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閱讀教學心得體會(通用5篇)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閱讀教學心得體會(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閱讀教學心得體會(通用5篇)

閱讀教學心得體會1

分享閱讀是一種在國外普遍採用的早期閱讀開展方式,其價值在於以輕鬆愉快的方式培養兒童語言發展。是在輕鬆、愉快的親密氣氛中成年人和兒童並非以學習爲目的,共同閱讀一本書的類似遊戲的活動。小班的孩子在這個學期中是首次參與分享閱讀活動,年齡小、情緒還不太穩定,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不長,因此,本學期我們着重致力於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常規和閱讀興趣。

一、創設豐富多彩的閱讀環境,喚起幼兒閱讀興趣。

環境的創設在閱讀過程中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會給幼兒帶來激情,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我們要爲幼兒提供一個自在、有趣、豐富的閱讀環境,幫助幼兒建立閱讀習慣。在幼兒園裏爲幼兒創設一個舒服的閱讀區,區中擺放各種有趣的圖書和閱讀材料。圖書區是溫暖的,幼兒可以和同伴一起坐下來閱讀,來獲得認同、接納、借鑑同伴的閱讀經驗;圖書區是多層次的,爲幼兒提供的書籍有幼兒熟悉的,不太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三種層次,以保證不同水平幼兒閱讀的需要。我還留心觀察幼兒的閱讀情況,從圖書區中選擇一些圖書讀給幼兒聽,在我有意識的影響下提高幼兒對這類書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分享閱讀的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並沒有把一個故事單純的教孩子們硬讀下來,而是透過一個互動的遊戲、一段參於的表演讓孩子們來詮釋這個故事,讓孩子們更容易理解,而且又培養出孩子們對故事的興趣、熱愛。例如:讀本活動《我喜歡跳》活動中,我重點引導幼兒觀察畫面人物的表情、動作,同時穿插對話等內容,再讓孩子們加以模仿、表演。結合圖書內容我這樣設計提問:

“故事中有哪些小動物?數數有幾個?”

“小袋鼠第一遇到了誰?說了些什麼?最後遇到了誰?說了些什麼?”

小鳥是怎樣說的?小魚是怎樣說的?大象又是怎樣說的?小青蛙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

孩子們看得很仔細,在老師啓發下能結合圖片說出每一張圖片的內容,也樂意用語言、動作表達動物的心理情感。最後一個環節,我把圖書故事中的情節用表演形式加以深入。在遊戲中幼兒很快樂,也很投入,都能按要求大大膽地把故事內容表演再現出來。整個閱讀活動在看看、聽聽、說說、演演的過程中快樂地演繹着。

三、把分享閱讀貫穿於幼兒的一日活動中

晨讀,是我們分享班每天都要進行的工作。透過晨讀,對所學的內容進行復習鞏固;透過晨讀,幼兒掌握圖書的結構,培養翻書的方法;透過晨讀,幼兒的指讀習慣得到進一步的培養;過晨讀,鍛鍊幼兒的膽量,培養了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

點心活動時,我們開展了“說點心”的活動。幼兒要用各種不同的形容詞來說說自己想要吃的點心。如:我想吃又大又圓的桔子,我想吃香香甜甜的奶油餅乾……透過活動,大大豐富了幼兒的詞彙量,培養幼兒想說,敢說,願意說的習慣。

每天中午幼兒離園前,我總會留5——10分鐘給幼兒講講閱覽區的一些小故事。偶爾也會讓一些能力強的孩子講講自己聽過的故事,鍛鍊幼兒膽量。

下午的啓蒙閱讀時間,更是着重培養幼兒的指讀能力和有感情朗讀的能力。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孩子的指讀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

四、注重家園一體化工作

本學期是小班第一次參與分享閱讀活動,家長和幼兒都相對陌生,我們透過家長會、家長園地、幼兒成長檔案和登入幼兒園網站等形式,教給家長正確指導幼兒閱讀的方法,加強與家長們的聯繫和溝通,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援和主動參與,同時積極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真正做到家園互動、資源共享。

閱讀教學心得體會2

辨證唯物主義者認爲,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彼此聯繫,相互關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把聯繫得比較緊密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客觀存在的形態稱之爲“場”,如“電場”“磁場”等等。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處於立體的、互動的、多層次平等對話的教師、學生、文字實際上也存在一個“場”。在這個“場”中,教師、學生和文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學生身心無比愉悅,知識體系得以建構,能力得以形成,方法得以掌握,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以養成。我們把這樣的理想化的課堂教學境界可以稱之爲“對話場”。而這個“對話場”的創設與形成,正是我們改變課堂教學現狀,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一個重要途徑。

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對話,以至於最終形成和諧、融洽的“對話場”呢?

