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幼教工作者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心得體會

《指南》的誕生讓我們的幼教工作又有了一盞指引前進的明燈。以下是小編帶來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心得體會,希望對你有幫助。

幼教工作者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心得體會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心得體會(一)

《指南》是深入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國務院關於當前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的精神,是對《綱要》的細化,爲我們更清楚地瞭解對各年齡段幼兒大致的發展水平提供了參考。它從五大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方面,分別闡述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特徵。其中,健康領域中:發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誌,也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

《指南》明確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發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誌、也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由此提出教學建議的第一條就是成人要爲幼兒提供營養豐富、健康的飲食。這一觀點是《指南》的一個新觀念。我覺得很有必要性。現代流行病學的研究表明,生活方式是影響人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於身心的健康。幼兒正處於逐步形成生活方式的階段,幫助幼兒逐漸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有規律的生活習慣、良好的衛生習慣、良好的飲食習慣、運動的習慣等等),有利於幼兒的生長髮育與健康並會對其今後的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幼兒的早期教育很重要,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點,更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鼓勵幼兒自理、自立。我們老師和家長應爲幼兒提供合理均衡的營養,保證充足的睡眠和適宜的鍛鍊,滿足幼兒生長髮育的需要;創設溫馨的人際環境,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親情和關愛,形成積極穩定的情緒情感;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形成使其終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

在細讀“健康”領域環節,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成人不宜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以免剝奪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所以,又那麼一句話:能學會“偷懶”的老師纔是一位稱職的老師。有時候,我們老師就像媽媽一樣,愛孩子總想幫她做好任何事。午睡起牀,老師會“三頭六臂”幫助每個孩子穿衣穿鞋;小朋友入廁洗手拿杯子,老師都會一把手抓,細緻到位每個孩子拴好衣服;小朋友畫畫做作業玩區域,老師幫忙拿蠟筆發作業本收玩具……看似老師非常稱職,做好每一項工作,把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其實,在不知不覺中,剝奪了孩子自主學習的機會,阻攔了孩子自理能力的發展。做老師,可以適當的學會“偷懶”,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去體驗。與其幫助他做好每件事,不如教給他做的方法。或許,一開始孩子總是做不好,但老師一定要堅信孩子的能力,相信他們能行。

除了孩子身體方面的成長,健康中還包括孩子的心理。幼兒的心理髮育尚未成熟,而幼兒期也是孩子形成安全感和樂觀態度的重要階段,教師關注孩子的心理髮育變得尤爲重要。開朗、外向的孩子或許較容易受教師的關注,老師也能在第一時間注意他的情緒變化,幫助疏導、開通。但作爲一名老師,更應該關注那些內向、憂鬱的孩子。用自己溫暖的語言、親切的態度幫助他建立良好的心態,形成安全感和信賴感。只有心理得到釋放了,纔能有健康的身體投入到班集體中。我們老師平時就要做到耳觀六路、眼聽八方,隨時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想盡辦法、使盡其招幫助孩子調控情緒,鼓勵孩子積極向上。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重要的,作爲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責任就是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變得更好,都能達到能夠達到的水平,發揮他們應有的才能。要真正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樹立“每一個孩子都重要”的教育觀、兒童觀。如何詮釋、踐行這一理念,我們需要走的路還很長。以上是我學習《指南》健康領域的一點體會,《指南》的確對我們的工作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教會我從細節觀察幼兒的發展,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不斷的學習、學習、再學習;實踐、實踐、再實踐;只有具備了這樣的精神和素質,才能真正將《指南》精神落到實處,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的幼教工作者。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心得體會(二)

《指南》的誕生讓我們的幼教工作又有了一盞指引前進的明燈,最近我認真學習了《指南》對其中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都進行了細緻的研讀,並結合我自己的工作實踐,在對比中尋找差異,反思我的教育存在哪些不足。現以“藝術”領域爲例,以我執教的小班幼兒爲參照,在對照中反思我的“藝術”教育。

《指南》中強調“成人應對幼兒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爲追求‘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以免扼殺其想象與創造的萌芽。”我的理解是:每個孩子都有豐富的想象力,能用語言大膽地表達出來,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把他的心中所想繪畫出來,這畢竟需要有一定的繪畫基礎。我們不訓練孩子們的繪畫技能,但也不能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讓孩子去創作,創作要以繪畫基礎爲奠基。當然,孩子們的創作是淺層次的,不能對孩子要求過多。想要提高孩子的繪畫基礎,不一定要教師施加給他,我想可以讓孩子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繪畫讀本,畫一畫自己喜歡的人物、小動物和植物。這是他自發的一種對於美的理解,孩子會有一種親身體驗:這本書上畫的東西是我喜歡的美的東西。這樣,既不會出現千篇一律的作品,又讓孩子有能力去創作。當然,提高孩子繪畫能力的辦法還有許多,每位老師都有着自己獨特的方式方法。

最後,“創造條件讓幼兒接觸多種藝術形式和作品”,這是《指南》在教育建議中的一點。比如,讓幼兒接觸“各種形式的音樂作品”、“帶幼兒觀看或參與傳統民間藝術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動,如皮影戲、剪紙和捏麪人等”,有條件的情況下去劇院、美術館和博物館等。在這方面,平時我們做得也很欠缺。特別是音樂作品的接觸方面,接觸多的就是一些簡單的歌曲,甚至連舞蹈、打擊樂等也比較少見,更談不上其他形式的音樂作品了,比如一些經典音樂、戲劇等。在美術作品中,更多的也是蠟筆畫、顏料畫的學習與嘗試,對於剪紙等其他形式的接觸也很少。平時我們會自己找理由,認爲孩子的經驗如此,或者從教師自身出發,這幾種常見的藝術形式有利於組織集體教學。我們爲什麼不從孩子的發展考慮,爲什麼脫離了我們教育的主體和宗旨呢?比如小班,也許讓孩子們真正領會,或者學會一些離已有生活經驗較遠的古典藝術等,會比較困難,但是我們可以讓孩子先接觸,耳濡目染一下,爲以後的學習鋪墊,拓展孩子們學習的廣度。其實基本上每個地方都有地方風俗,在歷史久遠的蘇州地區,民間藝術等更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雖然《指南》中提出,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帶孩子欣賞文藝表演和藝術作品,而我想說的是,“條件”是可以創造的,我們可以動員我們的家長朋友,帶領孩子們去欣賞,並且請個別經常出去的孩子帶着自己的視頻、照片等給其他孩子介紹,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包括網絡、電視等,服務我們的孩子。

在對照中我發現,還有很多地方我在平時的工作中做得還不夠,比如“不簡單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標準來評價;“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自主選擇,用適宜自己表現的方式去模仿或創作,成人不做過多要求”,等等。不過有了《指南》的引領,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認真研讀並具體實施,力爭讓孩子們獲得科學、全面的發展!

更多熱門文章: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