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閱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通用5篇)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閱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閱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通用5篇)

閱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1

再讀朱永新教授的《寫在新教育邊上》一書,再一次感受到他在新教育實驗中的激情、癡情。作爲一名身居高處的政府官員,他仍輕盈衍生出“新教育”的魅力,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對教育有一種特別的情懷,對教育注入了深深的愛,真是不同凡響!

全書從歲月滴石、偶有所悟、杏壇小語、名家影響、亦師亦友、相伴飛翔六章展開描寫。從他的小學生活片段至今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經歷,每一個階段就是生活中一個閃亮的浪花,讀書、生活、工作中的故事用心書寫,構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他在文章中多采用了一些記敘的手法,抓住生活的中的每一個細節,用心在理解生活、擁有自己全新的生活。他用一種獨特的視覺理解教育,創造新的教育生活,編織着新的教育之夢。他的眼中充滿五顏六色的色彩,所以就會有一個繽紛的世界,他的心中盛滿了陽光,所以就會在教育中不斷創造奇蹟。我相信,他每一天都面帶微笑擁抱着一輪新的太陽,用心釀造着美好的未來。

從書中的字裏行間的描寫,我發現他覺得自己在享受教育的幸福。他相信:如果你多了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就會發現每一個孩子的潛能機會激情迸射,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就會輕舞飛揚,而自己,也就插上了一個會飛翔的翅膀,時時刻刻都會聽見花開的聲音,把校園當成追求卓越的教育夢工廠。

讀完了他的書,我認識到一個與衆不同的朱永新先生。他是一個對教育懷有無限虔誠的教授,是一位擁有大愛和悲憫情懷的人物。不難看出,他一定博覽羣書,深入教育第一線如行者一般探尋中國教育方向,他的種種舉動,都匯成了教育言論、觀點、以及作品。他櫛風沐雨,揹負着教育的行囊,行板如歌。

我發現,他一直在追尋教育的一種新實驗,於是就以全部的熱情致力達到超乎常人的行動境界,取得了學術上輝煌的成就。

從他的語言中,我感到他激情如詩人、深邃如哲人、純淨如嬰孩、憨拙如老農、淘氣如嬰孩。他將成功的教育實驗作爲己任,心繫西部,想透過實驗,改變教育現狀。時時轉換思維的角度和方法,宏觀和微觀的自然結合,造就了他獨特的研究方法和風格。他說“教育是一首詩。”他常常用是一樣的語言來謳歌教育,表達自己的教育思想,他提倡教師要讀書,要寫讀書筆記,他希望教師參加他的教育實驗,要每天讀書、要寫作,要讀、要寫,必有心得,有領悟。他開通了網上博客,教育在線,與教師對話,啓發教師的體悟。

讀他的文章,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理論聯繫實際,語言如同他的人一樣平易近人,整個讀書的過程就像是與他進行面對面的對話。他站在廣大一線教師的角度上說出自己的教育理論,案例中有蘊含着深刻的教育哲學,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深奧的語言,唯有句句真真切切的字句,讓人看到了一個勤奮、熱情、堅毅的智者形象。正如他的一首詩之中所說,“我是一粒種子,一粒教育的種子,來自理想與激情催開的花兒,我無法選擇我落到怎樣的土壤——富饒還是貧瘠,北國還是南方,無論把我埋得多深,我終將穿越泥土,向着明亮的`方向……”

作爲一名一線教師,我爲能遇見這樣的教育實驗而幸運,更爲這種實驗讓更多教師參與其中而欣慰。不知什麼時候,我發現,我已經不知不覺地踏上新教育的征程,我發現我的教育生活開始發生了變化。新教育是一個心靈長跑的過程,就像一個推進器,讓人在長跑中不離不棄。而在新教育實驗中帶給我的知識、智慧,讓我感到這個教育的世界是多麼廣博壯麗;新教育實驗帶給我的勇氣、力量,讓我感到美麗的培新小學竟然是我心馳神往的地方;新教育實驗帶給我的理念、意念,讓我感到語文課堂已成爲我興致勃勃經營的地方。

在新教育的實驗中,我們發現新教育中獨有的精神領域,改變了我的生存狀態,改變了我的行走方式,使我變得堅強、樂觀、自信、勇敢。今天,我已離不開我的課堂,來到孩子們的世界,我們之間思維碰撞的火光,向我開啟了一個天窗:讓我看到一片蔚藍的天空,一朵潔白的雲朵,吸到一絲新鮮的空氣,一滴清甜的甘露。新教育,讓我的生命漸漸地寬敞起來,新教育,讓我們從這裏出發,去穿越那些偉大的靈魂,去擁抱生命中每一次精彩的綻放。