(一)在學生的獨立閱讀中進行對話。

學生和文字的獨立對話,是閱讀教學過程中“對話場”得以形成的基礎。建構主義者認爲,學生知識、能力的形成過程,是學生自身在外因和內因的相互作用下,自我建構的過程。沒有學生和文字的獨立對話,沒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理解,內因不發揮作用,學生是很難無法完成知識體系等方面的自我建構的。

怎樣才能使學生和文字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對話呢?關鍵是我們教師要學會做一個“隱藏者”,在課堂中隱去我們的身影,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而要確實做到成爲一個“隱藏者”,我們的教師要努力做到“兩個保證”。一是要保證學生和文字獨立對話的時間。二是要保證學生和文字獨立對話的空間。

第一個保證中要特別注意保證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質疑問難是學生和文字獨立對話的一個重要形式,也是幫助學生形成“對話場”,完成意象建構的一種基本策略。它能引導學生真正經歷與文字對話的全過程,有利於教師進一步明確學生與文字對話時出現障礙的真正原因,便於集中火力,解決根本問題。學生也能透過在“對話場”中解決這些問題,而獲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閱讀體驗,從而幫助學生培養閱讀的興趣,進一步樹立學生自主閱讀的信心。

二是要保證學生和文字獨立對話的空間。一個教師在教學《木蘭從軍》這篇課文時,在總結階段,讓學生完成了這樣一個填充題:你認爲花木蘭是個xx的女英雄。教師的目的是讓學生談一談對花木蘭的整體印象,相互交流對課文的整體感受。但學生交流起來很困難,甚至出現了“花木蘭是一位巾幗英雄的女英雄”的狀況。這就是因爲這位教師沒有給學生充足的和文字獨立對話的空間,學生被緊緊地束縛在一個小小的框子裏。如果我們這樣問:學完了課文,你想對花木蘭說些什麼?你覺得花木蘭是個怎樣的人?則對話的空間要大出許多。

(二)在教師的科學整合中進行對話。

學生和文字的獨立對話,是“對話場”得以形成的基礎,但它並不是全部。學生和文字的對話,在學習之初,肯定是膚淺的,不完整的。僅僅依賴這種對話,是不能完成對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的。而教師的科學整合,則是對話場得以形成的關鍵。

教師的整合一般有這樣的兩種形式。

1、預設性整合。

一般在上課之前,教師都要對教學過程進行預設,都會設想如何在學生獨立對話的基礎上,透過一兩個大的問題,不斷把對話引向深入。而這一兩個問題的確定,關鍵是要看教師是如何對“三個思路”進行整合。“三個思路”即作者的寫作思路、學生學習的思路、教者的教學思路。而對“三個思路”整合的關鍵,則在於教師確定怎樣的“三個思路”的交叉點作爲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和突破點。這種預設性整合質量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對話場”是否最終形成。

2、生成性整合。

上課時,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在課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問題給予及時的整合。學生課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問題,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形式是教師在第一課時,讓學生在充分的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質疑時所產生的問題。對這些生成性問題的整合,我們教師一般有三種處理辦法:

①當場解決。

②整合後作爲第二課時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問題來解決。

③在語文課外活動中組織學生解決。

第二種形式是教師在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突然提出的一些問題或出現的一些意料之外的答案。對於這種形式的問題,一種方法是學到相關的內容時,教師隨機給予解決;另一種是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整合,形成一兩個有價值的核心問題,臨時改變自己的預設性教案,並圍繞着這一、兩個核心問題組織教學。這對教師的教學藝術,教學機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在文字的多向拓展中進行對話。

文字,不僅僅指教材這種文字,也包括其他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其他各種教學資源。“文字拓展”可以從兩個層面上來理解。一個層面是從“客觀文字”的拓展來說的。什麼叫“客觀文字”的拓展呢?我們說,教師、學生、文字三者進行對話時,教師不僅僅引導學生和教材對話,還努力調動學生已有的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積累以及其它各種背景資料、音像資料來共同參與對話,我們就認爲它對“客觀文字”進行了拓展。這種拓展是文字在外延上,在橫向上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另一個層面是從“主觀文字”的拓展來說的。學生對文字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關鍵是要看學生頭腦中的“主觀文字”是否已經透過對話,經過激活,而變得鮮活、靈動起來;是要看文字中的那些冰冷、生硬的鉛字是否已變成活靈活現、有聲有色、充滿情感的畫面。這就是以往我們所說的人物形象是否“立”了起來,課文內容是否“活”了起來。這是從縱向來說的,從文字的內涵不斷得到充實、豐滿的過程來說的。

閱讀教學心得體會3

什麼是有效的閱讀教學?關注學生的閱讀起點是有效的閱讀教學;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有效的閱讀教學;閱讀方法的指導和提煉是有效的閱讀教學;合理地處理教材是有效的閱讀教學。要是繼續下去,答案一定還有很多很多,一切盡在閱讀教學中。以下,結合執教《囑咐》這篇課文時的感受,就如何處理教材這個角度來談談我對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理解和認識。

