師40分鐘的課堂中學到的是一輩子可以用的方法。“生本課堂”在這節課中被詮釋得淋漓盡致。

“千課萬人”在西湖邊的柔波放飛夢想,用燈光照亮前程。拖着疲倦的身軀,滿載而歸。隱隱約約的思緒慢慢退去,留下的只是一些觸動,一些鎖憶。

語文課文整合教學心得體會4

我校的課堂教學改革已經進行了幾年,特別是從去年起,全旗全面推進區域教學改革,我校積極革除積弊,鮮明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直言不諱的請老師住嘴,這無疑給沉悶的語文課堂注入了一股清風,直吹入了學生的心田,作爲語文老師的我也受益匪淺,收穫豐厚,同時也讓我認識到了課改的必要性、急迫性,進一步瞭解了課改的一些內容。現把我的幾點粗淺看法總結如下:

1、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爲的轉變

實施課堂改革以來,我收穫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轉換了。我由原來的主講者變成了組織者、合作者。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學生的特長得到發揮,學生的才能得到展示。

教師已成爲學生最真誠的合作者,最謙虛的傾聽者,最具慧眼的"伯樂"。教師的角色開始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悄然轉變;開始由傳授者向促進者悄然轉變;開始由管理者向引導者悄然轉變

課堂上,教與學的活動在師生的互動合作中變得生動有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凝聚了集體的智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2、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課改實施以來給學生帶來的最大變化是,開始嘗試自主合作與主動探究所帶來的愉悅和成功感。學生的學習行爲開始由"被動"轉向"主動",接受式學習不再獨唱主旋律,探究式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的介入,與接受性學習交相呼應、相輔相成。

3、給學生展示成果的舞臺

學生學習中,我們實行小組合作制,組與組之間,生與生之間,既相互合作,又互相競爭,他們內心有着想展示自我的渴望與衝動,因而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展示平臺,在這一過程中,我積極鼓勵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來彙報小組和個人的成果,以便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潛能,都能從合作探究中獲得收益。這樣每個學生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透過這樣的教學改革,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已成爲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變成爲學生的學堂,學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無聞的模範聽衆。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或質疑問難,或浮想聯翩,或組間交流,或挑戰權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際互動,環境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爲充分的鍛鍊和表現的機會。教室中再沒有陰暗冰冷的“死角”,課堂上充滿着流動的陽光,平等、和諧與交流共存,發現、挑戰與沉思同在。活躍的思維,頻動的閃光點,讓學生成爲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

語文課文整合教學心得體會5

近期,我參加華龍區組織的小學語文教學公開課活動,聆聽不同老師的課,收穫良多。下面就談談我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吧。

一、創設情境,引發情感陶醉

邵老師在講《搭石》時,透過簡介什麼是搭石,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感知到了課文中的更多資訊和情感,也就意味着學生以最佳的狀態進入課文學習。

二、自主識字,輕鬆識記

興趣是激發兒童從事學習的動力。祝老師在講《貓》中的生字時,採用“開火車”和“小老師領讀”的遊戲方法,爲學生創設一個歡快和諧的學習環境,這樣既能激發學生識字興趣,提高識字效率,又能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教學質量。

三、書寫規範美觀,板書設計美觀

如《貓》一課,板書設計成長方形,所有內容圍繞“古怪”、“淘氣”板書,和課文很相稱;《搭石》和《長城》板書層次分明、簡練,邏輯性強。

四、教師教態自然大方

三位老師面部表情親切、自然大方,恰當的微笑,使人感覺親近。手勢簡練、明確,運用自然,毫不矯揉造作,促進了師生間積極的情感交流,更利於教學任務的進行。

五、教師語言組織能力強。

導語、過渡語、結束語的設計不僅能很好的調動學生情感,引領學生走進文字、研讀文字,自然地銜接教學的知識板塊,也能靈活對學生的課堂活動效果作出指導性的評價。

三位老師評價學生的語言是那麼貼切、適時、到位,老師評價語言豐富,適時、到位,那些激勵的語言沒有任何浮誇之氣,聽起來順耳、自然,連我都覺得內心深受鼓舞、激勵。在以後自己的課堂上,也要讓我的學生感受到這樣的語言。