穿行在文字的叢林中,我醉心於新教育的實驗,按照朱永新教授指引的方向奮勇向前,締造完美教室,走進教育的夢工廠,我看見青春是道明媚的霞光。

閱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2

新教育提出的五大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這個有用的東西自然包括知識、技能等,但落實在學生的一生中,我認爲首要有用的對人的一生影響最爲深遠的應該是學生好的行爲習慣的培養。

縱觀新教育的十大行動,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出:營造書香校園是爲了養成學生讀書的習慣,師生共寫隨筆是爲了養成學生思考總結的習慣,聆聽窗外的聲音是爲了養成學生學習交流的習慣,培養卓越口才爲了養成學生正確表達溝通的習慣,締造完美教室是爲了養成學生愛美創造美的習慣……也只有這些良好習慣的養成,我們的卓越課程才能高效地開展,我們的家校合作共建才能落在實處!

我們的學生大多數沒有讀書的習慣、缺乏獨立思考總結的習慣、不會溝通交流。因爲閱讀量少從而缺乏審美向善的素養,他們就不會懂得在樓道追逐打鬧大聲喧譁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爲。因爲沒有獨立思考總結的習慣,他們纔會在學習中過多的依賴老師、家長,不能做到在沒有老師家長的監督下去主動積極地學習。因爲沒有學會溝通交流,所以在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時不能學會換位思考、不能站在一個公正的立場,導致好多極小的矛盾不能及時化解,最終釀成更大的危害,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影響。

所以新教育的十大行動最核心的一點實際上就是學生的養成教育,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就是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

什麼叫習慣?習慣就是一個人在後天影響下,逐漸形成的一種自動化、下意識的思維方式。它具有可塑性、穩定性、自動性的特點。正因爲習慣是後天影響的,且具有可塑性、穩定性、自動性的'特點,我們老師對學生的良好習慣的培養纔有可能,從而也體現了我們老師在學生一生的成長中對他們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是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的。

我們聽很多名校老師的公開課中,總是被課堂上學生敏捷的反應、流暢的語言所折服,內心中不自覺的在埋怨自己學生的愚鈍;我們也親身感受過一些幾千人的大校在學生的組織下有秩序的在舉行升旗儀式,那種肅靜井然讓我們不禁羨慕這些學生的日常行爲的文明,但靜下心來想一想:這些優秀的學生背後無不浸潤着老師和家長對他們一點一滴的良好行爲教育的培養。

“我們不能光在秋天的時候羨慕別人果實的豐碩,而不去體會別人在春天播種時的辛勞”,“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我想:我們若能在學生的春天注重他們好的行爲習慣的培養,那麼,一兩年後我們也定會享受到收穫萬顆籽的歡悅。

我們要做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導師,而不是隻做學生人生道路上的老師;我們教學生知識,這只是做了他們的老師,我們培養了他們的好習慣,這纔是做了他們的導師。若干年後,只做學生老師的人會被無數個老師所替代,因爲你說做的是無數的老師都能做到的;而做了學生導師的人,你的教誨永遠指引着他前進,你的名字也將永遠被學生銘記!

作爲老師,我們可以在物質的擁有上被世人輕視,但我們一定要在精神的擁有上讓世人尊重!“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想:教師的幸福感也應該就在這裏吧!

要想讓學生養成終身受益的好習慣,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避免思想上的短視行爲。我們不能只是流於行政執行,只是爲了完成學校或者某一部門下發的任務,而在思想上對於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根本的認識。

就一節課而言,我們大多數老師在開學初沒有詳細的給學生講清自己課堂上的要求,或者沒能在以後的課堂上去具體落實這些要求的執行情況,而是進了課堂就開始急急忙忙講課,永遠只是在做一個忙忙碌碌毫無頭緒的老師,忽視了“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重要,殊不知我們只有勤“磨刀”才能快“砍柴”;這種“磨刀”看似繁瑣,但對你的教學生活是必要的甚至是缺一不可的;要不然,作爲老師的你將會永遠生活在學生的壞習慣帶給你的陰影中!

作爲老師,我們不能僅僅只是盯着自己眼前的一畝三分地,我們更應該把眼光放長遠,把思考進行得更深刻一點,試想想:我們認爲可有可無的小學一年級入學前兩週的入學教育,中學、高中、大學進校前的軍訓,其目的都是在有意識在對學生進行良好的行爲養成教育,既然這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在思想上重視不在行動上落實養成教育呢?