一、教材篩選整合

要能合理地處理教材,深入淺出地解讀是第一步。教師本人對於文字的研讀是閱讀教學的基石。靜下心來反覆讀課文,發現《囑咐》這篇課文從是無聲的囑咐入手,到無聲的囑咐歸總。全文洋溢着着母愛的味道,這愛裏有甜蜜,也有酸楚。母親的愛,有的濃烈,有的細膩,有的壯烈,有的含蓄,甚至讓我們不易察覺的到。

本文的語言洗盡鉛華、樸素淡雅,至而,你可以說她是平鋪直敘不見有奇的。但細細讀來,你會發現這些文字卻能在波瀾不驚之中撥動你心底深處最深的那根弦。

所以,我希望打動學生的不僅僅是文章的內容與情節,更應該是文章的語言,那麼帶領孩子們品詞析句是第一要務。在這兒,我進行了第一次取捨,“舍”課文的情節內容,“得”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紮紮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將訓練與感悟結合在一起,旨在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素養。我想,這也是一個語文老師最基本的最樸素的責任。

縱觀《囑咐》一文中,圍繞着無聲的囑咐,透過三件事情三次寫了母親的眼神。在備課的過程中,我對這三個故事進行了取捨。在備課時,做這樣的取捨我的內心也很矛盾——這樣處理勢必使得文章結構不甚完整。但在反覆讀課文後,我發現課文這三個故事是有層次的,前二者講述的都是母親透過眼神傳遞給孩子,可以說是言傳的層次;後者則是母親的實際行動,是身教的層次。身教重於言傳,對於孩子的影響也更大,更深刻。可以分開處理。同時考慮到這是第一課時的教學,這樣的處理能使課堂更充實更從容。

對於教材做了這樣一個篩選,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關注細節、關注語言,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與文字接觸,可以充分去讀,去品。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能更好地積累語言,一堂課下來,留在學生腦海中的字詞句才能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今後,遇到一個語言環境和合適的話題,學生就能自如地進行表達。這正體現了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學會運用語言。

二、教材分層處理

如何在篩選過的教材中做文章呢?分層處理,憑藉課文語言材料,特別是抓三次描寫母親眼神的話,能比較有效地讓學生感受到母親無聲的囑咐中包含着無微不至的愛。抓住重點句,調動課文相關語言文字,逐步去體會“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的意思。

文章中能體現“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這個意思的語言很多,,就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盤,四處散落,似飛花濺玉。所以在這兒,我必須舍掉這盛珠子的“玉盤”,而選擇一條將玉珠連成串的主線。這也是處理教材時第三次在舍與得之間徘徊。

基於此,我將“課文哪些地方寫了母親無聲的囑咐。”這個問題做爲主線,開展教學。設計了三個層次:

第一層:將這三處描寫母親無聲的囑咐的話找到,讀通順。這一點是立足學生的學習基礎來說:一則,這是將五年級的教材放在四年級使用;二則,學生是上課鈴響之後纔看到教材的,缺少一個預習的過程。

第二層,逐句去讀,說說有什麼發現?結果孩子們讀出了這三句話的相同處:都是寫母親眼神的。此時推一步,說說從哪些詞句中反映出來的,孩子找到了:黑亮的眸子、閃着淚花的眼睛、目光這三個語言點,從而明白了同樣一種事物卻有這麼多不同的表達方式,進而感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多樣性豐富性。

第三層:讀出感悟,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進行標點符號改換訓練等。

三、關注教材細節

文章中值得品味的語言很多,要作取捨;同時,一句話中的閱讀點也很多,也要作取捨。關注細節,品味語言時取捨的標準。抓母親動作描寫中的兩個動詞“舉”與“落”,在一唱三嘆中語言文字落實到位。

在課文第三自然段中有這樣一句話:母親粗壯的手臂高高舉起,手掌落在我身上卻一點也不疼。這一舉一落之中,母愛的味道呼之欲出。這兩個動詞,體現了一張一弛、一緊一鬆的意境。在朗讀中,孩子領會了兩個動詞的意思後,感受到前半句該念重一些,後半句改唸輕一些,因爲舉起的手是很有力氣的;而落下的手卻是輕柔的。這樣的說法充滿了童趣。此爲一嘆。

由於在教材的處理上作了篩選,騰出了更多的時間,得以安排在此基礎上拓展寫話,媽媽,我知道……孩子這樣寫道:媽媽是不忍心打我呀,媽媽很是疼愛我的;我錯了,我懂您的心意了,請不要再生氣了……此爲二嘆。