六、注重語文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好文章是用來讀的,無論是現代文還是文言文,朗讀是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徑。邵老師在講《搭石》一課時,趁學生學習體驗了那感人的品質,感到心潮澎湃時,指導學生激情練讀,要求讀出感情。並透過指名讀,齊讀等形式,使學生1在反覆的誦讀中切實受到強烈的感染,同時也體現了分層次要求。在自讀自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來充分感受感人事例,正是水到渠成,畫龍點睛。最後,她再讓學生用激動而自豪的語氣反覆朗讀,讓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

七、注重合作探究式學習,體現以“學”爲主。

教學設計貼近學生,側重學生對文字的真實體驗和感受。想辦法讓學生去觸及文字,並不斷引導學生從文字中體會感悟其中包含的情感。“你能讀一讀嗎?”“你讀出了什麼?”“請你帶着這種理解讀一讀”“我們大家一起讀一下”這樣的評價細節隨處可見。

三位教師的語文教學真正體現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體現了“一切爲了孩子的發展”。她們的課不但具有“靈”性,而且很紮實。我深深的體會到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文化素養很重要,需多多讀書,不斷豐富自己。這次聽課學習對我自己是一次提高,也是促進,在以後的日常教學中,我會努力上好每一節課,向身邊的優秀教師學習。

透過這次學習,我對自己制定瞭如下努力方向:

1、做個有心人,平時要多讀書、多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養,尤其是知識方面的積累和課堂語言的錘鍊。

2、要在備課上下真功夫。自己先對文字真的有自己的認識和感受,然後再根據學生的情況,確定相應的教學重點和教學方式方法。

3、從教學內容總體出發確定好每節課的具體的三維教學目標,真正明確每節課的知識的、能力的、情感的三方面的目標。再精心確定每個環節的具體任務目標,以及具體的實施方式方法。

4、注意輔助教學手段的應用,多媒體使用要合理恰當。

總之,這次聽課活動,不僅是享受,也是一種提高,不光是聽課,也是在發現自己,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教學,在教學中成長,今後我會用自己的行動做更好的詮釋。

語文課文整合教學心得體會6

加入平樂鄉學校這個大家庭,學校爲了使我們每一個青年教師能儘快成長起來成爲教學的能手。學校特別組織了有經驗的教師爲我們所有的青年教師上了兩堂示範課。

在聽完鄧榮富老師一年級的語文課之後,我感觸很深,就本堂課談幾點自己的心得體會:

1、浮華退去,盡顯山區課堂教學的本色

40分鐘的課堂沒有大起大落,這對於山區的孩子來說更能接受這樣的課堂教學,注重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淡化了課件的輔助作用,華麗的課件被幾張圖片所代替,五花八門的活動被紮實的讀書聯繫所代替,真正彰顯了課堂的本色。

2、高效是課堂教學的標準

鄧老師的本堂課的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圍繞着高效,注重提高課堂效率尤其是學生的學習效率。上課直接解決字詞,沒有拖沓。導學目標明確,有利於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融入到課堂,跟着老師的步驟走。

3、語言具有藝術的魅力

人們常說:教學是一門藝術,誰能將它演譯得好,就能抓住學生的心。鄧老師和藹可親的語言,收放自如,爲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鄧老師課堂語言簡潔,準確,他用自己的揮灑自如的語言引領着學生。鄧老師教學《小小竹排江中游》這一課時,她讓學生一邊觀察圖畫,一邊聽老師介紹,那自然親切、簡潔準確、聲情並茂的語言把學生的思緒帶進了整篇課文的情節之中、大家彷彿都走進了一副美麗的畫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