同時,作爲老師,我們又應該把眼光放近一點,有道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們的學生連走路慢步輕聲、不隨手亂扔垃圾、不在公衆場所大聲喧譁、懂得見了老師主動問好、明白在集會時保持安靜是對老師的一種尊重等等這種一個“小屋子”都不能打掃乾淨的行爲都不能做到,將來怎麼可能成爲“掃天下”的人才?

有這樣一個哲理故事,有一天,一位哲學家帶着他的弟子們來到曠野上最後一課。哲學家說:“你們已經不用再學什麼了,這裏有很多雜草,而我想要知道除掉這些雜草的方法,這就是我的最後一道試題。”

弟子們面面相覷,他們知道老師一直在研究深奧的真理,因此乍一聽到如此簡單的問題,反而不知道該怎麼辦。片刻後,其中一個弟子率先答道:“用手拔掉就可以了。”另一個弟子說道:“利用鋤頭的話會更輕鬆一些。”最後一個弟子的答案更加簡單:“燒掉就可以了。”

哲學家靜靜地聽完他們的答案,站起來說:“課上到這裏,你們回去後,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雜草,一年後再來這裏相聚。”

一年中弟子們用各種方法除去了地裏的雜草,可過不了幾天草又長了出來,反覆幾次草都不能徹底除乾淨。一年後,弟子們帶着疑惑再次相聚,發現原來的地方不再是雜草叢生,而是變成了一片長滿穀子的莊稼地。弟子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老師只想告訴他們“如果想除掉雜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種上莊稼。”

同樣我想說的是:我們要想改掉學生的壞毛病,唯一的方法只能是培養他們的好習慣!

閱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3

學以立德,學以增智,學習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活水源頭。我上學時就喜歡讀書,可惜那時候手邊能夠閱讀的書很少。我參加工作後,三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着自己的夢想和希望,播撒着自己的愛心和汗水,收穫着成長的幸福和快樂。擔任校長以後,我依然時常給自己充電,每天堅持閱讀《人民教育》《中小學管理》《教書育人校長參考》《中國教育報》《教師報》《致教師》等各類教育報刊雜誌和教育專著,積極撰寫讀書筆記和理論文章。

近幾年來,xx區教體局先後多次組織校長、教師們去江蘇海門學習新教育。我有幸成爲第一批學習者去海門進行了參觀考察。在學習之餘,我閱讀了朱永新教授、吳勇主任、陳鐵梅等老師的新教育專著。一段段文字,讓我心潮起伏;一本本書籍,讓我愛不釋手。

去年秋季開學後,聽說海門市教育局許新海局長又出新書了,書名是《守望新教育》,我便立刻給學校每位教師購買了一本。與此同時,還給教師們購買了《致教師》《教育就是喚醒》等系列新教育專著。書發放後,我一拿到《守望新教育》就迫不及待地閱讀。完全是出於對新教育的感情,被許新海博士執著於教育的情懷所感動。連續幾天抽空讀完此書,一如我的想象,這是一本非常有份量的書。

翻開這本書,首先讓我驚訝的是作爲一個區域教育行政部門的一把手,身兼多種角色,還能取得那麼多成就:曾主持全國教育科學規劃等多項課題,出版《教育生活的救贖》《澳洲課程故事》《做教育的行者》等專著7部,在《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等報刊發表教育科研論文200餘篇,榮獲2010年度全國推動讀書十大人物、第三屆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等。

是什麼力量,支撐着許博士如此執着地行走在新教育的路上,並在路上開出瞭如此燦爛的花朵?

許博士在書中道出了自己的信念:新教育人把教育的工作當作了志業,把新教育作爲自己的信仰,矢志不渝,不斷創造生命的奇蹟。相信新教育,信仰新教育,把自己託付給新教育,帶領更多的人成爲新教育敘事的主角,讓更多的人因新教育使生命由有限變得無限。新教育已是我的終身信仰。

有一種叫做情懷的東西總是能夠撥動你心靈深處的那根弦,讓你踏着前人的足跡,奮力前行,抵達理想的彼岸。而這就是《守望新教育》。

本書共分四個部分。從《信仰擔當: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到《區域推進:只要上路就會遇到慶典》,從《行走感悟: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到《每日一思:只有堅持纔有奇蹟》。一篇篇樸實的文字中,我清晰地看到了一個執著於理想的'教育人在推進新教育實驗中的行與思。閱讀着許博士的體會與思考,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什麼是矢志不渝的情結,什麼是有價值的人生。