三嘆,將此句的句尾改成“!”或“?”將這一切定格在感嘆號的深刻中,定格在省略號的回味中。學生透過這兩個標點符號的異同,體會到作者情感的變化。我們說,囑咐無聲,卻聲聲如雷撞擊在兒心上,讓我們咀嚼出母愛的味道;囑咐無聲,聲聲落在文字上,定格在你我心中。

次此上課,在舍與得之間穿行,在舍與得之間做教材處理,以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同時,如何使閱讀教學更富成效,這是個值得長遠探討,使學生終身受益的話題,值得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去實踐,去驗證。而我則將帶着這點粗淺的認識走過今天,走向明天的思考。

閱讀教學心得體會4

人間最美四月天,20xx年4月23日,對於我來說它是四月最美的一天。因爲這一天,在桑家中心校大學區組織下,我們有幸聽取了西安市大雁塔小學——田延校長的師德報告會。聽了田延校長的報告會,我的心中開出了教育之花。

第一朵花——愛之花

田延老師從她教學中的一點一滴爲我們講起,我明白了自己身上擔負的神聖使命。作爲一名教師,要真心熱愛學生,撥動兒童心聲。掌握學生特點,不要急於處罰學生,要好好想一想你的舉止溫和嗎?注重習慣養成教育,潛移默化育人。

第二朵花——閱讀指導之花

從去年6月開始我一直研究小學生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辦法。田延老師講話給了我不少啓迪。田延老師會上所說:“閱讀就是教育的核心,教育最關鍵的一點,是讓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興趣、能力。”隨後有我們列舉了許多她閱讀教學例子,給我留下了深刻教育。只有讓學生產生閱讀的內部動力,才能開發心智,主動去了解、研究,在瞭解和研究的過程中,漸漸培養學習的持久性,提高自學能力。除了激趣外,教師還應當做到:

1、依照學生學段的不同推薦書籍

據有關方面調查,因學生年齡、學段、性別、性格、心理特點等方面的差異,其閱讀興趣也隨之不同,一般來講:小學低中年級以童話、神話、寓言、民間故事爲主,而高年級學生除故事外還對傳記、傳奇、驚險小說等感興趣,可以說進入了文學期。女生一般喜歡看有故事情節的書,而男孩則對史地、體育、科學等方面感興趣。所以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愛好進行了解,到介紹時就有的放矢了。

2、推薦圖書要加深教師對書的感受,更要注重方式的.機動

羅曼·羅蘭曾說過:“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所以教師不光要熟知圖書內容,更要加深對書的感受,這樣在推薦書時纔會遊刃有餘。當然教師絕不能忽視推薦方式的機動性,據其要求和內容而言:

A、推薦方式可以有書刊的推薦、篇目推薦和內容的介紹。例如,我在給五年級學生上課外閱讀的時候,就給他們講《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故事內容。課後,同學們爭先恐後的看這些書,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B、教師推薦和學生推薦方式的機動性相結合,統一推薦和分散推薦相結合。

C、教師在推薦過程中,應用必要的指導和技巧。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們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師在他們這個年齡時是如何學習的。

根據這一心理特點,教師可利用時機和學生談談自己兒時的學習,爲學生樹立學生的榜樣。美國全國閱讀方法研究協會某一校長,就曾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徵進行教學實驗:她一有空就呆在教室裏,把自己喜愛的書推薦給學生。在她的影響下,她所在學校的學生早已行動起來,從圖書館中找到這些書並借出,勁頭十足地讀起來。這位校長給學生強烈而絕對肯定的啓示便是:“閱讀非常有趣。”這一實例就能說明教師的指導方法和技巧是很重要的。

3、組織各種類型的讀書活動

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既希求讀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穫明顯,得到老師、家長和同學們的認可與讚許,從而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們可開展一些讀書心得交流會、朗誦比賽、講故事、猜謎語、讀書經驗交流會等活動,讓學生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如果能讓低年級學生參加高年級的'這些讀書活動,不光使低所級學生感受到閱讀中能學到很多知識,增加生活樂趣,而且高段學生也完全起到了“標兵”作用。比如:我給六年級學生開展了一次“讀一本好書”講故事比賽,並且讓三年級小朋友來觀看比賽,參賽同學講得滔滔不絕,觀衆聽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激發了同學們的閱讀興趣。所以大力開展多樣的讀書活動,能極大地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信心與熱情。

4、爲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條件,提供一個舒適的閱讀場所

廣泛閱讀,先要了解書籍來源問題。教師必須向學生推薦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的書,並注意可讀性,儘量使讀物的難度跟學生的能力相適應,這樣學生看書纔會有興趣。提供一個好的閱讀場所,有助於學生把閱讀同舒適相聯繫,對閱讀就不會感到厭惡。如閱覽室、靜謐的林院等都是很好的閱讀環境。

5、明確整合的對象——閱讀內容、閱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