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參加全國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優質課觀摩研討活動心得

20xx年11月8日至12日,我有幸赴江西南昌參加了爲期4天的2011年全國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優質課觀摩研討活動。透過四天緊張的聽課觀摩學習,我聆聽了十一位優秀教師精彩的課堂教學展示,收穫很多。我的思想也彷彿跟着他們在講臺上一次次碰撞、交流。課堂上老師們先進的教學理念,嶄新的教法,創新的思維,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聲情並茂、自然大方的教態,風趣幽默的教學風格,變化多端的多媒體課件,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啓迪。讚歎之餘,更多是深深的沉思,從中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現將活動心得總結如下:

參加全國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優質課觀摩研討活動心得

一、依據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

新課程的實施,給教師提供了發揮教學創造能力的平臺,這11位教師都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他們完全理解到教材只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工具,憑藉與手段,因此他們都從教材出發,切實明確了教材的編排意圖,依據實際,擴大教材的功能,廣泛開發和利用其他形式的課程資源,使教學活動的形式豐富多彩,各具特色。比如,貴陽市南明區尚義小學郭穎穎老師執教的《祖國,我爲你自豪——光輝的瞬間》一課,老師明確教材的意圖,讓孩子自己去調查,沒有用課本上的文字去說教,而是在瞭解教材意圖之後,充分的利用實況錄像,讓學生親身感受,自然而然的學到知識。

二、追求真實、紮實、高效的課堂

幾天的聽課,我感覺這些課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樸實、紮實。少了一些形式主義,少了一些表面的熱鬧和浮躁,從文字的解讀到教學目標的確立,從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運用到教學氛圍的營造、教學目標的達成,都是依據課標、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的,都是圍繞一節所要達成的三維目標而設計的,讓人有一種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感覺,追求的是一種樸實、紮實的《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課堂。尤其是導課環節,和以往聽展示課不同,所有的課都是直奔主題,而且語言乾淨利落,沒有形式花哨的課前談話,也沒有挖空心思的課前作秀,給人的感覺更樸實,更簡潔。

三、從學生實際出發,聯繫生活,激活興趣。

課程源於生活,就《品德與社會》課所要學習的道德規範、社會知識、生活常識等等都是從生活中來的。這11位教師都將富有生活氣息的語言、動作、神態等運用於課堂教學中,極大的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這些活動從孩子們的興趣出發,再深入到生活中,然後把生活帶到課堂上,最後在課堂的交流與討論中無形地培養起學習意識,可以最大的達到所要的教學目的。比如,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丁秀娟老師執教《心靈手巧——廢舊物品再利用》一課,老師把學生利用廢舊物品做好的'小作品帶進課堂,激發兒童活動的興趣和創造的想法。

四、巧用多媒體,持續興趣。

把多媒體引入到課堂,克服了傳統教學手段的某些弊端,改進了課堂教學的模式。它以直觀形象、聲像結合、圖文並茂、化靜爲動之特點整合於教學。11位教師都是利用多媒體以具體的感覺、聲感、色感等作用,使《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更加直觀、更爲生動。在新的教學內容開始時,教師着力運用多媒體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自覺地進入接受教育的心理狀態。並且有的教學內容是我們難以在實際生活中接觸得到的,比如,上海市楊浦區復旦科技小學楊露老師執教的《圓明園的控訴》 一課,教師以圖像、影片片段、數據等形式直觀的展現在學生眼前,就使學生產生深刻的印象,這樣比起生硬的說教更是事半功倍。

總之,《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內容與形式必須貼近孩子們的生活,讓生活激發起孩子們學習《品德與社會》這一門課的興趣。同時藉助多媒體的特殊作用,把實際生活中難以真實體驗的某些情景、活動鮮活化,讓孩子們在多媒體虛擬的情景中,較真切地感受生活,放眼世界,使《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更加直觀、更加生動,持續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最後再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感悟到的理念,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拓展興趣。這樣在興趣這支指揮棒下,孩子們積極參與學習、親身體驗並受到思想上的啓迪和情操上的陶冶,讓《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達到春雨潤物,情景交融,文道一體,潛移默化之功效。參加這次活動,使我在再一次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方面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衆長,充分利用各種學習機會積澱教學素養,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