許博士一路從東洲小學校長到海門市教育局局長,再到新教育研究院院長,始終把新教育之夢作爲實現中國教育夢的重要使命。他注重機制創新,組建區域新教育共同體,逐步成立新教育研究中心、新教育研究會、新教育培訓中心等機構,聘請特級教師搭建名師工作室,構建完善的項目運作制度,保證新教育實驗工作的運作與目標的有效達成。2005年9月海門市整體加入新教育實驗後一直堅持。2007年,海門的圖書漂流活動延伸至初中。2008年,每月一事在海門推廣。2010年9月,海門啓動兒童寫作課程,許博士和他的團隊,懷抱着一種合作的精神,用行動堅守着夢想。

書中介紹了海門營造書香校園的一些做法:營造讓人渴望讀書的氛圍;整合讓人驚奇的閱讀資源;推薦富有層次的閱讀書目;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如學生閱讀中可以分享感人片段、寫給主人公某某的一封信、展演書中某個片段等,這都爲我校開展讀書活動給予了很大的啓發。

閱讀的過程,就是深入一個生命世界的過程。許博士對教育的摯愛和深情,更促使我追夢的腳步愈發堅定。一個學校,一間教室,一個學生,促使了我們的堅守,促使了我們的夢想之花永遠不會凋零。

我校的新教育實驗工作已經正式起步,已經順利上路。今後,我將繼續站在教育這一塊精神高地上,守望自己的理想,追尋教育的夢想,用全身心的投入與堅持不懈的努力,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帶領全校師生走在快樂閱讀、開心工作、幸福生活的新教育之路上。

相信不遠的將來,我校教師的行走方式、學生的生存狀態、學校的發展模式、教育的科研範式一定會走的更穩,做的更美,改變的更好。我也一定會帶領教師們繼續譜寫出一曲曲人生平凡而動人的樂章。

閱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4

10月31日下午,在全體教師會上,我校李良校長給在會的每一位教師發了建民辦中心校給本辦全體教師買的朱永新的《致教師》一書,我欣喜萬分地拿在手裏,撫摸着嶄新、光滑的書皮,嗅着透着墨香的文字,心裏甭提有多高興。

教學之餘,我捧着書靜靜地看着,書中很多一線教師給朱老師提的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教學中的困惑、如何快速成爲一名新教育的實踐者以及其它方面的問題,朱老師都一一詳細地進行了答覆。書中的每一個問題都問得特別好,甚至有些問題有些困惑也是我在教學中經常遇到的。我越看越覺得有益,越看越覺得對我很有幫助,一些教學中的困惑也在朱老師精彩的答覆中找到了答案,快速拜讀完後有一種茅塞頓開、受益匪淺、躍躍欲試的感覺。

諸如,有一個老師給朱老師寫信的內容是這樣的:朱老師:人們常常說老師要做紅燭、要做春蠶。可我覺得,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標準。我給自己樹立的標準是做一個讓學生瞧得起的老師。在我的周圍,有一些老師,連學生都瞧不起他。我覺得,這些人其實根本沒有資格做老師。做一個教書匠,做一個混日子的老師很容易,但要做一個真正讓學生瞧得起的老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朱老師對該老師的想法表示認同。朱老師認爲,教師職業大致有四種境界:第一,是讓學生瞧得起的老師;第二,是讓自己心安的老師;第三,是讓學校驕傲的老師;第四,是讓歷史銘記的'老師。其中最基礎的境界,就是做一個讓學生瞧得起的老師。

的確,做爲老師,能做一個讓學生瞧得起的老師就已經很不錯了。假如一個不修邊幅、常爆粗話的老師,學生會瞧不起的;一個吐字不清、發音不準、時常講錯知識或知識儲備不足的老師,學生會瞧不起的;一個不關愛學生、歧視學困生偏愛優等生、老是體罰學生的老師,學生會瞧不起的;一個言而無信、表裏不一、時常在校園丟棄菸頭紙屑的老師,學生會瞧不起的要做一個真正讓學生瞧得起的老師,惟有淵博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具備各方面的素養,培養各方面的興趣愛好,時時事事想着學生。當學生生病時你第一時間來到學生牀前(或打電話詢問學生生病情況),當學生輟學在家你主動到學生家裏瞭解情況並儘量勸其返校,當留守兒童缺吃少穿你主動伸出援助之手,當學生出現叛逆心理你如益友般地耐心開導,當學困生學習困難你主動義務補課相信這樣的老師學生不但瞧得起你,而且會非常尊重你,非常信任你,甚至一輩子會記住你。

