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赴河南省沁陽市永威學校學習心得體會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赴河南省沁陽市永威學校學習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赴河南省沁陽市永威學校學習心得體會

2020年11月,我有幸到河南省沁陽市永威學校學習。永威的教學理念,精細的教學管理,優美的育人氛圍,敬業的教學精神深深感染着我。

一、永威人的自信

一進永威就可以看到“創建中國一流世界知名學校”“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的標語,看到這些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個學校自信、豪氣。我們去永威的當天就有來自山東、東北、甘肅、臺灣等地的四五百個學員到永威學習。一棟四層樓的賓館住得一間不剩。在永威的固定賽課室,聽課的老師比學生多。

作課教師依然教態自然、大方、聲音洪亮、清晰。學生講課、回答問題聲音也依然清晰、洪亮、自信、站姿筆挺。授課的老師和上課的學生不會因爲那麼多的來賓而感到拘束或緊張。聽課的老師聽課期間還會不停拍照、攝像。老師照樣該輔導輔導、該糾正就糾正,學生該做題做題、該討論討論,絕對不會亂了陣腳,而且始終相信自己給大家展示的就是最好的。

專題講座的老師在介紹永威學校和他們的教學模式時,臉上始終洋溢着自豪的、驕傲的微笑,自信溢於言表。這源於什麼呢?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不可思議。2006年,永威學校在建校剛剛四年的時候就瀕臨倒閉,形勢岌岌可危。實驗班平均分不及格,普通班平均分20分。當年10月,剛從洋思中學退下來的蔡林森受沁陽市委市政府三顧邀請而加盟永威。

推行“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奮戰3個月,初中部多數學科平均分上升50分,數學和英語爲那學期沁陽市第一。當年多數科目在焦作市名列前茅,尤其突出的是數學和英語。目前,永威學校已成爲焦作市乃至河南省民辦教育的亮點,先後被焦作市教育局、沁陽市教育局確定爲中小學校長、教師培訓基地。永威成了河南省的名片學校。蔡林森校長提出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被越來越多的人瞭解、認可。現在,每天都會有全國各地的中小學考察團慕名而來,探尋這樣一所年輕的學校迅速崛起的奧祕。

二、校園環境:育人氛圍

在校園裏你看不到學生追逐打鬧,聽不到學生大聲吆喝,同學們文明的舉止,讓我對永威又更加一層敬意。你可能要問:學生的素質爲什麼會這麼高呢?下面我們來看看永威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吧!走進校門你會看到這樣的標語:“不放棄一個孩子”“不讓一個孩子掉隊”。這些標語讓同學們感到了溫暖。校園中你還會看到:“沐浴晨光想一想,今天該幹些什麼?踏着夕陽問一問,今天有多少收穫?”“不能發現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不能解決問題,就是最難的問題。”

“你能做到邊走邊思考問題嗎?你能做到邊走邊背英語單詞嗎?”……孩子們學會了學習的方法,學會了有條理的去安排一天的學習與生活。走進教學樓“弄髒的是牆壁,丟掉的是面孔”“牆上有腳印,心上有傷痕”的標語赫然醒目。教室門口的每塊鏡子上以及教室內牆壁上的標語更是比比皆是。如:“學習的提高在於勤勤懇懇,知識的積累在於點點滴滴。”“學習改變命運,細節決定成敗。”“用勤奮作舟,以快樂爲帆,讓我們一起遨遊知識的海洋。”學校是育人場所,只有處處事事都育人,才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都受到教育,培養好品質。真正體現教書更是育人。

三、教學模式: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到永威來學習不談他的教學模式是不可能的。所有老師都認同“教無定法”的教學觀,但任何一種教學法都有他存在的理由。“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不精彩但是實在。教學法簡單易學,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這種課堂注重的是基礎知識的學習與鞏固,沒有過多的拓展與延伸,課堂氣氛也不是很活躍,可是這並不精彩的課堂使他們的考試平均分達高分,是全市第一。我的理解是:如果把我們的課堂分爲精品課和常規課的話,這種“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對於我們的常規課教學更具有積極借鑑意義。我們實際的教學現狀是教師可以爲準備一節精品公開課殫精竭慮、費時數日,卻往往對日常教學隨意對待,可真正決定最終教學質量的正是這一節節常規課。我們以爲講得越細,學生學習效率就越高,可我們沒有想到這樣做會導致學生不動腦,被動地學,而且缺少針對性,不能及時反饋資訊,最終造成惡性循環。一節課講什麼、學到哪,教師心中有數,學生卻一片茫然,而永威的課堂看不到這些。它是以教師爲“導演”,

學生爲“演員”呈現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最鮮明的特徵就是教學目標非常具體、簡明扼要、教學內容通俗易懂,學生容易自學。要做到這點教師在課前必須花費很大的功夫準備教學:要研讀並能吃透教材、精選習題、精心設計教學才能在課堂上做到儘量少講甚至不講,學生能學會,還要在考試中立於不敗之地。我認爲這纔是永威老師的內功,要百鍊才能成鋼。要知道“上課是一種勞動,勞動是要用心用力的”(蔡林森)。