作爲大多數一線教育工作者,要達到教師職業的最高境界讓歷史銘記的老師,是比較難的,而我們要成爲一個讓學生從內心瞧得起的老師還是不難做到的。只要我們從小事開始,從小事做起,一件一件堅持不懈地做着,當我們用心書寫着自己每一天的歷史,從教學中得到了成長,收穫着幸福,雖然我們短時間內不能企及教師的最高境界,起碼我們能做到讓我們的學生瞧得起,只要達到了教師職業的第一境界,在此基礎上持之以恆地不懈努力再做一個讓自己心安的人,接着你要求自己成爲讓學校感到榮耀的人,那麼你就很有可能成爲一個讓歷史銘記的人。

閱讀教育書籍心得體會5

教師節前夕,收到了在煙臺工作的一名學生送給我的禮物——尹建莉老師寫的教育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看了這本書,身爲人母又身爲人師的我,被書中的內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動。看的時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讓我發現,原本我們一直認爲正確的教育方式,事實上是完全錯誤的,從而大大地貽誤了我們的孩子。

該書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她16歲的女兒參加高考,取得了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這到還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們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女兒從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樂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們能感受到女兒所有的一切絕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績都來自於這個細心又有智慧的媽媽的教育。

文中:“年輕的父母會得到一塊玉——可愛的孩子——多年後的結果卻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變化越來越失望。二者的區別,就是後者使用的,常常是鋤頭。”

關於家庭教育,我們承認,孩子家庭教育的影響遠遠大於學校教育。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媽媽也是一位老師,書中記敘了許多,作爲一位充滿良知又懂教育的'媽媽,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險”抵抗女兒學校老師的不良教育。比如爲了和女兒一起抵抗老師的“暴力”作業,她替女兒寫了幾年的家庭作業。爲了抵抗老師不正當的處罰,她寧願女兒再次接受處罰,也不讓女兒做本來就是錯誤的事情。

雖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書,但我認爲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書中記敘了許多事情再次地證明了作爲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從愛、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場出發,任何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爲優秀的人才。

但真正的問題是,當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總是在犯錯誤,永遠達不到自己理想的時候,我們願不願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爲,我們願不願意向孩子承認或向自己承認“我錯了”。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勇氣或不願做出這種反思,我們就不要奢望我們的孩子會有所改觀。甚至我們有的家長或老師對孩子不滿了,非打即罵,打罵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簡直無懈可擊。書中說:“打孩子是一種陋習和惡習。一個用武力征服兒童的成人,無論財富多麼豐厚,地位多麼顯赫,學問多麼高深,打人的理由多麼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這一瞬間,你以爲自己強大而正義,其實是缺少理智,恃強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從體力上給自己找平衡———在愛的名義下施暴,此時此刻你的行爲如此粗野,不過是個穿西裝的野人。”

“在愛的名義下施暴”這句話給我很強烈的感受,它讓我越來越深刻的反思,我們作爲老師在做學生工作的時候,總是在強調“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問心無愧。”良心和愛固然是必須的,但這畢竟主觀,而且我想這也是一種比較自私的想法,畢竟你主觀感覺的是對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們再煞費苦心,也是失敗的教育。我們要求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我們作爲老師有沒有樹立起作爲老師的理想;我們要求孩子從小認真學習,我們作爲老師有沒有把“教育”作爲一門功課來學習,如果我們沒有,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我們的孩子。作爲一名老師,我們總是在強調一些客觀因素,小學老師說孩子沒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師強調小學老師沒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師又抱怨初中老師無能,大學老師更是覺得沒有必要爲學生的行爲負責。如此,孩子便長大了,真的成爲禍害別人的人了。誰爲他負責呢?我們應該爲此感到憂慮。沒有道德敗壞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們沒法改變無法改變的事情,但我們可以讓每一個到我們手中的孩子感覺到幸運,要知道他已經不幸很久了。

作爲一名老師,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無知和無能。回想自己十幾年的教師生活,許多事情感覺力不從心,我們總是寬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錯誤,可我們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們犯了錯誤可以改,可我們孩子的生活卻永遠不能夠從頭來過。

書中說“現代家庭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父母可以爲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爲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我們從來不否認一個溺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愛,所以我們也從來不否認作爲一個良苦用心的老師對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這遠遠不夠,如果我們真正能夠愛孩子,那就從改變自己做起,從加強自身的學習做起。

書中說“不是所有成爲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爲老師的人都會做老師。教育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功課。作爲一名老師,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力不從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學習,不斷地提高才是我當下要走的教育之路。