在“先學”之前,任何科目的教師都要明確地提出教學目標。在“先學”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自學,及時表揚,給走錯路的學生及時指引,但話一定不宜多,檢測時採用個別提問或板演討論。板演討論時都是讓後進生板演,最大限度地暴露問題,及時糾錯,然後進行梳理、歸類。“後教”學生透過自學掌握的一律不教,教的方式是“兵教兵”,會的學生教不會的,教師給予評定,幫助更正及補充。“當堂訓練”根據科目不同來確定訓練時間。

數學一般在20分鐘左右,英語10分鐘左右,語文7、8分鐘。訓練內容重在應用剛學到的知識,訓練的形式主要以競賽的方式讓學生獨立完成,而且是快節奏地完成。最後用“四清”來確保教學質量的提高。永威的每個班都按學科建立了學習小組,小組間正常開展學習競賽。爲了小組的榮譽,課上,無論是自學、討論,還是知識檢測,小組內成員都互幫互助,互督互查,毫不馬虎;課後,對堂堂清不了學生,小組內成員分工負責,例題、習題、單詞,一一助其過關。一次“清”不了,兩次、三次……一般經過“二清”、“三清”,絕大多數同學都能做到“日日清”,極個

別仍不能“清”的,由老師幫助其“清”。“週週清”同樣不可或缺,他們實施週五驗收制度,主要驗收數學、英語兩門學科。單週驗收數學,雙週驗收英語。教導主任、教研組長當驗收組長,任課老師和班上的尖子生當驗收員,班與班對調驗收。驗收英語時,只憑課本,讓接受驗收的學生把兩週所教的單詞逐一朗讀,逐一聽寫,錯一個就在課本上那個單詞旁邊做上記號。驗收數學時,也是憑課本,讓被驗收的學生逐一講書上的概念、例題、習題。

驗收完,在表上填上正確率。“清”不了的內容,由任課老師利用雙休日幫助落實補救措施,再接受驗收。現在,“四清”已內化爲永威的一種學習習慣,學生學習自覺主動,“清”不了的學生越來越少了。這種模式看似簡單,操作起來一定是有難度的,貴在堅持。

我體會到“先學後教,當堂訓練”這種教學模式有以下幾個優點: 1、使師生得到了解脫。從上課到下課,學習的全過程都是讓學生自學,教師由原來的講授者變成了組織者,不但解放了學生,而且解放了老師,尤其解決了老師講得累問題。

2、有利於轉化後進生,培養優等生,縮短差距。由於教師不講,學生自學,教師就有了足夠的時間去了解落後生,針對個別情況個別輔導。而優等生本身知識就學得牢固,理解得深刻,再加上能給別人做講解,做別人的老師,更激發了他們的成就感、積極性,會更願意努力學習,水平也就越來越高。

四、別具一格的日常生活管理方式

每個學生進校後,都有一本《四會讀本》(即教育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講的是起牀、吃飯、洗衣、洗澡、管理錢物等生活技能。按我們平常人看來,都會認爲:難道初中生吃飯,睡覺還用學嗎?但永威人卻是在這裏面作文章。確實,我們觀摩了永威學生用餐的情景:下課鈴響後,按照事先排好的就餐順序,不同年級的學生分時段走進餐廳,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

永威的學生熱愛學習,在餐廳也能體現。參觀時,我恰巧在三年級的學生餐廳,我看到先到的學生不忙於吃飯,而是手拿卷子在研究。等所有學生都到齊後,值日生負責分飯,分菜。樓上樓下三千多名學生同時用餐,聽不到喧譁,沒有人亂跑。二十分鐘左右,所有學生都吃完飯,餐桌和碗筷都被洗乾淨。最後評出文明餐桌。

要求分菜時,學會關心人,先人後己,不厚此薄彼,吃飯時,先多吃飯少吃菜,再少吃飯多吃菜,最後喝湯,保證不剩一粒米飯。到過永威中學的人,都會被3000多名學生吃飯的場面所感動,那整齊、統一、衛生、文明的就餐過程,讓人永遠無法忘記。而象這種良好的習慣,表現在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養成必然凝聚着永威教職員工的愛心、智慧和汗水。

五、意想不到的教書育人承包責任制

各學部承包各學部的教學質量;與班主任、任課教師反覆協商,一一簽訂合同,包教好每一個學生;學校紀律、衛生也列入教書育人

責任制,承包到每一個教師和學生的人頭上,每天檢查、每週統計、每月累計紀律、衛生總分,根據紀律、衛生總分排出名次,發放班主任、學部政教主任、學部校長的津貼。班主任包學生身體健康。這看起來似乎不合理、不科學,但“包”的效果總比不“包”好。一“包”,老師們就特別關心學生的吃飯、睡覺,時刻把學生的冷暖放在心上,注重預防疾病。學生的發病率普遍下降。每個老師愛生如子,每個學生在永威像在家裏一樣溫暖。

教師間也捆綁承包,共同提高。學校堅持每年發放教學協作獎。同一年級、同一學科的老師若教學成績都超過市第二名的學校,則該學科每一位老師就都能獲得全年2000元的協作獎,該學科組長就能獲得教學質量獎3000元。

捆綁承包,使大家的利益一致,個個真心實意地互幫互學,力爭共同提高,從而保證了各班質量都一樣優秀,即使新教師所教的班級也不例外。此外,年級主任、教導主任、政教主任、學部校長統統捆綁承包,確保項項一流。

細細品味永威的管理和教學,我深深地感受到:要做一名出色的教師必須要付出艱辛的勞動,而要辦好一所學校更是要有百折不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